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郃屢打敗仗,為何評價還很高?

月明人倚樓30882774

張郃,在曹魏陣營中評價非常高!一度被曹操吹噓為“韓信”!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 張郃率軍投降曹操。曹操意出望外,親自迎接,說張郃此來“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就像商紂王的哥哥微子,離開商紂王而投奔周武王;就像韓信離開項羽投奔劉邦一樣。


此言一出,曹操儼然把張郃看成了他的“韓信”,隨即表張郃為偏將軍、授“都亭侯”。曹操很喜歡自比劉邦,比如他說荀彧“吾之子房”,把荀彧比著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荀彧是對得起這個稱號的,那麼張郃是否稱得上“韓信”呢?

先來盤點一下張郃的來路:

張郃,字俊乂,河間鄚人(今河北省任丘市)。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張郃應召入伍,在冀州刺史韓馥手下擔任軍司馬,帶兵鎮壓黃巾起義。

其後, 袁紹用計奪取冀州,韓馥被迫投靠張邈而後自殺。張郃便率兵投靠了袁紹。在袁紹與公孫瓚的征戰中,張郃屢立戰功,由校尉升為寧國中郎將,成為袁紹手下“河北四庭柱”之一(其餘為:顏良、高覽、文丑),威名播於中原。


這些戰功都還比較平常,真正讓張郃“名動江湖”的,是他在官渡之戰中的兩次獻策,如被袁紹採納,歷史真的就改寫了。

200年,曹操、袁紹之間爆發了官渡之戰。戰役初期,張郃向袁紹獻策,“公雖連勝,然勿與曹公戰也,密遣輕騎鈔絕其南,則兵自敗矣。”這是很有戰略眼光的奇計,如果袁紹採納,曹操必敗無疑。可袁紹目光短淺,並未採用。

當曹操襲擊烏巢時,張郃又獻策:“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但謀士郭圖卻說:“"郃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

張郃反駁:“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

結果,袁紹聽從郭圖的建議,派張郃攻打曹營。張郃攻曹營不下,烏巢也燒燬。


事實正如張郃的判斷。 郭圖的計謀失敗後,便誣陷張郃,袁紹心性狹窄,張郃怕被追究,於是率軍投降曹操。曹操對張郃之降非常高興,親自迎接並稱“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後任命張郃為偏將軍、授都亭侯。

曹操把張郃抬到了韓信的高度,曹操自身就是兵家高手,他如此認可張郃,可見張郃確實不同於一般的武將,其戰略戰術是有一定水平的,而且張郃雖然是武將,卻喜歡同儒士交往,其人好儒風雅。

陳壽在《三國志》中說“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 張郃用兵以機謀善變著稱,這個特點確實與韓信有幾分相像。


張郃歸降曹操後,表現不俗:

01.平定袁紹、征討柳城,任先鋒,因戰功而升任平狄將軍。

02.渭南之戰,攻破馬超。

03.討伐張魯之戰,張郃率五千步兵擔任前鋒。張魯降,曹操留下張郃與夏侯淵守衛漢中,並讓張郃藉機攻蜀。

可惜,張郃是個假“韓信”, 與張飛的宕渠之戰讓他現了原形。

218年,張郃率諸軍南下進攻巴東、巴西二郡,並將當地百姓遷徙到漢中。張郃在宕渠(今四川渠縣東北)佈下營壘,可謂天衣無縫。

但張飛在當地土著的指引下,經小路發起進攻。由於山道狹窄,張郃首尾不能相救,僅帶十餘人棄馬爬山逃跑。

宕渠之戰,“兩張”之戰,張郃慘敗,張飛大勝。張郃現了原形,原本以“料戰勢地形”著稱的名將,恰恰敗於戰勢地形,“韓信”之譽打了大折扣。


(網絡上張飛形象,感謝原作者)

夏侯淵戰死,張郃安頓漢中軍隊,又立一功。

218年,劉備大軍進攻漢中,夏侯淵、張郃迎戰。劉備親自率精兵萬餘人,分為10部,在夜間猛攻張郃。

而張郃率親兵與蜀軍搏戰,劉備一時間不能攻克。

其後劉備退走馬谷,放火燒營,用計引誘曹軍,結果夏侯淵中計被黃忠所斬殺。

劉備輕視夏侯淵而忌憚張郃,感慨說:“要殺就殺張郃,殺夏侯淵有什麼用!”

