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你者與你生者,哪個更重要?

夢裡不分上下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在對待父母與子女方面:生我者是我的父母,作為子女的我們,一定要在物質上保證他們能過上正常生活;有病需要打點的,更要精心的照顧;外出謀生的子女,不要說天天在家陪伴父母,也要一二個月回家看看他們;平時隔三差五的電話決對不能少,哪怕是與他們電話聊天也好。

養兒方知父母恩,我的子女,我肯定要好好的培養他成人,要知道現在的家庭,子女的兄弟姐妹不象以前那麼多(有的是獨生子女,有的是一二個,少數的才是三個或者以上),我更知道子女成人要比成才更重要。在他的成長中,那能夠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最好;不能成才也要讓他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能夠平平安安的過日子我也知足。

孝順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也是為人子女的義務,要知道父母在,我們有歸途,父母不在,子女就是我們的一切。所以在孝順父母與培養子女方面,我認為同樣重要。


荔浦青山

我曾經認真想過這個問題,並就這個問題諮詢過上了年紀的人。

無論是生你者還是你生者,有一個東西時貫穿始終的,那就是愛。除了愛,我們還能析出什麼?

生你者(養你者)是父母,你生者是子女。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父母是領我們來到世界的那個人,我們應該是感恩。子女是我們帶進世界的,我們對子女更多的是責任。所以對待父母我們說我們要孝順,對待孩子我們說我們要養育。孝順是個有“反哺”意義的詞,養育是個有“哺”性質的詞。

問題就變成了:對父母的反哺重要還是對子女的哺更重要?

就我目前的認知,我覺得對父母的反哺更重要。理由是,在生活中凡是彌補不回來的,我都是放第一位。其他的都可以可慢可快。父母是夕陽,一旦日落西山,你想反哺,對不起,沒機會了。而孩子是朝陽,即使你夕陽了,他們最多也就大中午的太陽,哺的機會大把。另中國還有一個詞叫“尊老愛幼”,尊老是放在愛幼的前面的。說明在中國文化裡,還是尊老是第一位的。

但是問題來了,現在很多人會把經濟中的百分之九十花在孩子身上,對自己的父母則能省就省。父母放老家孤單著,你在城裡陪著孩子。

一個老人這樣回答我,三個原因:一是朝氣蓬勃的孩子是未來的希望,越陪越蓬勃;老年人是過去的反哺,越陪越淒涼。二是中年人會把老年看的跟自己一樣懂事理,會生活;他們會認為孩子不懂事,不會生活。三是很多人壓根就不知道反哺,只知道哺。

我想大多數人還是希望

父母身體健康,孩子茁壯成長。做不到優先反哺,至少反哺和哺一起吧。


大V老師


楊喆,北京市大興區精神病醫院心理科主任,國家二級諮詢師、心理治療師,應用心理學本科畢業、醫學心理學與心理治療專業研究生,北京市心理專家講師團成員,北京市沐林教育矯治所特聘專家,首都醫科大學大興教學醫院特聘教師,閱心成長兒童沙盤小組創始人,工作十餘年,臨床治療1000餘小時。擅長:青少年心理治療、抑鬱症心理治療、夫妻關係心理治療、沙盤治療。

所謂的重要,又是指哪方面呢?我覺得人生如果籠統地用一個概念或者是一個角色就能夠決定了的話,那我們人可能就沒有那麼多的苦惱和糾結了。

人生最豐富的地方就在於我們不能對於所有的事情一概而論,身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同一件事情,我們也會有不同的選擇。但是這也是讓人生讓很多人苦惱的地方,所以豐富美好苦惱糾纏。都是來自這裡。生你者與你生者我們理解一下,所謂生你者就是父母。所謂你生者就是子女。

如果把我們的人生比喻成一條線的話,我們的起始端就是父母那裡,而當我們老去的時候我們對未來進行展望,我們所望向的就是我們的子女。

人生了就是這樣的一條線,從那裡從父母那裡來,然後一直前行,慢慢地朝前走,直到有一天我們走不動了,然後目送目送著我們的子女繼續走他的人生路。

這是一條人類的大線,就是通過這樣的繁衍生息,讓人類不停地存在下去。讓人類可以生活的更好,可以進步。

至於哪個更重要?

其實我也想問一下是我們的來處重要?還是我們的希望重要呢?父母就是生我們的根基,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孩子就是我們的希望,如果沒有孩子、沒有希望、沒有未來的話,我不知道一個人對生活還有什麼樣的期盼和憧憬?

