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丨你最想了解的易武都在這裡

精讀丨你最想了解的易武都在這裡

古六大茶山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州瀾滄江以東。早在元代,李京所著的《雲南志略》中就有記載:“六大茶山,一攸樂、二莽枝、三革登、四倚邦、五蠻磚、六漫撒(易武)。”除攸樂位於景洪市基諾鄉,其他五山位於勐臘縣東北部山區;其中除易武位於勐臘縣易武鄉之外,其他四山皆位於勐臘縣象明鄉。

作為茶園面積和產茶量常年居於六大茶山中之首的易武鎮,產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清朝雍正年間,六大茶山的普洱茶就被列為敬獻皇室的貢品,其中曼松貢茶生長的曼松王子山(位於倚邦),是六大茶山中名氣最大的皇家茶園。

七村八寨,七村包括曼秀村、麻黑村、落水洞村、高山村、漫撒村、三合社村和易比村;八寨為颳風寨、丁家寨、老丁家寨、張家灣寨、舊廟寨、大寨、新寨、倮德寨。是對易武出產茶葉村寨的約數概括,屬於行政概念和地理概念,而非易武茶葉品質的排行榜。

新近熱門的微產區,包括薄荷塘、白茶園、茶坪、白沙河等大批產茶地在內,因為茶葉綜合表現較好,因而得以快速進入茶商茶人們的視野當中。而這些小產區的出現,無疑讓更多人從地理、歷史等角度,重新審視易武產區。

易武歷史

易武,是古六大茶山中崛起最晚,也衰退最晚的地方。

道光年間的《普洱府志》中,將“漫撒”更作“易武”。“漫撒山易名易武山,在府南三百八十五里,為易武土司所管”。茶山易名體現了該茶山政治、生產、交易中心的轉移。

自乾隆年間起,易武土司招募數以萬計的石屏人來易武定居、種茶、製茶,到道光年間,其繁盛程度超過漫撒。

到光緒年至民國時期,易武地區茶莊林立,茶葉出口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加上漢文化在易武的發揚,使得易武成為瀾滄江以東茶市的中心。1897年,清政府還在易武設立了海關,易武茶通過越南萊州、老撾豐沙裡銷往香港和東南亞各國。

清光緒末年到民國26年達到最繁榮時期,同慶號、同昌號、安樂號、車順號、宋聘號、福元昌等老茶號陸續興起,留下了不少傳世茶品。同時,易武也是七子餅茶的誕生地,在普洱茶業的發展歷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筆。

直到上世紀40年代,各種戰亂使得古六大茶山茶業徹底潰散,易武也不復光景,彼時生意雖散,但茶樹還在,直到上世紀70年代廢茶園種糧食,茶區元氣大受損害,只有深藏於老林裡的老茶園得以倖存。而易武再一次新生的開始,則是2004年之後的事了。

易武的老字號現在怎麼樣了?

在易武茶最繁盛的清朝末期到民國26年,當地誕生了一大批諸如同興號、福元昌、宋聘號等一系列老字號普洱茶品牌。

在易武,不少人說起自己家祖上有老字號,今天有些人又重新啟用這些名號,有的的確為老字號後人,多數則與老字號無任何關係。如此多的老字號中,有的規模大,有能力出口外銷,在海外被認同追捧,甚至出現其仿冒品。同慶號、乾利貞宋聘號、同興號、福元昌是易武大茶莊中最有代表性的。由這些茶莊生產製作的普洱茶,如今成為天價號級古董茶。

精讀丨你最想了解的易武都在這裡

創辦人為劉順成,創辦年份不詳。1900年前,楊吉三家作為劉家的親家,一起合作經營同慶號,主要負責在石屏發行茶餅。同慶號茶的售出路徑為兩條:從易武劉葵光處售往老撾、越南;從石屏楊吉三處經蒙自、海防,售往香港。1920年之前,同慶號的商標和內飛為“龍馬同慶號”;1920年之後,更為“雙獅同慶號”。

精讀丨你最想了解的易武都在這裡

宋聘號和乾利貞都分別創立於倚邦,後前往易武。民國初年,兩家的聯姻使他們共同經營,後因難以考據的複雜原因,以及新股東的進入,由袁、劉、傅三家經營。其中袁家負責石屏和昆明的發行,劉家負責易武的生產。

精讀丨你最想了解的易武都在這裡

由向質卿創立,後傳其子向繩武、向壽山。現同興號為2000年左右易武一戶鄭氏人家註冊生產,老同興號向家現無人從事製茶。

精讀丨你最想了解的易武都在這裡

車順號由車順來於光緒年間在易武創建,具體年份不詳。其後傳給其子車德三,車德三又傳給其子車尊義,約1936年停產。2000年以後,車家後人開始重新做茶,車智新於易武車家老宅製作經營,車智潔在昆明經營。雙方各自獨立。

