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退休教授外孫,三歲開始備戰,六歲得抽動症

先回顧一下事件的本身: 

一位68歲上海退休教授撰寫了一篇名為《牛蛙之殤》的文章。老教授炮轟了幼升小”牛蛙戰爭”,字字扎心。撰寫此文的退休老教授更是被網友親切地稱為“牛蛙外公”。

上海退休教授外孫,三歲開始備戰,六歲得抽動症

牛蛙之殤

 我今年68歲在國家級研究所為祖國的科研事業奮鬥了一輩子,也倔強了一輩子,素不服老!但剛剛,在我6歲外孫身上,全家人一場耗費3年的“牛蛙戰爭”,以失敗告終。 現在,我覺得不止我的臉上、心上,連這些文字的樣子,都長滿了苔蘚與皺紋。

 作為家長,我們在過去的教育中,總告訴他不要亂動,要乖乖的坐好寫字、看書……現在他這樣的抽動,豈不是潛意識裡的反抗? 

 大概三年前,我的愛孫還是3歲的年齡,懵懂無知,被我,還有他的父母推向了“求知若渴”,開始備考上海四大民辦小學的招生考試。是的,提前三年。只因在上海有個不成文的說法: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辦小學,是牛蛙,若沒考上,是青蛙。為了備戰“幼升小”,往往從3歲開始,就被家長打雞血,以便贏得這場“牛蛙戰爭”。

這四大民辦小學,就像上海灘時期的四大家族,處於金字塔頂端,是所有家庭擠破頭的地方。 孩子的媽媽,我女兒,公務員幹了十多年。希望外孫按照著名民辦小學——著名民辦初中——著名公立高中——清華北大交大復旦和海外常青藤的“牛蛙”式路線成長,也是她在孩子剛3歲時,便開始了“牛蛙模式”的計劃,率先狠下心來讓孩子放下口裡的咿咿呀呀,而步入各種培訓機構開始念起ABC。 

 孩子爸,我女婿,中學起就在國外生活讀書,算個海歸。關於孩子的教育,他沒有我女兒那麼激進,卻也不怎麼太管細節。起初他對“牛蛙模式”的教育心裡存疑,但也沒有更好的替代方法和說服妻子的理由,所以也不置可否默許了這種“操作”。

……

上海退休教授外孫,三歲開始備戰,六歲得抽動症

首先,我想說的是望女成鳳、望子成龍是做家長的共同心願,但你為孩子選擇的路能使孩子幸福嗎?拔苗助長,反而容易弄巧成拙。我們作為家長,孩子首先是個人,不是物,更不應該將我們的想法強加於他們的身上。我們竟然將愛變成了害。

在小的時候,他們無力反抗父母,就這樣,壓抑著長大了。當他們長大以後,發現一直生活在父母為他們編織的“優秀”的鳥籠裡,發現這種“優秀”,並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人生,他們長有一個成人的軀體,卻依然只有一顆幼小的、脆弱的心靈。

上海退休教授外孫,三歲開始備戰,六歲得抽動症

是的,什麼是愛?怎樣去愛?很多為人父母者還來不及認真地考慮過這個問題,就迫不及待地去愛了。

愛,是一切成長的基礎。愛,是一切教育的先決條件。在愛前面,一切教育都要讓道。愛如果不夠、不正確,一切教育都免談。

親子關係中的愛,與成人的愛情一樣,是需要雙方互動、“兩情相悅”的結果。否則,忽視對方意願和感受的愛,其實只是一種控制,而不是真正的愛。沒有尊重就談不上愛。當家長在內心認真地審視這個問題時,才有了作為一個家長的謙卑,才真正意識到,自己做錯了。

上海退休教授外孫,三歲開始備戰,六歲得抽動症

其次,由於名牌小學報名人數多,報考人數和錄取人數達到30:1,因此,政府部門要求民辦學校不得舉行筆試,不得看簡歷,得不到落實。民辦學校招生不但要考學生,還考家長,考學生的題目有的連大學生都一時做不出來。這是畸形競爭的結果。

這種情況短期恐難改變,因為公辦不擇校,擇校到民辦,是基本的義務教育均衡戰略。問題在於,我國評價制度太單一,加上教育資源不均,因此,家長都希望孩子能獲得優質資源,以佔有競爭優勢。不推進義務教育均衡,不改革升學評價制度,擇校熱難以降溫。而且,上海目前的擇校大戰,有可能成為其他大城市未來的模樣。在推行公辦就近免試入學後,民辦會受到追捧。

上海退休教授外孫,三歲開始備戰,六歲得抽動症

那麼,家長怎麼面對擇校大戰?不應該做一名“雞血家長”,而應該理性規劃孩子的選擇。不論是在國內求學,還是出國,都必須結合孩子的個性、能力、興趣進行規劃。不能盲目讓孩子捲入瘋狂的擇校大戰,也不能盲目跟風選擇出國留學。簡單地說,家長要清醒地評價自己的孩子,是“牛蛙”還是“青蛙”,並意識到做普通的"青蛙"也很好,“牛蛙大戰”對於那些真“牛蛙”來說,或許不會是什麼大問題,但要把“青蛙”變“牛蛙”,結果是“失敗”,會是大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