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圖》到《上圖》,且看當代“大女主戲”如何進化

从《北图》到《上图》,且看当代“大女主戏”如何进化

文 | 于帥

在今年的影視劇市場中,現代都市劇成為佔比最大的類型,貼近生活、具有話題度等優勢使得該類劇作可以引發持續的關注與討論,正在熱播的《泡沫之夏》《歸去來》《溫暖的弦》等,均成為最近網絡話題的焦點。

而近期,兩部中國版“女子圖鑑”接踵上線,引發了觀眾的熱議,有一部分觀點認為:兩部作品是是“城外的人看北京(上海)、城內的人看自己”;反方卻認為作品並沒有跳出“瑪麗蘇、大女主”的框架,《北圖》甚至可以改名為《北京男子集郵冊》。

从《北图》到《上图》,且看当代“大女主戏”如何进化

《北京女子圖鑑》海報

開“金手指”的劇集已不再受歡迎

首先從名字看,兩部作品均翻拍自2016年在日本與中國收穫巨大反響的《東京女子圖鑑》。原作不但展現了東京的風貌與社會形態,其中蘊含的女性奮鬥史更是成為了彼時討論的焦點,雖然結局也有爛尾成分,但整體依然引起了不少女性觀眾的共鳴,主角綾的奮鬥,正好可以映照在北上廣奮鬥的自己。

从《北图》到《上图》,且看当代“大女主戏”如何进化

而隨著女性越發成為視頻網站的主要受眾,在女性市場深耕成為了幾家平臺不謀而合的規劃方向,《東京女子圖鑑》中精巧的設計與凸顯女人獨立奮鬥的精神核心,恰巧可以迎合女性觀眾的需求,《北京女子圖鑑》與《上海女子圖鑑》應運而生。

但近些年,翻拍日本經典作品或者IP的影視劇普遍沒有取得預期成績,在移植原作設定與劇情的同時,與本土化改編形成的固有矛盾,使得《深夜食堂》等作品遭到大範圍的吐槽。

那麼究竟該如何在保留國外作品故事與特色的同時,再與中國的本土現狀融合?成為了所有改編劇作者應當思考的問題。

从《北图》到《上图》,且看当代“大女主戏”如何进化

兩部作品在某些方面確實做到了,首先從製作看,作為現代都市題材作品,《北圖》與《上圖》在攝影、剪輯、服裝與調色方面都達到了很高水平都,日式的風格在觀感上符合觀眾的期待。

其次,兩部劇的演員,演技都在及格線以上,無論兩位主演自然的表演還是幾位室友等女性角色到位的協助,均在最大程度上貼近了觀眾的生活,未讓觀眾找出太多槽點,這在都市題材方面難能可貴。

尤其是二者都希望找到一種車水馬龍之外的質樸,所以在開篇,兩部作品都以極為接地氣的鏡頭來表示小人物在大城市的無奈,無論是陳可(戚薇飾)隻身來到北京後拖著大行李箱、在求職艱難的夜晚哭泣等劇情設置,還是羅海燕(王真兒飾)被迫兼職的無奈、戀人提出的選擇自己下定決心的堅持,都能引發觀眾的共鳴。

从《北图》到《上图》,且看当代“大女主戏”如何进化

尤其是兩部作品小體量的結構與較快的節奏,也被視為之後網劇發展的主要方向。

但在劇情繼續發展後,作品所要表現與談論的主題似乎有些變味。首先是《北京女子圖鑑》,劇集雖以北京命名,卻更多是在表現主人公的成長與生活,缺乏對於城市的描述,雖名為圖鑑,但縱觀整部作品,只聚焦了女主一名女性角色,而沒有著眼於女性群體,相比於《東京女子圖鑑》對於每個年齡階段、不同生活狀態的女性刻畫,多少有些偏頗。

另外,《東京女子圖鑑》作為一部“大女主戲”,更多的是在強調自身的努力與奮鬥,所以才被女性觀眾喜愛。然而在《北京女子圖鑑》中,女主陳可依卻像被編劇賦予了“金手指”,努力的作用被淡化,劇中關於拼搏奮鬥的臺詞也沒有從劇情中得以實際體現,多少顯得有些口號化。

从《北图》到《上图》,且看当代“大女主戏”如何进化

這其中的有些問題在《上海女子圖鑑》中得到解決,尤其是在自身奮鬥與感情方面,無論是羅海燕憑藉自己能力獲得了大公司的offer,還是最終在男友與自身職業生涯的選擇中,毅然決然的選擇留在上海,都充滿了濃濃的個人奮鬥色彩。

