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登堡協奏曲:技法精巧結構完美為歐洲音樂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

布朗登堡協奏曲:巴赫以精湛的對位技巧,賦予復調音樂無限的魅力

——巴赫管絃樂曲《布朗登堡協奏曲》創作歷史及美學分析(上)

向陽光

一、創作歷史

1717 年-1723 年,巴赫供職於柯滕宮廷,因此需要創作大量為宮廷音樂生活服務的世俗樂曲。音樂學家將巴赫這段時期的創作歸為他的“第二創作時期”,也稱 “柯滕時期”。這期間的代表作之一便是這六首《布朗登堡協奏曲》。這些協奏曲的正確創作日期已不可考,只知道整部套曲是在1721 年3月完成的。1721 年,柯滕公爵——利奧波德王子娶了一位對音樂毫無興趣的妻子,她堅決要求公爵放棄這種與“僕人們”(指音樂家)廝混且“毫無意義”的愛好。故此,音樂在柯滕宮廷的地位急劇下降。為了生計,巴赫便開始尋找新的工作職位。

布朗登堡協奏曲:技法精巧結構完美為歐洲音樂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

大約就在這個時候,巴赫想起了柏林的布朗登堡總督曾要求巴赫送一些作品給他,於是巴赫將這六首協奏曲工整地抄寫好,題獻給布朗登堡總督,並附信如下:“殿下:數年前曾有幸蒙殿下聆聽拙作,殿下對於上天賜吾之微不足道音樂才能頗為欣賞,辭別時,殿下賜我以日後呈獻作品之榮譽。現遵照殿下無比仁慈之吩咐,為殿下效勞,送上供多件樂器演奏之用的協奏曲數首。懇求殿下勿以您那盡人皆知的對樂曲的嚴峻卓見來指責其不足之處,而念及小人此舉純屬對殿下表示崇仰及恭順。乞求殿下賜以洪恩,俾使小人日後能時時為殿下效勞。為殿下效勞實為小人之莫大心願。您的最卑微恭順的僕人 約翰· 塞巴斯蒂安· 巴赫”。

布朗登堡協奏曲:技法精巧結構完美為歐洲音樂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

巴赫由於生計所迫,不得不用如此卑微低下的語氣,實在讓後人為之唏噓。而更令人痛心的是,巴赫辛辛苦苦抄寫出來的這些協奏曲的漂亮的手稿,在布朗登堡總督的圖書館內束之高閣達13年之久,直到總督去世也沒有使用過,因此這些協奏曲甚至沒有足夠重要的地位能在總督的音樂財產目錄中歸到有名有姓的作曲家的項目下。它們是和一堆歸類為“各作曲家的協奏曲”的零星而雜亂的作品放在一起,其價值是每首僅四十個分尼。這些協奏曲沒有在布朗登堡總督在世時上演的真相可能會讓我們部分地釋懷。雖然巴赫專為布朗登堡總督抄寫下了這幾首協奏曲,但這些協奏曲並不是巴赫專門為總督創作的。總督不重視這些協奏曲更充分的理由是:他的樂隊無論在人數(一般只有六個樂手)和技巧上都無法演奏它們,甚至這套協奏曲中最簡單的降B大調第六協奏曲也得在至少一位外來音樂家的協助下才能演奏,另外五首需要的人則更多。

