打仗時,機槍在後方為什麼打不到自己人?

嚐鮮娛樂

機槍打不到自己人是因為分工不同,並且不會在衝鋒路線上射擊。而且機槍的分別也有不同的射擊目標和射擊方法。

首先說機槍(Machine gun)有輕機槍、通用機槍、重機槍之分。

重機槍作為火力壓制武器,是以掃射為攻擊手段,通過組建密集的火力網壓制敵方火力點、有生目標和牽制裝甲目標等。因此,重機槍只會負責陣地上一定區域,固定後就不再移動。部隊在構建機槍陣地時,一般會依據地勢選擇敵人攻擊路線的側面作為安放地點(增加射擊面積);並且通過試射調整高低機和方向限(掃射也是有界角的)確定射界,這時陣地本方的士兵就知道重機槍的射擊區域,衝鋒時就會避開這片區域。這就是重機槍的標定射界與試射明示。

重機槍還有一個射擊戰術:超越射擊,也叫間(接)瞄(準)射擊,是一戰時德軍運用馬克沁機槍對戰壕戰時發明的。運用遠距射擊子彈自然形成的曲射彈道,向敵方陣地的戰壕內進行射擊,直白點說就是把重機槍當作大炮使用。在二戰時,如果本方發起衝鋒,陣地上的重機槍就會在之前標定的射界角度上,通過指揮官命令,向敵方的衝擊隊或者陣地進行攔阻或壓制射擊。一旦本方衝鋒線越過標定就會停止射擊。

典型的間瞄射擊

通用機槍是通過彈鏈/彈匣供彈,兩人操作,作為陣地補充火力使用。一般是伴隨衝鋒,當遇到隱蔽火力點時要求及時臥倒射擊,進行壓制。這是一般整個衝鋒陣型會同時停下臥倒,等待火力點被壓制後採取行動,這樣也不會打到本方人員。(見開篇戰士射擊)

通用機槍的鼻祖 MG-42


而輕機槍由於彈匣彈量較少,主要是通過2-5發的短點射,機槍手通過夾持機槍,對移動目標射擊。衝鋒時或者伴隨衝鋒,隨衝隨打;或者原地駐守,主要看指揮官的命令了。這樣也不會射擊本方隊友。而且由於自動衝鋒槍的發明,目前輕機槍有被替代的趨勢。

最後,W君還要說機槍在陣地戰時還是可以打到自己人的,而且是故意的!

暗黑吧,就是如果衝鋒不利,有逃兵退回來。。。。。在指揮官的命令下,陣地上的機槍就專打“自己人”!


軍武數據庫

在實戰中由於多重原因,機槍在士兵後方卻不傷害己方士兵。

首先,首先,在實戰中,如果要發起衝鋒,步兵部隊在行動前一定會有充分準備。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即使是在緊急情況下發起衝鋒,隊形也不會是一線排開,而是儘量呈梯形。重機槍會提前佈置好陣地,一般選擇佈置在衝鋒路線後方的兩側,以己方衝鋒隊伍的梯形斜邊為限制射界,以一定角度側射,從而與步兵相配合對敵人形成交叉包抄式進攻。因此,在步兵衝鋒過程中,理論上不會有重機槍彈從步兵的衝鋒隊形中穿過。

第二,士兵在戰場上衝鋒時會保持一定的間隔距離,而不是一起往上衝,而且當目標在遠距離時,步兵會彎著腰快速衝鋒,在近距離時則會匍匐前進,因此可以給機槍手留出一定的射界。

第三,機槍的射擊範圍有限。在士兵衝鋒之前,指揮員會告訴機槍手的火力範圍,衝鋒的士兵將避免進入機槍的射擊範圍。第四,如果衝鋒過程中機槍的射界被己方隊形阻擋,機槍手可以採用仰角法,讓子彈使呈拋物線從自己士兵上方通過,然後從落到敵方擊中敵軍目標,彈道高在2.5米以上(又稱超越射擊)。仰射時,受射擊後坐力及槍管振動的影響,重機槍連發射擊的子彈群實際上會形成一個縱向截面為錐形的打擊面,落地後即生成一個橢圓形的打擊區域,這個區域被稱為“縱深散佈射擊區域”,多挺重機槍在進行陣地佈置時要儘量將打擊區域重疊,以增強殺傷力。當敵人蹤跡進入預想的打擊區域,各挺重機槍即按既定的仰角及方向進行射擊,將敵軍殲滅。

