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用戶68508595054

《爸爸去哪兒5》陳小春怒吼Jasper,反被兒子教育,大吼大叫只會讓孩子加劇反抗!

《爸爸去哪兒5》上演了,陳小春和他兒子Jasper是朵媽比較關注的一對父子。

陳小春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對Jasper怒吼。

Jasper不畏強權,用擴音器教育爸爸:請你不要發脾氣了!

陳小春意識到自己態度不好,跟Jasper說對不起。

看到這裡朵媽想說,是否你也吼過你的孩子,當他們沒有按照你意願行動時,你是不是也發過脾氣?但這真的有效嗎?


吼叫、強迫孩子?其實你已經輸了

在採訪中,陳小春說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這個場景,他的小小春居然在節目裡和他對答了,也是那一瞬間他意識到自己的不對,趕緊給孩子道歉。

那麼你們呢?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你們有沒有那麼一瞬間覺得自己太過固執,打著為孩子好的幌子招搖過市?

事實上在我們生活中,這種吼叫強迫式教育比比皆是。

就說朵朵爸爸吧。他平時已然是高質量陪伴的楷模,但脾氣上來了就跟頭牛似得,拉都拉不回,用朵朵奶奶的話說“非得和孩子較勁”。

朵朵起床後洗漱,按照慣例,應是先上廁所,但昨天她一個勁兒的重複:我不要拉尿尿我不要拉尿尿。這種頻次和復讀機差不多,讓人聽著的確有點心煩。

朵朵爸爸不管不顧的抱起朵朵,叫我們走開讓他來。朵朵在廁所大聲哭起來,還說就是不拉。

我從房間出來:朵朵是不是不要尿尿?

朵朵:是的。

我答:那就不拉,到幼兒園之後要拉就喊老師。

她同意了。

一般來說,早上起床後上廁所是正常程序,上幼兒園的這一個多星期她都是如此,因此爸爸按流程來也無可厚非。

但事實上朵朵最近咳嗽,昨晚我給她喝太多水,導致四點多尿床,所以起來後沒尿尿也很正常。這時當父母的瞭解孩子的訴求就很重要。

大多數時候,孩子不願做某事就是單純的覺得夠了,我暫時不需要。當孩子暫時不需要時,完全沒必要吼叫逼迫,來個世界大戰。

你給孩子餵飯,孩子說不吃,你逼迫;你讓孩子睡覺,孩子不睡,你吼他;你讓孩子喝水,孩子不喝,你強行喂……

孩子稍微不按照你的意願發展,你就開始惡魔附體,小則說教,大則怒吼,彷彿不吼就體現不出自己尊貴的家長身份。

如果看到文字的你剛才正好吼了逼迫了你家小朋友,沒關係,趕緊道歉,小朋友絕對比你想象中要寬容,他們百分百會原諒你。

有時你還在自責,可你的孩子睡一覺什麼都忘了,正用一張燦爛無比的臉龐對你笑呢。

每個小朋友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有自己的需求和規律,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讓自己心情平和,尊重孩子的意願,瞭解他們的需求,不急不躁,不吼叫不強迫。

與你共勉。


END

關注我吧,讓朵媽陪你玩轉帶娃、職場、婚姻、生活,成為人生的大王。


朵媽是大王

父母的各方面言行,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子女的思想及行為。所以作為家長要想培養出優秀的子女,首先你自身要具備良好的的品行,因為孩子是受父母的影響為最多也最長久的。

若父母總是對子女大吼大叫,不能心平氣和的和孩子進行溝通來解決事情,那他們從小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裡,必定會受到影響。

1、父母總吼孩子,對於膽子小的孩子,會在心裡產生恐懼感,時間長了,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做事膽小、畏懼、缺乏自信等。

2、父母對孩子吼叫,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他們雖然是孩子但是也是有自尊的,家長總是吼他們,會讓他們覺得,自己不被收到尊重。

3、家長吼孩子,還會令一些孩子產生叛逆心裡,他們對於家長的這種行為在心裡排斥、抗衡時間久了就會導致性格上開始叛逆,家長越是對他們大吼大叫他們越是不聽話,不按照家長的話去做,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抗議。所以家長要使用正確的方式來教育子女,否則會令孩子出現問題。

4、家長總對他們大吼大叫的, 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在這種環境中生活久了,孩子受到家長的影響,性格上也會變得暴躁,動不動就愛發脾氣,大叫。