夏侯淵為曹軍都督,夏侯淵之死引發三軍震動,曹軍十分驚慌。郭淮推舉張郃說:“張將軍,國家名將,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

於是,張郃出任主帥,整頓部隊,安營紮寨,軍心才安定下來。

剿盧水胡之戰,封侯

公元220年(延康元年),曹丕即魏王位後,任命張郃為左將軍,進封都鄉侯爵位。

等到曹丕稱帝登基之後,又進封他為鄚侯,命令張郃與曹真率領兵馬征伐盤踞在安定一代的盧水胡人(陝甘寧交界處)和東部羌人。

江陵浮橋之戰破吳

隨即,曹丕又派張郃南下,與夏侯尚一起進攻東吳政權的江夏郡。張郃獨自率領幾路大軍渡過長江,奪取了百里洲(今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長江中游荊江段首段,是萬里長江第一大江心洲)上的吳軍堡壘,史稱魏吳浮橋之戰。

街亭敗馬謖,使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敗。

228年,諸葛亮率10萬蜀軍北伐,隴西三郡(天水、南安、安定)吏民響應蜀軍,諸葛亮借勢兵出祁山,大有威逼長安之意。

魏主曹叡加官張郃為“特進”,總督各路軍馬。張郃判斷準確,千里疾馳,直撲街亭!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馬謖依傍險要的南山紮寨,沒有佔據城池拒守,而是冒險與張郃對攻。張郃率軍斷絕水源,圍困蜀軍後從四面發起進攻,大敗馬謖,諸葛亮被迫回撤。街亭之戰,張郃大敗蜀軍,算是報了當年敗於張飛之仇。


陳倉料敵

229年,司馬懿荊州訓水軍,準備伐吳,魏主曹叡派張郃率軍支援。此時諸葛亮再度出祁山,攻打陳倉。曹叡急調張郃回軍馳援,為張郃餞行為時問:“等將軍到了前線,諸葛亮會不會已經佔領了陳倉?”

張郃判斷諸葛亮孤軍深入,糧草不繼、不能久攻,就道:“估計臣還沒到前線諸葛亮就已經撤走了。臣估算,諸葛亮的糧草支撐不了十天。”張郃晝夜行軍,抵達南鄭,諸葛亮果然已退。曹睿升張郃為徵西車騎將軍。



木門谷殞命

231年,諸葛亮發起第四次北伐,曹叡下詔,命張郃統軍迎敵,諸葛亮以退誘敵。張郃追到木門谷,與蜀軍交戰,被飛矢射中右膝,傷重而死。有韓信之譽而沒有韓信之實的張郃就此殞命,死後被曹魏追諡為“壯侯”。


張郃是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之一。“五子良將”,是指前將軍張遼、左將軍于禁、右將軍樂進、徵西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徐晃。

陳壽在作《三國志·魏書》時,特意將這五人合併作傳,評論稱:“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張郃一度有韓信之譽,評價甚高,也確實為曹魏立下功勳,但他敗於張飛、死於諸葛亮,確實不能與戰無不勝的韓信比肩而論。

關注(歷史是最好的醒酒湯),分享“歷史都是新鮮事”。


歷史是最好的醒酒湯

哪來的敗仗呢,具體那些戰功不要列舉,三國志可能也只是簡略寫幾個典型。

張合屢敗主要是演義小說的影響,小說裡特別偏向蜀漢方,曹魏方的人物都是沙包,用來打經驗的。這裡不討論演義和三國志,也別提什麼歷史由勝利者寫的這些偽命題藉口。小說有其文學價值意義,真史則值得推敲。

