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雲塔小考

我們遼闊的祖國,許多地方都可以見到一種高聳的古代建築物塔,它們多彩多姿,點綴著河山景色,有些已成為一個地方性的標誌,其實,在我們平江縣城西的嚴家灘大橋頭,黃甲山上原有座雄奇的“凌雲塔。”

凌云塔小考

據清同治《平江縣誌》記載:“在西城外黃甲山,道光十年,邑紳黃德復、張光前、張先陛、陳士典、彭經維、黃道凝、洪師麒等,倡議醵「jù」金修塔購地,興工拓土丈餘,適得宋塔舊基碑,據確鑿比因,眾費難齊,僅建基址,至二十八年,邑紳凌星曜偕侄文奎兄弟捐修。高八丈有奇,約費三千金,號曰‘凌雲塔’,邑教諭鄭煐有記。”根據以上縣誌載,清道光十年庚寅歲(1830年),縣紳士黃德復七人等集資金於西城外黃甲山買土建塔,在興工拓土丈餘深時,發現了宋塔基腳遺址和石碑,後因籌集資金不齊僅建基而廢。又過了十八年,也就是清同治二十八年戊申歲﹙1848年﹚,凌星曜同他的侄子凌文奎兄弟捐建。塔高八丈有奇,八丈按現代計算為26.6667米,那時能在江邊山上建座那麼高的塔算是雄奇了。約費三千金,金在古代作為所有金屬的通稱,這裡指貨幣,在明清文言文中,三千金常常是指三千兩白銀,除非他特別說是金子,才可以做三千兩黃金理解,至於價值,按照《紅樓夢》時期金銀價一比十來計算,三千金相當於三萬兩白銀,當時作為貨幣的白銀一兩大約相當於如今400—500左右的購買力,三千金建塔,真是用白花花的銀子堆積而成,是件相當不容易的事啊。

重金建塔,乃淩氏一大功德之善舉,當然有必要向您介紹凌星曜和凌文奎兄弟等人,首先我們來說凌星曜,他是清水﹙金華臺﹚金花灘人,覃恩晉封資政大夫,字其中,清乾隆六十年八月初一日戌時生,清咸豐五年三月初八日亥時歿,享壽六十一歲,葬清水鄭家洞楠樹洞,詳見《探考凌公九思墓》。又見清同治《平江縣誌》卷四十七人物誌:“凌星曜字九思,徒步起家,積而能散,遇歲歉,邑令籌建義倉,首輸谷千石,又獨力修建城西黃甲山寶塔,培合邑文風,兼助鄉會試賓興 費,自道光丙午迄咸豐戊午,閱四科鄉試,人助三緡會試十倍之,咸豐壬子,大吏檄修縣城,星曜首捐三千金,工未舉,粵逆犯長沙,邑令得移此巨欵「kuǎn」,募鄉兵守界,縣境獲安,又甃「zhòu」修西門石路五里,由守禦「yù」所千總職受四品,封贈階二品”,這就是有關凌星曜的記載。凌星曜侄凌雲槎號文奎,乃啟明女校創史人凌容眾的嫡親叔父,覃恩誥授通奉大夫,官知府銜湖北德安府,祖居南鄉清水金華臺,自清水淩氏三堂分家後,遷甲山建有莊居趣園豪宅,與友李元度交往甚好,道巖九老題名有詩:“幾人出處關青史,半刺功名感白頭。”

又據清同治《平江縣誌》卷五十三藝文志載《凌雲塔記》,教諭鄭煐撰文,現將塔記原文抄錄,為了辨認和便於閱讀,在原文的基礎上打標點和分段如下:

治城之建塔也,象火星,昭文教也,故苟得其所,則科甲臺閣相繼而興,然辨方正位,今人或不逮於古,甚哉,建塔之難也。

餘以丙午之冬,秉鐸茲邑,接見眾紳之醕「chún」古,諸生之卓越,竊「qiè」嘆昌江風俗,文章為不可幾及,而科甲臺閣不及宋明遠甚,則意者風水之所關歟「yú」,諸君子因言,明時建塔於城坤方,後圯而基址亦沒於荒沙亂石中,道光辛卯歲,邑紳張篤誠等倡捐建塔於黃甲山,拓土丈餘而有宋舊址存焉,惜經費不足遂中止,前之人或不恡「lìn」費而未能得地,今之人雖能得地而未能集費,誠哉其難也。

南鄉紳士凌君星曜者,聞予暨諸邑紳言諭,竟慨然以為己任,餘與同寅鄧君少橋等,請命於邑侯,亦深知凌君之艱辛,立業忠厚,傳家於利人濟物事無不樂為捐施者。遂命其尅日興工,倂題其塔曰“凌雲”,為昌江作一媲美,前休聿興後起之盛事,凌君欣然獨任,閱愈年而塔成,從此科名巍煥,臺閣崢嶸,匪獨昌江人士之慶幸,即餘與鄧君暨張邑侯亦一時遭遇之慶幸雲。