布朗登堡協奏曲:技法精巧結構完美為歐洲音樂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

根據德國音樂學家海因裡希· 貝塞勒的觀點,這些協奏曲是巴赫在柯滕宮廷時為利奧波德王子所寫的。王子本人除了是位優秀的古大提琴演奏家外,還會演奏古小提琴和古鋼琴,此外還是位出色的男低音。王子本人對音樂有著超凡的熱愛和高雅的品味,他還擁有一支人數眾多、技藝精良的樂隊,因此柯滕宮廷的音樂生活水準極高,客觀上為巴赫的協奏曲創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持。1718 年-1719 年冬,巴赫離開柯滕宮廷去柏林,曾為布朗登堡總督演奏過,總督叫巴赫送一些作品給他,但巴赫遲遲未送。兩年半後,當那位不喜歡音樂的女主人來到後,巴赫想起這樁事,於是便從他在柯滕宮廷創作的數量眾多的作品中選出了六首協奏曲,用漂亮的書法抄寫了一遍後送給布朗登堡伯爵。這也可以說明這六首協奏曲本來不是一套,各首協奏曲需要的樂器組合不同,要求七件至十三件不等。這六首協奏曲各式各樣的風格也為我們提供了線索,說明它們是巴赫在三至四年期間寫成的。其實,巴赫將這套協奏曲叫做《六首不同樂器的協奏曲》。由於十九世紀(1853 年)在布朗登堡的檔案室中發現了這套協奏曲的精美手稿,而這六首作品也因其題獻名稱而得名為《布朗登堡協奏曲》。

布朗登堡協奏曲:技法精巧結構完美為歐洲音樂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

這六首樂曲,接近於十七世紀初所發展起來的一種管絃樂合奏體裁,它不是由獨奏樂器與樂隊相結合的協奏曲,而是以兩組樂器進行協奏的合奏曲,突出的一組為獨奏組,被稱為“小協奏”,其他為伴奏組,被稱為“全奏”或“補奏”,起協奏的作用。為與後世的協奏曲相區別,被稱為“大協奏曲”。

偉大的德國作曲家J.S.巴赫以精湛的對位技巧賦予復調音樂無限的魅力。在巴赫時代,巴赫所遵循的創作形態,是藝術與技術兩者的合成體。在他的作品中,並不表現主觀意志,歌頌的是神的榮光,這些協奏曲,從形式上考慮的是當時宮廷中社交的需要。從這組樂曲中我們能體會到巴赫對藝術的感悟能力與傑出的作曲技能。這組樂曲被瓦格納稱之為:“一切音樂中最驚人的奇蹟。”

布朗登堡協奏曲:技法精巧結構完美為歐洲音樂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

這部《布朗登堡協奏曲》又名伯蘭德伯格協奏曲,展現了絢麗多彩而又富於獨創性的對比,華麗而高超的復調手法,活躍而宏偉的旋律,可以說,巴赫用這部作品把大協奏曲這種當時已經趨於過時的體裁推向了最後的高峰。該曲共六首,其中第三首和第六首屬於樂隊協奏曲,第一、二、四、五首屬於大協奏曲。《布朗登堡協奏曲》是巴赫管絃樂作品登峰造極之作。

這六首大協奏曲是巴赫同類作品中最偉大的傑作,也是他自由發揮其技能的最佳範例之一,被後人稱為是所有合奏協奏曲中最優秀的作品和巴洛克協奏曲的典範。這個時期正是巴赫創作的頂峰,作品豐富而優秀。在這組作品中,巴赫以鬼斧神工的熟練技巧展開動機,而除了創造純粹的歡愉之外,並無其它任何意圖。巴赫動員了當時所有可能的樂器編制,同時更藉助了巧妙的樂思應用。

布朗登堡協奏曲:技法精巧結構完美為歐洲音樂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

二、美學分析

第一首協奏曲

F大調,BWV 1046,樂器編制:主奏:兩把圓號、3支雙簧管。協奏群:第一、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另加Violino Piccolo,就是比現代小提琴調高三度的小型小提琴)、中提琴、數字低音(低音管、大提琴、低音提琴、大鍵琴)。巴赫的六首《布朗登堡協奏曲》中有四首是三樂章的套曲形式,基本遵循“快—慢— 快”的結構(第一首和第三首例外)。與後來的交響曲不同的是,巴赫在樂章之內還沒有使用主題和調性的對比,他在樂章內大多隻採用一個獨立主題的復調性發展,而通過不同樂章間的不同主題形象(包括調性)來展開對比,用以體現樂章間的聯繫,從而達到全曲的整體統一。《F大調第一號協奏曲》是這一套協奏曲中最輝煌動人的一首,但現今較少演奏,主要原因是這首協奏曲的主奏樂器是一種小尺寸的小提琴,又稱高音小提琴。它有點像當今兒童學琴時用的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三小提琴,其定弦比標準小提琴高一個四度或一個大三度。由於定弦和尺寸的不同,這種小提琴的聲音與現代小提琴迥異。現在演奏這部作品時通常用標準小提琴來代替高音小提琴。該協奏曲有兩個不同的版本。較早的一稿(時期為 1718 年左右)中沒有小提琴獨奏部分。此曲共4個樂章:

第一樂章為快板(此速度並非巴赫所寫,巴赫手稿中這一樂章無速度標記),其中獨奏群與合奏群並無明顯對立,是以開始的疊句的反覆出現構成。音樂從樂隊全奏開始,充滿歡樂明快的情調。巴赫將樂隊分為三組:(1)兩支圓號(它們具有巴洛克華麗的風格);(2)三支單簧管,一支大管;(3)六件絃樂器:高音小提琴、第一和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和大鍵琴。巴赫用這樣的組合來加強不同樂器的音色對比。

布朗登堡協奏曲:技法精巧結構完美為歐洲音樂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

第二樂章為慢板,基調是深刻的沉思和憂傷,以園號展開,高音小提琴時而脫離第一小提琴獨立活動,具抒情風格修飾的旋律從獨奏雙簧管轉到高音小提琴,再轉到低音樂器上(大提琴、低音提琴、大管和大鍵琴)。調性逐次五度下移,在雙簧管、高音小提琴、低音樂器之間形成精美的賦格,結尾是雙簧管的一段花奏。

第三樂章為快板,強有力的吉格舞曲般的節奏逐步增強,而嬉戲的獨奏、二重奏、三重奏和輝煌的全奏交替出現,小提琴充分發揮了技藝。這一樂章的高音小提琴聲部特別華麗,似乎是為這件樂器而作的協奏曲。

第四樂章是一個優雅的小步舞曲,以迴旋曲方式與3個三聲中部交替出現。第一個中部的主題近似小步舞曲,由雙簧管奏出旋律聲部,大管以均勻的節奏予以陪襯;第二個中部以絃樂器為主,是一首波羅乃茲舞曲,旋律進行像有規則的擺動,稍顯呆滯;第三個中部是民間歡樂的舞蹈性場面,兩支圓號吹出獨立的聲部,三個大管齊奏另一個聲部,有活躍的戲謔效果。 巴赫非常喜歡這首協奏曲。後來他曾選取這首協奏曲的第一、第二樂章和小步舞曲(包括兩個中部),稍許改動其中部分配器,更名為《F大調交響曲》。另外這首協奏曲的部分素材,被用到他的一些大合唱中達三次之多。

布朗登堡協奏曲:技法精巧結構完美為歐洲音樂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

第二首協奏曲

F大調,BWV1047,樂器編制:主奏:小號、長笛、雙簧管、小提琴各1(創作這首作品時,巴赫考慮到克滕的音樂班子中技巧出眾的小號手約翰.路德維希.施裡貝爾,他用的是一種高音小號,而這裡的長笛指的是直笛)。協奏:絃樂合奏,數字低音。《第二號布朗登堡協奏曲》無論從規模、技巧還是樂器組合上,更適合柯滕宮廷的樂團演奏,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這套協奏曲是巴赫為柯滕宮廷的樂隊創作的。柯滕宮廷樂團有位小號手叫約翰· 路德維希· 施裡貝爾,他的名字在柯滕檔案館中保存至今,說明當時他的演奏技巧十分高超。當時的小號是現在通稱為高音小號的巴洛克式小號,沒有現代小號的活塞,因此只能演奏自然音階,音域很高,聲音威武嘹亮。這首協奏曲的第一樂章和末樂章就以這種小號作為主奏樂器。該作品中,小號、長笛、雙簧管和小提琴組成獨奏樂器組,與整個樂隊競奏,饒有趣味。此曲共有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為有節制的快板,F大調,2/2拍子,在低音波狀音形上,呈現出富節奏感的主題,主奏小提琴奏出的主題與之交互纏繞,然後由雙簧管、長笛、小號呈階梯式依次轉移,全樂章多次轉調。巴赫並未標出此樂章的速度,但樂曲自始至終速度如一,它的風格和晚期巴洛克傳統都告訴我們這是快板。在一段引子之後,獨奏小提琴奏出第二主題。 隨著絃樂的部分不時加入,第二主題依次傳遞給其他獨奏樂器:雙簧管、豎笛,最後是小號。雖然主題的旋律重複出現,但各個獨奏樂器都表現出自己的特色,而協奏部的絃樂絕不觸及這個主題旋律。樂章繼續進行,由不同的獨奏樂器、齊奏的絃樂組和演奏持續低音的大鍵琴構成不同的組合,與此相應而產生情調及色彩的不同變化。最後,在一個短暫的休止後, 所有樂器齊奏,明確地再現第一主題,這個主題既宣佈樂章的開始,又宣告它的結束。四件獨奏樂器華彩地奏出四重奏,然後樂章勝利地結束。

