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廣告,必須懂點心理學!

廣告人可謂都是要文武雙全

寫的好文案,做的了設計,忽悠的了客戶

當然,一切前提都是要有豐富的理論基礎壓身

但作為月薪3000的廣告人

你只會拿著馬斯洛需求理論忽悠甲方

還是像月薪30000的廣告人

赫茲伯格、皮格馬利翁都是信手拈來

所以呢~

下面十條基礎心理學理論拿好~

對想要拿月薪三萬的你大有助益

01

為什麼廣告要找對KOL?

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與雅各布森在小學教學上通過實驗發現,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學生會因為對教師的熱愛與欽佩而朝教師的期望去發展。

這個例子直接說明了KOL的重要性。KOL就像老師,而受眾即是學生,受眾會因為對意見領袖的崇拜而信任並追隨意見領袖。因此,品牌方總是願意花高價錢為自己的產品找一個KOL做代言,利用KOL對於消費者的影響力去鼓勵他們進行購買與使用。

做廣告,必須懂點心理學!

02

為什麼一支廣告不宜傳遞過多信息?

奧卡姆剃刀定律

14世紀英格蘭的邏輯學家奧卡姆威廉提出了這個定律,又稱為“簡單有效原理”,主張避重趨輕、以簡御繁,意思是切勿浪費較多的精力去做某件事。這一定律在近代主要運用於企業管理中,要求不斷簡化組織結構,把握核心價值。

而運用到廣告領域,可以理解為產品的定位,即好的廣告只突出產品的一個優點。比如同樣是智能手機,oppo的廣告讓人記住的是拍照,而金立的廣告讓人記住的是安全。因為受眾根本記不住產品的全部優點,只會在某一個特點上引入心智,只要用心講清楚產品最突出的一個優勢,廣告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所以,下次你可以挺直腰桿告訴甲方,一支廣告只適合傳遞一個信息!

做廣告,必須懂點心理學!

03

為什麼品牌越來越喜歡做植入?

暈輪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提出的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指認知者對一個人或一件事的某種特徵形成印象後,據此繼續推論其他方面的特徵。這種愛屋及烏的強烈感覺會像月暈的光環一樣向周圍擴散。

各大品牌越來越喜愛的植入型廣告就是暈輪效應的一個運用。比如江小白與Rio就經常在各大電視劇與綜藝節目的內容中植入自己的產品,劇情中的主人公會在生活化的場景中使用這些產品,這就給受眾營造了一種嚮往的生活,即他們用的產品我也想用。但這種植入廣告必須在不影響劇情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否則廣告的痕跡太重,反而會影響受眾對產品的印象。

做廣告,必須懂點心理學!

04

為什麼廣告要有消費者證言?

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指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假設他人與自己具有相同的屬性或愛好等,常常認為別人理所當然地知道自己的想法。

比如一個使用蘋果手機的人會認為只要條件允許的話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蘋果手機,而一個使用錘子手機的人則會認為其他手機都沒有錘子好。

運用的廣告策略上,其實就是一種群體趨同的表現。例如兩億人都在用的拼多多、杯子連起來可以繞地球兩圈的香飄飄奶茶等,都在突出用戶規模的龐大。對於新用戶來說會產生一種好奇需要,即既然這麼多人都在用,那我不妨也試試看;而對於老顧客來說,強調使用群體人數眾多可以增強他們的信心與榮譽感,即我選的沒有錯。

做廣告,必須懂點心理學!

05

為什麼要發優惠券?

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又稱“鳥籠邏輯”,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指假如一個人有一隻空鳥籠,一段時間後他會為了這隻籠子再買一隻鳥回來,而不是把籠子丟掉,即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這也是商場裡的餐廳為什麼總喜歡在電梯口給人派發優惠券的原因。優惠券就是鳥籠,你可能會毫不費勁地得到,但如果不用地話又總會覺得可惜,這時你地消費動機就產生了。又比如餓了麼與美團的紅包策略,你是不是也會因為紅包馬上就要到期了而選擇點外賣?比起放棄優惠,更多的人會願意選擇嘗試。

做廣告,必須懂點心理學!

06

為什麼要進行滿減促銷?

目標設置理論

美國心理學教授洛克提出的目標設置理論,強調設置目標會影響激勵水平與工作績效。研究指出,目標能影響活動指向與目標有關的行為,使人們根據難度大小來調整努力的程度。

許多促銷減價活動背後的原理都是目標設置理論。比如噹噹網會在世界讀書日進行滿200減100的促銷活動,儘管你原本可能只需要買一本書,但這個滿購減價會在你心中形成一個目標,驅使你努力調整自己的行動以達成這一目標,最終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多購買。諸如外賣訂單中的滿價減配送費等等,也都是目標設置理論的應用。

做廣告,必須懂點心理學!

07

為什麼第一印象這麼重要?

