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過謙者懷詐,過默者藏奸”?

雲浮文化

謙,美德也,過謙者多懷詐;默,懿行也,過默者或藏奸。出自徐學謨,徐學謨者,官場起伏多年,數次被貶斥,數次被啟用,其擅詩文,被譽為“製作巨手“。能說出這樣的話怕是感受頗多

所謂懷詐,必然是人想要對你不利,所謂藏奸,必然是城府極深。不論是怎樣,兩者必然是需要從你的身上獲取些什麼。即你的他人是有利用價值的。徐學謨縱橫於官場之上,唇槍舌劍,人與人之間勾心鬥角,都是為了給自身謀取最大的利益。跌宕起伏的官場讓徐學謨發出此言。

而這句話在現在,多少起到一些警示作用,卻不可作為真理。當人有所需求的時候,才會去偽裝自己,這個偽裝一定是可以給自己帶來利益的,要不然誰沒事去偽裝,不累麼。日常生活中與他人交流,哪有那麼多的彎彎繞繞。所謂將心比心,大致如此。

凡事皆有度,是的,但是這個度本來就是虛無縹緲的東西,什麼是謙虛過度,有的人是真的謙遜有禮,可能在其本身看來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到了你的眼中,看到的就是一個過度的人;什麼又是過於沉默,很多人都是不擅於與他人交流的,沉默寡言就成了心中藏有奸惡的人,你讓那些過於內向的人怎麼生活,沒有就不與他人交流,還要莫名其妙的再被誤解成城府極深的人。

人皆不同,又何必過度的去解讀他人,若過謙者多懷詐,過默者或藏奸,那麼是不是過愛者多懷異,過誠者多匿心,過實者皆隱虛。

凡事皆有度,人度皆不同,那麼何為“過”?


簡族

過謙者懷詐,過默者藏奸”這句話的意思是太過謙虛的人有可能是心中有詐,狡猾之人;太過沉默的人有可能是奸詐惡毒之人。意指看人不要只看表面,受表面迷惑,是古人留傳下來的識人的經驗之談。

這句話的原文是“謙,美德也,過謙者多懷詐;默,懿行也,過默者或藏奸”,出自明代官員徐學謨的詩詞名句。徐學謨是嘉靖二十九年進士,授兵部主事,歷荊州知府,累遷右副都御史,官至禮部尚書。

從徐學謨的簡介中可以看出,作者生前經歷過官海沉浮,官場是個非常考驗人性的地方,錢、權是檢驗人性的試金石。

他接觸過各種階層的人,閱人無數,經歷豐富,憑閱歷經驗總結出“謙,美德也,過謙者多懷詐;默,懿行也,過默者或藏奸”,這句透過表面看本質的慧眼識人的經驗之談。

“謙,美德也,過謙者多懷詐;默,懿行也,過默者或藏奸”的意思是謙虛是美德,但過於謙虛了,就是虛偽,很假,不真實,很有可能是狡猾之人;

緘默是美德,但過於沉默寡言的人可能是有心機、奸詐惡毒之人

比如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拍成電視劇中的一個人物角色---慕容復,外表給人風度翩翩,溫文爾雅,謙謙公子的形象,實際上他是為了復興大燕國潛伏在武林中,為人心機頗重、城府極深,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

慕容復就是表面上看起來風度翩翩,待人謙虛有禮,實際上是為人心機深沉,狡猾,陰險的奸詐之人。慕容復這個角色很好的詮釋了“過謙者懷詐,過默者藏奸”這句話的意思。

“過謙者懷詐,過默者藏奸”是古人傳下的智慧結晶,經驗之談,意指看人不能只看表面,被表面迷惑,識人要透過表面看本質,值得後人學習借鑑。

這句話也側面告誡我們做人要真實真誠,該發言時就應該發言,不要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這麼虛偽,做個坦誠相待,真誠的人。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徐學謨原話為“謙,美德也,過謙者多懷詐;默,懿行也,過默者或藏奸。”

它的意思是說;謙虛,是一種美德,但過於謙虛的人,可能會很虛偽、陰險,可能心懷欺詐。沉默是一種好的品行,但過於沉默,有可能很邪惡、狡猾,可能內心中藏著奸滑惡毒。

作者徐學謨,是和張居正同時代的明朝官員,最高職務任刑部侍郎,任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銜。你生宦海沉浮,敢於仗義直言,因此對人性的理解相對比較深刻。

