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這句話?

用戶62564438606

先說答案:

這幾句說的是,聖王治理天下要認識常德,掌握常德,把常德之樸,散化為天下所需的各種器物和方法而用之。無所不應,無所不任,無所不能,如此才可以勝任於治理天下,才能居天下之王之位。

出處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知其雄:要能夠理解,我現在所處的世界;

守其雌:要能夠明白,現在的世界之所以是現在的這個樣子,他是怎麼演化出來的?他的根源在哪裡?演化的規律又是什麼?

為天下谿:谿,山瀆無所通者。瀆,本意指水溝。這裡是指生生不息的演化之源。

這三句是從天下演化的時間軸上,縱向的闡述,什麼是常德。

知其白:對於天下萬物,要知道它看上去顯現出來的樣子;

守其黑:對於天下萬物,要理解是什麼背後的力量在使得它們如此顯現,去掌握那個背後的主宰力量;

為天下式:以此治理天下,用這樣的方法和道理來應對一切事物。

這三句是從天下演化的時間軸上的橫向來闡述,什麼是常德。

知其榮:榮,說文注,桐木也。金文字形,象兩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頭形。指草木茂盛的樣子。

守其辱:辱,從辰從寸。辰,指農時三月,天地易氣初動。寸,法度之意。古代在三月失耕時,會處決一些奴隸或者死囚。後來引申為屈辱之意。

為天下谷:谷,泉出通川為谷。和“谿”同義。

這三句是說:

天下之物,沒有永遠一直旺盛的,也不會有一直衰敗的。

目前旺盛的,說明即將衰敗;

目前還看不到跡象的,說明已經在地下醞釀好了,正準備破土而出。

所以,天下沒有絕對的興旺,也沒有絕對的衰敗。

興旺,都是從從衰敗而來,衰敗,也終將興旺。不過只是個誰先誰後的問題。

知道萬物的繁榮,更要知道,它們為什麼會繁榮,所有的繁榮,都是從過去的不繁榮之中而來。

掌握這個道理,就能不為天下先。

不為天下先,即可為天下谷,承載萬物而不爭,孕育萬物而不有。



平凡2850

《論語學釋》子衍先生講解的非常值得一讀,分享給大家。

師:《道德經》雲:“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這幾句話啥意思知道嗎?

(眾說紛紜。)

師:觀世音菩薩是男的女的?

無餘:有三十二相。

師:觀世音菩薩像你們見過男的麼?幾乎沒有,都是女的、母姓的形象。這叫做“守其雌”。佛、菩薩還有個通稱,叫大雄。

無餘:哪個雄?

師:大雄寶殿的雄啊。

無餘:哦,原來大雄寶殿意思是佛菩薩的殿堂!

師:啥叫雄啊?雄偉,雄偉不就是莊嚴麼?無比的莊嚴謂之大雄。那麼的莊嚴,卻甘願做個母系的形象,以雌(女)性形象慈悲度化娑婆世界眾生。“天下溪”啥意思?

無餘:天下之水彙集的地方。

師:觀世音菩薩是不是手裡拿個玉淨瓶啊?祂那個瓶子的水是孕育生命的啊,準確說不是生命,是慧命啊!觀世音菩薩用祂清淨的智慧之水專門開啟眾生的慧命啊!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意思就是觀世音菩薩證得了莊嚴清淨的報身(知其雄),卻倒駕慈航(守其雌),慈悲救度天下眾生,為眾生開啟智慧之門(為天下溪)。

(眾讚歎不已。)

無餘:還以為《道德經》講的都是很玄妙的東西。

不帶:請問師父,修行人需要謙卑麼?

師:怎麼問這個?

不帶:我覺得應該是莊嚴,我看到有些人過分謙卑,見誰都鞠躬。

無餘:君子不器。

師:你知道什麼是莊嚴?你們哪瞭解什麼叫莊嚴啊。你能描述的了麼?比如一個人相貌堂堂就是莊嚴麼?慈眉善目就是莊嚴麼?