家長總是對子女大吼大叫,會對他們造成不少不良的影響,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時刻約束自身的言行,為孩子樹立榜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的來和孩子交談,理智的處理問題。不僅是對孩子,對自身也是一種修養的提體現。


決勝網

其實作為父母都是愛著自己的孩子的,但是有時候孩子的行為難免會讓父母生氣,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動手。

因此我想先告訴各位家長,孩子是具有特殊的學習規律和特點,並且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對於事物的認知也是有限的,所以家長需要做到應該是正確的教育與引導。

那麼如果長期的對孩子大喊大叫,會對孩子造成以下幾點影響。

第一:因此缺乏自信。


如果家長經常對孩子大喊大叫,對於孩子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缺乏足夠的自信心,孩子會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越是這樣孩子就越容易把事情搞砸,然後陷入惡性循環。這對孩子的以後也是很不利的影響。

第二:導致性格懦弱。

家長長期大聲批評孩子,還容易對孩子的性格產生負面的影響,例如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懦弱,在以後遇到問題或者困難容易產生畏懼以及抗拒的心理,並且容易退縮,缺乏應有的擔當以及強烈的責任感。

第三:引發叛逆心理。

而有的孩子則可能出現叛逆的心理,疏遠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感情,甚至和家長對著吵,還有可能離家出走,這些都是因為這種不當的教育方式所引發的。因此正確的教育和引導是相當重要的。


李夢龍


我父親脾氣 就很不好,常常因為一些不遂他意的事情發脾氣,衝我吼等等,會說一些傷人的話,比如:你都不如死了這種。造成的影響只能站在我的角度上講一講。

首先是十分敏感,會特別在意別人的情緒,真的就像微博裡描述的那樣,別人對你態度稍有變化,就開始反思自己是否有問題,是否有什麼地方做錯了,惹他不開心了。這跟小時候的環境是分不開的,因為我怕父親發怒,所以總會小心翼翼。

第二就是十分易怒。不 知道是父親的遺傳還是因為在這種環境下長大,慢慢的我發現我也變成了父親的樣子,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會不開心,發脾氣。

暫時能想到的就這麼多 ,另外說一些題外話。

我曾經很討厭他,現在二十多歲,剛剛畢業,也沒什麼感覺了,只是覺得這種方式對當時心智未成熟的我(初高中)傷害 真的挺大的,首先經常的打擊,會讓孩子沒什麼 自信,第二就是會造成小孩有什麼事情不願意跟家長溝通,比如現在有的孩子會跟家長說學校裡某個孩子欺負他,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應該在自 身上找毛病,你好好的為什麼別人回會去招惹你?殊不知現在很多小孩子就是這樣,手欠,打你一兩下根本不需要理由。孩子學校遇見事 情,心裡不滿,說給家長聽,反而被家長又教訓了一頓,長此以往對孩子 的影響很惡劣,甚至能造成自閉。

說了這麼多題外話,其實只是 想說父母那代人,他們絕大多數不懂得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就拿我父親來說,他總是打擊我,後來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告訴我這叫激 將法。有志氣的孩子聽到他刺激的話,肯定會努力的。他可能不知道孩 子需要更多的是鼓勵,而不是這種所謂的激將法。這也不能怪他,畢竟他們不 怎 麼在意,或者說根本不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我暫時只能想到這麼多,如果你說怎麼辦,這個確實沒什麼好辦法,他們很固執,根本不聽你的道理,你能做的只有不被他的話所影響。

說了這麼多,希望 那些傷人的話不要對題主造成傷 害,也希望題主 吸取教訓,日後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王石溝

大吼大叫是缺乏耐心的一種表現,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很多負面影響:


1.降低孩子對自己的認同,產生自卑心理。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當父母對他大吼大叫的時候,他首先會不自覺地認為肯定是自己哪個地方沒做好才惹父母生氣的,然後他們會自責會愧疚。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會讓孩子更多地否定自己,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總是不能讓父母滿意,不斷責怪自己,自我評價也會越來越低。

2.使孩子變得優柔寡斷

。由於經常遭受父母的大吼大叫,孩子內心難免會有些排斥,於是會想盡辦法去避免。那麼,他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會更加小心謹慎,不敢輕易做決定,甚至變得優柔寡斷,前怕狼後怕虎,不知怎麼是好。