《凌雲塔記》也可稱凌雲塔碑記,塔成教諭鄭煐對此善舉撰寫的一篇記文,全文共338個字,大體分為以上三段:

頭段講,治理縣城需建塔,它象徵火星,昭顯教育,如果是按照這麼辦,那麼科舉連續不斷而興起來,但是辨方位,塔之正位,今人或不及古人,要建塔不容易。

第二段是說教諭鄭煐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的冬天,擔任平江縣文教官職,接見許多紳士和一些傑出及超出一般的人,嘆惜平江風俗,文章為不能達到,而且科舉和官府不及宋朝、明朝相差得遠,可能是與風水有關係喔?眾君子說出原因:“明朝時曾建塔地縣城西南方,後來塔廢而且基址也湮沒在荒沙亂石之中,道光辛卯﹙1831年﹚,邑紳張篤誠等人倡議捐款建塔於黃甲山,開拓荒土丈多深時,發現了宋塔的遺址,可惜經費不足就停止了。以前的人或不吝惜財物而且未得地卻沒建成,如今的人雖然能夠得到地,而且地還不要錢的,卻不能籌集建塔的經費,好難啊。”

第三段寫南鄉清水凌星曜,聽見鄭煐和許多紳士講,想在江口城西建塔的事,他竟然慷慨地擔當建塔的這個責任,於是,鄭煐和同僚鄧少橋等人,把建塔的事報告了縣老爺,同時知道凌星曜立業忠厚傳家,特別是對救濟和捐施財物在地方貢獻很大,他也非常不容易,在那種情況下,他還是嚴格限定日期,開始修建寶塔,並題寫塔名“凌雲”,為昌江作一媲美,為城西水口爭一美景,這是前人的美善言行輕快興起的大事,凌星曜非常愉快地獨自承擔全部費用,第二年塔建成了,從此科舉事業盛大輝煌,併為公府爭光,所以是平江人民的慶幸,也是鄭煐和鄧少橋及縣老爺一時碰到的一大幸事啊。

以上塔記已經敘述了建塔的全部經過,並且凌星曜題塔名“凌雲”,凌雲就是寓意寶塔建造很有氣勢,挺拔巍峨,塔聳雲天。“凌雲”二字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既奏《大人》之頌,天子大說,飄飄有凌雲之氣,似遊天地之閒意”。筆者認為“凌雲”含意雙重,一種從釋義上來講是直上雲霄,多形容志向崇高或意氣高超。換種意思說“凌雲”,是平江四大家族首富的凌星曜偕侄出巨資捐建的寶塔,足足證明淩氏家族的經濟實力和辦事的能力,淩氏叔侄為平江樹立一個榜樣,同時象徵著凌家凌雲壯志一個標誌。

塔記中兩次提到“昌江”,史志:“漢三國孫權安置魯肅設漢昌郡”,這是平江有關最早的昌字來由。據《岳陽風土記》:“唐改吳昌置縣,以界內昌江名之,又曰:唐天寶中,改幕阜山為昌江山”。又據清同治《平江縣誌》載:“昌水之見諸古籍者,邑之水以汨為經,昌為緯,昌蓋從中之綱也。乃崇禎舊志雲,汨水又名吳昌,水臨昌山,故名。又云:汨昌一水而異其名,是誤二水為一也”。還有“昌江八景”,古人題詠平江山水,至今廣為流傳,見諸多古籍和有關詩詠的記載。平江為古昌邑又乃昌江的全身,《幼學瓊林》卷二:“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稱謂各殊”,喊來喊去,今非昔改,還是那一條江河。

上文中說到建塔城於坤方:坤代表西南的方位,是周文王在監獄無事可做,在憂患時想了解國家大事推演出來的,叫後天八卦坤卦,當時周文王的封地在西昌,正好是當時商王朝的西南方,坤卦卦詞:“西南得朋,東北喪朋”。站在平江古城中,用羅經,辨方位,紅針指南,當天針對地針時,定坤方於西南,大約是現在寺前河背的嚴家灘那個方位。

塔建城西已辨明瞭方位,那麼黃甲山具體位置在哪呢?據今城西不少老人傳言:“凌雲塔,塔凌雲,鎮水口,出科甲”。關於水口,詳見城西江邊防洪堤,“清乾隆十五年西隅水口伍娘廟舊址”石碑,嚴家灘廣場下邊建有伍娘廟,根據古碑記載和結合地方留傳,寶塔建在水口伍娘廟那個小山包上冇錯,水口伍娘廟後山包上應該就是黃甲山,古人為什麼叫那個小山包喊黃甲山呢?因為古時科舉甲科進士及第者的名單,因用黃紙書寫,稱之“黃甲”,宋趙升《朝野類要舉業》:“正奏名五甲也,吏部謂之黃甲闕榜,第五甲舊多貴顯”。黃甲寓意吉祥,其詞含意有科舉進士及第,所以故名“黃甲山”。