無餘:莊嚴講的是報身吧?

師:是啊,你們見過報身麼?可不是肉身有莊嚴,哪有肉身莊嚴的?比如濟公活佛啃著雞腿喝著酒,我請問這是莊嚴還是不莊嚴?濟公的做法你能學得會麼?濟公是說了:“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可是還有下句你知道嗎?“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你剛才講的莊嚴也好謙卑也好那都是化身(肉身也屬於化身),化身都是假的啊,明白嗎?

所以你們問我的問題就如同問地溝油和塗蠟蘋果吃哪一種好,答案是都有問題。因為你沒找到那個真,所以我為啥說在開悟前一切都是錯,就是這個道理,你們現在所想的所說的都是錯的。

不帶:那不是得借假修真麼?

師:“借假修真”是方便說,你把方便當真理了。佛所說的“三乘馬車”都是方便說,其實本來就一乘,莊嚴和不莊嚴本來就是一回事,你看到濟公吃肉你覺得不對,但我看到的是本質,我看到濟公和尚是莊嚴。因為你眼瞎,就這麼簡單。“真作假時假亦真,假作真來真亦假。”本來是一回事。所以簡單聽話照做不但體現在行為上,還體現在思想上,我讓你停,你思想也要停。

無餘:啊?思想也要停?

師:你以為呢,行為是靠什麼指導的?你光停行為了,思想還在動,你停了嗎?你們非得想要在我的回答裡找到你滿意的答案,其實你們已經在心裡預先設定答案了。如果我說到你心裡了,你就說“師父說的好。”我說不到你心裡,你就認為“師父講錯了。”到底咱倆誰是師父?

眾(樂):我們心裡就是這樣想的。

不帶:還是想不通。聞思修總得思吧?

師:思是思靜啊,是思考怎麼停下來。你還非得去想,你以為通過想你能明白?想是意識的作用啊,意識能想明白麼?能想明白的就不叫智慧了。

好,再看“知其白守其黑”。代表人物是孔子。多少人包括一些隱士勸孔子別幹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孔子怎麼說?

無餘:“疾固也。”

師:對,孔子說這是因為我的毛病太深了。疾,疾病,佛教稱為業障。那孔子都“從心所欲”了,哪兒來的業障呢?其實,業障屬於因緣的一種。業障叫做造惡,如果是種善因就叫做積福修慧。孔子意思是因緣所致。為什麼呢?這就是大乘佛法的精髓了。大乘佛法講究自度度人,就是不光自己要解脫,還要救度眾生一起解脫。孔子修的是大乘道,救度眾生本就是孔子歷劫所發的願,是孔子的願力讓孔子走這樣一條慈悲濟世的道路,所以稱為“疾固也”。白代表光明,“知其白”就是見到光明,即明心見性,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那孔子已經從心所欲(知其白)了,卻放棄極樂不去享受,卻甘願與眾生共苦(守其黑),所以“為天下式”。式,模式,即楷模。所以孔子是人類的楷模!

順便說一句,佛教管這樣的人叫做大勢至菩薩或者得大勢菩薩。因為“為”是得,“天下”為大,式通勢,“為天下式”就是得大勢。

(眾讚歎不已。)

師:“知其榮守其辱”,代表人物是佛教的地藏王菩薩。地藏菩薩早已經達到了佛的境界(知其榮),卻發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甘願化身為地獄裡面的閻羅王(守其辱),慈悲救護眾生。谷是低地,地獄是六道最低的地方。“為天下谷”就是執掌天下最低的地方,那就是閻羅王了,也就是地藏王菩薩。

(眾讚歎不已。)

無餘:師父,地藏王菩薩是佛教人物,只在地獄裡面度眾生嗎?在人間有沒有祂的化身呢?

師:當然有。歷史上有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來歷不詳,去向不明,弟子門人也是眾多且都很有成就,能猜出來是誰嗎?

(眾人思考。)

無餘:鬼谷子!

師(笑):然也!鬼者地獄也,谷者藏也,子者法王子(菩薩)也。鬼谷子,地藏王菩薩是也!

