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高僧,在石洞中修行40餘年後圓寂,時人稱他為清代的達摩

北京西山,最有名的名勝當屬“八大處”,八大處其實就是八座寺廟。如今這八座寺廟全部成為了公園,因此也叫“八大處公園”。在這“八大處”中,最神秘也最富傳奇色彩的當屬第七處——香界寺內的寶珠洞。

清代一高僧,在石洞中修行40餘年後圓寂,時人稱他為清代的達摩

寶珠洞之所以名氣大,是因為這個洞並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人工開鑿出來的。而是清代康熙時期一位高僧用手指摳出來的。儘管這聽起來讓人匪夷所思,可史料中就是如此記載的。

這位高僧就是清代大名鼎鼎的海岫住持。據說,這個寶珠洞是海岫和尚用自己的十指,從石壁上摳去了一粒粒礫石,經過10年時間最終成形。其後,海岫和尚便在洞中修煉了40餘年,並最終在洞中圓寂。時人都將海岫和尚稱為清代的“達摩祖師”。

歷史上海岫和尚是河北定縣人,從小就在保定一帶出家。成年後,他來到了聖感寺,也就是後來的香界寺,成了寺中的高僧。由於他德行高超,就連康熙皇帝也很敬重他。

清代一高僧,在石洞中修行40餘年後圓寂,時人稱他為清代的達摩

康熙年間,康熙帝撥款重修聖感寺,並將其改為香界寺。海岫和尚也因此成為了香界寺第一代主持,為了表彰海岫和尚的畢生功業,康熙帝還親自撰寫了《御製聖感寺碑文》。康熙帝也曾七次駕臨香界寺,還多次題詩。

到了乾隆時期,乾隆也與香界寺結下了情緣。在香界寺的山門前,矗立著一座別緻的清代牌樓,上有乾隆御筆題字,其外額為“歡喜地”三個字,內額為“堅固林”三個字。距離牌樓不遠,有一個巨石,上面的行草詩文已經模糊不清,不過據考證,落款也是乾隆帝手書。

海岫和尚不僅德行高深,他的名氣之大還源於他的另一個稱呼——鬼王菩薩。在如今的北京西山,還流傳這一段神奇的故事。

清代一高僧,在石洞中修行40餘年後圓寂,時人稱他為清代的達摩

乾隆年間,新疆天山南部的準噶爾部霍集佔兄弟野心勃勃,公然對抗朝廷,陰謀策劃叛亂。乾隆皇帝派重兵掃平叛亂,在這次平叛中乾隆還有一個意外收穫,那就是獲得了小和卓木部臺吉和扎麥的小女兒,而這個女人在清代歷史上可謂是重量級的,她就是大名鼎鼎的香妃。

不過香妃到了京城後,並沒有給乾隆帝好臉色看,她矢志不從。在很多野史中都說香妃的結局很悲慘,有說被皇后賜死,有說是病死。不管怎們說,香妃的死對乾隆的打擊很大。乾隆帝對香妃用情很深,在她死後思念成疾,連御醫也束手無策。於是,宮中紛紛懷疑,這是香妃的鬼魂在作祟。

清代一高僧,在石洞中修行40餘年後圓寂,時人稱他為清代的達摩

因此,皇太后建議請高僧入宮作法驅鬼。放眼大清天下,最德高望重的還是香界寺的海岫和尚,於是皇太后諭旨,急命海岫和尚入宮作法。

海岫和尚接到懿旨後,馬上帶領了一百零八名僧人入宮,然後一連誦經作法七七四十九天。奇怪的是,乾隆帝的病情竟然一天天見好。此事傳出宮後,海岫和尚名震京師。京城內外紛紛傳說海岫和尚是一位能治鬼魂的活佛。康復後的乾隆為了感激海岫和尚的救命之恩,賜封他為“鬼王菩薩”。

清代一高僧,在石洞中修行40餘年後圓寂,時人稱他為清代的達摩

海岫和尚圓寂時已經140歲,他是在寶珠洞圓寂的。乾隆皇帝為了感念他的救命之恩,便親自來到香界寺為他弔唁,可是當乾隆來到海岫的遺體旁時,發現海岫和尚雖死猶生,雙眼直視著京城。乾隆擔心這不利於大清江山,便在寶珠洞前建造了一座觀音大士殿用來遮掩耳目。又在洞的頂部建了一座阿彌陀佛殿,用來鎮壓邪氣。因此,香界寺裡才多出了這兩座大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