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摸著你墓碑上的名子感覺摸著你的臉

部分中轴线重点文物内居民年内搬走

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規劃年內將完成草案,以產權置換、異地安置推進文物院落騰退修繕

北京核心區文物騰退保護遲緩

去年12月31日,北京市政府印發《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推出一批新政,加碼文物保護力度。

昨天,北京市推進落實加強文物工作實施意見暨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總結會上,北京市文物局局長舒小峰對《意見》作解讀時提出,近年來,北京文物工作取得可喜成績,但核心區文物使用不合理、文物騰退保護遲緩、文物活起來程度不高、文物安全存在隱患等問題,還需下大力氣解決。

建跨部門涉案文物移交等機制

據舒小峰介紹,《意見》起草歷時近一年,先後於2017年8月15日、11月29日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市委常委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由市政府於12月31日印發。

《意見》主要有七個部分共28條,明確了北京文物保護的重要意義、總體要求、明確責任、加強重點領域文物保護、推動文物規範合理適度利用、加強文物安全執法、完善保障措施等內容。

舉措1

以異地安置等推進文保單位騰退修繕

據舒小峰介紹,《意見》在具體舉措方面充分考慮北京文物資源現狀,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三個文化帶”建設保護、大遺址保護、革命文物和近現代重要史蹟保護、城鄉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可移動文物保護、京津冀文物協同保護八個方面作出部署。

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方面,《意見》提出要堅決落實“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結合非首都功能疏解、棚戶區改造和環境綜合整治,研究制定文物騰退方案和騰退清單,確定一批以明清皇家壇廟、王府和瀕危不可移動文物為重點的核心區文物騰退和保護修繕項目,採取產權置換、異地安置等方式,平穩有序推進騰退修繕工作。

《意見》明確要求加強歷史文化名園和宗教活動場所中文物的管理、修繕和保護。

歷史上曾是宗教活動場所,現屬文物、旅遊、園林等部門管理使用的不可移動文物,除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並交由宗教界依法管理使用的以外,其餘的在騰退修繕後,也要作為公共服務場所向社會開放。

舉措2

琉璃河和路縣故城等多個遺址公園將建

根據《意見》,北京未來將建成多個遺址公園。

除了通州西漢路縣故城遺址將建遺址公園及配套博物館、考古工作站,圓明園、周口店、琉璃河三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建設也將統籌推進,向社會開放有條件的區域。

同時,房山區金陵和大白玉塘採石廠遺址、大興區團河行宮遺址、平谷區上宅文化遺址、延慶區大莊科遼代礦冶遺址群等區域性遺址也將實施保護利用和考古研究。

明城牆遺存、元大都城牆遺址、金中都城遺蹟、金中都太液池遺址及中心城區以外的其他古城垣遺址保護工程將啟動實施。

舉措3

社會力量修區文保單位可享限期使用權

北京近年來明確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工作。今後,參與文物保護的社會力量或將獲得“回饋”。

《意見》明確,社會力量自願修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或尚未核定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可依法依規在不改變所有權前提下,給予一定期限使用權。

為此,北京還將研究制定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辦法,支持有條件的群眾自治組織保護管理尚未核定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

舉措4

文物工作成領導幹部考評重要參考

《意見》明確,各級政府依法履行文物保護的主體責任,並把文物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每年至少專題研究一次文物工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參考。

文物行政部門承擔監管責任,國有文物的使用人和收藏單位、非國有文物的所有人對文物保護負有直接責任。

《意見》還要求,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建立文物行政部門同監察、公安、司法機關和海關等單位的案情通報、案件移送、涉案文物移交等機制。

■ 追訪

中軸線申遺保護規劃年內完成草案

中軸線申遺是北京文物保護未來的重點工作。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今年將制定中軸線申遺綜合整治規劃實施計劃。

市文物局副局長於平昨天透露,中軸線申遺保護規劃和中軸線申遺綜合整治規劃預計年內完成草案,未來將按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標準提升北京的老城保護工作。

對於中軸線保護工作,《意見》如此部署:“按照世界文化遺產標準,進一步加大對中軸線沿線文物的保護力度,實施中軸線古建築群修繕工程,把文物修繕同改善環境質量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有機結合起來。”

這涵蓋兩方面內容:一是對中軸線古建築群進行修繕,二是文物修繕需要考慮與居民生活相結合。

於平表示,由市級單位管理使用的中軸線重點文物單位內的居民,年內將搬遷騰退,重要遺產點內的不合理使用問題將在中軸線申遺過程中儘可能得到協調解決。

此外,中軸線重點文保單位的開放也將得到推進,如位於景山公園內的壽皇殿已基本完成修繕工作,年內將作為展陳場所開放。

東西城將騰退近百處文物

東城

今年修繕太廟、天壇、社稷壇

東城區常務副區長陳之常在北京市兩會期間介紹,東城區已組建了由區委書記、區長掛帥的領導機構,編制了“十三五”文物騰退修繕利用的規劃,計劃到2020年時騰出47處文物。

據悉,東城區去年騰退了11處文物,修了9處。同時,東城去年共拆除違建41.9萬平方米,是過去五年拆違總量的1.8倍。

東城計劃今年開始修繕太廟、天壇、社稷壇三處文物,完成天壇公園內住戶的騰退工作,推進前門地區所有會館的騰退。

西城

騰退5至6處直管公房類文物

西城區文委主任孫勁松曾介紹,西城區181處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和182處文物普查登記項目中,作為大雜院用於居民居住、處於不合理使用狀態、存在安全隱患的文物共有165處。

西城區將47處社會關注度較高的直管公房類文物納入騰退保護計劃,建築面積達53800平米,整體投入過百億元,這也是迄今為止北京最大規模且主題突出的文物騰退保護計劃。2017年12月初,15處直管公房類文物張貼騰退公告,正式啟動騰退。

這47處文物修繕後,將於2020年全部亮相。西城區還將結合鼓樓西大街、阜成門內大街、什剎海地區的改造以及內城水系恢復、老城復興等契機,再選擇5至6處直管公房類文物啟動騰退,為保護北京的古都風貌探索法治經驗。

西城區部分中軸線上的景觀已經顯出了新面貌。

為配合中軸線申遺,位於古都皇城核心區什剎海歷史文化保護區內的地安門百貨商場,從2016年3月開始綜合改造。去年10月,其東立面落架亮相,同年12月實現了外裝整體亮相。

該項目按照傳統工藝修建沿街牌樓,使得夜景、湖景相得益彰,有效保存了中軸線歷史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