(眾歡喜讚歎不已。)


qzuser201704308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知其雄,守其雌,說的是,萬物生生不息的被演化了出來。 知其雄,是說要能夠理解現在所處的世界。守其雌

,是說要能夠明白,現在的世界之所以是現在的這個樣子,他是怎麼演化出來的,他的根源在哪裡,演化的規律又是什麼。這就是知其雌。

這是治理天下的首要問題:我們當前的階段,我們為什麼會出在這個階段呢?這兩個問題都解答了。那麼守著一個導致我們出在目前這個階段的事物演化規律,就可以預知未來的下一個階段世界會怎麼樣。

谿,山瀆無所通者。瀆,本意指水溝。這裡是指生生不息的演化之源。 知道世界現在是什麼樣的,又知道世界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牢牢的持守著這個規律,就可以知道世界以後會怎樣。掌握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人,才可以趨吉避凶,趨福避禍,從而可以做到生生不息,源源不斷。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對於天下萬物,既要知道它看上去顯現出來的樣子,又要理解是什麼背後的力量在使得它們如此顯現,掌握了那個背後的主宰力量,才能真正的掌控天下。這就是治理天下,可以應對一切事物的方法和道理。 不要被此因所迷惑,而要找到背後起主導作用的主因。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復歸於無極。 真正的主因是什麼呢,一直往深處刨根問底,驅動事物變化的根本推動力,就是易。所有的變化,都是從不變中而來。 不易之易,即為無極。無極而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後面就是三生萬物了。什麼都跟著生了出來。 道無形無質,故合乎大道的常然之德,也是不表現出特殊的形態的。 掌握萬物變化規律,就瞭解和推斷什麼會被生出來,什麼不會被生出來。根據這樣的道理來治理天下,用為應對萬物的方法,這種複合大道常然的常德,就會復歸於事物為有變化之前的狀態,於是就可以從最源始的地方著手,對萬物的各種變化出來的形態,瞭如指掌。以不變應萬變,從而可以做到,應物無窮。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上面兩句講,事物既會生生不息的演進,也會在演進的過程中,繁複無窮的變易吃各種形態。於是,很顯然,萬物之間會產生普遍的相互聯繫和影響。 那麼多的事物,並存與天地之間。誰高誰下,誰先誰後,這都是個問題。

榮,說文注,桐木也。金文字形,象兩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頭形。指草木茂盛的樣子。

辱,從辰從寸。辰,指農時三月,天地易氣初動。寸,法度之意。古代在三月失耕時,會處決一些奴隸或者死囚。後來引申為屈辱之意。 天下之物,沒有永遠一直旺盛的,也不會有一直衰敗的。目前旺盛的,說明即將衰敗,目前還看不到跡象的,說明已經在地下醞釀好了,正準備破土而出。

所以,天下沒有絕對的興旺,也沒有絕對的衰敗。興旺,都是從從衰敗而來,衰敗,也終將興旺。不過只是個誰先誰後的問題。 知道萬物的繁榮,更要知道,它們為什麼會繁榮,所有的繁榮,都是從過去的不繁榮之中而來。掌握這個道理,就能不為天下先。不為天下先,即可為天下谷,承載萬物而不爭,孕育萬物而不有。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能承載萬物,孕育萬物,不爭不有,這樣的常然之德,便能充盈於天地之間,如同道充盈於天地萬物之間那樣。復歸於道的素樸。 復歸於樸,就是說,可以為天下承載並孕育出各種各樣的事物。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參與指導交流。


崇儒

這是老子被錯誤理解最多的一句話了。

是老子本人親自操刀所做的一部經典。在老子之前,中國還沒有本人自己著書立傳的先例。包括在內,其他同時代的書大多是由門人弟子整理而成。老子開闢了個人著書的先河。

老子是道家思想創始人,他的學說思想無比奧妙,博大精深,具有無限的智慧,老子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也是深入骨髓。