精讀丨你最想了解的易武都在這裡

前身為元昌號,於1878年創立於倚邦,且設有易武分店。1926年左右,餘福生盤下易武分店,將其更名為“福元昌”。福元昌舊址現已被陳昇號茶廠收購。

因為抗戰爆發,茶葉滯銷,各茶莊在一波接一波的社會動盪中逐漸停止了經營。由以上老字號茶莊製作的普洱茶,在引發無數茶人緬懷和追憶之餘,流傳至今的老字號普洱茶,也成為眾多茶企紛紛效仿和複製的標杆,因其無與倫比、絕佳的綜合表現,也早已晉升天價茶的行列,非一般茶人所能享有。

就算是由其他人註冊開始生產,或由真正的老字號後人開始製作,原料、製作工藝、倉儲等本質暫且不談,因為缺乏數十年時間的沉澱,雖然頂著老字號的名頭,新制普洱茶想要重現早年所制普洱茶的魅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什麼那麼多人選擇易武?

生態好的地方,才有好茶。易武天賜好山水,霧期長達兩百多天,海拔均在千米以上,土質呈酸性,年平均氣溫在10℃-32℃,從土壤特性到山林覆蓋,從氣候到雨水,無一不是適合茶樹生長的好條件。

麻黑

精讀丨你最想了解的易武都在這裡

▲石門坎老茶樹

石門坎目前是麻黑價格最高的茶地之一

麻黑位於易武老街東北面,擁有2700畝古茶園,新式茶園5100多畝,每年大致產量47噸。在歷史上,許多經典的易武老茶裡,都有麻黑茶的影子。“麻黑”這兩個字在過去很長時間以來是易武茶的定價標準和風向標。麻黑古茶樹多,品質好,產量大,成名早,交通便利,種種有點讓麻黑成為易武產區的一個標杆性茶品,但同時也因此引火上身。

200多年前建寨的時候,麻黑是對一個少數民族的貶低性稱呼。歷史更迭,麻黑寨現在主要居民已經是漢族了,但又在市場上有“麻黑麻黑又麻又黑”的批評。

市場上,9元一片的“麻黑純料”,299元的“2015年麻黑古樹頭春純料”都能見到身影,似乎衝著“麻黑”兩個字,就能有銷路。

作為商業氣息最濃郁、漢化最徹底的寨子,茶商能告訴你很多又麻又黑的事情。當地小樹茶冒充老樹茶已經算是良心之作,1950年種下的小樹茶當“千年麻黑”…這些已經不算嚴重了。有些人家根本不是本地人,只是租了麻黑的茶地,掛了羊頭就大賣外路茶的狗肉;有些茶農倒是本地人,也有大量茶園,但毛茶販子從外地拉了茶到茶農家裡寄賣,再利潤分成…

這些故事多了,麻黑的聲譽也逐漸有了汙點。

但所有“麻與黑”的物事,總有一天會消失,只有麻黑的土地,將生生不息孕育那裡的生靈和茶樹。

倚邦

精讀丨你最想了解的易武都在這裡

明代的時候稱“磨臘倚邦”,在傣語裡意思是“有茶樹有水井的地方”。倚邦名茶的頭把交椅當屬曼松貢茶。曼松貢茶主要生長在曼松王子山,是六大茶山中名氣最大的皇家茶園。由於面積小、開發早,過去住戶太多,森林樹木砍伐過度,水源枯竭,民國20年左右就大量遷走居民,從此衰落。

自明代起,倚邦就是整個六大茶山的中心。乾隆末年,倚邦街就已有茶號出現;道光年間,已有茶葉從倚邦賣往緬甸和印度;1937年,銷往越南方向的茶被法國阻擋了銷路;隨後是抗日戰爭爆發,整個六大茶山的茶葉生產幾乎停止;1941年,六大茶山茶業衰敗。

易比

精讀丨你最想了解的易武都在這裡

易比距離易武街只有4公里,是“七村八寨”中的一員。

“切,易比哪裡還有什麼古茶樹,都是小樹。”易武街上的人輕描淡寫地就給易比茶做了定論。但是,說易比“沒有古茶樹”,其實有點過了。易武家喻戶曉的李開基當年(1892年)就是在易比創辦的安樂號茶莊。由他父輩種下的茶園已經有300畝,當時易比的農戶多數服務於他們家。

