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特勒聽從古德里安等名將的正確意見,二戰格局會怎麼樣?

手機用戶57373708194

對於戰爭,前陸軍下士希特勒肯定不如這群出身總參謀部的德國軍官團,畢竟,德國軍官團即便放在世界範圍也是首屈一指的,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人,自不必說,德國國防軍的將軍們在戰場上的出色表現,即便是他們的敵人恐怕也得在心裡給豎個大拇指。

不過,我親愛的同志哥,戰爭可不僅僅是一種軍事行為,更多的是一種政治行為,以今天的眼光看,希特勒絕對是人類公敵,但以當時的眼光看,希特勒帶領德國重新崛起,從一名毫無背景,出身平凡的前陸軍下士,一步一個腳印走到德國元首的位置上,鄙人不是德棍,但希特勒絕對稱得上政治家這個稱號,令人佩服的是,人家可不是通過武力奪取政權的,是正兒八經議會選舉上臺的,牛不牛?

從西線戰役期間,希特勒力排眾議,發動了對西歐的進攻,結果證明,希特勒的戰略眼光遠強於德軍高層將帥,也是在這個時候,德軍高層才對這個前陸軍下士刮目相看,但在蘇聯,當納粹體制與蘇聯集權體制激烈廝殺的時候,在戰術上,德軍明顯佔據上風,但在戰略上,在沒有解決英國的情況下,希特勒犯下了一戰中德軍兩線作戰的錯誤,這個時候,德軍高級將領大部分都經歷過一戰,明白兩線作戰的風險,但希特勒當時只是個士兵,對兩線作戰的可怕沒有足夠了解,在蘇聯的消耗戰裡,德國已經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這個時候,不管希特勒是否聽從德軍將帥的意見,事實上,都已經無法挽救第三帝國毀滅的命運,兩線作戰消耗了德國太多的國力,尤其是在美國參戰後,就只剩下戰爭會持續多久的問題了,除非聽從德軍部分高級將領的意見,與美英媾和,但這不僅意味著德國將把相當一部分歐洲佔領區吐出來,希特勒本人的地位也將被動搖,這對納粹政府來說根本無法接受。

要打一場戰爭很容易,只需要煽動起民眾的狹隘民族主義和盲目愛國主義,再製造一個藉口就行,但如何結束一場戰爭,才是最考驗政治家智慧的,既不能損失太多利益,又要讓國內民眾狂熱的頭腦冷靜下來。很可惜,希特勒駕駛的德國戰車一旦開動,就再也停不下來了,最終的結果,就是讓整個德國人民為他的個人錯誤買單,或者說為納粹主義買單,所謂興亡百姓苦,古今中外概不例外。


鷹眼防務觀察

格局會怎麼樣,再說不出來。二戰的時候,德意志曾經離勝利女神如此知己,但卻真的是無可奈何的擦肩而過。如果單從幾次戰役的角度來分析,希特勒如果做出不同的決定,會如何的話,我這裡倒是有幾個分析,可以聽一下。

首先是關於敦刻爾克,這一條上來說應該就是作者想要說的那件事,關於這一場戰力的話,希特勒如果聽從古德里安的意見,直接派裝甲部隊突擊敦刻爾克,會出現什麼情況呢?有人說窮寇莫追,也有人說裝甲部隊在職出擊的話會造成太多的傷亡,會影響戰果,但我實際上要說戰爭不就是小妹地方的有生力量為主嗎?你的空軍當初哥林信誓旦旦說空軍能夠消滅嗯,在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但實際上還是讓人家給跑了,你這戰略目的沒達到。如果派遣裝甲部隊前去哦,雖然說裝甲部隊可能說傷亡會很大,或者說是根本打不過對手。但至少來說,敦刻爾克不會撤出那麼多的不對。這就給了英國人一喘息之際。所以在敦刻爾克作戰行動失敗以後,希特勒可以說是對戈林大為火光。我覺得希特勒如果當時聽從古德里安的意見。那麼接下來洗頭了,估計就是下一步的行動就是進攻英國,因為英國你損失這麼多部隊,你不可能這麼長短時間內緩過神來。接下來,德軍的進攻將會更加聲勢浩大,大英帝國也將更加岌岌可危。邱胖子估計會說話說得更加大聲兒。倘若德國能夠一起將英國哪下那麼。美國藉助英國這個跳板對德國實施戰略轟炸的企圖,短時間內將無法實現,這樣對於東線戰場的控制。蘇聯將會打得更加艱難。

