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中心匯聚!東莞榜上有名!粵港澳大灣區在下一盤怎樣的棋?

粵港澳大灣區一直以來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據最新消息:

官方規劃將在近期公佈!

7大中心匯聚!東莞榜上有名!粵港澳大灣區在下一盤怎樣的棋?

相關機構認為

粵港澳大灣區只需6年即可超越東京

建設成為世界第一灣區!

7大中心匯聚!東莞榜上有名!粵港澳大灣區在下一盤怎樣的棋?

7大中心匯聚!東莞榜上有名!粵港澳大灣區在下一盤怎樣的棋?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利好

“二區九市”

各市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由

“二區九市”(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組成,從2018年各市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看出,各市正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深圳: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引擎、全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一帶一路交通樞紐、有全球影響力的海洋中心城市。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樞紐型網絡城市、國際交往中心

惠州: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高地。

東莞粵港澳大灣區先進製造業中心

中山: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先進製造業基地,打造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產業創新中心和歷史文化名城。

珠海:珠江西岸的核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高地。

佛山: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全球製造創新中心、大灣區西部航空樞紐、大灣區高品質森林城市。

江門:粵港澳大灣區西翼樞紐門戶城市。

肇慶:連接大西南樞紐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新型城市。

香港:全球金融中心及物流中心之一。

澳門:全球最大賭業中心

常住人口增加超150萬

粵港澳大灣區成人才“引力場” 去年常住人口增加超150萬。據公開數據統計,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11座城市常住人口共計6956.83萬人,較2016年增加159.85萬人。而據中國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預測,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口到2050年將達到1.2至1.4億

據21世紀經濟報道一份圖表曝光了粵港灣大灣區11城人口吸引力排行:深圳第一、廣州第二、佛山第三、珠海第四、東莞第五、香港第六。

粵港澳大灣區交通網

△2020年,將形成一個新的交通網格局

01

未來形成5條跨江通道

未來珠江口將有五座跨海大橋:

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虎門大橋、虎門二橋等。

港珠澳大橋

世界最長跨海大橋

全長55公里

由跨海橋樑和海底隧道組成

30分鐘到香港、珠海、澳門

預計今年第二季度全線通車

深中通道

全長24千米

未來深圳至中山行車時間僅半個小時

預計2024年通車

7大中心匯聚!東莞榜上有名!粵港澳大灣區在下一盤怎樣的棋?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 供圖

虎門二橋

全長12.89公里

珠三角核心區域過江要道

預計2019年通車

7大中心匯聚!東莞榜上有名!粵港澳大灣區在下一盤怎樣的棋?

02

軌道交通越織越密

1、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

計劃於今年第三季度通車,屆時廣州到香港僅需48分鐘,深圳到香港僅需15分鐘。

7大中心匯聚!東莞榜上有名!粵港澳大灣區在下一盤怎樣的棋?

2、2020年前,計劃15條城際軌道通車

按照《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規劃,珠三角地區共規劃15條城際軌道交通線路。這15條城軌,計劃全部將在2020年前建成通車

目前已開通或部分開通路線:廣珠城際(廣州、佛山、中山、珠海)、廣佛城際(即廣佛地鐵)、莞惠城際(常平東站至小金口)、廣惠城際(部分段)、廣佛肇城際。

規劃或在建項目:廣佛江珠城際(廣州、經佛山、江門、珠海)、穗莞深城際、廣佛環線、佛莞城際、廣清城際、珠海市區至珠海機場城際、深惠城際、穗莞深延長線、肇慶至南沙城際、中山至虎門城際。

7大中心匯聚!東莞榜上有名!粵港澳大灣區在下一盤怎樣的棋?

3、空港群更強大

廣東正加快建設珠三角世界級機場群:香港國際機場、廣州白雲機場、深圳寶安機場(三核);澳門機場、惠州機場、蓮溪機場(三輔)。

港口集群化:港口碼頭泊位2811個,全省港口貨物年通過能力達到16.7億噸,位居全國第二,其中集裝箱年通過能力達到5948.1萬標箱,位居全國第一。

“要想富,先修路”

公路交通對經濟社會發展不但有服務和支撐的作用,而且有主動引領和先導的作用,交通運輸改良為經濟社會帶來利好不可估量。

通過更深入的社會融合與制度合作創新,共建優質生活圈,以及建成國際一流灣區、世界級的城市群和世界科技創新中心,為粵港澳三地的發展,乃至為全國的發展和其他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支撐和有效經驗。

業內大咖聲音

廣東省長馬興瑞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基礎堅實,潛力巨大,灣區有把握有信心打造成世界級大灣區。未來,廣東將進一步落實中央部署、密切與港澳合作,高水平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將有助於推動廣東和港澳在交通、資金、信息資質和標準等資源要素得到有效整合以及互聯互通,並推動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港澳地區的長期繁榮穩定提供寬闊的發展空間,並推動港澳與珠三角等9城市的優勢互補。通過更深入的社會融合與制度合作創新,共建優質生活圈,以及建成國際一流灣區、世界級的城市群和世界科技創新中心,為粵港澳三地的發展,乃至為全國的發展和其他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支撐和有效經驗。

中國人民大學陳甬軍

灣區自然形成、產業的聯繫很多都是要依照市場來決定,粵港澳大灣區也要以市場為主體,政府在出臺政策干預粵港澳大灣區時,考慮留出市場的空間。“粵港澳三地是國內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地方,政府的規劃或者設計就應該是粗線條,給市場留出發展空間。如果把這個空間全部填滿、規劃特別細,恰恰違背了我們這個市場經濟最發達地區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