張合的履歷來看,最初是在韓馥麾下,後來韓馥被消滅成了袁紹部將,袁紹為人是好面那種人,經常提起的就是顏良文丑,但實際在看當時的史實裡麴義,張合的表現更佳。顏良帶兵攻白馬,被關羽砍死了,文丑又去送人頭。

等到官渡決戰時候袁軍主將換作了張合高覽,這裡張合在前,可見當時的張合地位已經很高,天下第一霸主的大將級別。後來郭圖餿主意把張合逼的反叛了。滅袁戰爭中張合作為河北大將,自然是更熟悉袁軍,立功建樹一定不少。相比於其他五子良將,樂進是老曹自己培養的,于禁是自己加入的,張遼在猛人呂布手下過來的,也是高順挑剩下的,徐晃從外邊請來的,但是平臺不高,這裡張合是在最強團體的袁紹手下出來的,大公司來的人才,所以一開始待遇就很高,很受重視,但是後天的發展看個人,同期的高覽慢慢無名,張合擠掉無數競爭對手,成為曹操欣賞的心腹,位列五子良將,外姓將軍領軍人物。這些殊榮是一場場勝仗打出來的。

能提起的敗績大致有三,出自演義。第一個是漢中之戰,被張飛擊敗。落荒而逃,這是實打實的一生之恥,也沒有演義講的那麼雖敗猶榮,和張飛血戰一百回合,就是夏侯淵的爛攤子沒弄好,張飛被低估了。通過張飛敗張合,關羽敗於禁,黃忠斬夏侯,也是側面洗刷了蜀漢集團都是莽夫就會打架吹牛的形象,這一戰張飛揚名立萬,張合來說是一大汙點。然而這場戰役有一些側面聲音,首先是黃忠撿了殘血夏侯淵的人頭,劉備卻說殺夏侯淵沒用,張合更難對付,另一面曹操歸來對張合之敗沒有過多責備,還有一點是張合是當時夏侯淵的副將,張合做主將時徐晃等是部將。劉備對張合的肯定源自在袁紹麾下任職,劉備識人能力極強,一定知道張合是什麼實力,如果單從人才方面考慮劉備百分百願意把趙雲換成張合。

第二敗是偃旗息鼓,成為趙雲背景板,也是小說裡很喜歡的情節,趙雲為救黃忠殺入亂陣,血如梨花,讓小兵掛上趙雲的旗號撤退,張合徐晃兩個人看見趙雲的勇猛,完全不敢與之爭鋒,魏軍追到蜀營時,趙雲匹馬單槍立於營門外,魏軍自覺退去。敘述的可能有差別,原著氛圍燃的不行。實際那場戰爭就是個趙雲擺的空營計,張合不知道在那。

第三敗是木門道之戰,被司馬懿強令追擊蜀軍,在木門道受襲擊回營後身亡。後三國時代英雄遲暮,每每看到這一段感慨萬千,為將者,馬革裹屍,為國捐軀。人們會緬懷項羽,張合這種戰死沙場的豪傑,站在小說作者視角,蜀漢是正統正義,曹魏將士能少一個就減一份負擔,但是國家興亡,權力者鬥爭哪有什麼正義和卑鄙,真史值得推敲的,先人的成就雖已化塵土,但應為後人銘記,亂我華夏者必惡之,忠義壯烈者必敬之。


只有我不在的街道

勝敗乃兵家常事,不能因為一次兩次的失敗就否定張郃,何況張郃失敗往往事出有因,而他的勝績更多,功勞也足夠大。



張郃的三次主要敗績

張郃的主要三次敗績:一是官渡敗給曹操並投降;二是在漢中先後敗給張飛和劉備;三是木門谷敗給諸葛亮,殞命殺場。

第一次失敗,主要是袁紹內部勾心鬥角,而張郃也曾提出正確的建議,但卻沒被採納。第二次失敗,一是對手過於強勁,二是張郃在戰鬥中本也可圈可點。他曾經與張飛相持兩個月,還曾擊退劉備,直到成都援軍到來,才敗退。應該說漢中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張郃並沒有犯太多錯誤,換其他魏國將領也未必做得更好。第三次失敗,則是死於亂箭,《魏略》更有司馬懿謀害張郃的說法。

