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牟宗三的《康德第三批判講演錄》?

趙仁斌

這個問題好冷門好專業,也不知道會關注這個問題的朋友,有否超過十人。

我的床頭,總會擺放著一兩本牟先生的作品。牟先生是我最崇敬的現代哲學史家。近三四年來,他的書籍我一直屢輟屢讀中,攻堅克難,依字行腔,永懷感激。他的博學、眼力和熱情,他對故國文化的理解和感情,帶給我的是一個瞠目結舌的知識世界,也讓我看到真正第一流的創造境地是何等堂皇。

圖:晚年牟宗三在香港家中)

自古以來,中國學者就以體系化思辨見遜,能以圓融的理論功夫卓立於世的,在我看來,故國三千年,不過只有寫《成唯識論述記》的窺基,現代佛門印順導師,還有眼下的儒學大師牟宗三先生“二三子”而已。看他們寫下的文字,點次錯落,凖擊花飛,一種清澀的學問,如果到了壯麗的地步,竟然也可以感人至深。

牟先生以一己之力,以流亡之身,創造出了一套20世紀最龐大最細密的中國哲學理論體系,思辨力道之深邃奇詭奪人眼目。 他以少見的尖銳與直觀準確堤把握住了中國哲學之核心,可謂掃卻塵埃見真理。他的著作,不是論學而已,而是抨擊“舍卻自家無盡藏”醉心於歐美的喪心妄言,以喚醒中國文化偉大性的警世文字。

“二三子何患於喪乎”?當一種文化傳統即便來到黑暗,瀕臨滅亡的時刻,總有人在頑強地支撐著復甦的力量,讓一個國族的精神本性還能久遠。牟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人,就在做這樣的工作,《康德第三批判講演錄》也正為此而寫。


過去一百年來,中國作為一個民族國家,山河破碎,飽經憂患;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方生方死,存亡繼絕。

圖:左起唐君毅、程兆熊、徐復觀、牟宗三,1970年在香港)

過去一百年來,中國學者不約而同的一個核心任務,在於溝通中西,他山採石,西洋借鏡,互釋相證,以圖證明中國文化是還有繼續存在的理由的,中國文化是有偉大的特性的,中國文化與現代文明是可以和諧相生的。

在這些中國學者看來,一種文化傳統最精髓的地方一定落在哲學;而對於中國哲學而言,西方世界的康德和黑格爾是最強勁的兩大對手。

因此,論諍康黑,敉平分歧,就成為那個時代最有抱負的學者念茲在茲的事業,可稱是“文化遺民”的“孤臣孽子之心”。

牟宗三研習康德,著意在此,寫出《康德第三批判講演錄》,苦心孤詣也正在於此。


牟先生《康德第三批判講演錄》,原為小圈子講稿,後來披露於華人儒學圈最重要的刊物《鵝湖月刊》2001年最前面幾期,才為眾所知。那時,他已經抱憾去世6年。

國家不振,必然文化陽痿。在牟先生之前,中國學人自接觸康德以來,從嚴復、王國維、賀麟乃至後來的韋卓民,對於18世紀普魯士小城哥尼斯堡那位踽踽獨行的智者,就是誠惶誠恐磕頭搗蒜的態度。

牟先生何等人也,豈甘入主出奴。他在這個《講演錄》中要做的事情,就是力圖要用中國的傳統智慧來消化康德,融匯貫通,取精用宏, 將他榨乾吸納消化在中國固有的生命學問中,為中國走向世界、傳統轉進現代,內聖開出外王,創闢新的法脈途徑、價值之本、精神之源。這是

《康德第三批判講演錄》的主要目的。

所以,在這幾次演講中,牟先生以對康德“判斷力批判"的解讀、審視及判教為起點,以儒家道德精神為衡量基準, 直面詮釋了美的概念定位、結構層次、價值義理等理論的細節問題,但它的宏大主旨,又始終放置在中西哲學的異同、中國哲學文化的特質等等牟先生一生垂注的大節大要之上。這是《康德第三批判講演錄》的主要內容


但是,牟先生及其《康德第三批判講演錄》,還有那些等身的著作,不應該被奉為真理的觀念系統,更不該被神化。

他的生命與學問,莫不與家國興亡、文化沉浮的命運有關,他所寫下的一切,都可視為“文化鄉愁”與“精神招魂”的顯現。所以,終其一生,他都不是一個”為知識而知識”式的學者,他的《康德第三批判講演錄》也斷然並非“為研究而研究”的學究式著作。一旦學術研究沾有情緒,預設目的,難免不能客觀,這也是可以想見的。因此,牟先生的《康德第三批判講演錄》,要說認識上有偏差,詮釋上有誤會,理解上有錯謬,也是要平實看待的。

這方面,我當然無力評述。可以推薦的,是鄧曉芒的《牟宗三對康德之誤讀舉要》、楊澤波的《牟宗三三系論衡》、杜保瑞《牟宗三儒學平議》等數家議論,讀讀不同意見,也許會是有收穫的。

2018,4,17,中午,犧牲午休閒敲


會勉力堅持每天都寫一些文史八卦、生活隨感、人物看法、影視評論等。感謝關注、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