3.開始無視父母,甚至產生逆反心理。當長期遭受大吼大叫之後,孩子有種破罐子破摔的架勢,反正都一樣,還不如不作為。心理學把這種現象叫做“習得性無助”,即長期處於某種情況下,抵抗不了就慢慢接受,不做任何反抗。父母總是大吼大叫,他看不到我的改變,反正不管我怎麼做,結果都一樣。有的孩子甚至出現逆反心理,你越不讓我做什麼,我偏要去做,反正結果都是你不認同我。

4.孩子遇事缺乏耐心。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照出父母的優點,也會反應父母的不足。當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缺乏耐心,大吼大叫,同樣給孩子做了一個不好的示例。當孩子遇到棘手的事情需要處理時,父母的大吼大叫的形象也許無形之中會影響到孩子,甚至潛意識中認同父母的那種方式,所以也會表現出相似的行為。

很多寶媽也許會說,我也知道對孩子發脾氣不對,那我們怎樣去避免呢?

1.傾聽孩子的聲音。不妨多跟孩子交流,瞭解孩子的想法,也許我們忽略了孩子某種行為的真正意圖。比如你覺得已經很晚了,孩子該睡覺了,可是他偏纏著你給他講故事,絲毫沒有睡覺的意思。也許你會衝著他發火,你工作一天已經很累了,這孩子真不懂事,都不讓你好好休息一下的。你可曾想過孩子為什麼出現這一反常行為呢?你是否因為忙於工作忽略對孩子的陪伴呢?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無法把自己的想法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來,需要我們大人去引導他說出來。所以當你即將發火時,不妨先蹲下來,瞭解孩子的想法。

2.暫時迴避,等自己冷靜下來在跟孩子進行溝通。有的家長會說,情緒來了沒辦法控制。那這個時候請以最快速度迴避,讓自己做做深呼吸,使自己儘快恢復平靜。

3.心理暗示。“放鬆放鬆,沒什麼大不了的。”“孩子做些錯事很正常,早發現早改正。”

我是小魚媽媽121,歡迎大家關注、轉發、評論,期待跟大家探討更多育兒問題。


小魚媽媽121

經常對小孩大喊大叫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讓小孩驚嚇,本來小孩是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突如其來的吼叫聲會讓人嚇一跳,嚇多了睡覺睡不安穩是必須的

除了最直接的影響外還會產生很多後遺症

比如第一是膽小,小孩每每自己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或者沒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被吼,哪有什麼勇氣去自己動手,說不定吃飯都要想想我吃快了會不會被罵吃那麼快餓鬼投胎呀怕沒你吃是不是。吃慢了也會被罵吃個飯都磨磨唧唧是不是不是吃殘羹剩飯才滿意,最後的結果就是小孩沒主見,內向膽小,動手能力差,沉默寡言不合群

第二也行是物極必反,經常被吼的小孩會出現逆反心理,對著幹,小時候飛天打石,青少年吊兒郎當這樣的人很容易走歪,吃牢飯的可能性比較高

第三潛移默化的影響,影響小孩的性格成型,大了也會動不動就開獅吼功,接著又影響下一代成一個死循環

熊孩子的教育向來都是父母心靈的毒,人又不是聖賢都有七情六慾,偏偏熊孩子又愛作這就考驗我們父母自己的性格了,先別急著教育娃,娃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時時刻刻都反映著你是怎麼的人

為了自己的小孩有些東西改改也是極好的,和小朋友一起進步,臣妾還是要做得到才行


痞子風117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天使,後期性格的不同都是環境造成的。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性格的形成主要是受父母的影響。一個溫文爾雅、知書達理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也會有教養;而一個滿嘴髒話、蠻不講理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性格上肯定有缺陷。所以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的父母,肯定會對孩子性格造成很不好的影響!

1、經常對孩子大喊大叫不管是因為父母本身過於苛刻還是因為孩子確實做的不夠好,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差勁,慢慢的就會有自卑心理。越是得不到認同越是沒有自信,做事也就越畏首畏尾做不好,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自甘墮落,覺得自己就是什麼事都做不好,就是個壞孩子。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越是嚴厲的家長越教不出好的孩子,相反寬容的家長卻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2、經常大吼大叫還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膽小。成年後性格容易孤僻、不合群。我們可以觀察下我們的同學裡面,性格開朗的家裡父母也開明,而且家庭氛圍很好。而性格怪癖的,家庭氛圍肯定不好。

3、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的性格也會暴躁、偏執、叛逆且好鬥,容易作出極端的事情來。我們經常看新聞上那些少年犯罪的或者殺人的,大部分的家庭環境就是充滿了火藥味,孩子在吵罵聲和打架中度過,內心早已種下了好鬥的種子。

孩子不是生下來把他養大就完事了,你還要負責他成人,負責他成為一個好人,一個健康的陽光的充滿正能量的人。而這些都需要我們做父母的先自省,我們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首先我們自己要是個那樣的人!


