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只是放任自己低到塵埃裡,卻沒能開出花來

大多數人只是放任自己低到塵埃裡,卻沒能開出花來

01

在這個世界上,人際關係的確是一件讓人頭痛的事情。有人認為,面面具到,處處和諧才是最好的人際關係。真的嗎?

人際關係其實包括三個元素:環境、他人和自己。一般人所理解的關係只是和環境的關係以及和他人的關係,很少會顧及到和自己的關係。

什麼叫做和自己的關係呢?

少年成名的作家蔣方舟在《奇葩大會》分享自己的經歷時,她說,有個朋友問自己,有沒有跟人產生過真實的關係,她疑惑到底什麼是真實的關係。朋友說,你可以跟這個人吵架,可以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給他,這就是跟另外一個人產生了真實的關係。

她說自己想了想,她沒有跟任何人產生過這種真實的關係。她害怕衝突,害怕別人不高興,一般都會迎合討好,即使內心不同意別人的看法,也會假意接受,不會表達真實的感受和情緒。

今年三月份,《圓桌派》請了她和徐靜蕾一起作為嘉賓出席,二人的表現在網上引起了一輪熱議。

大多數人只是放任自己低到塵埃裡,卻沒能開出花來

視頻中,徐靜蕾獨立、自信,新女性風範十足。蔣方舟則像個端茶倒水的小丫鬟一樣迎合著每個人的觀點,在嘉賓之間產生爭論時也顯得有點不知所措,只能用自黑、講段子取悅每個人以營造和諧的氣氛。

網上的評論一面倒地欣賞徐靜蕾的自信,而對蔣方舟的表現頗有微詞。

這就是蔣方舟,她今年28歲,7歲開始寫作,9歲出版第一本散文集,19歲被清華破格錄取,畢業後成為新週刊副主編。這樣一個光鮮亮麗人人稱羨的才女,她用她的才華照顧到了所有的人,唯獨少了她自己。

這讓我不禁想到另一個才女張愛玲曾說過的一句話:“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這句話本用來形容愛情中美好的幻象,但也可以形容我們與他人接觸時的一種應對姿態,可惜的是,大多數人只是放任自己低到塵埃裡,卻沒能開出花來。

大多數人只是放任自己低到塵埃裡,卻沒能開出花來

02

上面我們討論的案例就是典型的“討好”。討好的姿態不是所謂的「諂媚」,而是指一個人經常忽略或強壓自己的想法或需求,努力去配合他人,在他的世界裡,有他人,有環境,唯獨忽略他自己。

有關“指責”、“超理智”和“打岔”的部分,我在《只因目中無人》一書中已作詳盡的描述,本文不再贅述。今天我們重點討論“討好”。

一個習慣於用“討好”應對資態的人,在小時候就是一個乖寶寶、模範生;長大後受朋友歡迎,為人有溫和、善良、包容、不計較、好相處等等特點。

大多數人只是放任自己低到塵埃裡,卻沒能開出花來

如果孩子知道表現得乖巧,懂事,就會被父母喜歡,孩子很可能就會刻意去表現得特別乖巧懂事,以此來討好父母,從而獲得父母更多的愛。在工作中,很多人也會為了獲得更高的收入,謀得更高的職位,而不斷討好公司領導等等。

然而當我們過度用討好的方式與人相處時,必然長期犧牲自己的需求,也失去對自我的信心。

因為這樣的討好是以犧牲自我價值為代價的,它否定人的自尊,並傳遞給人們這樣的信息:我是不重要的。討好的時候,人們的內心獨白往往是:

我不值得一提,我不值得被愛;

我不能冒犯別人;

全是我的錯;

......

薩提亞女士獨創了一種叫做“雕塑”的方法,她通過誇張的軀體姿勢來讓人們切實感受到自己的內在。典型的討好姿態是:單膝跪地,向上伸出一隻手,另一隻手則緊緊捂住胸口。如下圖所示:

大多數人只是放任自己低到塵埃裡,卻沒能開出花來

看到這樣的圖片,也許你會心裡一緊,覺得很不舒服。雖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會跪下來請求別人,但內在的自己,卻一直都這樣跪地不起。

這樣的代價是:

1.無法獲取他人的尊重,甚至會招致別人的輕視或厭棄。

2.不斷壓抑自己的憤怒。當人們的憤怒不能指向外界的時候,便會指向自身,容易患上腸胃疾病,潰瘍,腹瀉,便秘和嘔吐等。嚴重的甚至會引發抑鬱情緒,或導致自殺。

如果你覺察到自己有這樣的模式,該怎麼辦呢?

大多數人只是放任自己低到塵埃裡,卻沒能開出花來

03

上面說過,人與人的關係包括三個元素:“他人”、“環境”,還有“自己”。在關係中,這三者缺一不可。如果能同時照顧到這三方的需求和感受,薩提亞女士稱之為“一致性”

“討好”的模式就是在與人互動中,只關注到“他人”和“環境”兩個因素,而忽略了“自己”。所以,只要能夠刻意有意地把“自己”放回到應有的位置,就可以讓自己跳出這個模式,走向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一致性”整體平衡。

以上面舞蹈彩排的事件為例,當舞蹈團領隊拒絕我們同事彩排要求時,我的同事忽略了自己的需求,滿足了領隊的需求,這就是典型的“討好”。

如果當時他能夠大膽地跟領隊說:

“我知道你可能有重要的事情無法在上午過來彩排(關注到對方),只是這場大會對我們很重要,我們一年才辦一次,並且有一千多人參加,如果有任何的閃失,都會影響我們公司的形象,那樣的話老闆會批評我沒做好,我也無法面對我們全公司的小夥伴(關注自己);你看看能否把你的事情做些調整?優先我們這邊的彩排(關注環境,提出解決方案)?”

也就是說,當你在與人相處時,能夠照顧到別人的需求和感受,又能照顧到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同時又符合當時的環境範疇,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能夠這樣溝通的話,又何須得罪誰呢?

大多數人只是放任自己低到塵埃裡,卻沒能開出花來

04

薩提亞強調:人有著固定的生命力。我們的自我有沒有價值、我們能否感覺到生存的意義,我們的內心是否平靜、和諧以及喜樂,這一切,我們的內心是知道的,並且能感受得到。

如果我們為了討好他人而壓抑自己,你可能要付出的,是生命力的代價。

而且,討好的結果,只能讓你獲得眼前和諧和短暫的利益,你不願意得罪眼前人,很可能你正在得罪更多的人,包括那些重要的人,還有你自己。

當你能夠把視野擴大一點,不單隻看到眼前人,還看到其他利益相關者,同時把時間的焦點由現在擴展到未來,我想,你自然會找到一個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處事方式。

就算你真的不得不得罪某些人時,也該是得罪那些不守規則、違法亂紀、損害他人利益的人,這樣做至少可以維護社會的正義,為社會做點應有的貢獻。

又何必去得罪你自己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