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役的二代戰機還有多少?

手機用戶呈林

現役的二代戰機中包括:殲7系列、殲8系列、殲轟7、少量的強5。這些戰機中有:1993年才開始生產的殲7E,總共生產了大約200架;殲8B/D,總共生產了大約100架;在2005年前後,我國空軍又開始裝備了部分殲7G、殲8H、殲8F戰鬥機。



殲轟-7A戰機編隊巡航

殲7E、殲8B、殲8D戰鬥機,後來我軍又對其進行了結構延壽、性能升級——換裝了新型雷達(脈衝多普勒雷達)、武器系統、電子設備等。升級後,殲7E編號改為殲7L,殲8B、殲8D升級之後編號改為殲8DF、殲8H。殲轟7、殲轟7A,屬於殲擊轟炸機,強調對地、對海打擊能力,並具有超視距攻擊能力,共生產了250架。二代機中,還有少量的強5,類似於俄羅斯的蘇24攻擊機的性質。


殲轟7機群,有點“大象漫步”的架勢

我軍現役二代機數量大約在700—800架之間,包括以上各型戰機。在2017年的CCTV—4的《今日關注》節目中,透露了:現役二代機數量在800架左右,隨著三代半戰機的入役,肯定還有二代機已經退役的,因此估計二代機的現役數量在700—800架間。二代機現役數據很難掌握:服役到期的,老化嚴重的,沒必要進行大修的……

殲8機群

至於殲7、殲8系列戰機,在現代戰爭中已經難以勝任未來的作戰任務,替代它們的是殲10系列、殲11系列、殲16等三代、三代半戰鬥機。殲10的最新改進型殲10C,不僅是一款空優戰機,還強調了其對地、對海的打擊能力,可以說是:一款空戰能力相當強大的多用途戰鬥機——最新型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武器系統、國產渦扇10B發動機、電子設備等等。

殲10C戰鬥機

殲16就是一款殲擊轟炸機(西方稱為:戰鬥轟炸機,比如美國的F—15E),雙發、雙座、多用途戰鬥機,屬三代半戰機。其作戰航程更遠,達到3900公里;作戰半徑更大,1500公里;超視距攻擊能力,新型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強大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擁有12個掛點、載彈12噸……根據公開信息,殲16就是為了替代殲轟7系、強5戰鬥機,提高我軍在多用途方面的作戰能力,可以更好的應對世界局勢變化。


殲16戰機

目前,這些二代機已不在堅守一線,根據去年的公開報道:一架殲8戰機被改為偵察機 。這說明我軍正考慮這些未到退役期的二代機的出路問題:即補齊了我軍在偵察方面的短板,又可讓其發揮餘熱。可以肯定的說,隨著四代機、三代半機的入役,這些二代機勢必逐步退出人們的視線。


儒道之主

裝備數量統計問題,是筆者比較關注的領域,希望答案能讓你滿意。

中國的2代機分為殲-7系列和殲-8系列,當然,筆者會捎帶的談下強-5系列和飛豹系列。

以中國空軍約1800架左右的戰機規模,以前服役了上千架的殲-7系列,300來架的殲-8系列,幾百架的強-5系列,以及一些外購的蘇-27/30系列。2004年後,隨著國產3代戰機裝備規模越來越大,2代機也迎來了退役高峰期。

殲-10A生產高峰期,一個批次數量高達40架左右(圖為第6批編號40)

目前我軍裝備的3代戰機規模已達1000架左右,殲轟-7/7A飛豹戰機的規模為300多架,所以,很明顯,2代機加強5系列的總規模目前約為500來架。其中300多架殲7系列,100多架殲8系列,以及不多的強5系列。

新機的大量服役,代表著2代機的大量退役。這些年,我國3代機年服役數量高達60-80架,那麼是不是意味著,7年之後,我國就基本沒有2代機了呢?當然不是。

出於歷史原因,很多2代機生產比較晚,目前機齡還比較短。在殲7系列中,有200多架是1993-2000年生產的,有近百架是2004-2006年生產的。按照近30年的服役壽命,這些戰機離退役還早,全部退役恐怕要到2035年左右了。而在殲-8系列中,殲-8F、殲偵-8最晚甚至生產到了2012年,所以,你懂的。

8爺永遠不老,爭取幹到建-國百年。

可能會有人擔心,這樣會不會影響新型的3.5代,甚至是4代機的裝備?這倒不至於。因為大量的蘇27、殲11機體壽命不是很長(甚至低於或不高於殲-7/8的中後期型號),加上我國這些年訓練量很大(由於訓練任務的問題,3代機年訓練時間比2代機長許多),也逐漸接近了退役期,甚至部分用的“狠”的型號,比如蘇-27UBK已經退役了不少。所以,3代機也是有換裝任務的。