“貴柔”,“守雌”是老子思想非常突出的特點。老子提倡有能力與人爭鋒但不與人爭,有能力為天下先而不為,有能力指點江山並不指點。這是老子非常崇尚的一種價值觀。

“知其白而守其黑,知其雄而守其雌,知其榮而守其辱”就是老子這種價值觀的具體表現。

然而,老子卻被誤讀了幾千年。

老子提倡這樣一種甘為人後,不與人針鋒相對的價值觀,是因為他看到當時的社會問題都是因為人人都要顯示自己,人人都要做天下先,所以爭伐不斷,紛爭不斷,社會烏煙瘴氣,百姓民不聊生。所以,老子以這樣的價值觀作為醫治當時病態社會的良藥。

但是,後人把老子這種價值觀訛傳成了權謀之術。甚至有人把老子這種思想發揮極致,用來坑害身邊的人。讓老子白白為他們背了多年的黑鍋。真是可嘆可悲!

所以,大家讀老子,一定不能被惡俗之人帶偏帶歪了,把老子的智慧用在不正當的地方,那樣的話,不如不讀!


繁星國學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①。為天下式,常德不忒②,復歸於無極③。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④。為天下溪,常德不離⑤,復歸於嬰兒⑥。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⑦。為天下谷,常德乃足⑧,復歸於樸⑨。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⑩——故大制不割⑪。

[通釋]

知曉什麼是顯赫,安守自身的黯淡,做天下的楷模。做天下的楷模,恆有的品德不出差錯,又回到沒有盡頭的狀態。知曉什麼是雄壯,安守自身的柔雌,做天下的溝溪。做天下的溝溪,恆有的美德不會脫離,又回到無智無慾的嬰兒狀態。知曉什麼是榮耀,安守自身的卑微,做天下的低谷。做天下的低谷,恆有的美德始終充足,又回到淳樸的原始狀態。未切割的大原木分佈在一定位置上就是棟樑,聖人就用這樣的人擔任首領——所以說最大的行事原則是不破壞事物的本真。

[註釋]

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曉什麼是顯達,安守自身的默默無聞,做天下的楷模。王弼本《道德經》“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在“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的後面,據《道德真經吳澄注》改。知,知曉,明知。其,不確指代詞。白,顯明,聲名顯赫。守,堅守,安守。黑,幽暗,默默無聞。式,楷模,榜樣。

②常德不忒:恆有的品德不出偏差。常德,恆德。德,遵循道的原則行事的品質(參見第二十一章註釋①)。忒,音tè,差失,錯誤。

③復歸於無極:又回到無窮無盡的狀態。歸於,回到。無極,沒有盡頭。

④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曉什麼是雄壯,安守自身的柔雌,做天下的溝溪。雄,剛強。雌,柔雌。溪,河溝。

⑤離:離開,放棄。

⑥復歸於嬰兒:又回到嬰兒時無智無慾的狀態。兒,古音讀如“倪(ní)”。

⑦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知曉什麼是榮耀,安守自身的卑微,做天下的山谷。榮,榮耀,顯要。辱,卑微,辱沒。谷,溝壑,低谷。

⑧常德乃足:恆有的美德就充足。乃,就。足,充足,富足。

⑨樸:未經加工過的原木(參見第十五章註釋⑦),指原始本真的狀態。

⑩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未切割的大原木分佈在一定位置就是棟樑,聖人任用這樣的人擔任首領。散,分佈,引申為安排,放置。器,可用之材,比喻人才。用,使用,任用。之,代指具有“樸”的品質的人。官長,統領,領導。

⑪故大制無割:所以說最大的行事原則是不破壞事物本真。大制,大的裁製,比喻大的治人事天方略。制,制度原則。割,切割,分割,割裂,比喻破壞。

[意義歸納]

本章強調“守黑”“守雌”“守辱”就是守樸。

本章總體分為兩個層次。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為第一個層次,強調“守黑”“守雌”“守辱”的實質是“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為第二層,說的是“樸”的意義。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又可分為三小層,每小層內運用了頂真的修辭手段。