布朗登堡協奏曲:技法精巧結構完美為歐洲音樂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

第二樂章為行板,D大調,3/4拍子,此樂章充滿了動人的情趣。是由樂團三部分樂器奇妙地加以組合與變化而成:大提琴和大鍵琴奏出一直進行的低音聲部,在此基礎上長笛、雙簧管和小提琴三種樂器輪流演奏兩個短的主題。這兩個主題有時被形容為“嘆息主題”,作為對位的範例,它無與倫比。低音絃樂如腳步聲始終貫穿這個場景,彷彿描寫的是一位可憐的女子在月光下徜徉在湖邊。她抬頭望見皎潔的月光,同時也想起自己思念的人。月光中傳來鳥兒的淺吟低唱,這愈發使女子相思之心飽受折磨。女子靜靜地望著湖面,對心愛的人有些埋怨卻又是百般理解。後來女子坐在湖邊,望著湖中的月光,不知不覺睡著了。這個樂章沒有使用小號,因為沒有活塞的巴洛克小號無法演奏。樂章以小提琴輝煌的顫音華彩結束。三種樂器依次以卡農的方式表現,多少有些沉思的意味。

第三樂章為甚快板,F大調,2/4拍子,富有歡快活潑的節慶氣氛。是一首明亮的賦格曲,略呈諧謔風格的主題,使用了所有的樂器:在大提琴和大鍵琴的低音聲部上,依次由小號、雙簧管、小提琴、長笛、小號以賦格方式一邊轉調,一邊應答。這一樂章為巴赫常用的賦格與奏鳴曲的混合形,協奏只負責伴奏,不演奏主題。即小號首先進入,嘹亮的小號聲如同女子日日思念的男子凱旋的號角。然後雙簧管以低音接過小號的主題,隨之是兩者互相纏繞的二重奏。獨奏小提琴的進入打斷了二重奏,並在原調上重複主題。接著主題又被長笛接過,然後四件獨奏樂器一起演奏。此時大提琴和大鍵琴休止,在樂章三分之一的地方協奏部的絃樂進入,為這個重要的樂句增加了力度和厚度。絃樂的此種進入在整個樂章中反覆了四次。四件獨奏樂器在主題上交替、變化,一直到接近高潮,全部樂器加入。此時,小號仍然重複樂章開頭時的主題,這段活潑的旋律彷彿是男子剛回到城中就載歌載舞,蹦蹦跳跳地要往家裡跑去。當開篇的小號聲再次響起時,男子不得不停住腳步,回到隊伍中,接受表彰。但是他的心已飄向家中,飄向心愛的人那裡。軍隊的號角吸引了全城的人們來圍觀,當然,那位女子也來了。他們相見時,男子已顧不得軍中紀律,衝出隊伍,把得到的獎章送給了自己的愛人,於是相擁,接吻,皆大歡喜。最後,整個樂章便在歡樂的情緒中結束。

