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世界的遊戲!為何蘋果期貨被熱錢爆炒“扶貧果”的扶貧效果在哪

瘋狂的蘋果期貨正在成為市場高度關注的話題。一個蘋果期貨的成交資金,能達到整個商品期貨市場1/4,可謂火爆異常,成為投資界最靚麗的產品,熱錢趨之若鶩。但是在大多數果農、甚至一些批發商群體裡,他們對這個“黃金蘋果”幾乎聞所未聞,或者一無所知。

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被巨大的“無知”分割成了兩個世界。投機資金的瘋狂和現貨市場的不為所動,給各方敲響了警鐘——期貨市場不能脫離現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才能讓期貨找到發展的空間。

上篇:瘋狂的蘋果"背後,是"憂傷的果農"!主產七地最新調研:陝西重災區減產約80%,還好有山東

中篇:狂漲不止,3個月賺5倍也不多!讓這隻"蘋果"瘋狂的,並非傳說的減產而是它!後市盯緊六大疑團

下篇:五道監管令牌連下!蘋果期貨暴漲背後,是一場有爭議的"價格發現"

為什麼蘋果期貨被熱錢爆炒?

從數據統計來看,蘋果期貨從4月底以來,市場從偏熱走向瘋狂。從蘋果期貨價格和成交情況分析,這一過程非常明顯。

統計顯示,從4月23日到5月18日的4周時間內,蘋果期貨總持倉量從27萬手,快速攀升到75萬手,而總成交量更是從121萬手,飆升到了上週末的495萬手。特別是5月14日-5月18日的一週,整個市場到達瘋狂頂點。當週上漲14%,成交量達到2424.1萬手,較前一週幾乎翻倍。最誇張的5月16日當天,蘋果期貨成交資金在整個商品期貨市場佔比超過25%,成交持倉比達11.03倍。

但是面對這種幾近失控的狀態,監管政策開始行動。除了兩次調整7月交割合約保證金到15%之外,其他月份保證金仍然沒有調整;手續費方面,兩次提高了當天平倉交易手續費,但是隔日交易手續費仍然保持不變。

從調控結果來看,蘋果市場成交量大幅下滑從最高成交量661萬手,降低到了311萬手。不過,總持倉仍在繼續攀升。5月23日下午收盤後上升到了98.8萬手,相當於現貨蘋果1000萬噸規模。

為什麼在蘋果期貨在4周內被持續爆炒?短時間內,出現如此龐大資金炒作,這到底背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市場需要進一步深入瞭解。

多少熱錢在快炒?

當中國果品流通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陳磊聽到上述龐大的交易數據之後,又驚訝又擔心,“蘋果期貨上市以來,我最大的擔憂,就是因為期貨平臺有槓桿,會把市場利多利空消息最大化,造成市場波動,反而進一步推動現貨市場價格波動更大、更猛烈,這是我最擔心的。”

“主力資金究竟是由於減產還是因為看到交割方面有問題才敢大規模入場做多?這其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監管部門可以做一些調查;另外,是否有資金用關聯賬戶聯合炒作也是一個應當警惕的問題。”上海一家期貨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期貨界人士對蘋果期貨目前的情況普遍擔憂。一位業內專家表示“現在蘋果期貨和現貨沒有打通,合約設計和交割環節存在漏洞,而一些大資金正在利用這些漏洞。”另一位人士稱,“在這輪蘋果期貨上漲中,我們看到有些遊資主力利用互聯網造勢和渲染。從過往的期貨熱點炒作行情中,經常有資金利用信息操縱,蘋果是否有這樣的情況也值得調查。”

5月16日當天,蘋果期貨成交資金額,在整個商品期貨市場中超過25%。這是一個商品期貨品種能達到的巔峰時刻。市場開始質疑蘋果期貨太瘋狂太投機了,揶揄蘋果期貨是“金蘋果”,“瘋狂小蘋果”等等。

年產量4300萬噸的蘋果到底有多少可供交割?