[語法分析]

轉折 因果 條件 因果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轉折 因果 條件 因果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轉折 因果 條件 因果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

因果 (結論是)

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具體選擇分析幾組有代表性的複句內部的邏輯關係:

雖然“知其雄”,卻要“守其雌,為天下溪”,這是第一重轉折關係;因為“守其雌”,所以“為天下溪”,這是第二重因果關係。

只有“為天下溪”,才能“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這是第一重條件關係;因為“常德不離”,所以“復歸於嬰兒”,這是第二重因果關係。

因為“樸散則為器”,所以“聖人用之則為官長”,這是因果關係複句。

“故大制不割”是結論性的話,所以在它的前面我使用了破折號,這個破折號相當於“結論是”,是句間破折號。

[考辨]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王弼本、河上公本等為“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而且學者對“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的合理性也有爭議。依據王弼本,有人主張將“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這些內容刪去,理由是不押韻,且“白”與“辱”正相對,還有“溪”與“谷”表示的都是低窪處,“無極”與此也不合拍。有學者還輔以《莊子·天下》和《淮南子·道應訓》等佐證材料。有學者通過對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甲乙本進行考辨也提出疑義——因為帛書甲乙本中“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在“復歸於樸”與“樸散則為器”之間,認為它的存在不合理。

我也注意到有學者對此的懷疑,許多觀點我也贊同。再對“無極”進行一下分析。查《道德經》全篇,如果算本章,“極”共五章六見:

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

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第五十九章:“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第六十八章:“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只在本章中“無”與“極”合在一起,形成“無極”一個概念,以雙音詞出現,這在老子時代是罕見的語言現象,且“無極”已經帶有宗教色彩了,極可能是道家學派後學添加。

《道德真經吳澄注》將“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在本篇之首,它可以補救學者們爭論中的順序問題。其實吳澄是宋末元初之人,距老子時代已經相當久遠,他對部分章句應該是按個人理解進行了調整,我感覺他有些調整相對更合理,估計他這樣編排順序或有其他依據,故本章取吳澄本的順序。

[解讀與點評]

知曉什麼是赫赫有名,安守著默默無聞,在天下做這樣的楷模。做這樣的楷模,品德永恆不出差錯,永遠保持著這樣的美德。知曉什麼是雄壯,安守著柔雌,在天下做低窪的溝溪。做低窪的溝溪,美德永恆不離不棄,保持的美德猶如赤子。知曉什麼是榮耀,安守著卑微,在天下做低谷。做天下的低谷,恆有的美德始終充足,永遠保持著原始的質樸。

知白守黑,舍明而取暗;知雄守雌,舍先而取後,舍強而取弱;知榮守辱,舍貴而取賤;“為天下溪”“為天下谷”,舍上而取下——這些是“道”提倡的。

我在釋文中將“無極”“嬰兒”“樸”處理成“無窮無盡”“無知無慾”“無憂無慮”。無極就是沒有極限;嬰兒沒有複雜的思想,舉動全是自然的本能,嬰兒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樸是未經加工的天然本真,它比喻的是未被汙染的人。

大原木用在一定位置上就是棟樑,聖人就用這樣的人擔任首領——所以說行事的最高原則是不破壞事物的本真。

“樸散則為器”,關鍵要解決“散”字。“樸”是未經加工的大木料,即所謂的棟樑之材。“散”,即“分佈(分散、散佈)”。器,即“器物”,即“有用之物”。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聖人任用的是具有“樸”的品質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循規蹈矩地依道而行。“官長”即“器”,即人才。

本章一再用形象的比喻來講道理,“大制不割”,“大制”是最大的方略,最好的設計安排,也是最好的治國行事原則。“不割”就是不割裂,不肢解,不破壞,使事物保持本真。“不割”才可大用。

