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呂雉的屍體200年都沒腐爛?

李進

呂雉的屍體200年沒有腐爛並非沒有可能,但也不至於像有些答主說的那樣玄乎。可能這麼說多少有些傷人,但個別回答中的提法顯然是難以成立的。關於這個問題,不妨逐步來分析下:

呂雉屍身不朽說因何談起?

學習考古已有多年,也曾瞭解幾個屍身不朽的案例。不過,始終不知道其中呂雉也在其中。其實,這只是《後漢書》中的一則誇張的記事手法,後人讀之,不假思考,信以為真,可謂令人哭笑不得。

按照《後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中的記載:

(赤眉)至陽城、番須中,逢大雪,坑谷皆滿,士多凍死,乃復還,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汙辱呂后屍,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

這段文字寫的是漢代赤眉軍作亂的情況。當時赤眉軍作亂途中,將發掘了幾座漢代陵墓,盜掘了墓中的財寶。而為了凸顯赤眉的可憎之處,史官刻意添加了叛軍“侮辱呂后屍”的情節。這根本就是與常識不相符的。而且裡面所講的“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也不足以為信。

《後漢書》的這則故事,根本經不起深究,多有與事實不符之處。

“玉匣”即位玉衣,是用金、銀或銅等材質的絲線連綴玉片而製成了斂衣。說白了,就是一種喪葬服飾。在漢代人的觀念中,玉器可以放置屍身腐爛,而玉衣則是高規格的葬玉。雖然想法很美好,但現實很殘酷,據考古發掘來看,用玉衣的墓葬,基本比都爛的只剩了渣渣,甚至有些連渣渣都沒剩。

有答主稱,玉衣可以起到隔絕空氣的作用。這顯然是一種誤解,甚至是臆想。漢墓中起到隔絕空氣作用的,並非玉衣,因為這玩意兒根本就沒有封閉性。真正能作到隔絕空氣的,首先是墓室本身,然後是棺槨,接著是膏泥。

墓室埋的嚴實,基本可以杜絕墓內外的空氣交換;而用膏泥封閉的棺槨,則又將屍體進一步封閉起來。再考慮到填土和地下的環境,多少能起到延緩屍體腐爛的作用。屍體不爛,與金縷玉衣半點關係都沒有。

《後漢書》所講的“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顯然是當時葬玉文化影響下的誤解,而且以此來添上了一句“故赤眉得多行淫穢”,不過是為了凸顯赤眉軍的劣性。

呂后死時已經是個垂暮的老婦,即便保存的較好,也不會有人行不倫之事。

把墓給盜了,必然把屍體給倒騰出來。在時人眼裡,這便是極大的“侮辱”了。試想,幾十歲的呂雉死後下葬,歷經一兩百年被人翻了出來,面對這樣的一具充滿了屍斑甚至於已經腐爛的屍體,誰能提得起性趣?

一連看了多個回答,心中不禁陣陣發涼。總有人面對一個問題就能寫出一篇長篇大論,而且說的有鼻子有眼。可能這麼講,會引發部分人的反感,但事情的真相確被如此誤導,真的是不知說些什麼好。

馬王堆漢墓中的女屍之所以保存較好,實際上與其埋藏環境有關。在不做特殊處理的情況下,能實現屍體不爛的環境主要有以下三種:

  1. 極寒的環境。比如北極、青藏高原等地區,海拔高或維度高,氣溫過低甚至於酷寒,屍體相當於被冷凍;

  2. 極乾的環境。比如沙漠地區,像是今新疆等地常有乾屍出土,但水分喪失;

  3. 極潮的環境。包裹有膏泥的厚重棺槨被水分浸泡,基本做到了隔絕空氣,而棺槨內部置碳,又使得屍身相對乾燥,馬王堆漢墓女屍就是如此。

可是,真正能實現屍身不腐的,又萬中無一。像《後漢書》中所講的事情,基本是不足為信的。這是我的理解,雖然有些遭人煩,可還是想告訴大家,人不能死讀書,看到什麼就信什麼。


碣石樵子

呂雉,漢太祖高皇帝劉邦的皇后,在劉邦死後臨朝稱制長達16年,期間將劉邦最愛的戚夫人做成人彘,其心狠手辣,可見一斑。


題主說的呂雉死後屍體200年沒有腐爛,應該是出自《後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裡面有這麼一段話:

赤眉貪財……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汙辱呂后屍。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

根據這一段話,可以得出兩個信息:

第一,赤眉軍侮辱了呂后的屍身;

其二,在陵墓裡,還有其他用玉匣收殮的女性屍身依舊保存完好,而且被赤眉姦汙。

我們可以稍微推測一下,在呂后的陵墓,除了呂后之外,還有其他女性,屍身也是保存完好的,其共同特點就是“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

由此可見,這個玉匣是呂后死後200年沒有腐爛的主要原因。我們知道,漢朝皇室成員在下葬時喜歡穿金縷玉衣,以保證死後不腐爛。而金縷玉衣,也被稱之為玉匣。


呂后的屍體在200年後沒有腐爛,這個可能性倒是存在的,長沙馬王堆出土方辛追夫人歷經了兩千年,也依舊保存完好。

一般來說,這些王侯將相的陵墓,都是在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空氣流通性很差,導致微生物不活躍。

而玉匣的存在,則進一步隔絕了空氣,裡面創造了一個相對無氧的空間,讓微生物的活動基本停滯。

在這種情況下,呂后的屍體保存完好還是極有可能的。不過要說依舊栩栩如生,我倒是不太相信。只能感嘆一聲,赤眉軍的口味真重啊!


小鎮月明

在之前文章,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到中國歷史上發現的屍身不腐的例子,其中之一就是鼎鼎大名的呂后。呂后死後被埋葬在漢高祖長陵東南二百米處,但是二百多年之後,她這座雄偉的墓地卻被盜挖了——《後漢書·劉盆子傳》記載,赤眉軍曾經為了補充軍需而大規模盜挖西漢皇陵(所以摸金校尉的祖師爺不應該是曹操)。

在這些皇陵中,他們的確得到了可觀的金銀財寶,更發現了很多奇特的東西——玉匣。史書中所說的玉匣到底是什麼並沒有定論,有的專家認為是玉質的棺材,有的專家認為應該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金縷玉衣。

總之,玉匣中盛放的是一具具屍體,一具具栩栩如生的屍體!緊接著,《後漢書》中記錄瞭如下幾個字:“故赤眉得多行淫穢”,甚至還“汙辱呂后屍”。也就是說,雖然呂后已經去世二百年,但她屍身不腐。

至於呂后屍身不腐的原因,我們大概可以從著名的馬王堆漢墓找到部分解釋。馬王堆中辛追夫人的屍體經歷兩千年仍然沒有腐爛(辛追夫人的活動時間比呂后稍晚幾年),專家的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應該不外乎兩個——一是深埋,二是密封。

漢墓尤其是漢朝皇族墓肯定都是深埋的,並且辛追夫人的屍體是用四具棺材呈現階梯狀擺放,並且用木炭、白膏泥、夯土以及封土共同組成密封材料,對隔絕氧氣、殺除細菌都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呂后墓自然要比辛追夫人墓的規格高很多,所以她很有可能經歷兩百多年而屍身不腐。


國史通論

呂雉屍體兩百年不“腐爛”是因為她的屍體泡在水銀之中,墓室完全封閉,無空氣流通,形成了一個相對真空的環境!水銀有毒,可以殺滅人體內的細菌,類似真空環境可以有效延緩氧化作用,因此呂雉屍身保存較好,雖遠遠不及活人鮮亮,但也五官俱全,容貌可辯!



呂雉,字娥駒,西漢第一任皇后,我國第一位皇太后,漢高祖之後的實際執政者。呂雉起於細微,沒有顯貴時也在田地裡勞作,養活劉邦一大家人。楚漢相爭時,呂雉被項羽羈押,做了兩年的苦役。正因呂雉的苦難經歷,使她深知民間疾苦,儘管她在皇宮內大肆屠殺功勳顯貴,但是為政理民還是很有一套,深得民心!


呂雉作為一介女流,頗有宣太后羋月之風,殺伐果斷,執政強勢,西漢在她的努力下,得以穩固。一代兵仙韓信被呂后誅殺,悍匪彭越被呂后砍成肉醬,戚夫人被呂后製作成人彘,劉氏子孫也多被呂后毒殺。呂后崩後,與高祖合葬於茂陵!