第二就是支援在希臘陷入泥潭的意大利部隊,從一開始,很多德軍都不認同去希臘支持意大利作戰。因為其實是希臘作戰的是英國部隊。如果與希臘開展很有可能將會被英國部隊拖入戰爭泥潭。很顯然,後來德國,因為希臘這件事被拖入到了北非作戰的泥潭是的,東線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去支援北非戰場。雖然隆美爾打得很神奇,但是很顯然在北非的作戰是失敗的,不僅消耗了很大一部分的戰爭物資,而且還什麼都沒撈到。而這一切都罪魁禍首就是希特勒過於相信墨索里尼,希特勒還沒成名之前爆索里尼就已經是法西斯的頭目,所以希特勒在對待墨索里尼的事情上是很認真的。這也就間接地造成了希特勒支援希臘的意大利部隊。納粹德國不怕打,但也怕沒完沒了的打。

第三就是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很多的作戰將領都是意圖將這場戰爭的。時間往後延長,並不是說是在。就是同意年內進行作戰,而是拖個幾年。等德軍的作戰部隊,完全成型以後,在派遣部隊進行,巴巴羅薩的作戰計劃。但是希特勒等不了,騎車認為前蘇聯的作戰實力,就好像是移動早已破破爛爛的大屋,只要幾腳踹過去,前蘇聯就會投降。而且在他的認知裡邊,美國即將參戰,所以他急於拓展自己的所謂的生存空間。這一點上來講並沒有錯,但是他過於的驕傲自大和自信導致了他嚴重低估了前蘇聯的作戰能力。而他對於國土的瘋狂執念,使得在進攻三大城市就是列寧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三大城市的作戰計劃上。一拖再拖如果說德均嚴格執行開展之前的作戰方案,立刻攻下這三座城市兵貴神速的話,那麼前蘇聯就很難有力氣再翻身了。但是歷史就是歷史,希特勒對於國土的瘋狂執念,使得前蘇聯進攻莫斯科的軍團南下進攻基輔軍團,雖然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但是也錯過了進攻莫斯科最佳的時機。

再次,以後再進攻莫斯科的問題上。前蘇聯的隆冬,是極其嚴寒的,這一點是所有人的共識,但是希特勒對於自己的軍隊的過於自信,使得他未曾對部隊過冬的裝備。進行突擊生產,這也是進攻莫斯科的部隊,後來撤回來的原因。

之後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問題上。德國指揮部與細頭的發生了爭執,其主要原因就是斯大林格勒是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在希特勒看來,攻下這座城市是作為進攻蘇聯的最重要的一部。但是很多當時的德軍指揮官認為這座城市已經失去了攻擊的必要性。這樣,希特勒就命令自己手底下一個尚未經歷過戰爭洗禮的參謀長,也就是鮑盧斯。去指揮擁有大軍團作戰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這就為德軍之後的一系列失敗埋下了伏筆。之後就連寶盧斯自己都認為攻擊斯大林格勒已經失去了戰略意義的時候,洗頭的人像發了瘋一樣,命令部隊迅速攻佔斯大林格勒。最後的結果大家就已經知道了。

而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後得蘇軍發動了戰略公式之後通過曼施坦因的才智進行化解,並且德軍也轉守為攻,但是就在擊敗蘇軍的那一刻,希特勒卻命令部隊停下了進攻節奏。最後的原因有些讓人哭笑不得,洗頭的說當時德軍已經研究出了秘密武器r這種秘密武器能夠幫助德軍。贏得戰爭。這本身是一件好事兒,但是希特勒卻認為有這件秘密武器的參加,可以為德軍之後了的進攻,減少傷亡。由此命令德軍的進攻部隊停止進攻,等待秘密武器,批量裝備以後再行進攻,這樣的話就給朱可夫防禦做了充足的時間。德軍贏不下,庫爾斯克會戰的原因,與希特勒對於秘密武器的執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之後,德軍的秘密武器,並未給德軍帶來勝利反倒使德軍在東線戰場上最後一次的戰略進攻徹底流產。

