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不熱衷於修建高鐵?

孫悟空二大爺

首先,飛機成本低。國家為了解決西藏的運輸問題,最近幾年加大了飛機在西藏的試航頻率。西藏地廣人稀,人口居住分散,點對點的運輸需求,飛機是最好的選擇。因為不管是修鐵路還是修公路,運輸量都沒那麼大,人都沒那麼多,甚至要經過無人區,絕對是賠本的買賣。

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也有這樣的問題,所以美國飛機場特別多,有些飛機特別小,讓你坐了都感覺害怕,因為中國就沒有這樣的飛機,這樣的飛機就和中國的大巴差不多,美國人都習慣了。

比如美國擁有超過20000個機場、直升機起降場、水上飛機基地等。而中國目前共有311個通用機場(不包含直升機臨時起降點),計劃2020年國家規劃建成500個以上通用機場,以及一批起降點。預計到2030年通用機場將建成2000個以上。

其次,美國是車輪上的國家,比如美國千人汽車保有量為800,中國千人汽車保有量140。所以在中國近些年興起的跨省自駕遊,在美國非常的普遍,畢竟開車自由度高,汽車後備箱就像一個隨身行李箱,汽車旅館也很普及,但坐火車下來之後要自由還得租車,不方便。

截止2016年底,中國高速公路里程13萬公里,美國9.2萬公里,中國13億人享用13萬公里,美國3億人享用9.2萬公里,美國公路可以說是四通八達。

至於拆遷難、鐵路私有化、發達國家缺錢之類原因,都是次要原因,主要還是飛機和高速公路已經能滿足大部分西方人需求,火車主要承擔貨運運輸。


上丞工作室

各國社會背景 一樣,地理條件不一樣,人口密度和分佈不一樣,經濟建設發展模式不一樣。所以不是每一個國家都需要修建高鐵的。

比如美國。首先美國在上個世紀初,就具備了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而且航空運輸對每個人出行也是家常便飯。因此,美國公路和航空公司的利益是不可撼動的;

其次,還是說美國。雖然美國也有“農民工”或者“進城務工人員”,但是他們的出行都已經自行消化(自駕車),或者乘坐其它交通工具得到了解決。

而且,雖然美國人為了更高的工資也是四處打工,但是美國政府從來都沒有遇到過“春運”這樣的壓力。

再其次,環保意識。修建高鐵要保證能夠達到設計時速,就必須保證鐵軌的鋪設儘量避免走彎路。也就是說,必須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必須犧牲環境來作為追求速度的代價。西方人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再次,土地拆遷難度太大。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土地並非是國家所有。修建一條高鐵沿途要佔用大量的土地。

誰來收購高鐵用地?哪一家公司能夠安置沿線被佔用了土地的公民生活?

最後,西方是高福利社會,納稅人的錢都必須用在納稅人身上;而像高鐵這樣投資巨大而又不是惠及每一個納稅人的項目在美國是很難被國會或者地方議會通過的。

自己過自己的日子吧!不必總是和鄰居像比較。


閒看秋風999

修高鐵的基本條件是國家實力和人民需要。中國恰好這兩點都已經達到,所以高鐵的規劃和發展逐漸進入了井噴期。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在這兩個條件上,是存在一定的欠缺的。總體來說他們的國家實力是很強的,但是具體到某一項技術卻也未必。比如高鐵技術,中國的綜合水平現在應該處於全世界的前列,雖然某些尖端技術還在歐美手中,但是以建設實踐為基礎的不斷調整和應用,卻是他們不具備的優勢發展條件。 而另一個因素,也就是人民需要,那就更是不足了。美國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並不多,傳統的交通工具是汽車和飛機,火車不過是一種補充性的存在,一直沒有成為人民交通的主要角色。加拿大地廣人稀更沒有修建高鐵的動力了,而歐洲國家地域狹小,目前鐵路網已經非常完善,地方鐵路和歐洲鐵路兩種速度的車輛已經能夠滿足需要,甚至還常常因為乘車的人太少而苦惱,再修高鐵不僅施展不開,而且也沒有太大的必要性。 以歐美的習慣,在技術性的創造上一向是不甘示弱的。他們正在研發的超級高鐵實際上是一種想“彎道超車”的優勢項目,不過中國的相關研究也在進行。相信未來的世界,包括高鐵技術內在的更多更快的交通方式將越來越多、越來越好。


東方連話

先說西方

第一、西方國家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國家,徵地比較困難,而且有的國家國土面積,沒有必要修高鐵。