漂漂女兒的漂漂媽

從懷孕開始,我就希望自己能夠做一個溫柔而堅定的媽媽,堅持溫和派育兒,儘量避免造成孩子成年以後諸多“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因此,動則打罵孩子是我最反對的管教方式。


想一下,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會對孩子大吼大叫呢?

孩子“搗亂”,做危險的動作時,大人會用呵斥來制止孩子的行為;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大人會用口頭威脅、語言恐嚇來讓孩子聽話;孩子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時,大人會罵孩子“蠢”、“笨”來表達父母的“恨鐵不成鋼”。


大吼大叫的本質是什麼?

我總認為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動手打孩子,其實是一種變相的懶惰,因為往往打罵孩子是暫時解決孩子不良行為,執行大人的指令最快速的方式。但是從長期來看,卻會對孩子的成長髮育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相反,蹲下來傾聽孩子,和孩子好好說話需要更多的耐心,也要求父母在理解孩子的基礎上掌握更多的說話方式來跟孩子溝通。

有些家長其實也不想打孩子,但是和孩子說,孩子又聽不進去,又怕沒有及時管教孩子讓孩子更無法無天,所以才會大吼大叫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對孩子的期望。這就是我們根深蒂固的一個錯誤觀念:必須讓孩子感覺糟糕,才能讓他聽從管教。對孩子大吼大叫的時候,我們往往急於去制止孩子不恰當的行為,卻忽略了去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因此,本質上是對孩子行為背後動因的不理解,和對孩子情緒的不接納。


對孩子的不理解、不接納會帶來哪些影響呢?

1、一個負面情緒沒有被接納的孩子,就學不會如何理解和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

我們有時候會有這樣的感覺,說不上來為什麼,可就是覺得心情不好,這就是無法正確識別自己的情緒。有時候孩子說不出來自己的感受,父母可以幫他說出來,比如孩子說“今天在學校打球,但是一整天都沒投進一個球”,這時可以跟孩子說,“投不進球是挺讓人洩氣的”,告訴孩子他是什麼感受,孩子慢慢地就會明白自己是什麼感覺,情緒得到接納,孩子才會自發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2、大吼大叫很容易導致孩子也以同樣的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情緒。大吼大叫往往帶著強烈的負面情感,孩子常常只是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失望、憤怒,羞辱,用這樣的方式無法正確告訴他們父母的期望是什麼。相反,孩子會學會用同樣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失望、不滿等負面情緒。就像我們情緒糟糕的時候往往最衝動,最不適合做決定,對於孩子來說也一樣,處在負面情緒中的孩子無法學會我們期望他們學會的東西,也不可能形成積極的人格。


3、自我懷疑,自我厭惡。孩子們通常不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在遭受懲罰時內心所做出的決定。然而,他們未來的行為就建立在這些潛意識之上。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我們有時候不是就事論事,而是直接指責孩子的人格本身,比如“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你每次都這樣!”、“你怎麼這麼笨,這點事情都做不好”、孩子可能在潛意識中認定“我無法令父母高興”、“我做不到”,孩子長大後不但無法自我肯定,建立起正確的自我價值感,甚至無法接受別人對他的認同和讚賞。


4、膽小、缺乏自信。孩子會因為害怕父母的責罵而減少探索,不敢輕易嘗試。當他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第一個想到父母的反應可能會吼他罵他,那麼孩子寧願不做,也不想被父母責罵。因此,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會降低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敢輕易嘗試新的事物,或者因為怕大人罵就偷偷摸摸做父母可能不讓他做的事。小時候尤其是3歲前帶來的心理問題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讓孩子在成年之後也十分自卑,缺乏自信。


5、產生報復心理。孩子的負面情緒無法得到正確的疏導,就會慢慢積壓在心裡,孩子可能會故意跟大人對著幹,覺得“我偏不,我要讓他們知道他們不能控制我!”有些孩子可能會因為無法跟大人對抗,就在其他的地方發洩自己的壓力,轉而去欺負比自己弱小的人,這樣的孩子就可能會變成欺軟怕硬的人。


