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境內為什麼會有秦長城遺址?

dodo0328

我認為固原境內出現秦長城遺址,應該與其地理位置及其社會背景有很大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軍事、經濟、政治三個因素。

固原在夏朝時,就屬於遊牧部落聚集地區,主要有鬼方、羌方、昆夷等,這些遊牧部落飼養馬匹,軍事勢力雄厚,作戰時善於長途奔襲。到了秦漢時期,由於遊牧民族長期以強有力的軍事為依託騷擾農耕世界,歷代統治者想盡一切辦法來抵禦遊牧民族的侵擾。而固原地區處於清水河谷地,水草豐美,並且處於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一個混合地帶,匈奴不斷地侵擾秦國北部,引發了嚴重的軍事危機,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治和領土的完整,不斷加強對匈奴等少數民族的街北,這種以靜牽動防禦工事呼之欲出,構建成易守難攻、堅固的防禦體系。除此之外,遊牧民族並沒有固定的收入,其主要的經濟來源是對中原農耕世界的財務和人口進行掠奪。而農耕社會主要以努力提高農業生產技術,以及用人口的增長來發展經濟。在當時的社會,農業生產本身就比較脆弱,再加上游牧民族的不斷侵擾,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破環。因此,急需修築一個防禦體系,以促進社會的穩定和平,並且使經濟在穩定的環境中得到持續穩定的發展。

除此之外,政治因素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固原地區在秦惠文王時期才正式納入秦帝國的統轄,也是寧夏最早納入縣級行政建置的地方,固原地區屬北部地郡管轄。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並且修築長城。長城的修築的一項浩大的宮城,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如果沒有穩定的政治環境,這些是無從談起的。並且,在修築長城之後,秦修建了通達各地的馳道,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聯繫。我想,這應該也是修築長城的一個重要因素。


北大爐爐

0.到了秦代,中國農耕地區經理春秋戰國的洗禮,逐漸形成了統一的帝國;而遊牧地區也已經早已學會使用馬匹生活和製作奶酪長期儲存實物,形成了遊牧族群政權。而且兩者都開始了自己的擴張,所以在交界地區的矛盾已經不可避免。為了維持邊境安定,據《史記·蒙恬列傳》記載,前214年,秦始皇“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今甘肅岷縣),至遼東,延袤萬餘裡,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

1.秦長城的綿延,起於今甘肅省岷縣,循洮河北至臨洮縣,經定西縣向東北至寧夏固原縣、甘肅環縣、陝西靖邊、橫山、榆林、神木,然後向北折至今內蒙古托克托南,抵黃河南岸;再從黃河以北沿陰山西段的狼山,向東至大青山北麓,再向東經今內蒙集寧、興和至河北尚義,再向東北經今河北張北、圍場,再向東經撫順、本溪後向東南,終於朝鮮清川江入海處。

從示意圖看出,寧夏南部是有秦長城經過的,這一地區就是現在的固原市轄境。

2.在固原地區境內,實際是在戰國秦長城的基礎上加以修繕,從閆廟開始進入寧夏西吉縣,沿順馬蓮河河谷出西吉而進入固原縣的張易鄉至黃堡東,轉折為東北方向至白家灣,在這裡又轉折向東,經過閆家莊,至明莊西北,便分為兩道,形成“內城”和“外城”之分。內城從明莊過公路,便爬上固原城西北5公里的一道順向小丘陵上,經郭莊、十里鋪過清水河後至沙窩。

3.固原在秦代就是防衛匈奴南下的重要軍事要地,所有有秦長城實在不是值得訝異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