整體來說,各型戰機服役到啥時候,看具體需要了。想晚點退役就省著點用,或者延壽一下;想早點退役就多用用唄,或者直接退役,國外也是有不少例子的。


晨曦軍情

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目前裝備的現役戰鬥機總數超過2000架,其中三代機及其改進型佔據了大半壁江山,數量超過1300架;四代機剛剛開始部署,數量不超過兩位數;剩下的就是以殲7殲8系列為主的二代機,數量大約700架。殲7戰鬥機的服役數量曾經超過1000架,這些年來由於殲10殲11的不斷列裝,殲7開始大量退役,至今仍在服役的數量大約在500架左右,全部部署在空軍作戰部隊。殲8戰鬥機的產量一直都不高,但是生產時間持續較長,直到2012年才徹底停產,殲8早期型號已經全部退役,改進型以及偵察型還繼續在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服役,數量大約200架,其中海軍航空兵只有20多架。按照現在中國每年的戰鬥機生產速度(大約100架/年)以及戰鬥機機隊規模的擴充,二代機在中國軍隊服役的時間還會持續十年左右。


晨言無語

目前我國總體上大約有近550架二代機,其中殲-7E大約200架,殲-8大約100多架,另有大約250架殲轟-7。這些戰機進入21世紀後相繼停產,部分早期型號已經退出現役,不過這些戰機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可以為我軍培養大量的戰鬥機飛行員,需要時可以及時加以訓練成為三代機飛行員。

總體上看,二代機由於生產時間較早,設計思想較為陳舊,所以在90年代中後期,我國對部分二代機進行了現代化改進,對部分飛機的結構壽命進行了延長,比如殲-7E、殲-8B、殲-8D的結構壽命延長至4500小時。同時對部分戰機的雷達、電子戰系統進行了升級,並且統一進行了標準升級編號為殲-7L、殲-8DF、殲-8H。預計我國的二代機按照目前每年150-200訓練小時的使用速度,最快也要到2025年才能全部退役,晚一點的話則要到2030年才能退役。對於目前我國的這些二代機而言,主要方向上已經不能指望它們從事作戰任務了,不過對於日常的巡邏、偵查、訓練還是大有可為的,尤其的改進過的殲-8DF/H與殲轟-7,目前看一般的日常巡邏任務還是完全可以勝任的。

綜上,無論是二代機中的殲-7、殲-8或者殲轟-7,亦或是二代機飛行員,都是我軍一筆重要的財富,如何在現今的和平年代利用好它們,是一個十分科學而又嚴謹的課題。按照筆者的想法,我軍目前1%的四代機作用就是去踹門的,至於後面前去洗地的、放導彈的,誰管你是幾代機,只要導彈能發射出去就可以了,二代機一樣可以發射高性能的導彈發揮關鍵作用。


楠竹一

二代機除了少量的飛豹即殲轟7A還有維護性生產外,其它都已經停產,但停產和退役是兩個概念。

強五自2007年生產完一批加保形油箱(增作戰半徑)的機型後停產,但目前仍然有100多架在服役。臺海有事時,抵進戰場低空打掃用處很大。

殲轟七(飛豹)大量裝備海軍,配置新的空地導彈後作戰能力不弱,蘇30數量不多的情況下 可謂物美價廉。

殲七在殲10大量裝備後已經完全停產,少量在服役,逐步退出,部分如同殲六等改為無人攻擊機。

殲八在蘇27殲11大量裝備後也於2012年完全停產,少量在服役,逐步退出,部分用於特種電子戰平臺。

目前,強五和殲轟七在服役,主要是沒有替代機種,美國在A10攻擊機停產後認為強擊機不適合現代作戰已經完全不發展了,強五退役也是遲早的事情。殲轟七的作用已經完全可以用蘇30/殲16代替,退役也會很快。


深藍之南1012

二代機都是落後的產物,中國有這種飛機就說明中國是世界上最落後的國家(霧)。 在中國噴子(不一定是中國人)眼中,高科技說成抄襲 新研的說不靠譜 先進的可以說不敢打 亮劍了說不人道 血性說成腦殘 愛國說成狗 媚外說成客觀 福利不如瑞典 經濟不如美國 軍事才世界前三(不是第一就是垃圾) 人口不如印度 中國和全世界相比總會有國家超過中國 而且不能說他們,如果你說中國的好處他們會像磚家一樣說你是個傻子(他們什麼方面都是專家)

當個中國人我覺得很累[捂臉]


3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中國現役2代機,主要有殲7E/G和殲8Ⅱ前者服役較多,為滿足當時周邊空域安全,所產較多在2000左右,殲8經過改之後也在300我左右殲7按照使用壽命大約在2030左右退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