塔在漢代就已隨佛教傳入中國,最初多為木塔,北魏中期以後出現磚塔,隋唐時代,磚塔建造技術已相當成熟,宋代塔的類型更加豐富,出現了石塔、金屬塔、琉璃塔等,明代以後出現了風水塔,如我平江的古凌雲塔,應當屬於風水塔。《凌雲塔記》中雲:“則意者風水之所關歟”,說明治城之建塔,以塔來改造城鎮,以風水壓勝的凌雲塔,從風水角度和性質,除觀賞造景外,其功能和作用是增補形勢的後天因素。營造凌雲塔主要目的是為了興文運,昌科舉,請再看《凌雲塔記》的開篇句:“治城之建塔也,象火星,昭文教也”,昭彰教育事業。清代高見南《相宅經篡》卷二:“凡都、省、縣、鄉、村,文人不利,不發科甲者,可於甲、巽、丙、丁四字方位上擇其吉地,立一文筆尖峰,保要高過別山,即發科甲。或於山上立文筆,或於平地建高塔,皆為文筆峰”。

古城西之凌雲塔,是在宋、明的舊址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建造的,結構兩層,內面用石,外部用磚,磚石合砌,非常堅固,如同堡壘,下大上小,層層起水,角角挑簷,八角九層,樓閣臨空,內有塔室,可攀登憑眺,塔頂石瓦,頂尖是生鐵打造的實心葫蘆寶頂,凌空卓立,蔚為壯觀。

凌星曜的玄孫凌敏仁老夫子,畢業於早年的老牌重慶大學,是我的國學老師,現已作古多年,在世時曾對我講過:“他王父金門公說,城西寶塔,是縣府倡議他家出錢捐建的,把塔建成文筆形狀,自立塔後文風極盛,未有凌雲塔之前,平江文運未顯,文人不多”。他年輕時從重慶讀書回來,都是走水路的,坐船要坐半個把月,當船行到他祖上修的凌雲塔下,心裡特別舒暢,頓時忘記長途坐船顛簸和疲勞,知道已經快到縣城了,船過江心,見景生情,吟詠:“遠看文峰插霄漢,近觀鐵筆寫江天”的聯句。

凌雲塔是平江最大最高一座寶塔,歷清代、民國、新中國三朝,聳立江上百餘年,感嘆滄桑世事,歷盡風風雨雨,卻躲過戰火狼煙,但也難逃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那個時期,聽電力局退休的八十多歲吳國興老人講:“凌雲塔拆毀於一九七三年,那時邱慶龍任武裝部政委兼縣委書記,人稱‘邱政委’,那人冇蠻多文化,好多事都是蠻幹,是他指示把塔拆毀的,把塔磚運到河對面修嚴家灘水輪泵,水輪泵修成後,每漲一次水,總是把大西門淹沒了,水輪泵又沒搞多久,沒中大用又堵水,只好把它炸掉,凌雲塔拆了,真可惜啊”。

羅維新是解放前進城參加工作的,今年九十二歲,他還健在,據羅老講:“凌雲塔位於嚴家灘對面江岸的小山上,寶塔高大雄偉,塔影倒映江中,美麗極了,塔身的第七層上右面,長一棵約飯碗大的胡椒樹,樹不高,樹朝左長,開只細樹杈往下駝的,樹根鑽長塔縫,顯得蒼老,屬一奇觀。自塔磚拆搬修嚴家灘水輪泵後,塔只剩下麻石基腳,麻石條子有的丈多長,那時大多數部門和單位都挖建防空洞,帆運社後改水運公司,用船把塔基腳麻石運去修防空洞,帆運社比別的單位修防空洞要快得多,因為帆運社有船,把塔石從黃甲山上梭下來就上了船,船順水到小碼頭上岸,帆運社的防空洞位置在老汽車站對面的城東批發市場那裡,做批發市場的地方古時喊張家塘的,帆運社的防空洞比其他單位建的防空洞要結固得多,盡是麻石條子砌的,他曾在那防空洞裡開過幾次會,還印象蠻深”。

城西古蹟凌雲塔,由於歷史種種原因,灰飛煙滅,不復存在,為了探尋那古塔的蹤跡,筆者幾度到嚴家灘頭尋蹤,只是見到如今政府新建的嚴家灘廣場,登上黃甲山,俯視古城翻天覆地的新貌,使我思索萬千,唯見那條千年不變江流靜靜地西去,不禁有種悵然若失的傷感。

(作者系平江縣史志學會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