就是因為這種變換,才會讓我們覺得人生有很多的留戀和美好我想這個結論,我無法得出父母重要還是子女重要這樣一個結論。

我只能是說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階段。我們可能要看到不同的重點,比如說孩子在上學的時候,那我有時間來探望父母。此刻我覺得父母更重要,如果我跟父母在一起,我還在糾結孩子上課有沒有認真聽講?那我們就沒有活在此時此地,無法感受到與父母相處的一些情感。如果我在照顧孩子的時候,我內心很糾結,我在想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了孩子,我的父母沒人照料。這個時候可能我們也過不好,做不好照顧孩子的事情。

在你面對某個問題的時候,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父母孩子都很重要,在他們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學會排列先後順序。

假如是父母老去了,需要我們照應的時候。我們要安置好孩子也要還徵得孩子的同意,與孩子進行溝通,由其他人來照顧孩子一段時間,然後這段時間我們要集中來照顧生病的父母,如果父母可以自己生活的很好的話,那麼可能要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培養孩子上面。

如果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子女,在生活中都產生了糾結和不能夠理順關係的話,那我想你現在的生活一定是非常的混亂的、沒有中心的。所謂的沒有重心,並不是說父母重要還是孩子重要沒有釐清,而是說我們從來不知道自己該站在哪裡?該做什麼?面對父母的時候該做什麼?面對子女的時候該做什麼?希望我的回覆能夠回答你的問題,因為他們都是你人生的一部分,都很重要。

如果你很重要的話,那他們都很重要。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即使你慷慨陳詞表達了一萬遍同樣重要,當天空佈滿陰霾飄起細雨,你還是會首先想到我的孩子有沒有帶傘,記不記得添衣?而你的母親也在想你有沒有帶傘,有沒有添衣?



我愛我的爸爸媽媽,我一直把他們放在心裡最柔軟的地方,盡力去照顧他們,陪伴他們,愛他們。

當我的爸爸媽媽和孩子都生病了,我只能救助一方毫無辦法時,我選擇救孩子。如果我救了父母,他們會自責一生。當然,我救孩子,我也會自責一生。


因為,我也是他們的孩子。

更因為:

現實世界,愛都是向下的!不管你承不承認。


青荷詩苑

這是一個很艱難的問題,其實無論選擇那方,都無法說是錯的。

有人說,無論站在父母還是子女的位置上,我們的關係都是愛。事實上,作為父母的我們,對於孩子來說,我們更多的是責任。我們照顧孩子、保護孩子都是源於我們本能的愛,而這種愛的根源實際上是作為生命給予者的責任感,這個孩子是因為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所以我要愛護ta。

而父母略有不同,對於正常的親子關係來說,我們對父母之間的感情更加入了一種深深的感恩之心。尤其對於東方文化來說,“平等”和“個體”的西方觀念在我們心中沒有那麼重,更重的是基於儒家文化的“孝”,而沒有感恩之心只在乎旁人眼光或世俗的孝是愚孝,但凡作為子女的人、心中對父母有愛,自然就會產生孝。

其實,這個問題要考慮到個體差異。

如果是小時候遭受過父母苛待或者生活不幸福的人,本身和父母感情淡漠,自然會選擇救孩子;而對於和父母、孩子關係都很正常的人來說,歲數的大小、家庭觀念也會影響他們的選擇。

這是一個假設,但我希望這個假設永遠不要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伊頓家長大學

這個問題類似於你和你女朋友同時掉進了水裡,先救誰的問題?無論是回答那個答案。我們的內心都會糾結,愧疚。生你者,是我們的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你生者,是我們的孩子,我們給了他們生命。兩者,對於我們來說,都非常重要。

樓主給出的例子是你的父母和你的孩子同時生病,而你的能力只能救一個人,你救誰?

