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舉人和秀才的地位和待遇有什麼區別?

lin曼蕾

哦。

怎麼說呢?

就以明清時期為例。

舉人,是科舉制度成熟定型後最基礎的士大夫集團成員。需在各省鄉試通過。

舉人享有不納稅不徭役的基本特權,中舉後就是老爺,附近的小農小商會拖家帶口依附,獻上財產將自己降低到佃戶與幫工,為的就是逃避稅吏衙役的盤剝與敲詐。

同時,舉人可與地方官員平等交往,因為有座師同年這一票人脈資源。因此可被推薦為基層有品小官,通常是九品巡檢、司庫、稅目、主薄一類的小官。條件好,或者老師說話硬,資源多的舉人有可能當上八品的縣教喻,類似於縣教育局長。也具有資格開辦學校,或者為高級官員當幕僚,為今後的從政發展做出預備與人脈積累。

所以,舉人相當於中級公務員考試合格,是有正式品級的預備官員。當然,舉人的升遷是很慢,到老能幹到六品都算幸運。而如左宗棠那樣最終出將入相者,畢竟絕少,而且還是因為重大軍功的原因。

秀才,是科舉制度下最基礎的功名。

明清制度,經過縣府院三級11場考試合格的童生為秀才,也稱生員,俗稱讀書人。優秀者可以入縣學府學讀書,就是進學。國家政權給予一定錢糧,以支持秀才繼續學習。

中了秀才,見縣官不跪,口稱學生。一般案件不受刑。民間稱為相公,可出任官員幕僚,或者當私塾先生,或者給大戶人家做管家、掌櫃之類的客卿。


張勇達州



古代舉人和秀才都是讀過書、有文化的知識分子,是公開選拔人才的科舉考試錄取、獲得功名的人士,但屬於兩個不同的功名層次。

古時的讀書人,在未考取生員(秀才)以上功名之前,稱為童生,俗稱白衣;你看,《水滸》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倫,綽號白衣秀士,就是一個沒有功名的文化人;既使八十歲白髮老翁,未考取生員(秀才),也是童生。

科舉制度始於隋朝,經唐、宋不斷完善,至明清時期,形成嚴密完備的公開選拔人才的考試製度。

明、清時,科舉考試分為縣試、院試、鄉試、會試、殿式等層次考試,考取者獲得不同的功名、入學、教學、出仕為官。


一.秀才:縣試、府試、院試(省學政主持的考試),童生參加,錄取者稱為生員,始獲得功名,俗稱秀才,取得入縣學、府學學習及向上層次考試的資格;生員分為廩生、增生、附生,廩生可獲得政府膳食供給待遇,增加錄取名額的增生、附加錄取的附生則沒有這個待遇;生員中選拔出優秀者,可以入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者稱為貢生。

秀才只是取得入學及向上層次考試的資格,不能出仕為官;向上考試不第,可搞教育辦私塾謀生。

二.舉人:鄉試,省級舉行考試,錄取者稱為舉人,人們習稱老爺,第一名稱解元;舉人除取得向上層次的考試資格外,享有免除賦稅徭役的待遇,因此,中舉後,有些土財主會給好處,將土地、人口依附於中舉者,以逃避賦稅徭役。

舉人不同於秀才,可以出仕為官了,多是府、縣教學、主簿一類的八、九品級的佐官,亦有出任知縣主官的,但是很少。


三.貢士:會試,禮部(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務)舉行考試,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不授官出仕,取得參加殿試資格。

四.進士:殿試,皇帝親自主持考試,對會試錄取者——貢士,分等定級,皆稱進士,分為三甲,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進士及第;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

因故未參加殿試的貢士,可參加下科的“補殿試”;因故未參加殿試又不參加“補殿試”的貢士、會試結束至殿試期間死亡的貢士,稱之“未殿試”。

進士皆出仕為官,授予京官者,有擇優進翰林院備皇帝諮詢、學習為仕經驗,含有培養後備幹部之意,也有分發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則可為知縣主官或府、州附官。

五.連中三元:鄉試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第一名稱狀元,皆中者稱連中三元,歷史上確曾出現過,不過極少,十幾人而已。


z山海

秀才就是出色讀書人。基於現在各地錄取分數線不同,和難度不同,少民加分等!清華北大北京人上分數就低很多,秀才相當於現在全日制本科,三本用錢買到的不算!舉人就是中級公務員之類!進士可以比做高級公務員!


戎馬丹心

秀才、舉人、進士不能拿現在的學士、碩士和博士比。那要難得多了。


編劇劉冬威

舉人是碩士,秀才是學士。還有進士是博士。


Dr-TongLi

古代舉人,與秀才如同現代之公務員考試中了一樣,秀才只是大學畢業生!所以,舉人稱老爺!秀才稱生員!舉上只等吏部下文到某處走馬上任。而秀才要通過鄉試,考中才能舉人,通過殿試,中榜者稱進士!如同中管幹部一般!所以是有區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