兩百年後赤眉軍攻入長安,發掘漢陵以掠奪財寶。呂后死後多有陪葬品,奇珍異寶較多,赤眉軍將呂后屍體拋出,多有踐踏。由於呂后殺了不少西漢開國功臣與劉氏宗親,從漢文帝開始的所有漢朝皇帝都不是呂雉之後,因此文人騷客編造了赤眉軍姦汙呂雉屍體一事,用來汙辱呂雉!



試想一個年約六十的貴婦臥於土中兩百餘年,屍身雖然保存較好,但也有腐爛,任何正常男子都不會對這樣一具屍體有性慾,更何況這具屍體是曾經的國母太后!古代人等級觀念重,對亡者也尊重,因此毀屍劫財可也,姦汙屍體是絕對沒有的事!



大秦鐵鷹劍士

先說說呂雉屍體不腐的來源,《後漢書·劉盆子傳》(卷41)記載,赤眉軍當年“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汙辱呂后屍。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

(呂雉劇照)

這裡說赤眉軍盜取珠寶的時候發現呂雉屍體,準確的來說是“睡美人”,因為身體不但沒有腐化,還光澤如初,栩栩如生。於是這些如狼似虎的赤眉軍就這樣玷汙了呂雉,不過這都是抹黑農民起義軍的,我們相信該相信的,去掉不該相信的。



因為呂雉去世距離赤眉軍盜墓有兩百年,所以才說為什麼呂雉屍體兩百年不腐,歷史上還有很多屍體不腐的按理,比如薄太后、辛追夫人、顧從禮夫妻以及慈禧太后等死後屍體都沒有腐爛。出土時屍體仍潤澤如鮮,與新鮮屍體無異,皮膚覆蓋完整,毛髮尚存,指、趾紋路清晰,肌肉尚有彈性。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首先:呂雉死後,防腐處理做的好;很有可能是經過汞處理和浸泡的,這樣做可以起到防腐作用,棺液也是防腐的一種措施。


其次:和呂雉葬的地方有關係,按理說墓地越深屍體越不容易腐爛,可以做到不透水不透光,一定程度上隔絕了外界的化學影響。

再次:棺木密封措施好,這樣可以隔絕空氣;要知道很多文物一出土就氧化了。一般墓室中放一些絲麻織物、木桶、竹筒等有機物,還有中草藥材、植物種子等,這樣產生的沼氣就會把細菌殺死。



最後:整體墓室要封閉好;古人帝王家室墓地裡的墓室牆面都是採用黏性強、可塑性大、密封性好的白膏泥築成,再加上牆面上塗抹一些木炭灰,用來隔絕外界的照射。還可以在牆面上塗抹木炭灰,這樣既隔斷了陽光直射,同時防止了水流進墓室。

能做到這些屍體不腐也就不稀奇了。


羽評歷史

呂雉的屍體歷經200年不光是沒腐爛,而且當時屍體仍然保存完好,皮膚光潤美豔,就是因為她身上穿著傳說中的“金縷玉衣”。

西漢末年,綠林、赤眉農民軍於公元18年起義,最終攻下長安,推翻了王莽的新朝,在公元25年殺死了西漢末帝劉玄,擁立漢宗室劉盆子為帝。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派將領馮異擊敗赤眉軍,首領樊崇投降,最後被殺,赤眉軍起義宣告結束。


對於赤眉軍攻入長安之後發生的事情,范曄(公元420年-479年)在《後漢書·劉宣子傳》中是這樣記載的:

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侮辱呂后屍。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

你可能會說:“呂雉生於公元前241年,卒於公元前180年,死的時候已經61歲,赤眉軍在公元25年攻入長安,那個時候已經過了205年,就算呂雉的屍體不腐爛,誰會對61歲的老太婆“多行淫穢”呢?赤眉軍的口味是不是太重了,況且當年呂雉三、四十歲已經吸引不了劉邦,而讓戚夫人受到專寵,生前已無魅力,死後還能咋迷人?”。

呂雉的屍體經歷200年還能栩栩如生,雖有些誇張,但也不是全無可能。

在1972年考古工作者發掘的馬王堆漢墓,就是西漢初期的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馬王堆漢墓出土了絲織品、帛書、帛畫、中草藥等遺物3000多件,其中最為令世人稱奇的是保存完好的女屍。女屍(利蒼的妻子辛追)之所以歷經2100多年能保存完整,就是因為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主要就是隔絕了空氣,使有氧微生物無法存活。