本章有成語“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知榮守辱”“樸散為器”和“大制不割”。

出自陳廣逵《邏輯解析〈道德經〉》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


陳廣逵

善人善事也有誤區

第28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道它的雄強,卻安於陰柔的位置,甘願做天下的河溝。甘願做天下的河溝,永恆的“德”就不會離他而去,使其回到嬰兒一般的無知無慾中。

知道了“道”的極其準確和絲毫不爽,就不會不敢隨便造次了。這裡說的嬰兒的無知無慾,是指沒有自己的主觀意識,不去知覺,不動想法,當然這個想法包括了不動善念不動不善念的意思。

昨天我們群談到了雷鋒的問題,的確,這個問題很容易把我們圈住和絆倒。

為什麼他做好事卻不得善終?為什麼華佗有牢獄之災,扁鵲有砍頭之苦?像雷鋒這樣的菩薩應該有善果才合理才對呀。華佗、扁鵲救人無數也應該沒有大難才對呀。究竟失誤在哪裡了?

我在十多年年也在有意識地做善事,所遇到的真實感受,讓我不得不深入思考:我是否在幫倒忙?是誰在需要誰?卻發現,是我在需要做善事這個機會,對方未必需要幫助。

佛法說:凡有心而為的都是造作。老子強調的無慾,也是在說不把任何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大醫者強行改變了“生命最好的教育”,大善人強行改變了“經歷是最好的教科書”,那麼我們就不應該做善事了嗎?非也,是隨緣而做,遇上了,碰到了,這就是遵從“緣的到來”,隨順自然,不刻意找尋,自然而然地不設定,隨時使自己處於“空虛”的境界,隨時可以接納和幫助他人,但不造作不刻意而為,這才是老子說的“無為”!

惡、不善容易分辯;善,卻容易絆倒人,能分清了嗎?

水是如何低成海的?

第28章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道會顯明,所以固守著晦暗的位置,為的是給天下做示範。既使已經成為了天下的世範,也永恆地處於玄德不能有偏差,使其迴歸於最終的大道。

明瞭白而退守黑,則德行永遠沒有差錯,就是迴歸大道的路徑。也是以“無為”的方式與外境——自然社會的相應,以人的本來使事物也迴歸混沌的本來。

親歷:這也是我們群一同的親身經歷。前幾天的2月9日下午,群友源釧問去西安的旅遊推薦,答曰:大雁塔、華清池、兵馬俑。隔天,騰訊新聞就報道了大雁塔人滿為患的消息。

你會問,這兩件事情有關係嗎?這就是老子、釋子等智者聖賢發現的規律,是道的顯達,是揭開三千大千世界的面沙—佛界的呈現,是天人合一的實相。

人性的內在至純、至善、至真的任何一面開始顯露,那麼釋放出光芒就會有客觀世界的現實體現。

從人性意識的黑到客觀社會的白,絲毫都不會偏差。源釧在問時是根本的無意識,即無極狀態,但她本人所具備的對社會的關愛的“玄德”,在此事上得以體現。這樣的體現來不得半點虛假,人人都可以,人性平等,佛性具足。

迴歸真我,讓我們每個人的人性光芒照亮社會、國家、世界!老子釋子能,我們也能!路,聖賢已經指出了,不難了吧?!

人是如何低成王的?

第28章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知道何為尊貴,卻安於卑微的位置,甘願做天下的峽谷,正因為甘願做天下的峽谷,永恆的“德”就會得到滿足,使其返回真樸。

在老子“德”的思想體系裡有“不得”之意。也就是說,做了善事,明知會得到讚譽,而做不言說,自願默默不張揚。“上德不得,是以有德”。為什麼老子會這樣主張呢?是因為這樣就形成了“空谷”,能夠接納更多的人、事流向這個方向來,也就是改變了某一領域,某一區域的方向。因為有了低下和空谷,才能自然地導流。

十多年前,給需要的人捐款,用的是假名字,或則不留名。加入了志願者協會,那時義工的稱呼還比較少,公益事業也方興未艾,這麼多年過去了,到處都有公益的身影了。

人本來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不是用錢的多少,是在別人需要幫忙時,及時地施與援手,這原本就是人性的自然,刻意的做也是為了迴歸人性本真,有了定向的行為,把善良養成習慣,就自然而然了,那時才可以說“愛到無為皆是愛”!

