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宇航員從太空回來一定要坐輪椅?

Daenerys劉童鞋

當宇航員從太空凱旋時,我們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所有宇航員著陸出艙後都無法自行移動,必須得靠人抬著或坐在輪椅上。

原來,太空微重力環境對人體有許多負面影響,如脫鈣導致的骨密度流失(俗稱骨質疏鬆),肌肉長時間“無所事事”造成的肌萎縮。

所以宇航員返回地球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邁不開腿,挪不動步”。

迄今為止,在太空連續停留時間最長的男宇航員是俄羅斯宇航員波利亞科夫,從1994年1月到1995年3月總共在和平號空間站上度過了438天。

而單次逗留時間最長的女宇航員是佩姬·惠特森,2016-2017年在太空度過289天。

曾在國際空間站停留200天的意大利女宇航員薩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在回到地球后,曾形容自己“幾乎無法協調全身上下最小一塊肌肉”,不但無法走路,連坐直也很困難。每一次抬腿都彷彿“舉起一根樹幹。說話也口齒不清,因為舌頭已經適應微重力的環境了。

醫生估計,薩曼莎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康復。


氪眼看世界

主要有四點原因吧,並且全都和失重環境有關。

第一,肌肉會萎縮,正常人在地球上的運動比如跳躍、跑步、伸懶腰等活動或多或少都會調動我們全身的肌肉進行運動,並且在重力的刺激下肌肉才能維持狀態,但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宇航員又不會有大量的時間運動,那麼肌肉基本上就得到了解放,缺少重力刺激肌肉,就會產生肌肉萎縮的現象。而宇航員返回地球的過程中,從失重到恢復重力,只有短短的15分鐘時間,不可能那麼快適應地球的重力,當宇航員走出太空艙的時候會感覺腳底輕飄的,使不上力,容易摔倒,所以必須要坐輪椅。

第二,骨質疏鬆,同樣是缺少重力的情況下,人體骨骼沒有機械活動的刺激,骨質會流失骨密度會降低,那麼加上返回地球時太空艙的強烈振動,非常容易使航天員骨折,那麼坐輪椅小心翼翼地保護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體液重置也就是立位耐力,水往低處走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我們體內的血液和各種組織液等體液都會往我們的下半身流動,並且體液在下半身停留的時間也要比上半身的時間長,血液往上流動肯定比往下流動要費勁,但這才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到了太空體液的流動就會非常勻稱,面部和腦補的血流量就會微微增加,宇航員血壓會略偏高。但返回地球的途中重力開始恢復,那麼人體的體液調節又會重新配置,身體會感到異常難受,所以坐輪椅恢復也是需要的。

第四,眩暈,太空失重的環境容易讓人感到頭暈眼花,噁心想吐,這都是前庭感受器造成的,就跟你原地轉上20圈的道理一樣,肯定會感到頭暈目眩,但宇航員的平衡感非常好,即使在太空也能夠適應,但是能夠適應並不代表完全克服,宇航員返回地球出艙後還是會感覺身體輕飄的,像剛座過跳樓機的感覺,所以需要坐輪椅恢復,避免跌倒。

上述就是宇航員坐輪椅的全部原因了,大家可不要以為坐輪椅休息個幾小時就可以了,宇航員從太空返回地球到完全恢復就需要三個月的時間,心臟和毛細血管的微循環會發生微小的變化,肺部長期在微重力的環境下也會發生變化,一般來說宇航員回到地球后是很難恢復到上太空之前的體質的,體質最多恢復到97%,

有些宇航員甚至會留下終身的後遺症,例如,大腦的病變和心血管疾病。由此可見,航天員們是多麼的不容易,光鮮亮麗的背後是鮮為人知的付出。


科學薛定諤的貓

自從回答過一個類似的題後,就對這方面瞭解了一下。相信很多人都看過載人航天飛船返回地球宇航員出艙的視頻,其中會發現一個細節那就是宇航員都要坐著輪椅。其實這並不是對宇航員的所謂的褒獎,而是不得已而為之!

宇航員在太空中的生活

我們知道宇航員在太空中是出於失重狀態,因此長時間處於這種環境,身體不再受重力的影響。舉個簡單例子,當你在健身時做了很多組深蹲後,你會發現你的腿感覺輕飄飄的。這就是因為肌肉適應的問題,在地球上由於重力我們的肌肉時時刻刻都處於“工作”狀態,一旦失重就徹底“下班”,長時間如此我們的肌肉就會萎縮

。所以剛降落時宇航員是無法正常行走的。


還有就是長期的失重也會導致人體無法保持我們正常的直立行走狀態,這也會導致全身的血液循環不像之前那麼的有序,並且在長時間保持這種狀態還可能會出現骨質疏鬆等不良狀態,所以在宇航員出艙的時候如果不小心防護很可能會出現眩暈。

而且根據很多宇航員在接受採訪時回憶當時的狀態,都會說:四肢無力、感覺無法行走。而在太空呆了200天的意大利女宇航員薩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曾形容

自己當時幾乎無法協調全身上下最小一塊肌肉”,不但無法走路,連坐直也很困難。每一次抬腿都彷彿“舉起一根樹幹。說話也口齒不清,因為舌頭已經適應微重力的環境了。並且他們還要經過長時間的恢復才能逐漸達到正常狀態!