因此這句話成了他的一句名言,為後人所傳頌。

過謙者多懷詐,這方面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王莽。

王莽家西漢最顯貴的家族之一,王莽獨守清靜,生活簡樸,為人謙恭,勤奮好學,孝敬養母,尊敬長輩,常結交賢明之士。

王莽擔任朝廷官員時,非常謙卑,尊敬朝廷內部各級官員,生活簡樸,常將自己的俸祿分給其他人,甚至賣掉自己的車馬去接濟窮人。

然而就是這樣的人篡漢自立。

以王莽的出身和在漢朝政府中央的地位,謙虛是正常的,但王莽這個人,則過分的謙虛,過分的壓抑自己的言行和需求,從而為自己贏得了好名聲。

最後藉助自己的好名聲,王莽當上了安漢公和太傅,位列三公之上,控制了漢朝中央政府的大權,並最終當上了皇帝。

後世歷史學家呂思勉認為凡是作偽之人,必然有所圖。

過默者或藏奸,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司馬懿。

司馬懿一生謹慎小心,少言慎行,這讓他躲過了一次次災難,看過電視劇軍事聯盟的人,就會很清楚這一點。

在當時的曹魏陣營,比司馬懿更早成名的人太多,當時的政治鬥爭有比較複雜,站錯隊說錯話分分鐘都會帶來滅頂之災。

司馬懿的前幾任老大都不是很好伺候的主,比如曹操、曹丕、曹睿,他們都明白,司馬懿是一個有才能的人,但又藏的太深,怕他生出一顆犯上作亂的心,奪取曹魏江山。

甚至包括後來的曹爽,都對司馬懿懷有戒備之心,想找機會滅掉司馬家族。

作為成熟的政治家司馬懿,深深明白這一點。所以他一直隱忍不發,沉默寡言,對於朝廷大事能不說話就不說話,避免把自己陷入政治的漩渦之中。

最後還裝病不起,麻痺了曹爽,抓住機會,發動了高平陵兵變,架空了小皇帝,控制了曹魏的大權,為司馬炎稱帝奠定了良好基礎。


新知傳習閣

明朝禮部尚書徐學謨說:“謙,美德也,過謙者多懷詐;默,懿行也,過默者或藏奸。”


謙虛與沉默,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謙受益”、“沉默是金”,都在告訴我們做人要謙虛,不要太張揚。不過凡事都要講究適當,否則,過猶不及。例如:你是個書法家,別人誇你字寫得好,你回答一點也不好啊!都是亂寫的啦!或者你是一個公認的很聰明或很漂亮的人,但當別人讚美你聰明或漂亮時,你總是回答:“我其實很笨啦……其實我長得很難看啦。”這種與客觀事實相違背、不坦誠的回答,如果再配上與語言不符的表情,那麼就會讓人感到你這樣表現出來的謙虛,很反感!其實就是驕傲的另類表現。另外假如你發現別人身處險境,而你卻是在旁邊沉默不語,一心只想看人的笑話,幸災樂禍,這種不光明的做法就是心懷鬼胎。


因此,做人要在真情真意、坦誠光明的基礎上適當的謙虛和沉默是不錯的,古人也說“近君子,遠小人”。說的就是要自己分的清楚誰是小人誰是君子。要是碰見沒有任何愛好、沒有任何缺點、過分謙虛或陰沉的人,那你就要好好考慮要不要和這種人深交了,因為他們要麼虛情假意、要麼奸詐虛偽。

人有其短,必有所長。性情急躁者,則辦事速;好發火者,多能主正義;好吹噓者,多為熱情之士;脾氣犟而大者,則性情真,惟其性情真,才敢於發脾氣,此真氣也。


也有虛偽之人,本就沉默寡言卻裝著圓滑溫順,順人之意而為己意,圓滑溫順,看起來沒有任何缺點,這種人不可深交,能不接觸就不接觸,因為這種人有利則聚,無利則散,說不定哪天就背後一刀。無癖無疵過謙過默之人不可深交 一簞食一瓢飲 謙恭有禮 長幼有序。


羽評歷史

這條問題要答得到位,不容易。難點在於自我的尺度,古今大異,完全南轅北轍!