布朗登堡協奏曲:技法精巧結構完美為歐洲音樂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

第三首協奏曲

G大調,BWV1048,樂器編制: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各3、數字低音樂器。這一首是突破形式的地道的重奏協奏曲,主奏與協奏無區別,任何一件樂器或任何一組樂器都不突出、不凌駕於其他樂器之上,各樂器互為呼應,突出回聲效果。該曲是這套協奏曲中較為保守的一首。該曲使用了三把小提琴、三把中提琴、三把大提琴,由低音提琴和大鍵琴演奏數字低音。雖然巴赫沒有突出單個的樂器或樂器組,但巴赫有時將每種樂器組再細分為三個聲部,每組樂器都可看作是小型的三重奏,因此整個作品聲部極其豐富。巴赫時期最流行的協奏曲形式是“快—慢—快”三個樂章。但這首協奏曲卻是由兩個快速樂章組成,其間以佛裡吉亞終止的兩個和絃連接,也就是說,兩個樂章之間以小提琴為主,只有簡短三十幾秒進行過渡。因此,總體效果非常激動輝煌。兩個樂章是:

第一樂章,巴赫沒有標註速度。樂章開頭的旋律是整個樂章所有動機的源泉。聽眾在以後的音樂發展中可以時時感受到它的存在。此後,每個三重奏組競相演奏第一主題。第二主題由中提琴引進,接著是源於這兩個主題的材料。各樂器將動機分割,以問答的方式在進行組接。隨著音樂的發展,小提琴先以弱音奏分散和絃,再用第一主題開始的三個音符形成各種組合,與第一主題本身對抗。在短暫恢復後,這種“探索”再度開始。在所有樂器都充分探索後,一個短的齊奏模進在原調上奏出原來的主題。此主題再度呈現,分散和絃與主題動機交替,在主題歡快而莊嚴的反覆中逐漸接近結尾。

布朗登堡協奏曲:技法精巧結構完美為歐洲音樂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

第二樂章為快板,其基本主題保持非常單純的音階式進行,它在全樂章中跑遍所有的樂器,而在低音絃樂器上顯得最完整、最展開。樂章的第二主題為分解和絃式。在樂章的後半部分,基本主題得到更為有力的發展,兩個主題素材自由地對置,選用了吉格舞曲節奏,不斷地在呈示中反覆與轉調,形成富有活力的和聲及曲折環繞的旋律交織。後來由各種樂器組奏出的第二主題還形成了巨大的高潮。

向陽光簡介

布朗登堡協奏曲:技法精巧結構完美為歐洲音樂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

湖南臨湘人,大學文化,中學音樂高級教師,國際作者作曲者聯合會(CISAC)會員、國際音樂教育學會(ISME)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會員、中國二胡學會會員、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會員、湖南省音樂評論家協會理事,“世界文化名人成就獎”獲得者、中國音樂學院全國藝術水平考級優秀指導老師。《音樂教育與創作》專欄作家,先後在國內外發表文藝作品、音教論文800餘首(篇) 。《沁園春·國慶感懷》《西江月·祖國六旬贊》《清平樂·黨誕九秩感賦》《鷓古天·頌十八大》《搗練子·盛世召開十八大》等40餘首詩詞、15條語錄榮獲全球華人聯合會(HRA)、世界華人作家協會金獎、特等獎;《美麗臨湘·組詩》(26首)榮獲中國紀實文學研究會最佳獎;《中華輝煌》等2首歌詞獲湖南省文聯一等獎;作品榮入《全球優秀華人詩歌頌典》《古今中外名家語錄精編》等6部詩歌銘言集。《獻給老師的禮物》等8件作品參加了中國國際名人研究院舉辦的藝術界名人作品展示會系列大展並獲銅鼎獎;《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賞析》等2篇美學論文榮膺“世界學術貢獻獎”金獎;《摭論素質教育中的器樂教學》等10餘篇論文被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中國教育學會評為一、二、三等獎; 8篇論文蟬聯湖南省教科院一等獎; 4首歌曲獲全國徵歌大賽金、銀獎;《我的中華》《我們擁抱春天》等50餘首歌曲入選《全國教師作曲家歌曲集》《中國當代優秀校園歌曲》等8部歌集。著有《音樂文化與素質教育》《中國音教十家優秀歌曲專集》等10餘部。藝術成就簡介及代表作入選《湖南文藝六十年(1953-2013)·音樂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