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曾經顯赫的軍事要塞,如今衰落成記憶之城


明朝政府在古絲綢之路上建有三座軍事要塞:永泰,鎮虜,保定,現如今保留下來的只有永泰城。永泰城牆極為堅固,在明清時期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400多年來沒有被攻破過。

這座曾經顯赫的軍事要塞,因為戰爭而興起,又因為自然環境的改變而衰落。當年的營房已成了難尋蹤跡的殘垣,你爭我奪的草場也化為了戈壁。

永泰城修築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是萬曆二十六年將軍李汶擊敗韃靼部落收復大小松山後上報朝廷,為防禦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而建成的軍事要塞。成為通往青海、河套、新疆和西藏的咽喉要地,也是古絲綢之路的東端門戶。

當時城內駐兵2000多人,馬隊500多人。城圍周長1.7公里,高12米,城牆上有炮臺12座,城樓4座,城下有甕城 護城河,南北兩側分別指向蘭州和長城方向分別建有綿延數十里的烽火臺,堪稱中國古代軍事要塞教科書式的典範。

在上世紀50年代村裡還有30多個姓,1300多人,多是明代駐兵以及將領的後代,那時城外的草原和樹木還相當繁茂,不似現在荒灘戈壁的景象。到了1958年,全國開始大鍊鋼鐵,永泰城裡100多棵參天古木被盡數砍伐,周圍山上的樹木也難逃厄運。後來又是破四舊,城裡明清時期的廟宇高樓,也被一拆而空。




永泰古城周圍近幾十年來生態惡化嚴重,水資源匱乏、土地沙化和鹽漬化、森林覆蓋率急劇下降。不斷惡化的環境迫使城中的居民不得不向外界轉移。解放初期的1000戶人家,已衰減至百餘人。古時的練兵場,豎起一座座發電風車。往日“酒肆商行,旗幌昭然;茶亭飯館,四時飄香”的繁華已不復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