沉錨效應

所謂沉錨效應,是指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維固定在某處。第一印象和先入為主是沉錨效應的表現形式。

第一印象在廣告運用中主要針對新用戶。比如對新註冊的用戶贈送一系列的大禮包,或是進行首單免費之類的活動,都是想給新用戶留下一個美好的第一印象。這個印象會在之後的長期一段時間內支配用戶對於品牌的看法,即第一印象也是一把雙刃劍,好印象會讓顧客長期喜愛這個品牌,而壞印象也難以被扭轉。

而先入為主的廣告運用往往在價格上。比如商場中對某一產品的標價是399,在旁邊註明原價是999,顧客往往會對999的原價產生先入為主的觀念,對這個產品產生高品質或高品位的印象,即便這個產品不是他需要的,也難免對如此折扣產生心動。

做廣告,必須懂點心理學!

08

為什麼要不斷推出新產品?

狄德羅效應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提出了“狄德羅效應”,或稱“配套效應”,是一種常見的“愈得愈不足效應”,指在沒有得到某種東西時,心裡很平穩,而一旦得到了卻不滿足。

比如一個人獲得了一件睡袍,在人們的印象中高雅的睡袍是富貴的象徵,應該與高檔的傢俱、豪華的住宅相配套,否則會使人感到不協調。這種”配套效應“在事物的聯繫中為整個事物的發展提供了動因,從而促進了周圍事物的更新。

在廣告中經常會出現這種”配套效應“,比如在洗髮水的廣告中”你用著上千元的香水卻只用十幾元的洗髮水“,將洗髮水與更高端的香水進行比較,進而驅使顧客購買最新最好的洗髮水。

做廣告,必須懂點心理學!

09

為什麼廣告總要製造焦慮?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的是焦慮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是一種倒U型曲線關係,中等強度的焦慮最有利於任務的完成,一旦焦慮強度低於或超過這個水平,反而會對工作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比如適當的焦慮與緊張有利於考試的超常發揮。

而在廣告中,一般也會適當地給受眾以某種焦慮。例如”最近失眠怎麼辦?“、“頭髮出油怎麼辦?”、”給孩子補鈣你選對了嗎?“等等,這種焦慮會引發受眾的關注與共鳴,在受眾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直接引導受眾做出解決辦法。一旦受眾通過廣告解決了這一焦慮,會對品牌產生高度的滿意,當下次再出現某種問題時則會第一時間想到這個品牌。

做廣告,必須懂點心理學!

10

為什麼要做品牌形象的廣告?

赫茲伯格雙因素理論

美國行為科學家赫茲伯格提出的雙因素理論又稱為“激勵-保健因素理論”,指的是消費者的動機是由引起滿意和引起不滿意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雙因素理論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有相似之處,保健因素相當於生理、安全、感情等較低等級的需要,激勵因素相當於尊重與自我實現等高級需要。

運用到廣告中,相當於廣告傳達的兩條路徑。保健因素是理性路徑,主要傳達產品的功能;激勵因素是感性路徑,主要塑造品牌的形象。

廣告若是想要激發消費者的購買動機,光傳達產品的功能是不夠的(比如裝修就上土巴兔、買賣二手車就上瓜子網),還必須樹立品牌的形象,展現品牌的價值觀(比如聚美優品的“我為自己代言”)。

在產品同質化趨勢增強的今天,如何打造一個差異化的品牌成為廣告主們的心頭大事,運用雙因素理論樹立品牌形象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辦法。

做廣告,必須懂點心理學!

美國行為科學家赫茲伯格提出的雙因素理論又稱為“激勵-保健因素理論”,指的是消費者的動機是由引起滿意和引起不滿意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雙因素理論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有相似之處,保健因素相當於生理、安全、感情等較低等級的需要,激勵因素相當於尊重與自我實現等高級需要。

運用到廣告中,相當於廣告傳達的兩條路徑。保健因素是理性路徑,主要傳達產品的功能;激勵因素是感性路徑,主要塑造品牌的形象。

廣告若是想要激發消費者的購買動機,光傳達產品的功能是不夠的(比如裝修就上土巴兔、買賣二手車就上瓜子網),還必須樹立品牌的形象,展現品牌的價值觀(比如聚美優品的“我為自己代言”)。

在產品同質化趨勢增強的今天,如何打造一個差異化的品牌成為廣告主們的心頭大事,運用雙因素理論樹立品牌形象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辦法。

做廣告,必須懂點心理學!

廣告到底是藝術還是科學

這是一個爭論已久的話題

但毋庸置疑的是

廣告不是拍腦門拍出來的

傳播的背後必然存在著規律

4A們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創造佳績

既然廣告需要在人群之間傳播

首先就要了解受眾的心理

好的廣告幾乎都是心理學的運用

看完上面這十個心理學的原理

是不是對做廣告的方法論又有了新的感受?

所以說,廣告人不學點心理學

怎麼能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