其實孩子的不良行為背後都有他們的訴求和目的,只有當我們掌握更多跟孩子溝通的方式,更多地傾聽、理解孩子,孩子才會表現得更好。


以上是我的觀點和建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交流。


佼童



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尤其是心裡素質方面的健康成長。

我仔細觀察過好多例大吼大叫的父母,其孩子的成長過程都發生過多多少少的扭曲。



第一,大吼大叫不利於孩子自尊心的培養。強壓之下必是屈服和不服氣。時間長了,孩子的怨氣和委屈沒有訴求的渠道,壓抑的結果,孩子對於事物的看法沒有了自我正確與否的界定,它不敢做出肯定和否定的判斷,只能聽憑父母和老師甚至別人的判斷,長大以後的任何事情都不會拿定主意,成為一個是非不明的人。



第二,大吼大叫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容易把孩子引向玩世不恭的狀態。由於長期的高壓教育,孩子經常處於威嚴狀態下,不敢有任何反對和反抗,所以,長久下去的結果,孩子內心受到極大衝擊,也往往在沉默中度過委屈與抗爭,但持續到某一天,孩子的忍耐達到了極限後,就有可能一下爆發,這時家長就不可收拾殘局了。



第三,大吼大叫容易造成孩子的情緒低落,低落後的結果就是潛在的抑鬱併發症。父母的大吼大叫,使孩子經常處於有理無法辯,有理說不清的狀態,因此,沒有發洩出來,長期積壓在心裡,對自身神經造成沉重的壓力和包袱,加上生活和學習上的某種負擔或壓力導引,說不定哪天就可能產生思想危機,釀成大禍。我們常常看到報道,有些孩子因為抑鬱而自殺,並不是一天的哪件事逼迫的,而是長期的多種壓抑爆發出來的。



第四,大吼大叫教育出來的孩子性格上也極有可能遇事會大吼大叫,不分場合的爆發。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學習榜樣離不開生活中的第一個環境。而家庭環境的好壞取決於父母教育的方式和父母接受教育的自身素質。大吼大叫必定不是孩子良好教育的開端。“昔孟母,擇鄰處”說的就是教育環境,古人尚能如此,年輕的父母為何就做不到呢?



不要大吼大叫,那麼,如何才能既不大吼大叫,也能讓孩子聽話呢,這個話題又轉到了如何做好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位好老師這個問題上了。

我的建議是,年輕的父母還是應該謙虛一點,不要認為自己教育孩子的水平還可以,要認真學習有關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如何學?多向書本學,多向身邊有過成功經驗的父母學,多向孩子入學後的老師學。也可以通過國內的知名教育機構,學習和培養自己的教育能力。總之,只要你有心學,就能改變自身的大吼大叫毛病,從提升自身素質方面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從而贏得稱職的父母。



這裡,請記住這幾個關鍵詞:多學,少說,改變從自身做起。



(圖片來自網頁)


詩書宸閣

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因為父母的語氣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父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經常對他們大吼大叫,會對孩子的氣質,修養,智商,情商等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

所以不建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這種語言暴力是解決不了事情的,而且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輕則會使孩子失去自信,導致嚴重的自卑心理,重則有可能會害了孩子的一生。



父母都很頭疼孩子不聽話,除了大吼大叫,我們還可以採取以下幾點措施來應對:

第一:用尊重的語氣和孩子說話。孩子2歲之後就開始有自尊心了,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某件事的時候,要學會用尊重的語氣和孩子好好說,平等對待孩子,這樣孩子才會自覺的去做你交代的事情,而不會出現逆反心理。

第二:用商量的語氣和孩子說話。比如要求孩子寫作業,要說寫完作業,我們再玩好不好?這樣跟孩子商量,孩子也會更容易接受你的要求。



第三:用信任的語氣和孩子說話。孩子做錯事了,要先了解事情的原委再做處理,要信任孩子,而不是一上來就對孩子大吼大叫,這樣反而會使孩子不願說出真相,彼此誤會加深,導致跟孩子的關係破裂。

第四:用鼓勵的語氣和孩子說話。鼓勵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孩子的自尊心,羞恥心都很強,經常被鼓勵的孩子就會做得越好,相反,經常被打擊的孩子,也會越來越差。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能對大家有點啟發哈😄當然,你們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也歡迎在下面給我評論交流噢,期待你們的精彩發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