有了這些措施,機槍在進行火力壓制時就會避免出現傷害自己人的情況了。


動科普

打仗時,前面有士兵衝鋒,後面有輕重機槍不停地開火,但機槍在後面打不到自己人,那是在戰爭題材的影視劇中看到的。拍電視劇的不用考慮合理的火力設置,那些道具槍械也都是空包彈,這些槍看到火光聽到槍響就是沒有實彈,是傷不到人的。所以如果在真正戰場這種打法,我方士兵不用衝上去,就全部被自己的機槍掃倒一大片了。

圖為德國馬克沁機槍。

所以真實的戰場肯定不是這樣一窩蜂衝上去的,真正戰場上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即使在最危險情況下發起衝鋒,也不會一線排開,瞎打亂衝的,每一次種鋒,都有著嚴密的進攻計劃和火力設置。

上圖為:1944年年底至1945年年初的冬天,英軍步兵班機槍組組長,此時,英軍已配發9毫米衝鋒槍,該組長軍銜為一等兵,攜帶的正是這種衝鋒槍,在二戰中英軍對沖鋒槍的使用,比他們的美國同行要廣泛也精通得多。圖中顯示,步兵班在通過稠密的森林地帶時,成線式隊形,機槍組在隊形的左側,從圖可以看出,士兵們十分機警,隨時準備組織最大火力向前方打擊,當然稠密的森林大大限制了步兵隨伴支援武器的使用,如營屬重機槍、迫擊炮火力的打擊效果也極為有限。

圖為一戰中,法國士兵使用的劉易斯機槍。

每個國家的步兵編制都大致相同,一個突擊部隊必定配有2名通信員,戰鬥中士兵們也會通過喊話、手勢、口哨等方式進行溝通來衝鋒,在二戰時一個步兵排通常會配3挺輕機槍,而機槍手必定在左邊或者右邊進行火力掩護、或者接受指揮官的指揮。

上圖為:1944年6月,在埃普索姆行動中,英軍第15蘇格蘭步兵師的步兵,在諾曼底附近進行戰鬥。圖中顯示一個步兵班正沿樹籬準備向前推進,有機槍手和步兵班的班長。


圖文繪歷史

步兵衝鋒時,機槍一般配屬在側翼進行火力支援,與步兵衝鋒路線並不交叉,所以打不到自己人。

實際戰鬥跟神劇的差別還是比較大的。我們看到,上圖中,A、B兩處車載機槍,火力壓制S處敵人,以此掩護C處步兵衝鋒。二者一左一右,不存在誤傷的風險。

當然機槍射界也有被步兵阻擋的情況,這時就需要“超越射擊”

戰前指揮官一般會規定好步兵的衝擊路徑,同時規定機槍射界,二者交叉配合,步兵是不允許進入機槍射擊範圍的。

但是實際作戰中,難免出現意外情況。步兵一旦進入機槍射界,就需要將機槍挪到較高的位置,以保證子彈從步兵上方越過。

如果沒有高地可供使用,那就需要“超越射擊”了。

簡單說來就是槍口朝上進行仰射,子彈以拋物線運行,從上方落到敵人陣地。這樣重機槍彈就可以越過己方步兵,因此稱為超越射擊。

上圖美軍看似漫不經心,對天亂射,其實就是在進行“超越射擊”。大家注意右面那個站在坦克上,手持望遠鏡的人,就是在進行彈道修正觀測。

德國於一戰期間首創了超越射擊法


德軍經過測算,採用機槍集群對空射擊。這時子彈會向榴彈炮一樣落到英軍陣地上,進攻過程中即使躲進掩體也毫無作用。

據當時的英國士兵回憶,子彈甚至能從肩胛骨穿入從手腕穿出。

在索姆河戰役中機槍密度高達每十挺每公里,採用超越射擊的第一天,就造成了六萬人傷亡。


世界兵器

提這個問題的人可能又是一個被神劇給誤導的觀眾。

實戰中,步兵的戰鬥隊形是非常有講究的。首先就不可能如神劇中那樣擠得密密麻麻地往上衝,而是會分成很多2-4人的小組,以相對比較疏散的陣型前進。同時,前進的路線也是有詳細的規定和清晰的規劃的,這些都是為了保證本方的各種武器都能夠充分發揮火力,其中,作為班組火力核心的機槍自然也是需要重點保障的對象。