說到不如做到,你說呢?


漢字在人間

首先來看這六個字:“白”與“黑”、“雄”與“雌”、“榮”與“辱”。這六個字構建了三組詞,每組詞的意象完全相反。再看前三個字“白”、“雄”、“雌”

都是比較強壯,人們所希望得到的那個方面,相對強大的那個面,而“黑”、“雌”、“辱”這三個字都是比較被人所不希望的方面,相對於弱小的那個方面。也是老子“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至堅”,認為柔弱可以勝過剛強思想的論述。

按照現在人的解讀“知其白守其黑”、和“知其雄守其雌”、以及“知其榮守其辱”

的意思是:深知本性雄強,卻守持雌柔 ; 深知本性潔白,卻守持混沌昏黑的態勢 ; 深知身份榮耀,卻安守卑辱的位置。

再來看 : “天下式” ; “天下溪” ;“天下谷”。這三個三字意象,對於這三組詞語的解釋,老子親自做了批註

“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復歸於無極。” 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於闇昧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模式,永恆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復到不可窮極的真理。

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作天下的溪澗,永恆的德性就不會離失,回覆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

“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川穀,永恆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覆到自然本初的素樸純真狀態。

我們知道這句話出自《道德經》,也就是老子對於這個世間萬物的思考。而老子的學問強調以弱勝強,“弱者道之用”。“柔之勝剛,弱之勝強。” 老子認為“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至堅。”世間沒有比水更加柔弱的了,但要衝擊堅硬的東西,卻沒有別的東西可以代替水。老子嘆息說,這種弱勝強、柔勝剛的現象,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卻沒有人能從中得到啟迪,沒有真正認識到柔弱對人生的意義。大石可以被穿透,鋼鐵可以被腐蝕,而水則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老子所謂“柔”並非是軟弱無力的,實質是一種堅韌不露、外柔內剛的狀態。柔到極處便是堅到極處,就可至堅志剛而無敵於天下,上升到哲學層次即形成了“貴柔”、“反者動之道”的辯證哲學思想。

這一整段話,都應當看做是老子對於他的“弱當勝強”思想的闡述。


毛先生語錄

這些話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八章,“道經”部分,題目中的語序是有顛倒和缺失上下文的。

下面按原文順序來簡單解讀一下。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如果要劃重點,這段話的重點在哪裡?請大家注意“常德”兩字,“德”字延伸開來太多內容可講了,我們就把重點劃在一個字上好了。

常,在此可以理解為一種普遍而長久的狀態,簡單來說就是常態

那麼問題來了,“雄”與“雌”如果代表了兩種的狀態,“雄”是剛強的積極進取的,“雌”是緩慢累積沉澱的,在非極端環境下,哪種狀態才是“常態”?

顯然“雌”才是常態,“溪”為“長流水”,在此用的就是“長流水”的狀態來比喻“雌”。

最近有一擋綜藝節目叫做《演員的誕生》,小鮮肉和老戲骨又一再成為話題焦點,老戲骨怎麼來的?就是靠臺後的積累沉澱,來換取屏幕前短短地幾分鐘爆發。

再者,大家津津樂道的是87版《紅樓夢》,這些演員的表演都是經歷了對一個角色以及原著背景2-3年的學習和揣摩,再演不好,簡直沒天理了。這裡也揭示了一個道理,“雄”得狀態怎麼來的?就是從“雌”的累積沉澱中爆發出來的。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這一段,我們的落腳點同樣在“常”。

“白”與“黑”,我們姑且可以簡單理解為“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兩種狀態,引申出來,就是“知道”和“不知道”這兩種狀態。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最後這句話,別看這麼花哨,又是“聖人”又是“官長”的,其實也不過是在說,能把常態處理好,就已經很厲害了呢,想想也是呢,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家每天在用的“水電煤”,如果沒有人去處理好這些常態事物,怕是很多地方就要“失態”了。