我覺得這個問題並非只有非A即B這種答案,我們還可以有二者兼救的答案。具體答案分析如下:

我的能力只能救一個人,但並沒有說我不能借助他人的力量幫我救我現在能力不能救的另一個人。如果我不是獨生子女,那麼救父母的責任,我可以跟我的兄弟姐妹解釋下,請求ta先救下父母,待日後有能力了進行其他類似補償等的補就措施。如果我是獨生子女,那麼我可以尋求下社會的幫助,現在社會有很多救助渠道,比如輕鬆籌等。

上面說的是救孩子,父母由他人協助救助。那麼現在說說就父母,孩子由他人協助救助。

夫妻雙方是二人,孩子的話,可以請求下夫妻另一方有能力救助的親朋好友協助救下。當然,這得提前告知救助者你現在面臨的困境以及你日後的感謝措施等。

人的一生很長,當某一階段,所有倒黴事都砸向你的時候,你可以找靠譜,信得過的人幫你一起分擔下。


愛在南昌

生你者是帶你來到人世間的父母,是這個世間最愛你的人,是你用一生都無以回報的恩情。而你生者是你的孩子。相比之下父母才是你最值得感恩的人,她們從你呱呱墜地到你學走路,步入社會都是她們用心血的澆灌才有今天的你。你對父母的恩情是永遠也報不完的。只能傾其所有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了。有時間多陪陪父母聊聊天,讓她們知道你對她們的愛和孝順她們的心。小時候父母無微不至照顧你。長大成人了是你要為她們撐起一片天的時候,讓她們體驗一下兒女是她們的臂膀,是她們停泊的港灣。而你的孩子,也會從中受益匪淺。對她的成長也是一種感恩的教育。不要把孩子看得比老人都重要,孩子只是你教育的成果,是你展現自我價值的體現。是繼承了你的品行和素養的影子。你的一言一行影響了孩子的方向和未來。所以讓孩子學會善良感恩才是奠定人生的基石。


寧靜以致遠888816666

我是農民工,這個問題特讓人揪心,正如有友友所說:“真該掐死提問者”。不管做何選擇,都將召來無數的謾罵和噴擊,因為各人的立場和理解不同。生你者與你生者,該如何取捨?

我的理解是,首先,作出選擇前必須有一個能說服自己的理由;其次,不要去在意ta人的眼光和說法。堅持自己的內心真實想法,不為別人的思維、邏輯所左右。若真不選不行的話,我選孩子。

理由:如果選擇生我者,在未來的日子裡,沒有不透風的牆,知道真相後,生我者每天都會生活在自責與悲憤之中,自己的生是用孫輩的死所換取,可想而知那樣的煎熬絕對是生不如死。整天鬱悶不樂,怨恨自己害死了自家的花朵,久鬱成疾,痛苦和無耐之餘嘆的是命運多舛。

我生者知道真相後,雖也同理可悲可嘆,但在生活或工作的巨大壓力下,沒太多時間去想,去怨恨,自然痛苦和無耐比生我者少得多。


勿狎暱99

我不太喜歡這種假設的問題,因為你如果只能做出一種選擇的話,那麼,對你的後半生都會是一種煎熬是一種能力不足的懊悔。因此,這很難選擇,而且每個選擇都會關乎人性。

但是,我會傾向於前者。畢竟,孝順代表著一個人先天的品格,盡孝也是你的義務。當然,撫養孩子也是自己的義務,而且你對你生者的感情大概源自於你對生你者的感恩。所以,我認為自己的情感上會偏向於前者。

有人說,生育孩子的過程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既然,你的孩子長大的過程,是擁有獨立思想和行為習慣的過程,那麼,對孩子來說,似乎我們所要做出的重要決定就是放手,並且遠遠地看著他們遠離;但對生你者,你也是具備贍養義務的,尤其當他們年老或生病的時候,老了會感受到無助,如果你沉浸於後者的歡樂祥和而忘記了前者的年老色衰,無疑會形成鮮明的對比。所以,我在情感上和行動中都會有所側重,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現實總會充滿無數變化和戲劇性,這就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提問的人好無聊。

就好比戀愛中的女人經常問男人,我和你媽同時落水你先救誰一樣的腦殘。

答案顯然都非常重要,沒有父母哪來的你,沒有父母的養育哪有今天的你,你哪有機會生下孩子,讓自己的生命得以傳承,享受天倫之樂。

假如不幸真的降臨到你身上,你的父母和你的孩子同時生病了,你的能力只能救一個,我想這裡的能力主要是指經濟能力,你可以藉助社會的力量可以同時救兩個。如果你覺得承擔不起,不管放棄了哪一個,對對方都是致命的傷害,自己心裡也永遠愧疚,不能原諒自己,唯有努力承擔起生命之重,才是對生命的尊重,才能對得到起養育自己的父母,才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也才算是盡到自己做父母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