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500萬買銀行理財產品,產品到期贖不回,你怎麼看?

帶上生活

首先回顧一下事件的原委:江蘇的張女士經廣發銀行某客戶經理推薦,說銀行有個產品年化利率不低於8.5%,張某此前一直在廣發行購買理財產品,於是就購買了1000萬的。後來有點不放心,打電話給了銀行副行長(張某的閨蜜),經建議後,退回了一半,改為購買了500萬的一年期理財產品,手續費額外是4萬元。

現在則是產品到期已經超過20天了,本息都未到賬,前去銀行詢問,才得知這個產品出現了問題,資金已經被大面積贖回,這家公司面臨清盤和資產變賣,這500萬鉅款何時兌現,能否兌現都成了未知。

經過檢索本事件的相關新聞,發現張女士目前已經收到了156萬的產品還款,此外產品發行公司還自願先行墊付給張女士200萬元。這意味著張女士已經有356萬元到賬,剩餘的資金和利息能否追回,還不得而知。

此類事件並非少數,有以下幾點值得大家注意:

1、只要是理財產品,那絕對沒有“保本”這麼一說,即便是銀行代為銷售,銀行也不會拿自己的錢出來貼補損失,不然就不叫“理財”了。

2、高收益率意味著高風險,年化利率不低於8.5%的理財產品已經是屬於風險較高的產品了。參考目前餘額寶等各類寶寶類產品的收益率是4%,風險較小的理財產品年化利率也就在5%左右。至於超過10%的,更是風險巨大。

3、即便購買理財產品,也要通過正規的渠道,不要貪圖購買理財產品送禮品,就輕易購買,還需仔細查看合同及風險提示,以免被騙。


藍藻能源

500萬銀行理財,已經無法拿回本金,這個金額不小。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專業理解是:


一,廣發銀行的理財產品。


對於廣發銀行的這款理財產品,先要做一個全面的分析和判斷,這款產品是不是屬於保本型的產品,投資產品的資金用於投資什麼類型的項目或資產,產品的條款是什麼內容,這些因素都是需要了解和確認。


另外,這款產品為什麼出現這樣的問題,廣發銀行需要給出一個合適的說法和回覆,需要拿出一個負責任的態度和解決方案。因為這是通過廣發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如果出現這樣的重大風險,作為銀行有義務給出投資者能夠接受的解決方案。


二,銀行理財的風險。


1,銀行系統確認上線的理財產品。


過去有一些銀行從業人員,在銀行銷售沒有經過銀行審核和批准的理財產品,結果造成投資者的風險和損失。所以,在銀行做理財的朋友們,必須要購買銀行系統上線的理財產品,如果購買銀行外面的理財產品,必將出現問題和虧損。

2,理財產品的風險和收益。


銀行的理財產品,有很多品種,既有低風險和低收益的產品,也有高風險和高收益的產品。因此,作為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要先辨別和判斷理財產品的風險與收益,購買符合自己收益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的理財產品。不要簡單認為銀行理財產品,就一定沒有任何風險。


3,廣發銀行的這款理財產品。


毫無疑問,根據目前的信息,這位朋友投資500萬元購買的廣發銀行理財產品,想拿回本金是不可能的希望。因為這款產品已經沒有支付能力,估計這款產品是屬於高風險的理財產品,可能當時投資者不知道產品的風險性。當產品需要通過變賣資產進行支付的時候,估計這些資產也是不值錢的東西,賣掉之後,也很難償還產品的投資本金。


三,理財和人生。


每次看到理財風險事件的發生,內心都是為受到損失的投資者感到心痛,賺錢不容易,虧錢卻很快。人生的路上,我們需要做投資和理財,但是,如何正確的投資理財,卻是非常重要的課程和目標。




雄風投資

這個事件發生後,聽說後來又收回了其中的356萬,尚有144萬沒有收回。我認為,後面的錢要全額收回的可能性不大。

這個案例有幾個特點:一是預期收益率超高;二是銀行代銷產品;三是這個產品可贖回的設計。

先說第一個。8.5%的年收益率,應當是極高風險的產品,購買時相信銀行也會做風險評測和提示,因此如果虧了,投資者也只能自擔風險。而且,這種投資是有門檻的,只對風險承受能力高的高淨值人群銷售,這個女士應該在買的時候是知道的,因為銀行肯定會做雙錄。(如果沒有做,可以投訴要求賠償)現在虧了就不答應,顯然是不合理的。

其次,從報道來看有專門發行公司,說明這是銀行代銷產品。因為但凡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都是由銀行作為管理人操辦運作,不會有第三方出現。相對來說,銀行自己的理財要靠譜些,畢竟銀行要為自己的信譽負責。而代銷的話,銀行只是中介,責任由第三方承擔,出了問題扯皮事情多。

最後,這款產品由於被大量贖回導致無法正常運作,屬於設計失敗。一項投資肯定有周期,只有持有到期才會實現預期收益,在遭遇大量贖回後產品遭遇流動性困難,無力繼續維持投資,肯定會遭受損失。——這款產品設計也有問題。

綜合以上分析,給我們的啟示是:第一不要貪圖高息,做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範圍內的投資。第二是儘量不要買銀行代銷產品,因為第三方發行的產品很難弄清楚,出了問題追責麻煩。

以上是我對此事的看法。我是空谷寒潭,歡迎留言探討。


空谷寒潭

現在很多人對理財產品一知半解,有錢不知如何投資理財,因此很容易聽信銀行理財人員的推介;而銀行理財人員是事先推定客戶懂得理財基本知識,且本著銀行自身利益最大化來對待客戶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客戶沒有自己的主見,又不知如何保護自己的利益,很容易出現風險問題。我認為在投資理財產品之前,人們一定要先做足功課,對理財知識及理財產品有一定了解,加上投資時聽取銀行專業理財人員的建議作參考,就可能減少失誤,同時既使失誤,也會有一定心理承受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