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然資源報》頭版頭條報道:瀏陽“土改”故事

5月29日,《中國自然資源報》頭版頭條報道:瀏陽“土改”故事

《中国自然资源报》头版头条报道:浏阳“土改”故事

60歲的湖南省瀏陽市大瑤鎮村民劉亞光,在宅基地實現跨村鎮流轉後領到不動產權證,“懸了十年的心總算落地了”。

因病致貧的田溪村村民羅鏘,依託宅基地制度改革,將自家小院改造成民宿,一年便摘掉了“貧困帽”。“很有信心,咱村的鄉村旅遊勢頭很好”。

西湖潭村村民龍建軍,將土地作價入股傢俱製造產業集聚區,每年有保底分紅,不承擔風險,“真覺得自己趕上了好時候”。

這些,是關於瀏陽“土改”的故事。

《中国自然资源报》头版头条报道:浏阳“土改”故事

一條河,一首歌,一座城。這座歌聲中長大的城市,用堅實的步伐,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中鐫刻下了深深的“瀏陽印記”。

土地“活”了,村莊美了

劉亞光原先住在大瑤鎮老桂新村,因村子位於地質災害易發區,10年前,通過易地搬遷,他在10公里外的南山村芙蓉小區建起一棟兩層小洋樓。但限於有關規定,劉亞光一直沒能獲得宅基地證:“心一直懸著,哪天村裡把地收回去怎麼辦?”

在芙蓉小區,像劉亞光這樣的“外來戶”共有22戶,產權證這個“紅本本”是他們多年來共同的期盼。

《中国自然资源报》头版头条报道:浏阳“土改”故事

鄧霞林 攝

宅基地制度改革啟動以來,在堅持“一戶一宅”的前提下,瀏陽市打破宅基地村域流轉限制,探索跨村鎮流轉,即在當地農村居民點置業定居的“外來戶”,經國土資源部門確認已退出原宅基地的,通過繳納有償使用費可取得新定居點的宅基地使用權。

劉亞光算了一筆賬:“我家現有宅基地144平方米,按宅基地面積一半乘以有償使用基準價計算,每年花1080元便可獲得使用權,辦理不動產權證書,享受和當地村民一樣的公共配套服務。”

宅基地制度改革之於劉亞光,多少有點“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味道,其諸般好處,在南山村新河小區和居民張賢告身上得到了更全面地展現。

一棟棟新樓房錯落有致,一條條柏油路縱橫交錯,廣場、涼亭點綴其間,走進新河小區,讓人有種置身別墅群的錯覺。

張賢告是首批選擇有償退出的“吃螃蟹者”之一。對照《瀏陽市農村宅基地退出暫行規定》,在與集體經濟組織協商後,他選擇置換找補差價的方式有償退出,意思就是先有償退出宅基地用於建設集中居民點,然後重新選擇一塊土地回遷。

“家裡原來的房子建了有20年,按宅基地退出補償標準,總共獲得24.6萬元補償款。這個價格是由評估中介對房屋估值,再與集體經濟組織協商後確定的,還在村裡公示了。”看著剛落成的兩層新房,張賢告滿心歡喜,“房子是按美麗鄉村標準統一設計的,跟別墅一樣,看著就舒服。”

無償退出的宅基地則屬於“一戶多宅”情況,此次改革最基本的原則是“一戶一宅”,就是說一戶農村居民在全市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多餘的宅基地必須無償退出。

“我們還允許進城農民在宅基地退出後仍保留原農村集體成員身份,在需要返鄉置業時仍可通過公開競價取得宅基地使用權,為退出農民保留‘回鄉’通道,解決後顧之憂。”瀏陽市國土資源局用地和地產科科長黃珍介紹說。目前,瀏陽市共有189戶農戶自願退出宅基地,1000餘戶達成退出意向。

宅基地制度改革換來了村容村貌鉅變,南山村先後榮獲國家級“生態村”、湖南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等稱號。

土地“活”了,村莊美了,改革讓瀏陽的鄉村也有了城市範兒。

土地“活”了,農民富了

說話時,羅鏘眼裡閃著光,村裡工廠打工、經營民宿、種植水果,讓他在一年內迅速脫貧。

田溪村是湖南省級貧困村,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當地充分利用獨特的自然風景資源,通過眾籌共建,走出了一條鄉村旅遊特色發展之路。

《中国自然资源报》头版头条报道:浏阳“土改”故事

在開發鄉村民宿項目上,田溪村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盤活各家各戶閒置農房,引進農城微旅公司負責宣傳推廣,本地西溪旅遊公司負責旅遊軟硬件建設,農戶提供住宿並按標準管理客房,村管員作為三方聯繫人負責現場事務公共管理。通過這種“公司+農戶”的模式,目前已有43家農戶簽約合作,收益分配中農戶佔65%。

如果說“三權分置”只是小試牛刀,宅基地流轉範圍擴大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則讓更多農民走上了致富的康莊大道。