第二、汽車產業是西方工業經濟的支持,修高鐵會和汽車產業進行競爭,從而形成影響他們的產業支柱。

第三、西方具有農厚的汽車文化,家家戶戶都基本上有車,出行都用車代步。

第四、西方沒有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不像我們國家一樣每年都有春運。

第五、西方的航空業比較達到,去遠點的地方基本都直接坐飛機。

所以綜合起來,西方國家由於國土面積小,沒有大規模人口長距離在國內流動,汽車能滿足短途出行的需要,飛機能滿足長途出行的需要,客觀上看西方國家沒有必要修高鐵。

西方倒有很多鐵路,但這些鐵路都是用來觀光旅遊的慢列車,需求修高鐵的國家不多。

再說美國

美國的國土面積比較大,也的確有修高鐵的需求,最近聽說美國準備修,特朗普都已經拿出了1.5萬億的基建計劃,但是由於美國同樣是資本主私有化國家,國家建設高鐵是很難行的通的,美國政府只是一個為資本家服務的機構,要是美國政府有獨立的運營資產就會和資本家利益造成衝突。

美國政府名下沒有任何資產,美國政府只是靠稅收運行,從中起到分配的作用。

其實美國政府只是一個象徵性的機構,就是資本家的政務外包“公司”。

美國政府本身並沒有錢,它要是修建高鐵也是向私人借錢。

所以美國政府並不怕欠債,因為美國政府並沒有固定的“法人”。如果美國政府欠了你的錢,那相當於是全美國人欠你的錢,美國政府只有靠稅收還債。

而目前美國政府所積累的外債已經夠多的了,現在再拿1.5個億去搞基建,這無疑是開玩笑,資本家門是不會答應的,因為這些錢最終也是通過稅收由他們出。

所以嘛,美國修建高鐵在資本家眼裡,那是他們出錢給窮人服務的,他們又不需要高鐵。

就算高鐵是由私人修的,那也要看投資回報週期,高鐵的投資回報週期是很長的,對於資本家來說,他們把資本投到別的地方獲得的收益要比高鐵快的多,那麼他們何必要去修高鐵。


一號風手

可能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修建鐵路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可以想像,我國的高速鐵路,都是在金融危機發生以後修建的,在出口嚴重受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情況下,是最需要通過投資拉動經濟的時候。自然,高鐵就是最重要的拉動手段之一了。事實也證明,這一手段對穩定經濟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

其二,這是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的重要方式。我國面積大,自然條件差異明顯,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和居民生活也相差很大。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通過修建鐵路,帶動經濟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可以這樣說,高鐵沿線的地區,經濟都出現了明顯變化,居民生活也有了明顯改善。

第三,這是解決交通問題的根本辦法。我國人口多,分佈廣,人口流動幅度大,如果沒有良好的交通條件是不行的。縱然公路已經比較發達,也未能從根本上解決交通問題。實踐證明,高速鐵路對化解交通緊張問題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第四,這是由我國的國情所決定的。美國等發達國家,通過空中交通解決交通問題,一方面,人口少,居民收入相對較高,適合採用飛機出行。所以,空中交通很發達,不需要再修建那麼多高速鐵路;另一方面,美國修建鐵路的難度要遠大於飛機場,如在修建過程中遇到居民不允許從其生活的地方過,不願將房子拆除等都會無力推動建設。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也更願意選擇修建飛機場,以減輕修建過程中的壓力和難度。畢竟,鐵路比機場涉及的需要協調關係的內容要少得多。


譚浩俊

第一,西方國家要高鐵做啥?歐洲國家那麼小,人口那麼少,高速公路又那麼多,汽車幾乎人手一輛,根本沒有多大的高鐵需求。

第二,美國的高速公路網早早就成形了,美國地廣人稀,航空事業都吃不飽,再來個高鐵,那還不得賠死?