為了充分發揮機槍火力,壓制對方火力、支援本方戰鬥,機槍一般都不是佈置在本方步兵隊形的正後方,而是在斜後方。如果可能的話,還會在不同的斜後方各佈置一挺,以形成交叉火力,確保不會出現射擊死角。

而步兵前進時,就是依照機槍的射界和射擊角度來事先確定好進攻的線路。這個線路能保證步兵在衝擊過程中既能得到機槍的掩護,又不會被自己的機槍擊中。

而當步兵接近到離敵人陣地很近的地方以後,機槍的安全射擊範圍也會相應變小。這種時候,後方的機槍就會改成使用超越射擊的方式,壓制更後方的敵人陣地和武器。具體方式就是抬高射擊角度,使子彈越過本方步兵隊形的頭頂,以拋物線的形式落到敵人的後方陣地上。當然,有時候地形或者環境所限,機槍無法在側後方佈置的時候,只能佈置在隊形後方的機槍會從一開始就採用超越射擊的方式進行掩護。

但超越射擊對於機槍手的要求就更高,因為這種情況下,一旦出現失誤,就會對本方步兵造成嚴重傷害。


聯合防務

神劇與現實不同,神劇中就是一群人猛衝猛打,抱著機關槍一陣猛突,連續擊發了半天也不換彈夾,對此我只笑笑不語。


輕機槍真實中一般被安排在前排作為突擊為量或兩側擔任火力支援,猶其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捷克式輕機槍,像影視中抱在胸前是行不通的,因為子彈的擊發是會產生高度熱量,會燒紅槍管,誰能抱得住。一般都是提著木把掃射。輕機槍一般會點射,哪裡需要支援就點射哪裡,點射會連續擊發三顆,五顆,十顆子彈不會像劇中擊發不停,且每支彈夾為二十顆子彈,點射幾次就會換彈夾。

重機槍會選擇制高點和側翼提供火力壓制,進入陣地時就會選擇射擊角,重機槍射程遠可布控較遠一點,這樣重機槍位置選擇就更多了。



衝鋒密度的誤導,影視劇中往往幾百幾千人如潮水般的衝鋒,間隔不到一米,現實中幾乎不會,如此密度一枚大頭徑榴彈炮一炮就能報銷一個排,機槍封鎖簡直就是屠殺,真實中衝鋒時間隔都有五米,所以前置輕機槍即使靠後一點也不會到自己人的。


歷史軍武研討員

實際上機槍這種殺傷力極大的武器在任何戰爭中都是禁用的,,如果你瞭解機槍的歷史就會知道,機槍在戰爭中使用的概率幾乎為零,印象裡好像就德國還有日本侵華戰爭用過一兩次,再也沒用過,機槍真正的殺傷力不像電影裡那麼雞肋,一把機槍差不多頂一個連的兵力,因為太殘暴,有違人性而被禁用


最美不過中國風

在各種抗日劇中,我們差不多都會看到這樣的畫面:衝鋒號一響,士兵們就從戰壕爬起來衝出去,後邊的輕重機槍就噠噠噠的為他們提供火力支援,那麼為什麼打不到自己人呢?