見到何明水時,他正和小夥伴們將農用機器搬進倉庫,正是機器“幫忙”,合作社去年多掙了十幾萬元。

“這臺烘乾機是我用房子抵押貸款20萬元買回來的,之前我同樣的房子只能貸10萬元,買不起烘乾機。”何明水回想起往日的情形,“就在那一年10月,社裡15萬斤穀子來不及烘乾,一大半發了黴,損失近十萬元。”

改革試點啟動前,因宅基地僅限於村民小組內部流轉,銀行處置相對麻煩,農房抵押貸款額度自然較低。“現在宅基地流轉範圍擴大,抵押處置渠道更多,農房就更值錢了,多的能貸到100萬元呢。”通過農房抵押貸款經營起瓷磚店的李志美,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

目前,瀏陽市共辦理農村宅基地流轉371宗,戶均貸款額度由原來的5萬元提升到20萬元以上,全市累計發放農民住宅抵押貸款33.38億元,惠及農民1.68萬戶。

2017年1月6日,大瑤鎮南陽村原扁塘完全小學地塊經網上掛牌公開出讓,大瑤金色搖籃幼兒園以90萬元最高報價競得,這是湖南省首宗入市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地塊成本28萬元,收益62萬元,其中國家按總價款的20%分享18萬元,集體和農民按8∶2的比例分配剩餘的44萬元收益。

“這塊地閒置了很久,現在通過入市,我們既獲得了收益分配,又方便了孩子就近入學。”村民們對地塊入市十分贊同。

圍繞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瀏陽市重點抓好價格評估、公開交易、收益分配三個環節,開發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網上掛牌出讓系統,建立城鄉一體基準地價系統,實現集體土地和國有土地“統一交易平臺、統一地價體系、統一交易規則、統一登記管理、統一服務監管”,初步形成了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目前,瀏陽市成功促成10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入市交易,面積527.58畝,成交總價款5893萬元,農民獲得收益5250萬元。

土地“活”了,農民富了,改革讓瀏陽獲得了更廣闊的發展藍海。

土地“活”了,民心安了

“剛開始搞這個項目,我們都不相信,哪裡會有這好事?”永安鎮西湖潭村村民龍建軍說,“前不久,第一年分紅打到了村集體賬上,工地也在加班加點建設,看到了他們的誠意,我們就放心了。”

龍建軍口中的項目,便是永安傢俱製造產業集聚區。項目改變過去將農民土地一次性徵收的方式,通過“土地入市、農民入股”,5個村民小組以354.38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作價入股開發公司,佔全部股權的10%。項目建成後,每畝土地每年可獲利8000元,共計283.5萬元,年投資回報率達8%,其中三成用於集體經濟和公共事業,七成由農民自主支配,而且分紅每五年一漲。

《中国自然资源报》头版头条报道:浏阳“土改”故事

“土地作價入股,屬於優先股,每年可獲得固定分紅,即使公司經營不善,農民也不用承擔風險。”西湖潭村委會主任潘立介紹說,“公司和鎮上設有總額1000萬元的共管賬戶,每年還會從利潤中提留5%,保障村民分紅,所以大夥都很支持。”

這樣一個讓農民獲得感和幸福感倍增項目的實施,瀏陽市首創的“建設權證”發揮了關鍵作用。

瀏陽市全面打通宅基地制度改革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統籌推進的政策障礙,騰退宅基地復墾複綠經驗收後可折算成建設用地指標,即“建設權證”,由政府平臺公司實行“臺賬式管理、計劃性管控、統籌性使用”。

永安傢俱製造產業集聚區項目通過平臺公司,將沙市、鎮頭等鄉鎮退出的宅基地、廢棄的工礦用地等復墾複綠後折算為建設用地指標,異地調整解決項目用地指標,實現了宅改與入市的有機結合。

《中国自然资源报》头版头条报道:浏阳“土改”故事

如此換來了多贏的局面:沙市、鎮頭等獲得集體建設用地復墾項目收益980多萬元;永安鎮通過土地入市獲得更豐厚也更穩定的投資回報,100餘家企業自願拆除“小散亂”廠房,消除了安全環保隱患;迅速落地的永安傢俱製造產業集聚區一期將建成20萬平米現代化廠房,提供就業崗位2000多個,未來的二期、三期工程,將打造一座面向中南地區輻射全國的傢俱新城。

農村土地“活”了,其經濟價值進一步凸顯。著眼於改革完善土地徵收制度,瀏陽探索制定了《土地徵收試點目錄》,嚴格界定公共利益項目用地類型,強化前期聽證程序、前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和推行民主協商機制等徵地程序。同時,為被徵地農民提供免費就業創業服務,將符合條件的被徵地農民納入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為被徵地農民提供多種安置途徑。

“現在門面房出租有租金,還可以享受城鎮職工養老、醫療保險,過得不比城裡人差。”關口街道長興安置區居民古佑思對現在的生活十分滿意。

土涵萬物,地養千祥,有限的土地可以孕育無限的希望。在這片敢闖敢拼的紅土地上,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更多關於“土改”的精彩故事將在這裡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