第三,高鐵是群體交通工具,需要人口密集土地廣闊才能發揮作用。西方國家基本都不能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

第四,高鐵基本上都是賠錢運行,中國的高鐵,也只有京滬線在賺錢,其餘基本都是賠錢運營。但因為高鐵能拉動經濟發展,政府還是值得賠這個錢的。西方國家修了高鐵卻起不到這個作用,當然就對修高鐵不熱心了。

第五,修高鐵是要佔土地的,西方國家土地都是私有的,要佔這些私人的土地,那得挨家談判,那花費說不準得多少呢。估計,這也是他們對修高鐵不熱心的原因之一。

第六,西方做這麼大的事得徵詢民義。離高鐵太近和太遠的都不願意修。太近的怕噪音,太遠的夠不著,都不同意。拉起鋸來說不準得多長時間呢。


松濤盛語

中國是高鐵王國,大多數中等以上城市都通高鐵,且還處在快速發展和完善中。



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不熱衷於修建高鐵,分析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交通工具講求便捷和舒適。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幾十年前家庭轎車就已普及,駕車出行方便快捷。如路途太遠,則乘快捷舒適的民航或私人飛機。在這些國家中,鐵路主要承擔貨運和旅遊觀光,速度的快慢就顯得不十分迫切。因此,在高鐵研發投入和修建上表現出並不熱衷。

二、相較於中國,人口密度低。很多發達國家人口少且年平均增長率低,很少存在密集出行現象,客觀上降低了對高鐵的需求。

三、高鐵成本效益問題。美國及西方發達國家,資本主要控制在財團、家族等手中,國家很難統籌調配資源。高鐵投入多,產生效益慢,實際上中國高鐵還處在虧損中。資本的逐利性決定私人財團缺乏發展高鐵的積極性。

雖然這些國家表現出不熱衷於發展高鐵,但在國家層面上對高速鐵路運輸並不是漫不經心。如美國、英國爭相研發和測試超級高鐵,充分說明對高鐵的重視。


OK2018OK

答者在法國學習生活10多年,現致力於中國法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法漂說下法國高鐵



西方發達國家包括日本西歐等國家非常熱衷於高鐵建設,法國早在30年前就開通了高鐵,是歐洲第一個開通高鐵的國家,隨後德國、比利時、等國家也開通了高鐵,特別是法國不惜代價對高鐵投入巨資,使之成為法國最高效,最便捷的交通工具。



法國TGV高鐵(法語:train à grande vitesse)簡稱稱TGV,是由阿爾斯通公司和法國國家鐵路公司設計建造並由後者負責運營的高速鐵路系統。1981年,TGV在巴黎與里昂之間開通,現今完成了以巴黎為中心、輻射法國各城市及周邊國家的鐵路網絡。“TGV”是法鐵的註冊商標。



法國的高鐵方便快捷安全準點。

同時法國阿爾斯通公司也參與了中國高鐵的建設。

法國列車運行速度曾創造過世界紀錄,法國高鐵TGV了,高速方便安全準時,TGV是法國旅行的最佳交通工具,當然赫赫有名的法國國鐵SNCF管理法國高鐵,是法國罷工的主力軍。

法國高鐵的重要性

  1. 法國人的生活從出生到上學工作都與TGV密不可分,高鐵成為了他們的生活一部分,甚至在某些小城鎮不通公交的地方,都可以乘坐高鐵上下班,稱作RER即大區內運行高鐵,區別於TGV。(如圖,答者攝於法國雷恩)

  2. 住在一個城市,坐高鐵去另一個城市上班、是非常方便的事情。連學生週末就可以乘TGV回數百公里的家裡。
  3. 也是出行旅遊的最佳選擇選擇TGV,TGV的車站就在市中心,不用去機場漫長等待。從巴黎到里昂大概460公里,乘坐TGV可以在2小時左右直達市中心,非常快捷方便。



TGV改變了法國人的出行方式,拉動法國經濟增長,對其它國家輸出了鐵路技術。

法國高鐵享有“全球第一速‘’的稱號,除了法國國內的高鐵外,歐洲的城市之間也有高鐵,叫"歐洲之星,從布魯塞爾到巴黎上班,只需1個多小時,下午再坐兩個小時“歐洲之星”列車就可到倫敦遊玩,毫無理由放棄選擇飛機,乘坐TGV。



除了TGV外,法國還有升級版LGV,速度更快,總之法國的高鐵技術不僅在歐洲佔據了主動地位,是歐洲的技術標準,而且將技術輸出到韓國澳大利亞,法國高鐵還成為現在為數不多引以為傲的產業,這些都是法國熱衷於高鐵的發展的成果。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歡迎留言或關注私信我,和你分享關於法國的一切我們所知多看)