在這之後,對於國土的防禦問題上,希特勒對於自己的國土,有著近乎病態的執著,他要求所有的德軍士兵都要珍視自己所攻佔的每一寸德國領土不能放棄,這就造成了德國的防禦。防線太過漫長,而德國經歷過戰略進攻失敗以後,兵力本來就捉襟見肘。所以,德國失敗了。


漩渦鳴人yy

這個問題太泛了,應該指出是哪場戰役。有時候他們給出的也不一定是正確建議,比如敦刻爾克。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軍自馬其諾防線北端繞開英法的精心佈防,閃電佔領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國,此後,德軍如入無人之境,不到10天橫掃法國境內。古德里安率領的德坦克部隊將9個師的英國遠征軍、40多個師的法軍從北、東、南三面圍困在一個三角形海角—敦刻爾克。擺在英法面前的,要麼是冒著德軍的炮火,趟過冰冷的英吉利海水,撤回英國,要麼就是將全部盟軍丟給德軍做俘虜。

這場戰爭已然成了一場狼圈羊的戰爭,德軍勝利在望,只差10英里。而就在古德里安牟足了勁兒想幹一票的時候,5月24日,元首希特勒卻下令坦克部隊暫停追擊,改由戈林的空軍對灘塗盟軍進行轟炸。就是這道命令,讓德國錯失了給英法致命一擊的絕佳戰機,盟軍則得以喘息,籌劃撤軍計劃。從5月26日至6月4日的發電機計劃,破天荒地在德軍眼皮子底下撤回了近34萬人,為英法後面翻盤埋下了伏筆!

那麼,問題來了,希特勒為什麼會放棄如此好的絕殺機會,是他的腦子真的進水了嗎?當然不是。下面分析一下希特勒放棄進攻的原因。

其一,坦克部隊長時間作戰,未能有效休整,損耗過大。坦克部隊無疑是希特勒法西斯的殺手鐧,攻城略地,取勝同盟軍,沒有他們絕對不行。如果孤軍奮進,沒有步兵後援的坦克部隊在坑坑窪窪的沿海灘塗之地遇背水一戰的英法聯軍的瘋狂反撲,鹿死誰手還不可知,這對於希特勒來說是值得慎重考慮的。而6月22日英軍組織的一次有效反擊,正暴露了雙方的處境,也讓德軍產生了誤判。希特勒24日早晨在聽取了A集團軍倫斯德將軍關於停止坦克部隊進攻的報告之後,確定保留坦克部隊肅清法國境內敵方軍隊,而派出了戈林的空軍。這裡就是迷之尷尬,追吧,戰線太長,怕被窮寇反擊,不追吧,眼睜睜地看著人家溜了。27號,當希特勒再次命令坦克部隊進攻的時候,因為英法已做了有效防禦,進攻速度和效果大打折扣。一切為時已晚。

其二,德國空軍為納粹上臺後由戈林一手創建,作為希特勒的嫡系戰爭武器,在關鍵的時刻必須為元首爭得榮耀,從而打擊那些由德意志舊貴族構成的德國陸軍將軍們。雖然希特勒已經貴為元首,權力達到頂峰,但整個統治集團中德意志貴族仍勢力不減。如果陸軍獲得榮耀,這勢必又會讓這些貴族得瑟的不行。面對這麼好的戰機,戈林牛皮吹上了天,說動了希特勒讓他的空軍出馬。希特勒或許在想,這樣做一方面能保存坦克部隊的實力,另一方面又能讓空軍給自己贏得籌碼。他在這方面顯然不是一個很好的戰略家,私心勝過了戰局。戈林表現的好像並不如意,當炸彈扔進軟綿綿的沙灘的時候,對盟軍並沒有造成多大損傷,而那幾天陰雨不斷,有效轟炸沒有多少次,奇怪的是向來風大浪急的英吉利海峽,平平靜靜,老天也不幫戈林。

希特勒在敦克爾克的戰策失誤確實令人匪夷所思,但細味歷史,德國挑起兩次世界大戰都以失敗告終,參戰各國也沒有誰能全身而退。戰爭中,沒有誰是贏家,何況德國是侵略國,是非正義的一面,既然是非正義的,師出無名,內部矛盾遠遠大於正義的結盟,那麼各種狹隘的戰略佈局就會層出不窮。子曰:名正則言順,言順則事成。還是老老實實做人,本本分分做國。