其實大家在一定程度上被影視作品誤導了,在電視裡那些士兵可以說是沒有一點章法的衝下去。其實不然,在訓練時步兵與機槍手是進行過專門的配合訓練的。比如說在衝鋒時每個步兵之間隔多遠,機槍手的射擊強度是多少都是有專門計算和訓練的,可以保證子彈可以從士兵們的間隙穿過或從頭頂飛過而不致誤傷。同時步兵也要隨機應變,躲開自己與敵人的交界處,也就是說不要擋機槍手的射界。

再者一般來說,機槍都是分佈在戰壕兩側,這樣一來就既能形成交叉火力,又可以避免誤傷己方士兵。同時,也可以對敵軍陣地實施全面的火力壓制。如果配上各種火炮,效果則會更好。

當然戰場上那麼亂,不可能百分百的按照預案來。況且士兵們殺紅了眼有可能就什麼都忘了,這個時候就考驗機槍手的水平了。當然誤傷是不可避免的,這就需要刻苦訓練了。


軍情解析

機槍產生後,給予了步兵衝鋒很好的火力支援,但是隨意而來的就是如何保證機槍不傷到自己人,於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便出現了幾種常見的戰術。

第一種戰術如上圖,衝鋒的時候並不是一窩蜂的直上,而是有嚴密的隊形,兩翼有機槍的火力支援。這樣可以保證隊伍的前進,以及擁有足夠的火力支援。

衝鋒的隊伍會在一名指揮官的帶領下,有條不紊的衝向敵軍,同時機槍手這邊也有人統一指揮,會根據衝鋒隊伍遇到的情況做出改變。這種戰術廣泛應用於一戰的戰壕戰,凡爾登絞肉機就是因為雙方互相沖鋒導致的,對於那時候的機槍來說,搭配了鋼絲網,基本上每一次衝鋒就是一場屠殺。



而如果有士兵正好在機槍的正前方,那麼平射是不可以在用了。於是便有了超越射擊的戰法,這種戰法最早由德軍開創,在一戰的戰場中,馬克沁機槍被大量使用。而英軍戰前並不看好機槍,所以導致英軍在機槍的使用上遠不如德軍。

超越射擊的遠離就是讓子彈從士兵的頭頂上飛過,所以射擊時槍口需要有一定的仰角,那樣子彈就會以拋物線飛向敵軍,從而做到繞開自己的士兵。


不過在抗日神劇中,明顯編劇的知識不夠。動不動就是一大群人衝向鬼子,然後後面一個大佬提著機槍怒吼,而且槍口還是朝下的,真的是可以說沒智商。

神劇誤導了大眾,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問題被提出來,看來不限制神劇,那段歷史不用日本否認,就會被我們所篡改。


小司馬遷論史

打仗時,機槍在後方是打不到自己人的。

一場戰爭通常是分為進攻一方和防守一方。

防守一方和進攻一方的機槍設置是完全不同的 。

機槍在設計過程中,根據用途不同可分為三類,一個是輕機槍,另一個是通用機槍,還有一個是重機槍(高射機槍是重機槍的一種,也就是說高射機槍可以和重機槍相同的作用,可是重機槍卻不一定能完成高射機槍的任務。)

輕機槍是相對於重機槍、通用機槍較輕的的一種機槍。輕機槍可以由一個士兵所操作使用,主要為臥姿射擊,也可站立姿勢射擊,可隨同部隊聯合行動。輕機槍使用步槍子彈,有簡單的腳架。由於輕機槍一般裝備到步兵分隊或步兵班,部份國家軍隊稱為班用機槍。在現代,步槍與輕機槍部分零部件可以互換。輕機槍能全自動射擊,可提供步槍無法做到的持續壓制火力,一般在戰場上作為

步兵進攻時的伴隨支援及陣地防衛武器,能夠由單兵攜帶、射擊,除了攜帶彈藥量低是個缺點,(可以專門配置彈藥手複雜揹負彈藥)是個人能使用的武器中火力較強的一種。輕機槍一般都配有兩支腳架,臥姿射擊穩定性好。衝鋒時,使用輕機槍的士兵還可端起掃射,或者隨同衝鋒隊伍邊運動行進邊射擊。