可見張郃所有敗績,也都是有難以抗拒的原因,而非犯了重大軍事錯誤。



張郃的勝績

張郃的敗績之所以被人銘記,很大原因都是對手太有名(曹操、劉備、張飛、諸葛亮),而這些戰鬥又太關鍵,於是總被提起。但實際上張郃的勝績也不少。

1.比如在河北時,他是袁紹滅公孫瓚的重要功臣,不過是書上只是簡略提及,沒有留下翔實資料。

2.跟隨曹操後,曹操平定四方的戰爭,張郃也都有參與,平定袁氏、烏桓、東海、西涼,都有所建樹。但是這一時期主要是跟隨曹操征戰所以人們往往沒有印象。

3.漢中之戰,張郃其實是居功至偉的。他面對的是全盛時期的劉備軍團,曾經獨立抗拒劉備大軍,劉備十路軍隊輪番衝擊也無法攻克,知道成都方面增兵,張郃才抵擋不住。夏侯淵死後,郭淮等人推舉張郃、劉備惱怒死的是夏侯淵而非張郃,都側面說明了張郃的強悍。

4.跟隨司馬懿鎮守荊州,擊退孫權的部將劉阿,佔領了江夏。

5.張郃人生最輝煌的時刻莫過於街亭戰勝馬謖,挫敗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對魏國震動最大,而張郃無疑是最大功臣。


孫博士侃歷史

總的來講張郃戰績勝多於負,平黃巾、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敗蜀軍,此人資歷很深,在曹魏陣營中位為五子良將之一,聲名遠播。




雖然曹魏五子良將在武藝上並不能在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名列前茅,但他們的綜合能力極強,這也是曹操用人相較於劉備、孫權的一個特別之處。

曹操並不是張郃的第一任主公,是在官渡之戰兵敗被迫降曹的,雖然是降將,但是忠、信、勇、智皆具備,因此受到了曹操重用。張郃是一位全才,勇敢善戰而且頗有謀略,更是一位忠誠之人,因此深受政治家、史學家的肯定。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郃識變量,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由此可見,張郃三國名將的稱謂當之無愧,不能因為個別戰役的失利就否定一個歷史人物,應該客觀評價。


納蘭軒若

第一次是官渡之戰,作為袁紹的手下,他早就看透了戰局,覺得袁紹打不過曹操,就投靠了曹操,當時曹操還說“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

第二次率軍進攻巴西宕渠,被蜀將張飛擊敗。

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詔命張郃統領眾將到略陽迎擊,諸葛亮退守祁山,張郃追到木門谷,與蜀軍交戰,飛來的箭矢射中了張郃右膝,張郃陣亡。


張頜一生都很令人佩服,從投奔曹魏到三國後期,作為一名老將,仍然能夠上陣殺敵。張頜一直都在升遷(感興趣的可以瞭解一下),為人風雅,我們不能以他打的幾次敗仗就去判斷他的一生。

打個廣告,互粉加關注,互粉加關注,互粉加關注,重要的事說三遍!!!