認為德國通過法西斯恐怖主義能統治大半個地球,屬於歷史虛無主義。


真史圈

古德里安是德國二戰名將,希特勒若聽了他的意見,爭取了時間,可能會贏得了這場戰爭。1941年6月22日凌晨三時,550萬德軍全線突破蘇軍防線,蘇軍被德軍"閃電戰"打得暈頭轉向,損失慘重,蘇軍被俘45萬。德軍雖然戰果輝煌,但蘇聯領土面積廣闊,德軍想取得突破,必須集中優勢兵力,攻取戰略要地。此時的德國面臨三個選擇,一是北方的列寧格勒,這裡是前沙俄的首都,十月革命發生地,也是當時蘇聯的第二大城市。二是位於中部的莫斯科,這裡是蘇聯首都。三是位於南部的基輔,這裡是烏克蘭的中心城市。此時,一位德國名將站了出來,他力主集中兵力首先攻取莫斯科,此人就是德國名將,被譽為"德國裝甲兵之父"的海因茨. 古德里安。他力主快速發起莫斯科戰役,他向希特勒保證,自已的軍隊可在8月15日投入戰鬥。但希特勒沒聽取他的建議,希特勒攻擊目標是烏克蘭,但古德里安也沒辦法,希望意見可以挽回,希特勒還說"我禁止你在元首面前再提到有關莫斯科的問題″。希特勒:說自已將領不懂得戰爭經驗學。就在此時,真是天助蘇聯,9月份起嚴冬來臨,天天連綿暴雨,道路泥濘,德國機械化部隊難以行進。9月30日古德里安向蘇軍行動,德軍的敵人不僅有蘇聯,還有蘇聯惡劣的天氣,嚴冬摧垮了德軍,大量士兵凍死,凍傷,許多武器無法使用,蘇軍最終贏得了勝利。戰後,古德里安在回憶這段歷史時,總結道:戰術成功不代表戰略勝利,德國蠃得一場戰役,卻輸掉整個戰爭。


周明建16

那些說德國無論如何也無法贏得戰爭的人就像02年覺得馬雲不會成功的人一樣,要麼思考能力有限要麼過於主觀。

其實德國把英法聯軍趕下大海就基本勝局已定,最大的敗筆還是對俄羅斯採取高壓政策,戰爭初期幾百萬蘇軍投降,戰鬥力比意大利人還不如,意大利就獨自打敗過蘇軍俘虜了不少蘇軍。但是納粹看不起俄羅斯人,再加上蘇聯不籤日內瓦戰俘公約,所以投降的俘虜被虐待得很慘,投降也是死,所以大批被打散的蘇軍變成了游擊隊。

游擊隊是違反了國際法,守紀律的德國人非常痛恨這種作戰方式,通常拿當地老百姓來出氣搞了無數次大屠殺,讓蘇聯的抗德意志更加堅強!

如果德國採取比較溫和的政策對待俄羅斯人,戰爭早就結束了。就像一戰,德國兩線作戰還不是拿下了沙俄,直到德國投降戰區一直在法國境內。

在退一步說,德國和日本結盟是最大敗筆,兩個國家各懷鬼胎,德國拿武器和中國交換資源,日本很不爽,軸心國荷蘭的殖民地日本說佔就佔一點都不給元首面子。兩個國家的配合也是搞笑,1937年日本就和蘇聯在諾門坎爆發了戰役,日本以為德國大哥會幫他,結果德國和蘇聯簽訂協議瓜分波蘭,日本和德國聯盟暫時破裂!但是在1942年又簽訂了最坑德國的東京柏林羅馬軸心國條約!大致意思是如果蘇聯以外的國家攻擊德國日本要幫助,那就是美國了!如果中國以外的國家攻擊日本,德國要幫日本,也就是日本對蘇德戰爭保持中立,德國對中日戰爭保持中立,大家造聲勢報團防美國,你美國打我一個就等於打三個國家!結果小希做夢也沒想到日本去打美國了。