而李家那300畝茶園今何在?村民都已經不知道李開基是誰了。

朝聖之旅 薄荷塘

精讀丨你最想了解的易武都在這裡

▲薄荷塘下茶地

也就是那33顆標號大茶樹的所在地

薄荷塘是易武最貴的茶地,分上下茶地,標號大樹都在下茶地。倒退十年,薄荷塘茶地的出品連自己的名字都打不出來,都按彎弓賣茶。2009年,一個臺灣茶商第一次進入薄荷塘,做出了以此為名的茶品。接著傳說中,分別有玉溪、昆明、深圳公司去薄荷塘收茶,而薄荷塘在昆明茶人的小圈子裡已經小有名氣。

薄荷塘鮮葉價格很透明,2015年下茶地大樹的鮮葉報價每公斤1800元,價格高在其次,關鍵是量少。薄荷塘的標號大樹的數字從早前人們都知道的33棵(後來死了一棵),到現在變得含糊起來,大致在31-49棵之間。被標上號的都是足夠老的茶樹,樹高大約12米左右。

這兩年因為銷路好價格高,新種進薄荷塘的小樹茶品,無論種在哪裡,被當作什麼價格賣,品質能不能達標,都不在討論範圍之內。關鍵是價格,只怕是大樹純料的招牌和價格,大小樹混採的事實而已。

可以預見,在未來,有資格叫“薄荷塘”的茶品數量會越來越多,而香氣,可能會越來越淡了。

古茶樹

精讀丨你最想了解的易武都在這裡

▲右上、左下

茶芽

▲左上

茶農小馬。他做茶是和茶商學的

客戶提出改進要求。他就跟著改

▲右下

通往茶地的路

茶王樹的茶樹都被矮化過,颳風寨的茶樹幾乎都被砍過,之前不知道茶值錢,全部砍掉,燒荒種玉米,後來才又長了出來。父輩看到茶王樹現在的茶價,根本不能相信。所以,颳風寨當然也不存在對茶葉精工細作的傳承。但是大山裡面的好茶,只要稍微在工藝上講究一點,颳風寨的茶葉品質就傲然凸顯出來。識貨者,自然把價越炒越高。

怪象

易武茶農欺負看起來胸有成竹的茶客和熟茶的茶商,其中一個方法是,兩泡茶拿出來,也不多說話,只說一泡是大樹一泡是小樹,價格自然不同。請茶客自己喝,自己選,自己選出來的大樹茶,按大樹茶的價格拿走就是。

“還是有那麼多人喜歡喝小樹茶呢。”茶農捂著嘴巴笑,一方面笑茶客的確走了眼,小樹茶當大樹茶買了去。另一方面,其實兩泡都是小樹茶而已,茶客又看葉脈又數鋸齒,自以為是地說半天,最後還是上了茶農的當。

茶山上還有一些一公斤老闆或十公斤老闆,他們不管多高價的茶,只拿一公斤的量,要麼就是整個茶區各個山頭拿一公斤湊一塊兒十公斤,為了這點量,當然敢出高價。

散客抬高茶價?

一散客在颳風寨試春茶,問明茶農價格,便拍照發朋友圈:今年白茶園頭春,每公斤8000元(毛料)。其實茶農報的價格是3000(元/公斤)。

太多號稱收茶的小茶商,真正跑那麼多茶山收茶的不到10%,都是到了茶山轉一圈,拍拍照以示到此一遊,茶葉則是到就近的初制所甚至當地茶葉市場收購回去的便宜料。

老班章的茶農每年都開會定價,“去年炒到這個價,那今年要定個比去年更高的價”。大公司之間也要爭茶農,只要有人爭,價格就會上去。這十年來為什麼會翻了這麼多倍?從2003年每公斤30元,到現在每公斤3000元,“這麼小的量,這麼多的人,中國人越貴越去搶”。

甚至聽到這樣的段子。一些散客每年提前住進老班章的茶農家收茶,到了晚上,茶農把大家召集到一起講故事:你們大城市裡都有什麼好玩的?夜總會到底玩什麼?誰講得好,明天的茶就給誰。

總體來說,臺灣人陳智同認為在雲南收茶既要夠份量的資本又需要極高的專業程度,“散客上山是不會收得好的,(這個潮流)是一定會退的。”因為產地高價化、透明化是一個必然,經過原始資本積累後,產地會有自主性管理,“有錢了自己做主”,第一代做不到,第二代也會團結起來統一價格。

唯樹齡論

2014年,普洱以“古樹茶”的概念再次在普洱茶歷史上創造了一個新話題。民間的茶商和茶農基於商業需求會告訴你:古樹、老樹、野樹、大樹、家邊、家邊大樹、家邊小樹、矮化過的老樹、沒矮化過的老樹、矮化了又放高的老樹、荒山茶樹、放荒的茶樹、套種的小樹…

如果求助學者,還會聽到:野生型、管理型、生態型、野生栽培型、喬木型、灌木型、臺地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