重機槍一般指重量在25公斤以上的機槍(包含金屬三腳支撐架)。重機槍裝有固定槍架,射程較遠,威力較大。重機槍機槍是步兵支隊的支援火力,主要用於射擊集群的有生力量、火力點、輕型裝甲目標和低空飛機;其槍架具有平射、高射兩種用途,射擊精度較好。重機槍主要用於防守。重機槍裝備到載具上如坦克,直升機,裝甲車,武裝卡車等上面可實現靈活機動的進攻支援。重機槍可以用來壓制敵人的火力點,封鎖敵人的行動路線;還能大批殺傷集團目標,支援步兵衝鋒陷陣。重機槍的射程比步槍、衝鋒槍都遠。重機槍具有較長的火力持續性(更換槍管容易,每支槍管在安裝到損壞擊發子彈多),能在遠距離上有較好射擊精度(可達到4000米),具有較大殺傷力(最遠距離子彈速度達到150米每秒,擊中人體肩部,大腿依舊可以致命),特別適合用來對付衝鋒的敵人。(這就是將重機槍作為防守武器的主要原因。)使用特種彈可以在3000米內穿透大部分的輕型裝甲目標。(也可以使用燃燒彈,白磷彈等等)

防守方通常是在陣地上設置很多個重機槍陣地。(重量大,移動難,被發現跑不掉,通常設置堅固掩體或永固掩體)每個機槍陣地都標定戰場的某個區域(可重複標定,避免某個機槍陣地被摧毀後喪失對某一地的打擊能力,也為了戰場上的機槍拋射,簡稱超越射擊)機槍陣地一般設置在戰場可俯瞰全場的高地上(簡稱制高點)高射機槍在必要時可以採用平射手段射擊步兵。(步兵被高射機槍屠殺基本上沒有逃生餘地)

防守方的制高點火力扼制了進攻方的展開,因此戰場圍繞著制高點爭奪。進攻方只有佔領了制高點才會大規模的衝鋒。制高點機槍陣地構成的交叉火力,形成強有力的側翼打擊。同時正面戰場的機槍陣地採用平射,拋射的攻擊方式,全面覆蓋整個戰場。進攻方步兵不管採用臥倒還是匍匐等戰術動作都不能躲避立體的打擊。(平行打擊和由上而下的打擊)

重機槍對本方陣地也有標註,等待敵人突破入本方陣地,也會受到重機槍的打擊。

因此進攻方沒有佔領制高點是不可能投入大量兵力衝鋒的,所以進攻方的機槍根本打不到自己的士兵。同時進攻方的大部分傷兵都是子彈從肩膀射入,從胸腔,甚至手腕。

但是進攻方攻佔了制高點,形勢就一面倒了。進攻方把機槍搬上制高點,設置機槍陣地,壓制對面火力點,形成側翼的交叉火力。其他裝載機槍的武器如直升機,坦克,裝甲車等靈活機動的使用機槍支援。

步兵組成散兵線(最少間距5米)形成梯形狀進攻序列進攻。(不能稱衝鋒,衝鋒是全軍壓上。一般叫做步兵突擊,突擊隊裡大部分士兵是軍隊裡的精英士兵)

側翼機槍沿突擊陣型邊角採用縱深射擊的方式,突擊隊後面的機槍採用縱深縱深散步射擊的方式,以免誤傷本方士兵。(也就是超越射擊,必須有觀察者,隨時糾正彈道和著彈點)

接近敵方火力點,突擊隊會停止且等待本方壓制或摧毀敵方火力點。(班組機槍也可以發揮效用,現代軍隊的班組機槍配置率較高)

突擊隊突擊到一定距離會就地防守,等待本方機槍陣地轉移跟進。(避免本方機槍誤傷)

這種攻擊方式,進攻方士兵是不會受到本方打擊的。進攻方可以把協同作戰完成的很好。(機槍掩護壓制,步兵突進)

但是如果指揮官強行要求士兵突擊,可能會受到本方機槍的嚴重傷害。(超越射擊的著彈點範圍不好控制,很可能打擊到本方。最好的方式是等待機槍跟進,形成協同作戰。當然如果移動機槍塔隨著步兵突擊,效果更好)

未來的戰場上,由於新武器新戰術的出現,機槍可能不會出現當年橫掃千軍的壯觀場面,但是機槍仍然是步兵手中不可或缺的武器,在各個戰場上發揮巨大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