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域消費差異|你又拖後腿了嗎?

“城市數據團”對2016年中國城市線下消費能力地域差異進行了小小的研究,共選取300餘個市:

中國地域消費差異|你又拖後腿了嗎?

城市的地域消費差異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1.夜間消費差異

中國地域消費差異|你又拖後腿了嗎?

按照全國總體消費的時間分佈,我們將晚上21點到凌晨3點之間發生的消費定義為夜間消費,並以夜間消費佔全天消費的比例衡量各地的夜間消費活躍程度。各省的夜間消費活躍程度如下圖所示:

中國地域消費差異|你又拖後腿了嗎?

圖中,顏色越深的地區夜間消費越活躍。可以看到,華南兩廣(廣東、廣西)和西北三省(新疆、西藏、青海)的夜間消費活躍程度最高。

在相鄰地域中,城市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往往夜生活更豐富。例如,北京和天津的夜生活指數比東北、華北整體水平高,上海的夜生活指數比江蘇和浙江高。

1.餐飲消費的差異

12點和7點是我國的標準“飯點”,西部飯點比東部晚2小時。北方更捨得吃午飯,南方更捨得吃晚飯。

中國地域消費差異|你又拖後腿了嗎?

由上圖可知,在中午11點-13點、下午18點-20點,有兩個明顯的峰值。毫無疑問,這兩個時段正是我國的“飯點”。

然而,分區域進行比較,各個城市的“飯點”差異極大。中國幅員遼闊,從經度上橫跨5個時區。儘管各地統一使用東八區的北京時間,但日常作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遵循本地的時區規律。

以西北典型城市烏魯木齊和東北典型城市哈爾濱為例,這兩座城市分別位於東六區和東八區,吃飯時間如下圖所示:

中國地域消費差異|你又拖後腿了嗎?

可以看到,哈爾濱(橙色線)的飯點為11點、12點、18點和19點,烏魯木齊(綠色線)的飯點則為13點、14點、20點和21點。兩市飯點正好相差2小時。熱愛晚睡晚起的朋友們不妨多多支持西北地區建設,“朝十晚七”不是夢。

1.節假日消的差異

這次統計共選取了5個法定節日:清明節、端午節、勞動節、中秋節、國慶節,計算了各地節日期間的個人類線下消費金額(餐飲、零售、文娛)與節日前後一週的平均消費金額的比例,結果如下圖所示:

中國地域消費差異|你又拖後腿了嗎?

出乎意料的是,除了國慶期間的個人線下消費力幾乎翻了一倍以外(這可能是因為國慶作為春節之外唯一的七天長假,許多人都會外出旅遊、親友團聚),傳統節日期間(清明、端午、中秋),個人線下消費力均比平時有所降低

經統計,所有三天小長假的餐飲消費力都呈現如下規律: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彙總情況如下:

中國地域消費差異|你又拖後腿了嗎?

不僅如此,越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在小長假第一天吃飯的熱情越高,

1.消費視角下的不平衡

除了東西南北生活習慣差異和民族多樣性以外,區域經濟發展速度的差異也影響著消費能力。

下圖展示的是各區域線下消費力總和,以及區域城市平均消費力的排名:

中國地域消費差異|你又拖後腿了嗎?

可以看到,無論從整個區域來看,還是從單個城市的平均水平來看,消費力變化趨勢是一致的:華東、華南居首,西北、東北墊底。

分析:城市數據團

製圖:圖表秀www.tubiaoxiu.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