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帥府”到革命聖地延安,他走上了一條與父兄完全不同的道路

從“大帥府”到革命聖地延安,他走上了一條與父兄完全不同的道路

張學思是人民軍隊的優秀將領、中國人民海軍的創建者之一、愛國名將張學良之弟。1916年1月6日出生於奉天(今瀋陽)大帥府,為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第四個兒子。他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八路軍冀中軍區參謀處長、平西軍分區副司令員、遼寧省政府主席、省軍區司令員、東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新中國誕生後,先後擔任大連海軍學校副校長、海軍司令部副參謀長、參謀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任海軍參謀長,曾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70年5月29日受迫害含恨病逝。


張學思,這位大帥府走出的“四公子”可謂一生傳奇。他出身軍閥家族,卻走上了一條和父兄完全不同的革命道路。

6歲成了曹錕的“六姑爺”

張學思出生於1916年1月6日。張學思出生不久,張作霖在奉天火車站、圖書館,接連遭遇兩次暗殺,但都平安脫險,不久升任奉天督軍兼省長,從此飛黃騰達。張作霖認為這是張學思的降生給他帶來的好運,加之這個兒子從小聰明伶俐,甚得張作霖的歡心。

從“大帥府”到革命聖地延安,他走上了一條與父兄完全不同的道路

張作霖和他的子女們

在張學思6歲那年,張作霖給他訂下一門親事,老丈人是直係軍閥首腦曹錕。

當時,直皖戰爭剛剛結束,中國的時局變成了直奉對峙。為了緩和日趨緊張的矛盾,奉系軍閥首腦張作霖決定與直係軍閥首腦曹錕聯姻。於是,年僅6歲的張學思成了政治鬥爭的籌碼,與曹錕的六女兒曹士英定了親。可是,張曹聯姻不到兩年,親家就變成了冤家。

1922年4月28日,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張學思的這段“啼笑姻緣”就這樣“流產”了。

14歲離家,接觸進步思想

1928年6月4日,父親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大哥張學良執掌東三省軍政大權。那一年,張學思12歲,正在奉天同澤中學讀書。他好學上進,經一位同學介紹,認識一位具有民主進步思想的教師王西征,張學思很快被王西征的學識所吸引,他說服母親,將王西征聘請到大帥府授課。王西征並不是共產黨員,但他是張學思走上進步道路的啟蒙教師。受他的影響,張學思開始閱讀一些進步書刊,接受進步思想。也是在他的鼓勵下,1930年,14歲的張學思離開奉天到北平求學。

從“大帥府”到革命聖地延安,他走上了一條與父兄完全不同的道路

左起:張學思 張學良 張學銘

經歷了父親被日軍炸死的慘劇,親眼目睹了日軍在中國種種侵略暴行,面對國恨家仇,張學思很快參加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去。在北平期間,張學思接觸了一些革命志士,受到了初步的階級鬥爭和社會革命思想的影響,並通過閱讀一些政治書籍和進步小說,使張學思看到了救國的希望,從此立志要做剝削階級的叛逆者,渴望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3年3月,17歲的張學思在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參加反帝大同盟,抗議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暴行,同年4月,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5歲質問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東三省淪喪,舉國震驚,張學良一時間也成了全民所指的“罪人”。正在北平匯文中學唸書的張學思痛感於國恨家仇,積極參加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可是,同學們在大罵張學良“不抵抗主義”的同時,也將憤恨發洩在張學思身上。他們甚至用墨汁在張學思的襯衣上寫了7個大字:“不抵抗將軍之弟”。

從“大帥府”到革命聖地延安,他走上了一條與父兄完全不同的道路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

這件事刺痛了張學思,他羞辱難忍。有一天,他來到張學良辦公的順承王府,徑直闖進了哥哥的休息室,一見面就說:“大哥,我真沒想到你會變成這個樣子!”張學思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他氣憤地說:“為什麼下令不抵抗?為什麼丟棄東三省?為什麼要背上千古罵名?”

張學良還是頭一次見到四弟如此衝動,讓他坐下來慢慢說。張學思沒有坐下,他解開身上的粗布長衫,襯衣上“不抵抗將軍之弟”7個大字,赫然躍入張學良的眼簾。張學良從沙發上蹦起,情緒激動:“四弟,大哥對不起你,讓你受委屈了!”他在屋裡踱來踱去,突然轉身看著張學思,眼睛變得血紅:“四弟,請你相信我,你大哥絕不是那種賣國之人,殺父之仇、失土之恨,我張學良是不會忘的,總有一天,我會用行動洗刷恥辱!”

那一刻,張學思明白了,哥哥是有血性的軍人和愛國者,他不會就這樣輕易地放棄失去的家園。

21歲為張學良傳密令,成永別

1937年8月,張學思受中共中央的派遣,前往奉化溪口雪竇山探望被拘禁的張學良。張學思來到雪竇山,當晚下榻在關押張學良的“別墅”中。由於特務的跟蹤防範,幾天過去,兄弟二人根本就沒有單獨接觸的機會。

從“大帥府”到革命聖地延安,他走上了一條與父兄完全不同的道路

張學思

就在張學思臨走的前一天,雷雨大作。早飯後,張學良對四弟說:“今天不能出去逛了,走,到書房裡看看畫報去。”於是,借趙四小姐張羅著和特務們玩牌的機會,張學良把四弟領到書房一角,用3個書架和1個報架擋住了門窗外的視線。張學良示意張學思別吱聲,他指了指牆壁,暗示裝有竊聽器,然後拿出紙和鉛筆,兄弟倆進行著無聲的談話。張學思以最快的速度在紙上寫著:抗戰的形勢……共產黨的主張……東北軍的情況……人民的願望……張學良看完後,用橡皮擦去鉛筆字,又在紙上寫起來……

交流中,張學良告訴四弟,東北軍如能團結,抗日戰爭擴大,他就有恢復自由的可能,讓四弟把此話傳達給東北軍各軍長。他要四弟多看進步書,回東北軍去,抗戰到底。

張學思接過大哥遞來的一張張字條,默讀著,淚水止不住地從腮邊滾下,把字條打溼了。他擦淚揮筆,寫下幾個大字:“您的話我一定辦到!”