題外話

寫到這塊時,關於這個問題的內容已經結束了。但我前不久看到過一篇報道—一位從未上過太空的宇航員!

他叫吳傑,他是中國首批宇航員之一。他在俄羅斯僅用時一年就完成了航天員四年的訓練科目,並把航天員訓練技術帶回中國。他是第一個被俄羅斯授予聯盟號飛船指令長最高證書的外國人。他是中國最接近太空的人,然而他卻以從未上過太空!


神五的時候他以微弱的差距落選於楊利偉,神六他還是無法完成夢想。他沒有氣餒他艱苦的訓練了三年!但他還是因為飛行任務的要求再次落選了!13年的時候,神十登空他已經50歲了,到了航天員服役的最高年齡!他的航天夢徹底離他遠去了!

我重新去看了當時那個節目,當他說神五回來當天他對楊利偉說了聲:“好樣的!”我心裡突然很酸!當他神七落選時,他說他自己一個人走在路上看著星空默默落淚!我相信大家能理解這種情緒,這種十年磨一劍,劍永無出竅日的心酸感!


著名航天員鄧清明曾說過:“既然成為了航天員,那麼不管主份還是備份,都是航天員的本分!所以他們不管如果都時時刻刻在為國家的需要做著準備,縱使國家可能不需要他!就像吳傑一樣一輩子都在準備,所以我也希望大家不僅僅對那些執行過航天任務的航天員予以褒獎,也對吳傑這些默默付出的航天員們點一個贊!!!



科學認識論

額,這個問題怎麼說呢,其實答案只有一個,宇航員們之所以坐著輪椅,是因為長期的太空環境導致的,太空的環境影響了他們的身體狀況。

當他們回到地球之後,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之後,才能變成正常人那樣,所以不是宇航員非要坐輪椅,而是不得以才這麼做的。


其實從人類進入太空開始到現在,人類已經進行了多次的太空飛行,那麼在這麼多次的飛行當中,人類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現象。

這種現象就是人在長期的太空飛行當中,會出現明顯的肌肉萎縮,骨丟失,立位耐力下降等問題。

那麼科學家在經過研究之後,認為太空當中的失重是一切問題的源頭,由於人類長期處於失重的環境當中,身體的肌肉失去了支撐的作用,所以肌肉就會發生萎縮的現象。

另外失重的環境還會減少人體骨骼的壓力,降低骨骼血液的供應,造成人體骨骼鈣質流失的現象發生,所以長期待在太空的宇航員普遍會出現缺鈣的現象。


然後還有一點,就是立位耐力的問題,我們都知道人在站立的時候,由於重力的原因,人體的血液會朝下半身進行流動。

那麼這些血液如果始終待在下半身的話,人的心臟,大腦就會出現供血不足,血壓升高的現象,但好在人類已經進化出了一套完整的身體循環系統,來適應地球表面的環境。

不過當宇航員進入太空的時候就不一樣了,由於太空當中是失重的,人身體當中的血液會湧向人的大腦,所以宇航員經常會出現頭痛,頭脹,頭部充血等現象。


這個時候我們的身體也會發生錯覺,它會覺得身體當中的血液太多了,然後迫使宇航員增加排尿,並減少骨髓的造血速度,這樣的話人體當中的血量也會出現變少的現象。

那麼當宇航員從太空當中回來的時候,由於身體當中的血液變少了,血壓調節的能力也變弱了,所以宇航員們就可能會出現大腦供血不足而昏倒。

另外由於肌肉萎縮和骨骼缺鈣的原因,宇航員只能在輪椅上坐著,他們需要經過一段漫長的恢復期之後,才能變成正常人那樣......