法國新行動中法交流

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真的不熱衷於修建高鐵麼?事實恰恰相反。

美國前任總統奧巴馬上臺力主推動高鐵建設

2008年,奧巴馬競選總統時有三大承諾:從中國引進高鐵技術、減少美國國債規模、關閉關塔那摩監獄。

其實不光現任總統特朗普,奧巴馬當政時期就已經對美國落後的基礎設施看不下去了。而且美國也完全具備修建高鐵的基礎條件。美國東西兩岸都是人口密集的城市群地區,連接這些城市,高鐵運力巨大,同時節約能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像西海岸舊金山到洛杉磯距離600多公里,開車需要5個半小時。兩地如果高鐵建成,只需要3個小時就可以到達。而東海岸五大湖地區到紐約州,更是城市連片,非常適合建設高鐵。

而美國之所以推動高鐵建設困難,大體來看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既有利益集團強大。美國航空業發達,現在美國民眾出行基本依靠飛機。以中國經驗來看,高鐵一旦建成將對500公里以下航空業造成致命打擊,1000公里同樣分流嚴重。修建高鐵,航空業及相關說客就大幅反對。

二是拆遷困難。建高鐵畢竟涉及徵地拆遷,而美國土地私有,農場主不答應真沒辦法。

三是地方議員為本地利益不顧大局。地方議員出於選票目的,對高鐵途經他家鄉的地方一定要設站,這樣就導致高鐵速度大打折扣,成了普速鐵路。

▲加州高鐵計劃,遠期還要連接拉斯維加斯

儘管困難重重,美國第一條高鐵——加州高鐵還是在2015年1月正式開工。加州高鐵連接舊金山到洛杉磯,全長1287公里,設計時速300公里。加州州長77歲的布朗從30年前就力主建設加州高鐵,終於在他的最後一個任期迎來了高鐵的破土動工。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加州高鐵至今困難重重,沿線拆遷不力,更是要錢沒錢,要人沒人,反對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建設成功。

歐洲已經建成高鐵骨幹網絡

法國高速鐵路最早可追溯至1981年巴黎到里昂高鐵第一階段建設,截止2011年,法國已經擁有2036公里高鐵,德國擁有1285公里高鐵,西班牙為2114公里高鐵,英國為113公里。以上數字為最低時速250公里以上線路。

由於歐盟不是統一的國家,歐洲高鐵建設由各國開展。同時歐洲人口已經處於負增長階段,對高鐵需求並不強烈。再加上各國高鐵技術並不統一,歐洲各國各懷心事,高鐵建設在歐洲的推廣一直困難重重。

儘管如此,2018年,中國在歐洲土耳其建設的第二條高鐵匈塞高鐵已經開工了。匈塞高鐵全長350公里,最高時速200公里。同時,中國也拿下了馬其頓和希臘的高鐵。

總結

綜上,美國和歐洲各國不是不想建設高鐵,而是由於現實條件束縛,難以推動高鐵建設。假以時日,高鐵在發達國家的建設想必還是會遍地開花的。


黃油貓

問題分美國和歐洲。美國自1945年打完二戰後航空業發展的已經非常成熟了,二戰退役了大量的飛行員,全國各地都有機場,飛機時速基本在600公里以上,美國國土又大,且80年代前火車的時速也就一百多邁,所以美國客運選擇航空是個必然。雖然到了80年代開始出現高速鐵路,但想跑高鐵需要全美國重新佈設鐵軌和沿途基建,而且投資回報週期異常的漫長,想看見回頭錢基本得幾十年以後了,美國是私有制,美國政府不管這事,哪個公司有興趣你可以投資,建好了鐵路的運營權歸你,但是賠了則沒人管你。哪個公司肯花這筆天文數字又幾十年看不到回報的錢?況且美國的航空業非常發達,美國的公路網也發達,美國人也有車,遠了就坐飛機,近了就自駕,美國人又少,一共也就3億多,和咱們三個省的人口差不多,航空加公路完全可以滿足大部分人的出行需求了。歐洲和美國的情況類似的地方是二戰後也有大量的飛行員退役,有大批飛機可供發展航空業,公路網也非常發達,歐洲人擁車比例也很高。歐洲獨有的特點是單個國家面積狹小,大國開車5小時能橫穿,小國開車恨不得1小時就橫穿了,所以在這麼狹小的國土內發展高鐵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感覺。現在歐洲內部有一些跨國高鐵線路,可以彌補跨國旅行(跟咱們這跨省的距離差不多)飛機太近,開車略遠的不足,不過因為跨國鐵路很多問題畢竟涉及國際交涉,雖然大家都在歐盟的框架下,但國與國的政策法律還是千差萬別,所以高鐵的發展並不太迅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