呂雉的屍身上穿著“金縷玉衣”,主要還是隔絕空氣杜絕微生物侵蝕,再加上屍體做過防腐處理,鹼性物質與屍體內部的有機物發生皂化反應產生屍蠟而保存屍體。

至於赤眉軍“多行淫穢”之事,則要結合當時所處的複雜歷史背景考慮,另據《後漢書》記載:

“時三輔大飢,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遍野,遺人往往聚為營保,各堅守不下。赤眉虜掠無所得,十二月乃引而東歸。”

相信很多人都明白這裡的“人相食”是什麼意思,在當時鬧饑荒的情況下,發生這種情況可能真不稀罕,並且在歷史上有118個時期發生過“人相食”的記載,這還不包括稗官野史的記載。

因此,受益於漢朝各種屍體防腐處理技術,再加之屍體本身披著“金縷玉衣”,才有了呂雉屍體200年沒腐爛的記載,而對於赤眉軍對呂雉屍體“多行淫穢”之事,如若與“人相食”相比,則顯得有些相形見絀了。



小小嬴政

西漢末年,王莽專權,後來直接篡位,建立新朝,於是天下義軍風起雲湧,赤眉軍,綠林軍等此起彼伏,其中,赤眉軍從出發一直打到了長安,然而,畢竟是農民軍,一方面軍餉補給是個問題,另一方便基層素質不夠高,於是,盜墓便成了家常便飯,最有名的,就是赤眉軍盜掘了長陵,也就是漢高祖劉邦和呂后的墓葬區。

有史籍記載,赤眉軍曾經盜掘陵墓,並行淫穢之事,乍一聽到這些一定很奇怪,不過,要是知道陵墓裡女子屍身完好,猶如剛剛下葬,就不會那麼奇怪了,傳說赤眉軍就這樣侮辱了呂后的屍體,不過,為什麼士兵們要這麼做呢?我覺得是這樣,首先,呂后是開國皇帝的女人,士兵們覺得有面子,還有就是軍營裡每天東征西討,沒怎麼見過女人,雖然呂后死的時候六十歲了,然而保養得好,死時又有專門的人化妝,所以這也不奇怪!

然而,從呂后下葬,到赤眉軍起義,將近兩百年,為什麼呂后的屍身沒有腐化呢?其實這也不難理解,馬王堆漢墓裡的屍體也沒有完全腐爛,而且已經兩千多年,以此類推,如果只過了兩百年一定是保存完好,另外,呂后的墓葬標準肯定是全國最高,所以對於屍體的保存應該比馬王堆更好,所以這一層也不難理解!

歡迎朋友們評論區交流!


潁州小史官

呂雉的屍體經過200年的時間實際上是已經腐爛的了,沒有腐爛的可能非常小,所以關於呂雉屍身不腐爛的傳聞應當是假的,我之所以這麼說,原因就是因為漢朝屍身的防腐技術是不科學的。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屍身防腐方法主要是用水銀浸泡屍身,這樣確實能減緩屍身的腐爛速度,但並不能完全地阻止屍體的腐爛,時間長了,還是會出現很大規模腐爛的,但卻並不至於像沒有做過措施的屍體一樣腐爛得骨骼都已經脆化、看不出絲毫人形。

在漢朝的皇公貴族中流行著一種屍身防腐方法,那就是我們都知道的“金縷玉衣”法。

漢朝時期人們對玉和金縷玉衣的美麗誤解

在漢朝人們相信玉是一種神奇的天地至寶,他們將玉當成了山峰的精華、當作了世間最神奇的物質,他們覺得玉是有著特殊作用的,所以他們就將玉磨成一片片的玉片,然後用金絲、銀絲、銅絲將這些玉片穿成鎧甲模樣的屍衣包裹住死去的身體。

他們覺得用玉包住了屍體,就可以阻止靈魂的消散、阻止屍體上的精氣消失在世間,這樣就能讓他們親人高貴的靈魂繼續生活在活人為他們打造的地下宮殿中,讓他們的屍身繼續保持著剛死沒多久的模樣。


