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國內有的高校招聘博士時都開始要求先做師資博士後?

纖指十三玄_

我在博士畢業後在找工作的時候,同樣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在某省會高校應聘的時候,課題組負責人給我的建議是做個師資博士後,然後出點成果再留下來。其實,我想說能給這樣建議的學術帶頭人還是對你有興趣的,至少還代表有機會呢。後來因為個人的原因,我沒有做博後,2年的時間變數比較大。

這個問題站在博士求職的角度來看,個人覺得是可以接受的。2年的博後可以留在一個好的平臺,同時還可以拓展自己的人脈同門圈。我有個師兄在中科大讀的博士,當時畢業的時候個人文章僅能留在合肥工大。他的導師給他的建議是安心做個博後,多點成果,2年後,現在他在某985高校的王牌學院。

說白啦,其實多數需要做師資博後的博士,個人的成果不是特別好,留和不留都可以,有點小尷尬的感覺。原因有個人可能努力不夠、平臺不是特別好或者畢業的時間太短。博士3年畢業的人極少,一般在4年左右,部分有5-7年的。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學校或導師的博士畢業比較容易,比如簡單的2篇EI、1篇3區SCI部分985高校的博士就可以畢業。藉助這樣的文章或者成果,在求職的時候真的很難。哪怕你的導師打個招呼,還是很難。這就需要你在2年博後期間出點文章。

還有部分高校要求做師資博後的原因是高校招聘指標比較緊張,暫時沒有名額。一般一年2次進人,沒卡到名額或時間點,都是提前去團隊做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學術帶頭人操作起來不一定能保障下一次應聘一定有指標,讀個博後,中間的時間就比較寬裕。

當然,如果有指標,還是先入職,再做個博後比較好。一般,在哪裡工作就在哪裡做個博後呢。如果個人比較優秀,不少人也會選擇個人研究領域的大牛,比如跟院-士做博後。當然,博後期間的工資待遇不算差,五六千一個月還是有的呢。外加可以同時申請博士後科學基金,機會也挺多的。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帥小西De

個人在高校從事人事人才工作多年,目前也還在負責學校的博士後工作。最近調研了各高校的博士後政策,發現對985、211這個層次的高校,師資博士後已經成為了主流。儘管很多學校不叫這個名字,但實質是一樣的。當然,各個學校對人才體系的考慮不一樣,我只簡要分析一下最主要的原因:

首先,博士後有什麼特點呢?根據國家的政策,博士後不屬於學校正式職工(視同但實際上不是),準確來說屬於學校流動編制人員。博士後這一定位對學校來說是比較好,相當於臨時用工,比較自由,對博士後本人來說,也不差,因為這段時期跟編制內人員同等對待,可以繼續做科研、可以落戶可以計工齡、可以有比較高的社會認同度,甚至可以評職稱。相比失業或者去做一些非學術的工作,博士後是個很好的選擇。

其次,近些年高校為什麼要招博士後?目前各大高校並不缺教師,青年教師處於飽和狀態。為什麼這樣,原因很多,比如前幾年擴招,學校大幅引進師資,一年一百多一百多的進人,而現在不擴招了,上課的老師就不缺了,甚至很多老師都沒課上。在這個情況下,大學招應屆博士來幹嘛?只能是去做科研,那博士後就是特別好的專門做科研的崗位。

最後,博士後就博士後吧,為什麼要加上師資兩個字?這個問題涉及到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即如何建立新進教師的退出流轉機制。師資博士後概念最早是浙江大學使用的,而在此前,清華大學已經在實行預聘制了。招聘的師資,如果來校後水土不服,乾的不好,學校有通道可以淘汰。

另外,師資博士後,首先確定為師資,然後再進站,達到出站要求基本就可留下;而普通博士後是先進站,出站後再確定是否招聘為師資,這裡面就有2~3年政策的不確定性。這就使師資博士後比普通博士後更具有吸引力。

綜上,如果我們及時打破鐵飯碗的舊觀念,就會發現,師資博士後其實是一個對學校、對博士畢業生都比較有利的政策體系,它比直接入編更靈活,比做普通博士後更有保障也更有吸引力,所以,目前有條件的大學都會採用師資博士後的政策。

當然,時代一直在變,師資博士後已經不是新鮮事物,隨著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這一制度將逐漸被準長聘制度代替,競爭淘汰將成為主旋律。像清華這樣的學校,別說應屆畢業生難覓一職了,就連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也不一定能拿到終身教職。所以,珍惜師資博士後的機會吧,如果有機會應聘,不妨一試,大不了再辛苦2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