謙,《說文》雲:“謙,敬也”,敬畏、敬持、敬重的意思。《荀子•宥坐》:“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易》有“謙”卦“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那麼,在先秦典籍中,在儒家早期的思想系統裡,謙,是“敬”的另一個說法。

敬,是一種宗教立場,宗教態度。是的,不要奇怪,儒家又稱“儒教”。以敬為教,乃真儒、原儒之當家本色!“敬”的內含先秦典籍沒有完整揭示,直至宋儒,義方大顯。程伊川雲:“所謂敬者,主一之謂敬。所謂一者,無適之謂一”(《二程遺書》卷十五),無適,就是恆定、不變、不往不來,定然恆有。“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上同,卷十八)。很顯然,這是一種功夫,一種宗教式的修練,專注於天道天理,持敬重收斂謙恭之心行聖人之教,不依外界變化而變化。朱熹對程氏此一提法評價極高,謂:“程先生所以有功於後學者,最是敬之一字有力”(《朱子類語》卷十二),朱熹融會北宋諸儒說,認為儒家的“敬”有收斂、整齊、主一、敬畏幾層含義。

至於“默”,孔子早雲:“剛毅木訥,近於仁”,仁者默,敬者默,“動靜無違,表裡交正”(朱熹《敬齋箴》),這也是《周易》“謙”卦“謙謙君子,卑以自牧”的含義。卑,是定位,是人面對“道”“一”關係的自認自守。君子用這種立場來修煉自己,涵養生命,稱為“自牧”,又叫慎獨。《大學》雲:“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謙者,誠於內心,敬主於一。

何者為“過”,過,就是違反,表裡不一。真過者,的確非詐即奸。問題是:於天道天理面前,有過謙的嗎?敬持天道入人倫,居高不傲、有功弗持、視不實之外界評價為浮雲,有過分的地方嗎?過分不過分,誰有資格評定,憑什麼評定,你能說得清楚,說通透嗎?

本質上,真正的儒家不承認“帶私慾之人”有此資格。這個資格只有“天”“道”具備,人並不具備。謙者乃人內在的品格,外在的他者有何資格說三道四?硬要說,就是失德。道此言者,先問問自己,你的德行夠了嗎?

明人及之後的理解,與古義相背離了。這句話的潛臺詞是:人乃自己的尺度,人慾是正當的,無私無慾違反世間常理的;反常者,必有圖謀,非詐即奸。至此,“修身立德”反成了虛偽的本源,人不修,人不學,人不正,才是對的,可信的,應然的。

誰教你的?!

類似的觀點在明朝中後期曾大行其道,與心學、禪學合流,士大夫、文人學士、市井之徒混為一談,心性無別。難怪談涵養,談文化創造,明代整體上遠在宋代之下,成為中國文化及道統變異變亂的朝代了。


唔好嘈

謙,美德也,過謙者多懷詐;默,懿行也,過默者或藏奸。 ——明代·徐學謨


過謙者懷詐,過默者藏奸。我的理解為;凡事有度,任何事情任何人都有一個界限,要掌握好相應的尺度,不能太過。就像有句老話“貌甚善宜防其奸”一樣,謙慮本來是一種美德,可一味的自謙讓明明不如的人都感到難堪和不安的地步,那就是過“度”了,就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並讓人感覺到心機重,城府深而不好再打交道。



過默者藏奸的本意是不透露,不公開,讓你摸不透心理及心意,是個深藏不漏的人,善於偽裝及隱藏的很深。無論“過謙”還是“沉默是金”的這兩類人都是陰險而不好打交道的人。


西域瘦駝

如果“謙虛使人進步”能說得通的話,基本上就否定了徐學謨老先生的“謙,美德也,過謙者多懷詐;默,懿行也,過默者或藏奸。”

當下社會,過謙、過默者寥寥,往往是胸有點墨就敢稱大師,略知皮毛就自封為專家,到處嚷嚷,生怕人家不知道。

眼下,感覺不應該探討“過謙”、“過默”,而是應該提醒人們如何認識自吹自擂的厚臉皮,怎樣防範偽專家忽悠。

站在徐學謨的角度,這句話屬於對官場識人總結,有揭穿所謂“官場厚黑學”的味道。

沒有官場的沉浮,難有如此深刻體會。徐的學問不錯,擅詩文,可惜官做得不爽,好不容易提職,緊接著就被貶,反反覆覆升升降降,在這反覆升降中,倒也捉摸出官場的一些門道。

狹隘的看,他想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過謙就是遮擋(詐),過默就是掩蓋(奸),但這不能當作普遍道理,屬小人長慼慼。

君子坦蕩蕩,心胸寬廣,對人以誠相待,同時還能夠包容別人,更不看人臉色行事。小人長慼慼,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平日裡多察言觀色,活得比較累。

這句話不值得推崇,還有一點,君子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當以修身為要,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自己的修為越高,道行也就越高,對他人的包容力越強,對他人的奸詐也就越不放在眼裡。