這就是漢朝皇宮貴族們的防腐方法,這種方法雖然耗資巨大、有著很非同凡響的意義,但是經受過現代科學知識洗禮過的我們可以一眼就分辨出這種方法有沒有效。

說實話,金縷玉衣就是那個年代皇親貴族們對死去親人一種精神上的安慰而已,實際上是沒有太大作用的。

在呂雉太后去世後,她就是用這種方法下葬的。


關於金縷玉衣不實的傳聞和呂雉屍身不腐的記載

在後漢書中就有記載,說在天下大亂的時候,赤眉起義軍開始挖掘起了西漢各代君王、妃嬪的陵墓,起義軍挖開的所有陵墓,凡是身上有玉匣包裹住的屍體都有著栩栩如生的樣貌,並沒有在陵墓中腐爛,所以帝陵中的一些妃嬪屍體就遭受到了赤眉軍的沾汙,其中呂雉太后的屍體同樣沒有免俗。

在這段記載中所說的玉匣就是我們所說的金縷玉衣,記載中所說的主要內容就是所有穿著金縷玉衣的屍體並沒有腐爛,相信大家一眼就能判別這種記載的真假程度了吧?


金縷玉衣真的有這麼神奇的功效嗎?真的能讓穿著它們的人屍身不會發生腐爛嗎?

實際上是不能的,但是不管金縷玉衣有沒有這種功效,關鍵是那個年代的人相信啊。

那個年代根本就沒有什麼考古學家,和平年代挖掘人的陵墓基本上就是死刑,人們也因為秉承著死者為大的觀念,後人根本不可能會去觀察自己的祖先在金縷玉衣中有沒有腐爛掉,所以關於金縷玉衣能保持屍身不腐的傳聞一直被人們深信不疑著。

而起義軍發掘帝皇陵墓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是天下大亂時期,他們的眼中只有埋葬在墳墓中的珍寶,根本無暇去觀察什麼屍體不屍體的,所以唯一親歷過赤眉軍也根本不可能有閒情出來打破這個傳聞。


所以後來東漢記載這段歷史的時候,史官們仍舊深信著金縷玉衣能保存屍身的傳聞,在後來的史書中才出現了赤眉軍淫辱呂太后和眾妃屍身的不實記載。

打破傳聞,以及傳聞出現的原因

呂雉去世的時候年齡已經有60多歲了,就算她還活著,也是一個皮膚乾燥萬分的老太,面對這樣的老人常人是根本不可能會產生邪心的,更何況在經歷200年後,呂雉的屍體早已經腐爛成只剩下爛骨爛肉了呢?


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是再變態的人也不可能會做出什麼事情。

我覺得會造成這種傳聞出現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赤眉軍在搜刮陵墓的時候難免會將心思打到屍體身上。

西漢皇帝和自己的親眷身上所穿的金縷玉衣基本上用的都是金線,雖然金絲分量小,但再少對這些貧苦的起義軍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所以他們就扒下了屍體身上的金縷玉衣,將金縷玉衣上的金絲抽取了下來,準備重新熔成金子使用。

而玉片則因為上層人士看不起這種已經有死人用過的玉,而普通的百姓又不能擁有玉,所以就被丟掉了。

赤眉軍扒金縷玉衣這個動作很有可能流傳了出來,最後再加上金縷玉衣有著屍身不腐的傳聞,在人們的以訛傳訛下,關於赤眉軍淫辱呂雉太后的傳聞就出現了。

流言可畏

流言在很多時候其實是很可怕的,就比如在我們現代都有著很大的市場,在人們的傳言中,甚至還時不時出現慈禧太后的屍體被孫殿英手下淫辱的傳聞,實際上這種傳聞的出現跟呂雉太后的傳聞是差不多。

當時孫殿英的手下為了搜刮慈禧身上的珍寶,就將她身上的衣服扒了下來,然後取出了塞在她屍體七竅中的玉件,正是這種舉動導致了傳聞的出現,這才是這種不可靠流言出現的最主要原因。

所以說關於呂雉太后死後200年屍體沒有腐爛的記載是一種以訛傳訛的產物,古代除了亂世中的士兵和生前的仇人外,人們對死去的人都是很尊重的,這是一種深植在人們思想中的觀念,記載史書的史官們絕對不可能專門前去求證呂雉屍體有沒有腐爛的事實,所以在金縷玉衣這種不實防腐方法的傳聞影響下,沒有事實依據的流言就開始在所有人的腦中有了市場,在觀察歷史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懷著辯證的思想去看待,而不是人云亦云。


孤客生

呂雉到底腐爛沒腐爛,說不清楚,倒是從後漢書的記載中可以知道一點,還發生了著名的“糟蹋”屍案。

公元前180年,一代偉後呂雉逝世,接著被下葬,與劉邦合葬長陵。



200多年後,赤眉軍闖入關中,進入皇宮,不但燒殺搶掠,還掘墓,掘西漢帝王之陵墓,以此發洩。不幸,西漢諸多陵墓被掘!