微愛壹生

三國演義中很多人對張郃最為熟悉的就是張郃與張飛在漢中交戰,最後張郃完敗。後來張郃有跟隨夏侯淵,結果夏侯淵被黃忠所殺。總之,張郃作戰的成績在很多人眼中看並不是很好。



但是,張郃除了這些之外,其他方面的戰績絕對堪稱為名將。張郃在袁紹手下時就是河北四大將之一,和顏良文丑齊名。在投靠曹操後,跟隨曹操經歷大小多場戰役,破烏桓,打敗馬超、張魯的戰鬥中都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為曹魏的五子良將之一。漢中戰役雖然吃了不小的虧,但是那是劉備實力太強,後來曹操前來,在劉備面前也沒有佔到什麼便宜,最後還是不得不放棄漢中。



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劉備對張郃的評價也是相當高的,在蜀漢軍隊擊殺夏侯淵之後,還認為殺掉夏侯淵不算什麼,如果能夠殺掉張郃才是值得慶賀的事情。可見劉備對張郃的戰鬥力還是相當忌憚的。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明帝派張郃領軍前往迎戰,諸葛亮這邊全軍上下都對張郃非常忌憚,一時之間找不出可以與之相匹敵匹敵的大將來。張郃在正史上是個標準的智將。史書上評價張合“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魏明帝封其為徵西車騎將軍,可謂是五子良將中職位最高的,他也是曹魏後期的擎天大柱。

張郃最後被司馬懿逼迫,追擊諸葛亮中伏而死,實在是可惜。


平安讀史

張郃打敗仗都是事出有因。比如,官渡之戰時,張郃和高覽吃了敗仗,被迫投降了曹操。可事先張郃就已經預料到會失敗,勸阻袁紹還不聽。漢中之戰,夏侯淵被黃忠所殺,曹軍各部頓時群龍無首,大家都公推張郃出來主事,穩定了局事。街亭之戰,他又釆用正確的戰術,先斷水,後燒山,一舉擊潰蜀軍,挽危局於既倒,立下大功。木門道之戰,司馬懿為了排除異己,故意讓張郃去冒險,結果,張郃被諸葛亮的十發連弩射死。


弈海飄流

張郃應該是屢打勝仗才在名將如雲的曹魏集團站住腳的。

一個降將,又不是曹操的族人,也沒有姐姐或者妹妹嫁給曹操,不打勝仗,不屢立戰功哪能成為曹魏五虎將之一。

你以為張郃是曹操的小舅子。

我們簡單回顧下張郃的一生。

張郃原來是冀州牧韓馥的軍司馬。191,張郃投降袁紹,因從袁紹擊敗公孫瓚有功,升為寧國中郎將,後在官渡之戰中投降曹操,此後,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繼與都護將軍夏侯淵留守漢中。215年,率軍進攻巴西宕渠,被蜀將張飛擊敗。後任蕩寇將軍。219年,從夏侯淵迎戰劉備軍於定軍山,當夏侯淵戰死,全軍危急之際,張郃代帥,率部安全撤退。後屯陳倉。

曹丕稱帝后,升左將軍,封鄚侯,奉命從曹真擊平安定羌胡,後與夏侯尚圍攻江陵。228年,隨曹真西拒諸葛亮,在街亭大敗蜀軍,迫其退回漢中。因功升徵西車騎將軍。231年,領兵追擊蜀軍,至木門中箭亡。張郃戎馬一生,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

張郃一生敗過兩次,第一次主要原因是夏侯淵不聽張郃的勸誡,隨夏侯淵戰敗,名將最為出色的本領是善敗。張郃在此戰中名將本色極為出色。

最後在木門被射死,是司馬懿逼的,司馬懿謀奪曹魏軍權,用權力逼迫張郃追擊諸葛亮,最終戰死。

如果張郃不死,司馬家族很難盜取曹魏軍權。

張郃一生戰無不勝,街亭擊敗諸葛亮,足以青史留名。

乃曹操五虎大將之一。


黑瞳視野

我這裡不說張郃的戰功與敗績,有一點非常不解,張郃成名很早,官渡之戰前就已經是袁紹手下名將了,那時候趙雲都還是少年將軍,關張也還在打怪升級。後來,他居然耗死了三國前期幾乎所有名將,活到中期還是主將,而且沒有人說他是老頭,一副依然壯年的感覺,蜀漢那裡也只有魏延還是老對手。他的年齡究竟多大?他的死年是確定的,但出生年不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