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村應該多一些“狗不咬”幹部

最近10多天,一直在貧困村採訪,我聽說一件事,三個村的三個扶貧幹部,在入貧困戶時,不同程度地被主人家養的狗咬傷。

幾乎在聽說這件事的同時,我還遇到這樣一件事,一貧困戶父子倆承包了20多畝魚塘,想依靠養魚脫貧,由於缺乏養殖技術,他們誤認為魚越大越好養,誰知魚塘高溫缺氧也會使大魚致死。看到魚塘水邊漂浮上來的十幾條大魚,父子倆清晨五點多就趕緊發動機器,給魚塘降溫。兒子無奈地說,當初他們把養魚想簡單了,由於文化程度低,只能邊遭受損失邊提高養殖技能。

兩件事似乎並沒有什麼必然的關聯,但是給人的啟示卻很深。貧困戶脫貧,扶貧幹部不僅要多進戶瞭解家庭基本情況,更要多幫助貧困戶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實際難題。農村有句俗話:“狗不咬自家人。”道理很簡單,哪位扶貧幹部進貧困戶的次數多了,狗不僅不咬,還會遠遠地搖頭擺尾相迎。之所以出現扶貧幹部進貧困戶被狗咬,根本原因還是深入貧困戶不夠,被狗當成了“不速之客”。

問題在一線發現,才有望在一線得到解決。扶貧幹部只要多走一走貧困村,就不難發現,儘管貧困戶貧困原因各有不同,但是脫貧路上遇到的困難卻異常相似:不是缺資金就是缺技術,不是缺技術就是缺銷路。不論缺什麼,也不論缺多少,都將直接影響到貧困群眾發展產業的幹勁和闖勁。比如,一貧困村水資源富足,南方菜商承包村裡的流轉土地種植大棚蔬菜,北方的菜銷往南方市場供不應求。這位菜商調侃道,來北方種菜,當地群眾怕擔風險,寧願來菜地裡打零工,也不願意跟著學種菜。無奈,他們只好從南方高薪招聘了技術員。

實際上,貧困群眾脫貧除了資金、技術和銷路等掣肘因素之外,來自其他方面的不確定因素也較多,對其必須認真研判,區別對待。比如,前幾年有人培育油松苗賺錢,有群眾“一窩蜂”跟進,造成市場供過於求,甚至滯銷;再比如,近年廣大果農遭遇冰雹天氣後,今年初又遇一場凍害天氣,蘋果樹坐果期大面積受凍,造成蘋果樹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

面對諸多不確定因素,其實只要扶貧幹部引導及時,大多都可以避免。這方面的成功實例也不少,扶貧中有給貧困戶果園建防冰雹網的、也有給貧困戶貼息貸款調整種養結構的,這些都是有益的嘗試。關鍵是,扶貧幹部必須跟進引導,否則再好的扶貧政策到了貧困戶手裡,說不準也會走了樣、變了味。

如何一步一個腳印,帶領貧困群眾脫貧,是扶貧幹部應該擁有的一項最基本的本領。扶貧工作千頭萬緒,不能只是浮於一“表”一“冊”上,貼在牆上,擺在桌上,必須由“表”及裡,帶領貧困群眾學技術、找銷路、調結構,補上貧困戶脫貧致富短板。考核貧困村扶貧幹部工作幹得好不好、實不實,要多走進貧困戶看一看,多聽貧困戶講一講,甚至看看“狗咬不咬”。儘管“狗咬不咬”扶貧幹部,所表現出來的只是一個偶然發現,但從一個側面能夠反映出,扶貧幹部是否經常深入實際,切實為群眾服務的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