如果不和日本結盟,日本可能就沒有勇氣偷襲珍珠港,就算偷襲了德國也不會捲入,按照美國人的思路,你德國人和蘇聯打個底朝天我把小日本收拾了發戰爭財就可以了,不會去捲入這麼大的戰爭的,沒有美國的直接參戰德國東線對蘇聯,西線對英國不至於亡國吧。


qzuser208136142

我是軍事妹子,希特勒說德國將軍們不會打仗,他要是聽了將軍們的正確建議,那麼雖然二戰德國戰敗仍無法避免,但盟軍將會遭受更大的損失。

在德國擴張的初期,在軍事指揮上的威望不足的希特勒是聽從手下將領正確意見的,黃色計劃的實施就是最好的證明。但是,希特勒也正是因為黃色計劃時的“高明見解”才導致了希特勒巴巴羅薩行動時處處以自己的見解去理解戰爭,去指揮戰爭,希特勒的剛愎自用可以說是德國二戰戰敗的重要因素之一。

圖為希特勒

假如,希特勒在1941年8月15號的會議中沒有對古德里安進攻莫斯科的意見反對的話,蘇聯都可能抗不到雨季和冬季來臨。即使從今天的視角來看,希特勒在莫斯科、明斯克的選擇上也並非錯誤。畢竟,戰略資源決定著整個計劃的進行。但是,假如不能在戰役層面取得勝利,整體的戰略也會受到影響。

圖為明斯克戰役

希特勒錯的不是干預古德里安等名將的行動,而是錯在束縛住了這些德國名將的思想。正如古德里安所言,明斯克戰役結束後,畏懼希特勒威嚴的德國將軍們已經不敢對希特勒的錯誤決定提出質疑,白俄羅斯戰役是這樣,柏林戰役也是一樣。二戰後期,別說是正確意見,就是忠言都已經很少了。

圖為希特勒和將軍們

此外,希特勒的想法總是很美好,魚我要,熊掌我也要。然而事實上,德國名將所能做到的就是幫助希特勒獲得“熊掌”,這也使得一直想得到一切的希特勒一直都在批判自己的將軍們不會打仗。這恰恰導致了德國後期的軍事行動越來越謹慎,越來越沒有主動權以及創造性。


軍事新觀察

首先,最終結果是不會變的,納粹德國不論怎樣都贏得不了戰爭,最多是延長戰爭的進程。其次,那些德國將領也不是所有的意見都是對的,像古德里安出的很多都是餿主意,他的方案有時過於冒險,所以聽他的也不一定就能取勝。曼施坦因的一些意見現在看似乎是正確的。但戰爭進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你有這個方案,別人就有別的對策,敗軍之將總為自己找些理由,元首要是聽我的就怎樣怎樣只是這些德國將領們的回憶錄中的一個主題,實際意義並不大。最後,也是最重要一點就是,希特勒如果都採用正確的意見,把戰爭拖到1945年8月還沒有失敗,那麼美國的那兩顆原子彈就會先砸到德國人頭上。所以德國人應該慶幸,他們在1945年5月就投降了。


仁者無敵171168718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如果這樣的話,二戰格局會發生改變,但總的趨勢不會改變。很多人認為德國的失敗是軍事戰略或戰術層面的失敗,或者說是缺乏燃油和人口造成的,或者是認為沒有足夠的領土缺乏戰略縱深造成的,雖說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不過不是核心問題,下面就由我來給大家推演下接下來的發展吧。



古德里安是閃擊戰的創始人,他主張坦克集中使用,利用速度對敵人進行奇襲,其他兵種則配合坦克集群的行動,從而達到包圍,分割,殲滅敵軍的效果。這一套的確厲害,只是在人類沒有發明對策之前,不是嗎?


如果當時按照古德里安的策略,中央集團軍群不南下包圍基輔,而是直取莫斯科,莫斯科因為沒有足夠時間建立有效的防禦,必然被攻破,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即使莫斯科被攻破,蘇聯仍然不會滅亡,因為烏拉爾山的工業還在,斯大林格勒的糧食和巴庫油田還在,遠東一百多萬軍隊還在,蘇聯完全可以接著打,並且戰局不一定就按照德國想的那樣發展。

即便德國滅了蘇聯,戰爭仍然不會結束,因為這是納粹本質決定的,跟軍事本身沒有關係。納粹會接著進攻美國,這一點不用有任何懷疑,因為納粹黨的宗旨是讓德國人生存,其他人都得死,德國人民是不會看著美國人活著而無動於衷的,而且他們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打仗,所以戰爭會繼續 。



