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故事往往這樣開頭:那是一個夜黑風高的夜晚,伸手不見五指……?
在一個夜黑風高、雷電交加的夜晚……什麼!你聽過這個故事?沒錯,是史努比寫的。這句話是老套中的老套,早在大家喜愛的史努比立志當作家之前,這句話就是小說開頭的陳詞濫調。譬如維多利亞時代的暢銷小說家布沃裡頓,筆下某篇作品的開頭就是:“在一個夜黑風高、雷電交加的夜晚……”真的是一字不差。
為什麼要這樣寫?為什麼作家要讓大雨傾盆而下,狂風呼嘯而過,教疲憊的旅人在風雨中踽踽獨行,讓農舍在風雨中飄搖。
你可能會說,每個故事有每個故事的背景,而天氣正是背景的一部分。話是這麼說沒錯,但是這樣的回答還是不夠完整,依然有許多問題懸而未決。我是這樣想的:天氣絕對不只是天氣,雨也絕對不只是雨。以此類推,冷不只是冷,熱不只是熱,雪不只是雪,太陽不只是太陽……
問題來了,雨水有什麼特別的嗎?自從我們的老祖宗上陸以來,水在我們眼裡就一直是感化的力量。洪水定期會發生,摧毀我們的文明,將我們拉回水中。你知道諾亞的故事吧?大雨、洪水、方舟、鴿子、橄欖枝、彩虹。我認為在古人的心中,這則聖經故事最有安定人心的效果,因為上帝在故事的結尾以彩虹跟諾亞立約,保證再也不會讓洪水覆滅大地,這聽在古人耳裡,多麼令人欣慰呀。
身為陸生動物,溺死是我們最大的恐懼,水淹萬物更是放大我們隊溺死的恐懼;因此,雨水會勾起我們古老的回憶,撩撥我們內心深處的恐懼。基本上,洪水的故事就是人類生存的故事。在勞倫斯的《少女與吉普寨人》中,有一段描寫大水沖垮家園的段落,勞倫斯當年下筆時,心裡想的一定是諾亞的故事;創世紀那場洪水既是毀滅的兇手,也是新生的源頭。
不過,雨水的功用不僅於此。據我推測,在路燈和霓虹燈普及之前,狂風暴雨的夜晚很可能伸手不見五指,在那樣的時空下,一個夜黑風高、雷電交加的夜晚可以創造出迥然不同的氛圍。哈代是另一位維多利亞時代的作家,而且是布沃裡頓望塵莫及的作家。他寫過一篇輕鬆詼諧的短篇叫《三個陌生人》,內容講述一名死刑犯(在逃中)、一位劊子手和死刑犯的哥哥,三個人在一位牧羊人家中撞見,引發一連串爆笑的捉拿行動,而這一切就發生在一個……夜黑風高、雷電交加的夜晚。
哈代為什麼要寫這場雨呢?一來是因為情節需要,二來是因為氣氛使然,三來則講求人人平等。首先,如果不是這場大雨,這三個陌生人也不會在這麼尷尬的情況下相遇。第二,相對於其他天氣狀況,雨天顯得神秘、朦朧、孤寂。如果覺得下雨不好,起霧當然也是不錯的選擇,不過“悽慘”是很重要的,在下雨和起霧之間,哈代當然會選擇讓角色愈悽慘愈好,在這方面,雨水傲視群雄。只要飄點雨刮點風,就足以讓人冷死在溫暖的七月中。第三,下雨使人人平等。不管你代表的是公平正義還是不公不義,雨水總是大公無私地落在所有人的身上。因為下雨,劊子手和死刑犯不得不找地方避雨,兩人因此在無形間締結友誼。
雨水還有什麼功能呢?雨水有潔淨的功能。雨水矛盾就矛盾在落地之前明明很乾淨,落地之後卻變成滿地泥濘。所以,如果你想(象徵性地)淨化某個角色,就讓他從甲處穿過雨中走到乙處。淋了一場雨,他火氣也消了,頭腦也清醒了,甚至幡然悔悟也不是不可能,你希望他變成怎麼樣就怎麼樣,他身上的汙點也可藉此滌除。相反地,如果他在雨中跌倒了,就會沾得滿身泥濘,汙水會變得更多。雨水還有復原的功能,主要原因是因為雨水讓人聯想到春天,次要原因則和諾亞方舟的故事不無關聯。雨水可以讓大地恢復生機,讓萬物復甦,讓世界回春。
雪呢,雪跟雨一樣意蘊豐富,但是兩者的意象又有不同。雪是荒涼的、沉悶的、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同時又好像在招手邀你去玩耍,雪既潔白又汙穢(落地隔一陣子之後),既嚴寒又溫暖,隨你怎麼寫就怎麼寫。史蒂文斯在詩作《雪人》中利用雪來表現抽象、疏離的思想,特別是用來象徵“虛無”的概念,正如詩尾所述:“永遠無我/不為虛無所動/始能洞見虛無的處所”這真是嚴寒徹骨的意象。在《死者》的結尾,喬伊斯讓主角賈柏瑞頓悟;他在整篇小說中自以為高人一等,然而他的自信卻在情節推演中一點一點瓦解,最後,他看著窗外“大雪紛飛,鋪滿整個愛爾蘭島”,這幅景象宛如當頭棒喝,他頓時明白:原來雪和死亡一樣,不分貴賤彼此。正如小說美麗的結語所言:“落在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往後探討季節時,一定還會再提到天氣。天氣的意象太多了,就算寫一本書也寫不完。現在你只要記住一點就好:下次讀詩或看小說時,別忘了看一看天氣。
閱讀更多 江卻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