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快遞併購論:13.8億美元戰略入股中通 資本佈局通達系“過半”

阿里快递并购论:13.8亿美元战略入股中通 资本布局通达系“过半”

5月29日,阿里、菜鳥網絡(下稱“菜鳥”)和中通快遞((NYSE:ZTO,下稱“中通”)宣佈達成戰略投資協議,阿里、菜鳥等向中通投資13.8億美元,持股約10%。值得一提的是,此前,阿里已入股圓通速遞(下稱“圓通”),併為百世物流(下稱“百世”)最大股東。受此消息推動,在納斯達克指數微跌(-0.50%)情況下,中通當日開盤逆勢上揚,報收20.82美元,上漲7.88%。

入股中通

據中通方面披露,雙方已達成共識,將圍繞面向新零售的快遞、末端、倉配、跨境等物流服務展開全方位合作,並在智慧物流方面進一步提升數字化、在線化、智能化水平。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菜鳥網絡董事長張勇在簽約會上稱,本次戰略入股將加強雙方在新物流上的戰略協同和業務協同。菜鳥總裁萬霖也透露,戰略入股中通後,雙方將在技術創新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上緊密協作,為整個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做出探索和表率。“菜鳥將繼續和包括中通在內的各方物流夥伴深入合作,攜手共贏。”

對於合作邏輯,中通快遞集團董事長賴梅松認為,戰略合作有助於共同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和生態資源的進一步整合和協同。“中通是建立在‘同建共享’核心價值觀上的一個開放式平臺,本次合作將增強我們競爭優勢的發揮,推動中通成為全球一流的綜合物流服務商這一戰略目標的實現。”賴梅松說。

此次入股另一面,是阿里對物流行業投資加碼。去年9月,阿里增資菜鳥 53 億元人民幣。增資後,阿里持有菜鳥股權將從 47%增加到 51%,並新增一個董事席位,從而佔董事會 7 個席位中的4 席。在當時,阿里還宣佈,將在已投入數百億元的基礎上,未來五年繼續投入 1000億元建設物流網絡。

阿里對快遞公司的投資亦在加速。阿里系公司曾先後投資圓通和百世,目前,阿里是百世單一最大股東,持股約28%,同時,阿里創始人馬雲通過阿里創投等持股圓通17.5%股權。圓通和百世均為2017年業務量規模前4的快遞公司。此次入股中通後,除韻達股份(下稱“韻達”)、申通快遞(下稱“申通”)外,阿里體系已經投資了的“通達系”5家公司中的3家。

併購論

對於阿里入股中通邏輯,中信證券研報認為,其主要還是為了補足物流短板,“對於阿里來講,直接入股最優秀的快遞公司無疑是一個捷徑,也是在快遞這個賽道上增強了保障。”

2016年底,中通在美國實現上市,融資規模14億美金,時隔1年後,其又再次獲得13.8億美元(近88.64億元人民幣)的融資。2年不到近200億元的融資,將使其獲得更具競爭優勢的資本實力。“在目前競爭異常激烈的關鍵當口,使得公司更接近拿到勝出的門票。”中信分析師如此表示。

各家快遞公司還面臨的局面是,行業“馬太效應”愈發顯著。據各家快遞公司公告及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快遞行業 CR8 為 80.2%,其中,3月行業集中度再創新高——CR8 達 80.7%,CR8連續破 80%代表著前8大快遞企業與中小快遞企業差距愈拉愈大。

同時,快遞行業格局正在發生變化。中信證券研究部稱:“4月,韻達業務量增速達52.5%,預計中通、百世增速也在40%以上,順豐控股(順豐)超過36%,但申通、圓通僅分別增長15%和24%,業務量規模正在重新排名。”

阿里頻頻加碼快遞公司,則是為了應對京東的挑戰。京東和菜鳥的物流配送模式都是倉配一體化,區別是前者是自建,後者是通過平臺整合物流資源。二者模式基本一致,即通過賣家銷售大數據建立分佈式倉配體系,縮短配送時間,提高配送效率。

方正證券研報認為,電商物流拼的是三點,大數據運營能力、倉儲和配送。 在大數據、倉儲端端口,二者不存在太大差距。但在配送端,兩家各有優劣。在配送成本上,阿里第三方憑藉規模經濟成本更低。雖然第三方專業快遞公司擁有發達幹線網絡和轉運中心,但是對於電商件,菜鳥對倉儲的安排會弱化快遞公司對網絡的主動管理能力。“通達系”等快遞公司業務量大,規模經濟明顯,在運輸成本和分揀成本上會更有優勢。京東物流目前業務量為 450 萬件每天,距離第一梯隊還有一個京東的距離,即現有業務量翻倍。

“與此同時,雖然菜鳥模式下的第三方配送略有成本優勢,但平臺業務接入的快遞公司服務標準不一,體驗和時效性上遜色於京東。”由此,方正分析師認為,現階段物流社會化水平較低時,電商物流的競爭直接體現為平臺間的競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