你要認為他拿下全世界戰爭就會結束,你就大錯特錯了,戰爭會繼續,鎮壓全世界人民的反抗,消滅外星人,反正事情多的是,只要是納粹執政,戰爭就不會結束。


所以無論希特勒接受不接受古德里安的正確意見,二戰格局如何發展,只要納粹不死,人類的浩劫將永遠不會結束,這是納粹本身奉行的政治制度決定的,不管怎樣發展,他都會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對而最終被滅亡。因為對於人類來說,瘋狂總是瞬間的,過正常日子才是永恆的。


史書上冬眠的蛇

其實一開始希特勒採用鯨吞戰略就已經註定德國會失敗。古德里的建議只能從時間上起到延緩的作用而已。

二戰時德國的人口八千萬,軍隊一千六百萬,已經是超負荷運行。

其實男女按1:1的比例,德國的男人有四千萬。再按少中老分三個階段,那麼德國的成年人大概一千三百萬左右。但他們的絕對已經有一千六百萬軍隊了。就是把部分女兵算進入。那麼動用老少的量降低點。

問題是整個後勤也需要人,維持各種軍工糧食機械生產等等也需要人。當然也抓了很多俘虜進行生產,但是仍然需要看管力量。

這時候德國已經是高度超負荷運轉,他佔領的土地越多,那麼需要守衛的地方就越多,兵力隨著戰線的推進而變的稀薄。而且每次推進都會付出傷亡的。這就已經註定了最後希特勒的結局。

古德里是想先拿下莫斯科,拿下莫斯科的確可以切段蘇聯南北之間的軍事聯繫。但是拿下莫斯科的代價絕對不會比拿下基輔小。拿下莫斯科後德國也會成為強弩之末,想再往東推進也已經變的很困難。一個是兵力問題,一個是補給線問題,都將制約著德國軍事力量的前進。

希特勒的失敗在於將攤子拉的太大,而且西邊還有英法聯軍,但是英法聯軍本身也有一個問題,他們的兵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上。德國能很快的擊敗法國壓制英國,也是因為德軍在海外的殖民地比較少。相當於德國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拳頭上,一拳把法國打趴,把英國打傷。

其實整個二戰之前,所有法西斯國家在海外都沒有什麼殖民地,而西方反法西斯國家,都是殖民國家,唯獨中國是個例外。美國也算一個殖民國家,他從東邊往西邊殖民,蘇聯也是沙俄殖民地的繼承者。

二戰是一個什麼樣的性質?大家去想去吧。

不說希特勒兩線作戰,就單和英法對峙,如果不能迅速攻陷英國本土,那麼等待的是,英法源源不斷的從殖民地抽來兵力和資源和德國消耗。不過英法各地的殖民地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兵力同樣被牽制。只不過時間上對德國不利,德國要全面消化搶奪的地盤怎麼說也要五十年。這個時間內英法的牽制後佔領地的地下反抗也會把德國榨乾。

以希特勒這樣的人他是等不起,因為德國人民同樣等不起,長時間的戰爭狀態會讓人出現各種負面情緒。

所以希特勒選擇鯨吞的方式擴大地盤本身就已經註定了失敗的結局。如果他從來蠶食的方法,那麼現在德國可能是世界第一強國。

當然如果現在德國還是世界第一強國的話,二戰還未結束,現在的世界局勢依然在戰爭狀態。


一號風手

二戰時期,德軍其實是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國防軍,即傳統意義上的正規軍,像古德里安和隆美爾都是屬於這類。二是黨衛軍,原是納粹黨的禁衛軍,後經過擴編,也成為一隻重要軍事力量。

希特勒從骨子裡看不起這些正規軍,尤其是對這些將軍們很不信任,感覺他們對納粹德國不會忠誠。所以在進行軍事會商時,他更多地是聽取黨衛軍將帥的意見,而對於正規軍將領,哪怕是元帥的建議,也滿是狐疑。在戰爭後期尤為嚴重。這也引起國防軍將領的不滿。幾次刺殺希特勒的未遂事件,都是由國防軍軍官發起策劃和實施的。更讓希特勒產生杯弓蛇影般的心理扭曲,以致到最後時光,在狼堡,圍繞其周圍的盡是黨衛軍軍官和納粹黨高官了。

由於意見分歧嚴重,最後代表納粹德國向盟軍投降的,也盡是國防軍將領。而同期進行柏林保衛戰的是黨衛軍。

這種軍隊二元化體制,最終因為內耗而導致整體戰鬥力削弱,也成為納粹德國失敗的一個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