自身硬朗,懷詐藏奸者悚然。


布衣吳新建

凡事皆有度,過而則反。凡事有衡,偏而則作。就像羨慕,本身是美好的嚮往和奮鬥的動力,過則為嫉妒,會讓人胸懷狹小而奸詐,最後害人害己。


謙,是我們口授身傳的美德,謙者有3讀。默是我們為人處事的謹言,默者有德。謙虛使人進步,一語傳頌百年。沉默是金,也是一直信奉的做人原則。但如果二者皆過度,那謙者成了虛偽,默者成了腹黑。

過謙者懷詐,過度的謙虛,比驕傲更加讓人感覺虛偽,一方面會感覺不自信,但另一方面,又會感覺太過自負。言辭之中,難免讓人感覺帶刺。

過默者藏奸,有句話說的是,最怕不叫的狗,和不說話的人。當說夜說,是一種落落大方。不該說還說,則會遭人嫌棄。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說話,就有些可怕。


牡丹美文

關注點不同,對事物的認知就不同。正確的關注點,帶來正確的認知,錯誤的關注點,就會帶來錯誤的認知。比如說,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和缺點,而如果你只關注人家的缺點,那你就會產生討厭、驕傲的負面認知,這就是錯誤的關注點。

比如說下面這張圖,你們關注到了什麼?

很多人會看到那個黑點,但是藍天白雲那麼漂亮,你為什麼總是關注到那個黑點呢?這就是錯誤的關注點導致的結果。

“過謙者懷詐,過默者懷奸”。很多人把這句話的關注點放在了“詐”和“奸”字上,這是錯誤的,而這句話正確的主要的關注點應該是“過”字。

謙,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文化的美德,也是中國人的美德。《易經》裡面總共有64卦,第15卦講的就是謙卦,而謙卦是《易經》裡面唯一一個六爻皆吉的卦。

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可見《易經》也比較推崇謙字的美德。書曰:「滿招損,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這是美德。但是過了,就不是美德了。孔子都說,當仁,不讓於師。所以把我這個度很重要,要適可而止。


默,亦是美德也。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弟子規》裡面也有“話說多,不如少”的警句,沉默是金等等類似的很多。但是如果沉默的過分了,當講不講,知而不言,那麼就是過分了。有句話這樣說,“最刻毒的謊言往往以沉默的方式說出來”。

做人做事要有個度,智極則愚也。度就是分寸、尺度、界限和標準,就是恰到好處。物極必反說的就是沒有把握好度。所以,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正確地把握度,掌握適度,才能恰到好處。哲人說的好,真理再往前一步,便成為謬誤。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道理往往很簡單,還需要我們躬身踐行,知行合一,謝謝。


說文解句

你好,這個問題。簡單分析一下了。謙虛是好事,謙虛使人進步。沉默,也是好事,沉默是金。可是過於謙虛是一種什麼心態,無非以下兩種1.驕傲,本來你擅長長跑,你長的帥,人家誇讚你你卻說自己不能

長跑,長相不帥,典型的驕傲自滿。2.隱藏實力,典型的詐者,比如,班布爾善,他與索額圖下棋時明明能贏卻總讓著對方,讓對方贏,索尼(索額圖他爹,當時的大清首輔。)就提醒索額圖,你要提防班布爾善呀,鰲拜處處蹭強,而班布爾善處處退讓,這人要小心呀!後來康熙在誅鰲拜這事件中,班布爾善意圖謀殺康熙奪取皇位,可見這種人是城府很深的人呀



!過於沉默是一種什麼心理,1.心裡有鬼,或者幸災樂禍。別人逢了大難其他人都在同情這個人,而你卻在一旁不說話,這是默哀嗎?多半是一種幸災樂禍,或者心裡竊喜,之前就看不慣此人,他終於倒黴了呵呵。就是這種心態。2.隱藏實力。不想通過言語讓

別人知道自己的底牌自己有幾斤幾兩,屬於深挖洞,藏起來的人,這類人多半懷有野心意圖幹什麼大事。3.自保。由於身處不安全的環境,怕言多必失,於是乎採取了不說話的方法為自己避禍。另外過於憨厚者必定是內心奸詐之人,(企圖以憨厚來矇騙
人,讓人降低防範心理。)過於簡單純潔的人必定是有心機的人(以簡單純潔博得他人好感,降低他人的心理防範。)總之,是人呢,都有缺點,有些人太完美,太優秀,或者某些方面太異於常人,一定要注意,不是神仙就是妖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