種植恆星

並不是耍大牌,這是由於失重狀態下引起了宇航員身體的一些問題。


首先,我們地球因為重力問題,人類在長期的生存進化中為了克服引力對血液供應問題,心臟是非常有力的。當宇航員開始處於太空失重狀態,血液在失重狀態下加上心臟的壓力強,會造成宇航員血液加快,血壓升高,會出現頭暈,頭疼等現象。但習慣以後會消失。劇烈運動心跳加快是常識,這是由於身體缺氧造成,太空中宇航員各方面體能損耗小了以後,心跳便會放緩。

第二,處於失重狀態下的宇航員骨骼沒了重量的壓迫,會舒展,這就是為什麼說宇航員從太空回來身高會長高,過了一段時間才恢復。同時骨骼再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身體調節功能會減小鈣質的攝入,導致鈣質流失,骨骼會變脆弱。

第三,失重狀態下會引起肌肉萎縮,就像你剛睡醒一樣,渾身沒勁,這是因為肌肉在夜晚會放鬆。起來是不能很好進入狀態。太空失重環境下,肌肉負荷驟降,肌肉長期得不到鍛鍊和放鬆狀態下,就會萎縮,像保持身材就要堅持鍛鍊一樣,不鍛鍊肌肉慢慢就小了。

這些因素造成宇航員返回地球時在地球重力下身體各方面突然會不適應,表現渾身無力,身體不適症狀,所以要慢慢讓宇航員適應,靠身體慢慢調節。

還有就是航天服也是笨重的,坐輪椅就是為了照顧剛回來不適應地球重力環境的宇航員。

辛苦了,航天員!!!


良良引力波

人類長期生活在太空,會出現很多問題。鈣流失和肌肉退化就是期中之一。在太空呆得越久,這類問題就越嚴重。

通常情況下,宇航員需要時間來適應失重狀態。除了上述問題,長期生活在太空還會出現真菌感染、皮膚松馳、太空失明,心理失衡等問題。太陽風暴和太空輻射也是宇航員面臨著的最嚴峻的考驗之一。

所以說,飛上太空並不象人們想的那樣愜意,太空輻射和太陽風暴很可能給人造成白血病或是癌症。

然而這些問題在一段時間之內無法解決。

漂浮在沒有重力的太空艙內,觀望美麗的地球,可能是很多人的夢想,不過身體的負面影響也隨之而來。

由於在太空中,人們不需要承受過多的身體重量,微重力環境下的骨骼密度開始逐漸流失,如果人類過長時間停留在太空,將會導致非常嚴重的骨質疏鬆症,以至於再也無法適應地球大氣層內的重力環境,有可能因此癱瘓。

有數據顯示,在經過16到28周太空飛行後,宇航員的骨質會減少3.5%,主要的骨骼流失部位都是在骨盆和腿骨等承重骨上。

此外,微重力環境中,周身肌肉也失去了大部分的作用,因此開始萎縮退化,心臟的肌肉因此也受到了很大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有37位在國際空間站長期生活的宇航員出現了等力肌收縮減弱的現象,降低程度達到了8%-17%。

這個過程就算是在空間站中堅持體育鍛煉也無法徹底阻止。

宇航員返回地面為何需要人抬?或是坐著輪椅接受採訪,並不是因為他們有多偉大,而是心肺功能尚未適應地球的重力,更為關鍵的是他們的肌肉和骨骼短時間內很可能無法支撐起自身的重量。

目前,特別是幾個航天大國,對於宇航員在太空所遇到的各種損害身體的太空病,一直在持續不斷地研究。

比如我國於2016年4月6日1時38分發射的中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這是一顆可返回式的衛星,其上就搭載了50萬個人體幹細胞。科學家們想搞明白,在微重力環境下,骨髓中的幹細胞生成骨細胞的過程有什麼異常。搞清楚這個問題,有助於人類研發對骨細胞生成起作用的分子藥物。

(“實踐十號”衛星)

這次研究實驗表明,微重力環境下,人類的骨質流失和骨質生成兩方面都會出現問題。也就是說,宇航員僅僅通過鍛鍊是無法根本解決骨質流失的。

最近又有報導稱,美國對宇航員的一項研究表明,當宇航員在太空中鍛鍊身體時,體溫會持續升溫並保持在38攝氏度左右。因為人們長時間處於“發燒”狀態,會引發很多健康問題,而認知能力也會因此受到影響,但是目前並不知道為什麼。

飛往太空,與很多人想象的並不太一樣。每次來去太空,對於宇航員們來說,都承擔著巨大的生命風險,這也是遲遲未能把人送到火星上去的重要原因。

人類的科技,距離“太空時代”的來臨還有很長的距離要走。


史海探奇


幫你走出牛角尖

因為太空中,身體各部體內壓強一樣,而地面確實下身血壓較高,剛下地面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就像人轉了圈,幾圈走不了路是一個道理,體內壓強發生紊亂,適應一段時間就好了


淡話谷

因為在太空中處於失重狀態,人都是飄著的,全身的肌肉都沒有著力點,說白了就是在太空中,人根本就用不上勁,你有勁沒處使,甚至你都沒有上下左右的方向感,時間長了之後,人的肌肉就會喪失功能,已經不知道怎麼用勁了,所以回到地面之後,不得不坐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