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死的冤?小韓信30多歲的這位大臣笑了

1.

韓信的死,說冤也冤,說不冤、也不冤。

據粗略估算,在劉氏江山的領土面積中,有半數、甚至半數以上是韓信一手打下的,所以其居功有多偉,已是不言而喻。但問題是,功高如此的韓信,先是被劉邦從楚王貶為淮陰侯,後直接被呂雉斬於長樂鍾室。曠世名將、不世功臣,就這樣死於婦人之手。

扼腕嘆息之心,誰人沒有?

當然,如果把話再說回來,如果辯證地去看這一事件的話,情況顯然也就沒這麼簡單了。因為韓信肯定也是有問題的!他藏匿鍾離眛、他時不時地閱個兵,他居功自傲、看不起這個瞧不起那個,尤其重要的是,他最終反跡是真的“現”了,所以他這樣的結局,有時候用“咎由自取”來形容也是不為過的……

而綜合以上,“韓信死的冤”這一說法,是得打個折扣的。可是,西漢還有這麼一位小韓信30餘歲的名臣,他的死卻是不折不扣的冤。

韓信死的冤?小韓信30多歲的這位大臣笑了

2.

這人,就是晁錯。

晁錯這個人,本來不錯,他有腦子、很勤奮、對大漢王朝忠貞不二,並也實實在在地為漢家江山的長治久安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問題是,這一切的一切,終究未換得一個好結局——被斬首於市,而舉起屠刀的人,還正是老劉家的最高統治者。

事情要從頭說起。

晁錯早年學習的是商鞅、申不害的那一套刑名之學,學法的人,理性、同時也不乏刻薄。不過,就像現在的大學生畢業後找到的工作與專業不符一樣,晁錯也並非因為法學入仕,而是一把文學才能——進入中央搞起了皇家宗廟禮儀的這塊工作。當時,還是漢文帝時期。

某次偶然,朝廷有一個外出培訓的機會,且幸運的是,晁錯被選為參訓者。而需要說的是,這不是一次尋常的培訓,這就如外出取經一樣,歸來之時,是要把真經再傳給皇帝的。

晁錯未負所望,他滿載而歸,令文帝大悅,大悅的同時也意味著大加賞識。從此,晁錯的工作平臺又有了一個質的飛越——被分配到太子門下,並先後當了太子舍人、門大夫、太子家令等職。而更幸運的是,因為晁錯的才華,太子對其十分倚重,將其視為智囊團中的頭號人物。

韓信死的冤?小韓信30多歲的這位大臣笑了

3.

在文帝當政時,諸呂之亂已被蕩平,曾經的功臣之患也已不復存在,而漢文帝仁孝,潛心發展國內經濟,整體態勢甚好。不過,從來安中有危,在“文景之治”這一輝煌時期締造的同時,危險也在悄無聲息地滋長。

當此之時,劉邦的眾骨肉都割據一方,不斷坐大,直與中央權力相抗衡:劉邦的長子王齊七十餘城,劉邦的兄子坐擁吳、會稽五十三城,劉邦的庶弟王楚四十餘城,在權力面前,那點血緣關係顯然太過脆弱,大漢的根基,又有動搖之危。

對於此,晁錯清楚的看在眼裡,憂在心裡,而他又不是一個能憋的住的人,於是就寫在策中,呈在文帝案前。但文帝終究仁慈,在他同樣意識到這個危機之時,始終不忍動作。

韓信死的冤?小韓信30多歲的這位大臣笑了

4.

數年後,文帝駕崩,景帝即位。而晁錯也跟著平步青雲,先為內史,後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四十餘歲的他,已是副國級的幹部。

晁錯本著職權高、責任大的初心,藉著更好諫言的土壤,他加大、加速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削藩。他對景帝說:“高祖時期分封的齊、吳、楚三個旁支親屬,分掉了漢家之半,而如今這些藩王日益驕橫、不斷坐大,倘不削藩,遲早生變。既然早也是反、遲也是反,倒不如逼著他們反,這樣還更有準備,禍患也更小一些”!

景帝被晁錯說服了,他聽從其說,採納了其之《削藩策》,而一如晁錯所預測,以吳王劉濞為首的藩王們反了,七國之亂爆發,時間就在景帝即位後的第三年。

造反總得有個名頭,而吳王劉濞想出的招就是“清君策”,再說白一點,就是專為殺你晁錯而起的義。事發至此,雖有點超出預料,但總體卻在預料之中,鎮壓也不是沒有辦法。可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這個時期的晁錯,不想著怎麼出謀調兵遣將,卻想借此時機借景帝之手先乾死自己的死對頭——袁盎。

可袁盎也不是吃素的,他在得知消息之後,當即入見景帝,並說自己有破敵之法。法,即是殺掉晁錯,因為只要殺掉晁錯,君側便算是清了,吳王等藩王進兵也就無由了……

剛即位不久的景帝,畢竟還是稚嫩,他聽信了袁盎之說,痛心地將依舊穿著朝服的晁錯斬首於東市。於是就這樣,一心謀略著中央集權、大漢長治久安的晁錯就這樣白白死去。

韓信死的冤?小韓信30多歲的這位大臣笑了

因為,七王的鐵蹄並未因此止步。

文 / 起叔

圖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