沒想到這次相見竟成了兄弟二人的最後一面。

22歲奔赴延安,受到毛澤東親切接見

張學思早年讀完《論持久戰》之後,就對毛主席仰慕已久。1938年10月,張學思在周恩來和劉瀾濤的安排下,從武漢奔赴延安馬列學院學習。這年12月,張學思在周恩來的引見下見到了毛澤東。

在楊家嶺,張學思受到毛澤東的親切接見。毛澤東問道:“你就是張學良的弟弟吧?”

張學思回答:“是的,我是張學良的四弟張學思,現在改名叫張肪。”

毛澤東讚許地點點頭說:“你能來延安,不簡單嘍!”他親切地端詳著張學思那清秀的面孔問道:“你二十幾歲啦?”

“報告主席,我已經22歲了。”

“你還是個娃子嘛!”毛澤東慈祥地笑了,問道:“你感覺怎麼樣啊?能過得了這裡的生活關嗎?要不要錢花?”

張學思的臉唰地一下紅了,他有些不好意思又有些焦急地說:“主席,您可別把我當成小孩子呀!”

毛澤東爽朗地大笑起來,他親切地對張學思說:“你是少爺公子出身,過去的生活條件那麼好,初到延安來,我擔心你生活受不了喲!”

毛主席親切的關懷,使張學思感到格外的溫暖。他覺得有許多心裡話要向毛主席講,他告訴毛澤東,延安生活雖苦,但覺得比什麼地方都好,延安能革命,能抗日,他什麼都不怕。毛澤東聽了之後很是高興,鼓勵張學思:“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將來為中國革命作出更多的貢獻。”

從“大帥府”到革命聖地延安,他走上了一條與父兄完全不同的道路

1956年6月11日,肖勁光(右一)陪同毛主席接見張學思同志。

24歲傾心僱農出身的進步姑娘

1940年初春的一天,延安女子大學舉行報告會,吸引了周邊許多院校的學員。張學思也與東北幹部隊的同學來到女大禮堂。開會前,張學思被一位聚精會神地翻閱畫報的年輕姑娘所吸引,不由得湊了過去與姑娘聊了起來。

此後,為了能再見到這位姑娘,女大一有報告會,張學思就早早趕到會場。當他第三次來到女大禮堂時,撞見了老鄉顧大姐。顧大姐親熱地和張學思嘮起磕來。張學思乘機向她打聽起那位姑娘。“哦,你問的是謝雪萍,我們是同班同學。”張學思通過顧大姐瞭解到:謝雪萍出身於廣東省德慶縣的一個僱農家庭。14歲那年從家裡逃到廣州,到紡織廠做工。1938年,經八路軍廣州辦事處的介紹,謝雪萍奔赴革命聖地延安。當時,她剛剛18歲。

“大姐,我想請你……當個紅娘!”張學思突然鼓足勇氣說出了心裡話。顧大姐被張學思的誠懇所感動,爽快地答應了張學思的請求。在顧大姐有意安排的幾次“偶遇”後,兩個人迸發出了愛的火花。1940年秋天,張學思和謝雪萍在寶塔山的窯洞裡,與東干隊另外幾對新人一道,舉行了別開生面的集體婚禮。在以後幾十年的崢嶸歲月中,兩人甘苦與共,互敬互愛,被大家譽為“模範夫妻”。

從“大帥府”到革命聖地延安,他走上了一條與父兄完全不同的道路

1950年春天,張學思夫婦與母親在大連合影。

從“大帥府”到革命聖地延安,他走上了一條與父兄完全不同的道路

張學思、謝雪萍夫婦

39歲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

1949年末,張學思受命到大連創建海軍學校並任校長。8個月後,人民海軍第一所正規高等學府——大連海軍學校正式開學了。至此,新生的中國海軍有了自己培養人才的基地。

1955年,時任海軍司令部副參謀長的張學思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第二年,張學思赴蘇聯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留學深造。當蘇聯得知張學思是奉系軍閥張作霖之子時,竟不同意接收他來留學。最後,是周總理親自出面找蘇方協調,張學思才得以成行。

從“大帥府”到革命聖地延安,他走上了一條與父兄完全不同的道路

左起政治部主任李東野,副校長兼副政委張學思,副政委劉華清(攝於1953年)

1961年,張學思任海軍參謀長。這期間,他隨海軍司令員肖勁光部署指揮了對金門的炮擊和封鎖,參加國產潛艇的遠航訓練,率巡邏艇編隊遠赴西沙群島作設防視察……為人民海軍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周總理稱譽他為“海軍的好參謀長”。

從“大帥府”到革命聖地延安,他走上了一條與父兄完全不同的道路

海軍學校學員方隊接受張學思將軍檢閱

54歲含冤離世

從“大帥府”到革命聖地延安,他走上了一條與父兄完全不同的道路

張學思與周恩來鄧穎超

1971年9月,張學思夫人謝雪萍向毛主席上書,為丈夫鳴冤。1972年4月30日夜,毛澤東讀罷這封信,流下了眼淚。他對張玉鳳說:“在延安的時候,我就認識了張學思,他是一位很進步的青年,長期接受革命培養。想不到,這麼一位海軍的幹才,被他們活活整死了,可惜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央軍委和海軍黨委給張學思徹底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