姞雪心

事物都有兩面性,如同手有手背與手心,一個硬幣有兩面,偏執一面就會失其真常。

黑白、雄雌、榮辱就是例舉這兩面性,其實也就是具體的陰陽辯證關係的例子。

式,就是法式,守則之意。

溪,這裡指“匯水成溪”的含義。

谷,用山谷、空谷形容包容各種對立與差別。

如果不偏執一面,從對立統一中見其全體,一分為二地辯證認識,知黑白、雄雌、榮辱之間的相互轉化關係,我們也就抓住了天下大道的總則了。

這個公式,這個法則,事實上就是萬物之理的總公式,也即一切事理中必然不可偏離的恆常大道。


建章看世界

這一章實質上講的是體悟的實修之學。道的高妙精深的實修在此章得以精彩呈現。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此句講的是煉己築基。包括虛極靜篤、一陽來複、顛倒坎離、搬運河車(行炁)、行憑子午(子午練功,進火退符)等。我們於其他易道書上說的天一生水(乾之一陽入於坤,則為坎為水),地二生火(坤之一陰入於乾,則為離為火)實乃修煉的結晶。

雄:陽也,剛也。雌:陰也,柔也。谿:潮信也,修煉時,金藏於水(乾屬金,乾之一陽入於坤則為坎,故云金藏於水),旋覆水生金,金氣足而潮信至,其勢如漕溪,逆流而上,然水終會回落,故需守於虛處、低處、谷處。雌:重濁之氣,處下之地,故為天下谿。德:得也。不離:如雞抱卵,須臾不棄。嬰兒:丹也。

譯為:明明“雄、陽、剛”是我要的,但要得到“雄、陽”,就必須從守“雌、陰、柔”開始,於靜寂中耐心等候一陽來複,採取烹煉,此採集烹煉猶如漕溪之水,有潮信、有涓涓細流,蓄之無窮。此時的丹,猶如黃芽,猶如嬰兒,柔弱無比,必須小心呵護,細加養護,須臾不離。

《周易參同契》上說:“雄陽播玄施,雌陰統黃化。”,《悟真篇》裡也有:“雄裡懷雌結聖胎”。上述諸語是說“產物時,陰極陽生,雌裡懷雄;養物時,陽極陰生,雄裡懷雌”。這實際上講的是煉功子午二時的區別。

知其雄實際上是所要達到的目的,道家修煉就是要剝陰取陽,守雌是取雄的路徑、方法、權宜之計、是壯大前的韜光養晦。達其雄壯才是真正的目的。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這句話實際上是講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的。

白:先天之精。先天之精是謂真情,此真情淫心邪念一絲不起。黑:腎水,後天之精,是謂妄情,欲制妄情,須物我兩忘,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式:規矩、法式、範本、規則。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明明先天之精是想得到的,但在得到先天之精前,必須以鞏固後天之精為前提,在物我兩忘中修煉,將後天之精轉化成先天之精。這是天下修道之士必須遵循的規則法式,清楚這一點,就不會出差錯,這也是復歸無極,返至太虛必由之路。

《悟真篇》中說:“黑中取白為丹母”。說的就是知白守黑,修道之人,在行氣的過程中,會有白光呈現,老子書中就有“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雖然白光呈現,還應以一如即往的平和心態固守暗夜中的那份寧靜,不要有喜悅興奮的神情。這裡牽涉到體悟,不再詳言。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這句話是說煉神還虛,體虛合道的。

榮與辱:榮,繁體字,上有兩火,更加耀眼,更亮也,木、材也,堪其大用之才。有大用之材故更耀眼,此乃榮也;辱:上為貝殼類的耕地工具,喻農夫,寸:手足以寸丈量,此乃喻人比農夫地位更低下,是為極卑下之處。谷:虛而空靈。樸:太樸、無極、道。

此中玄妙之旨,無至人無所知之,故不敢妄言,僅點明大意,見諒!

歡迎批評!懇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