掘墓還不算完,還發生了辣眼睛的事情,那便是糟蹋屍體。呂后是61歲病逝,被開棺時跟孫殿英打開慈禧棺材一般如同一個活著的女人,絲毫沒有腐蝕。儘管她年老,但依舊沒有幸免。不但是她,就連其他帝王的妃嬪也是沒有幸免於難,變態之心,十分明顯。



從這裡,我們能夠知道,不但呂后沒腐,其餘妃嬪還是沒腐蝕。至於原因,無從知曉。或許真的沒被腐蝕,或許是個噱頭。

如果真沒被腐蝕,我們可以從1972年出土的馬王堆漢墓中的被譽為“東方睡美人”的辛追夫人栩栩如生的面貌上找到一二點原因。



原因很簡單,即保持缺氧、無菌、橫溫、橫溼的環境。從外到內,先封土,再木炭,再白泥膏,再嚴密的棺槨。

或許這就是不腐的原因,或許還有其他……不管怎樣,現在是不知道了,都“塵歸塵,土歸土”。


文/非常茴香豆


非常茴香豆



每當看到這條史料,我都在想

汙辱呂后屍是幾個意思,難道真的是傳聞中的姦屍嗎?果真如此的話,赤眉軍也太特麼瘋狂變態了!但反過來再想想,呂后死時61歲,赤眉軍就是再變態,再飢不擇食,一個人老珠黃且死去200多年的老太婆,會激起他們的雄性荷爾蒙?

就算呂后當時的屍體保存的完好無損,甚至肌膚吹彈可破,因為畢竟有馬王堆漢墓橫空出世的千年古屍作為案例,所以姑且也認為存在這種可能。可別忘了,那也只是一具屍體,我認為汙辱呂后屍應該意指屍體遭到破壞,屍體身上的奇珍異寶被洗劫一空,絕不等同於姦屍。



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意思是說,赤眉軍挖掘出的用金縷玉衣裝殮的死者大都還像活人一般栩栩如生,因此他們對這些屍體幹了許多淫穢的事情。這個並沒多少歧義,意指赤裸裸的姦屍,可更令人匪夷所思了。

呂后貴為大漢太后,入殮時享受到先進的屍體保存技術,故而屍體保存完好,似乎勉強說的過去。可陪葬的宮女也能享受如此殊榮,這就令人大惑不解,這樣做一來和她們的身份不匹配,二來花費的成本未免太高,所以根本不足為信。

事實上,我很懷疑呂后的屍體經過200年是否真的沒有腐爛?這條史料似乎別有用心,達到了雙重醜化抹黑的效果,第一侮辱了呂后,表達了作者對西漢之初呂后干政的諸多不滿和憤恨;第二揭露赤眉軍的暴行,反映了赤眉軍的殘忍不堪。



《後漢書》的作者是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此人生性孤傲,一生放蕩不羈,不拘小節,這種鮮明的個性也使《後漢書》成為一部另類的史書。它沒有《史記》那樣大書特書春秋筆法,行文隱晦暗喻,而是措辭大膽激進,有時甚至直言不諱,或褒或貶一目瞭然,有非常強烈的個人意志。

《後漢書》有肯定王權秩序、頌揚忠貞名節等儒家正統思想,亦有褒揚避世隱逸、狂狷放達的道家玄學思想,還有或多或少的對佛教思想進行了批判。

瞭解了這一特點,我們再來看看關於赤眉軍汙辱呂后屍體的史料記載,不難發現,范曄對二者俱都深惡痛絕,所以極有可能是他誇大其辭所致。總而言之,我認為呂后的屍體200年沒有腐爛,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心若頑石,帶刀修行;無材補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嶽頑石,碼字不易,請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