蘋果期貨作為全球第一個鮮果類品種,中國率先嚐試,不失為創新之舉。但是,鮮果市場不確定性因素更多,形勢更為複雜,防風險的任務更加艱鉅。從蘋果期貨本身而言,實物交割正是蘋果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兩大功能得到正常發揮的制度保障。期貨是風箏,要靠現貨市場調節它飛翔的高度,牽連二者的線就是交割需求。沒有了實物交割的支撐,交易標的就成為投機熱錢炒作的標的,期貨風箏就會脫離現實,絕塵而上。

一個交割僅僅300噸的蘋果期貨,怎麼去抑制市場操縱行為,防止惡性炒作,甚至逼倉?特別在當前階段,期貨市場原本就有投機炒作風氣盛行,產業界企業缺乏參與感的問題。

顯然,現貨的定價標準有一套歷史悠久的“慣例”。這套價格體系來自於貿易商多年的銷售經驗,產地和售地,蘋果的品相和硬度、甚至不同時間段的銷售,都會形成定價差異,但期貨市場卻需要“英雄不問出處”的標準產品。例如,有時候品相不好、但糖分高的蘋果未必低價,形狀不夠端正的蘋果也可能價格不錯,但作為標準的蘋果期貨標的物來說,這些卻全是不及格的非標準品。另外,期貨產品要求的可儲存性,與現貨蘋果的不耐儲存之間,天然存在較大的矛盾。

一位期貨行業專家表示,“類似於蘋果的這類鮮活農產品,肯定要考慮擴大交割標的物的覆蓋面。”一些鮮活農產品有地域限制,但期貨品種交割標的設置要考慮平衡區域性品種和全國市場的關係。按照慣例,期貨交割必須符合現貨流通的實際情況,農產品地域限制比工業品更復雜,流通限制條件更多。“期貨價格發現需要發現全市場價格,而不是為某一個區域服務、甚至某些企業服務。90年代時候,有些交易所喜歡把大品種在交割時候做成小品種,因為好控制,但最終結果大家也看到了。”

如今蘋果期貨必須面對這樣的現貨實際情況,5月23日收盤後持倉量上升到了98.8萬手,市場在交割環節的博弈已經躍然紙上。市場潛在風險已經顯現。

那麼,問題來了,面對市場潛在風險,防控預案有哪些?中國年產量4300萬噸的蘋果,到底有多少蘋果可供交割品,是否有過預估?未來是否會對相關環節如交割做出調整?如果調整,將從哪些合約開始?這些關係到資金安全和順利交割的問題,市場都急切等待回應,從維護正常的期貨市場秩序考慮,應該儘可能避免資金對壘,出現惡性後果。

“扶貧果”的扶貧效果在哪裡了?

蘋果期貨曾被作為期貨業精準扶貧項目的“扶貧果”,但這個被寄予厚望的期貨產品能否達到扶貧效果呢?選擇蘋果期貨的初心,是真心希望為中國廣大果農及交易商提供價值發現好避險功能,幫助他們通過套期保值,實現價格風險的轉移,以此提升中國蘋果產業鏈抵抗市場的風險能力。

而國內蘋果現貨批發商大都有冷藏庫,可自行調節12個月的市場供應,價格高低還可以靠進口調節供求關係,他們普遍缺乏期貨知識,,更缺乏通過期貨對沖價格風險的動力。

中國期貨業協會理事張宜生表示,投資人看期貨與實體參與人看期貨,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手握現金、可以隨時買入賣出,他們把蘋果當作一個交易產品;而後者卻是實實在在的勞動,投資果園、種植蘋果、購買化肥和農藥,參與收購、存儲、賣出、水果加工等等實體工作,他們知道水果之間的價格比,基本不認可水果會有“天價”。

顯然,蘋果期貨作為“扶貧果”,作為扶貧和服務三農重點品種,投資者宣傳教育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