而在進入職場後,羅海燕也開始遇到其他外來的打拼者,盡力展示了相對更多面的社會女性全貌。

但第一集中作為隱喻出現的範思哲包卻成為了槽點,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拼搏的原因沒有那麼複雜,只要講好奮鬥的故事,完全可以不用鋪墊過多細節,尤其是名牌包等“老梗”,反倒會讓觀眾產生“逆反”情緒。

鮮明反差是對國產劇調整能力的肯定

不過相比之上的問題,《北圖》最大的問題還是對情感的處理。在原版作品中,編劇將女主綾的感情與生活線分開,往往是因為自己職業生涯的提升才遇到了最適合那個階段自己的人,並且這些男人絲毫沒有出現在綾工作裡。

《北京女子圖鑑》卻在走完全相反的路線,雖然女主角講述著大段勵志的獨白:“我希望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如果這樣的生活是依靠男人獲得的,那我寧願沒來北京。”但在劇情中好像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兒。

从《北图》到《上图》,且看当代“大女主戏”如何进化

僅在前幾集中,女主陳可依就經歷了6個以上男人:去試圖強暴自己的男同學介紹的公司工作、接受一面之緣的已婚老闆禮物並陪其參加飯局、跟丟案子後,向差點潛規則自己的領導求助、成為甲方老闆的情人等等......眾多關於女主陳可依成長過程的描述,不但連大女主戲最基本的“打怪升級”固定套路都沒有展現,只要遇到困難,便會自動有人提供幫助,絲毫無法讓觀眾感受到人物的奮鬥。

甚至變成了依靠男人的“上位記”。

从《北图》到《上图》,且看当代“大女主戏”如何进化

當一部最應當凸顯女性奮鬥意義的作品,卻無時無刻不在表現女主在工作上的無所作為,反而在男人之中越發遊刃有餘之後取得成功。這樣的價值觀輸出,收到批評也無可厚非。截至目前,作品的豆瓣評分也從開始的7.4分降至了6.2分。

从《北图》到《上图》,且看当代“大女主戏”如何进化

曾有觀眾將本土化的嘗試作為這一價值觀輸出的依據,但這一說辭僅僅在《上海女子圖鑑》播出後不久便慘遭打臉,雖然在口碑方面二者差距不大,但就筆者看,《上圖》明顯吃了在《北圖》之後播出、觀眾存在刻板偏見的虧。

尤其是在價值觀方面,相比《北圖》的依靠男人上位,《上圖》中的羅海燕首先在同學介紹其為老闆陪酒時第一時間退出了現場,更在面對相愛四年的男友提出人生選擇時,堅持自己的決定,留在了上海。

而在進入職場後,男上屬第一時間表達了對她的特別關照,羅海燕也都盡力予以拒絕。

从《北图》到《上图》,且看当代“大女主戏”如何进化

前後兩部上線的作品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上圖》以及國產劇調整能力的肯定,在《北圖》因為價值觀收到批評後,《上圖》雖然也“繼承了”一些問題,但在瑪麗蘇方面好轉明顯,讓觀眾在古裝大女主受挫後的現代大女主戲上,多了一層期待。

職場劇不能浮於表面,應要腳踏實地

回到作品希望討論的女性奮鬥本身,作為職場劇而言,不止《東京女子圖鑑》提供了優秀的示範,在北上廣奮鬥的諸多女性也可以提供大量素材。

但兩部本土化的“圖鑑”均暴露了一定問題,《上海女子圖鑑》中存在一些小瑕疵,比如配角臉譜化;《北京女子圖鑑》則完全南轅北轍,改編作者的一系列處理不由得讓觀眾質疑,中國本土化女性的成長史,真的就只能完全寄託於男人麼?

那麼或許陳可擁有足夠的美貌與智慧,影視劇也終究只是在講述一個或幾個人的故事。但生於世上,大部分人都很普通,都要憑藉努力來證明自身的價值,實現自己的夢想。陳可的成功如此輕而易舉,觀眾在觀看後是不是會有一絲委屈和無力感呢。

从《北图》到《上图》,且看当代“大女主戏”如何进化

不過客觀來看,若說到影視劇傳遞不正常的三觀,《東京女子圖鑑》討論的是階級,恐怕三觀更加不正。但排除掉這些國產劇所不能表達的情節後,大量劇情的本土化卻被編劇調整成依託男人成長。

在其他都市題材或者職場劇裡面也都存在類似問題,當編劇對於職場的生活與成長不甚瞭解之時,強調感情成為了一面“無敵擋箭牌”,或者說,大量的職場劇都只是披著言情外衣的作品,細看之下毫無靈魂。

如此來看,《北京女子圖鑑》的問題似乎在《上海女子圖鑑》中被妥善的解決了,當編劇與製作方在撰寫或者改編職場劇之前,真正有過設身處地的體驗,恐怕很多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从《北图》到《上图》,且看当代“大女主戏”如何进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