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復榘死的冤嗎?

生存面子問題





韓復榘,“榘”不念qú而念jǔ。不僅死的冤而且黑出翔——太妖魔化了。韓復榘的子虛烏有和張冠李戴演講和詩就是見證,大家樂呵樂呵看看黑他的段子(演講)和打油詩先。

齊魯大學演講

諸位,各位,在齊位……開會的人來齊了沒有?看樣子大概有五分之八啦,沒來的舉手吧!……你們來得很茂盛,敝人也實在很感冒。……今天兄弟召集大家,來訓一訓……你們……都是大學生、中學生和留洋生,你們這些烏合之眾是科學科的,化學化的都懂七、八國的英文,兄弟我是大老粗,連中國的英文也不懂。……你們是筆筒裡爬出來的,兄弟我是炮筒裡鑽出來的。今天到這裡講話,真使我蓬蓖生輝,感恩戴德。其實我沒有資格給你們講話,講起來嘛!就像……就像……對了,就像對牛彈琴……

《大明湖》

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裡有荷花,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噠。



不能不說段子手的厲害,使韓復榘這個軍閥的形象栩栩如生,然而演講是無中生有的,打油詩是三不知將軍混世魔王張宗昌的。張昌宗、張宗昌、張邦昌是不是很容易懵圈啊!那為什麼黑他啊?只因為他反對蔣介石!下面說說真實的韓復榘。

出身書香門第,儒將幹吏完美組合



韓復榘是河北人,出身書香門第,雖然家窮,但也是學霸,字也的書法家水平。他通過參軍改變命運的,但改變命運的決定性因素還是知識。他投馮玉祥,從事文吏工作,因為文章好,字漂亮。善詩文、通音律,舊學底蘊深。頗受馮玉祥器重,也就很快走上將領之位。他打仗很有一套,北伐戰爭,他驍勇善戰,所向披靡,人稱飛將軍——跟李廣一樣的稱號。因功被任命為河南省主席,是西北王馮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隨後與馮玉祥不和,轉而投蔣介石。



蔣介石任命他為山東省主席。他治齊期間,民眾安居樂業、禁(大)煙親民、重視教育、敬重梁漱溟、民無冤屈,被尊稱為韓青天,看看都享受包青天的待遇了。一婦人判死刑,其五歲幼子求韓復榘,韓赦免婦人。那他怎麼沒得善終呢?

一、他主政山東,保境安民,發展經濟,擴充軍隊,努力擺脫蔣介石。

二、1933年,十九路軍駐閩反蔣,他公開慶賀支持支持。

三、1936年,西安事變,他公開支持張楊行動。



四、抗戰時,蔣介石想借刀殺人——讓他抗擊日本,送死!一開始韓復榘“夜襲桑園車站、血戰德州、堅守臨邑、濟陽遭遇戰、徒駭河之戰、濟南戰役、大江口阻擊戰、配合臺兒莊的外圍戰、夜襲大汶口”,雖然贏敵卻也損失慘重。而蔣介石忽悠他說,一定要頂住,我全力支持你,然後卻把原本把守後方的炮兵旅給扯了。韓復榘一看老蔣坑他,就學了張學良。然後蔣以開會名義,說他放棄濟南的事,他給老蔣犟嘴,落入戴笠之手,被殺身亡。

韓復榘死的冤嗎?



民眾認為死的冤。他一個河北人為山東做了不少貢獻。福垊以為他治齊與閻錫山治晉以及陳炯明治粵齊名,應成為幹吏諸侯王!不同的是閻錫山和陳炯明都是土著。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文武全才,還積極抗戰。



蔣、李宗仁、馮玉祥認為死的不冤。尤其蔣介石,認為韓復榘是在作死、找死,自己委任他主政山東,他不思知恩圖報,反而背後插刀。忽悠他賣命,留個好名,他卻學張學良。故而蔣介石不僅殺他還黑他!李宗仁是指揮不動他,而加速他的死亡。他曾背叛了馮玉祥。其實他的死,還有個原因就是他不是蔣的人,也沒強大的軍隊,蔣抗戰失利,激勵士氣,給民交代,他也就成了替死鬼了。



千古奇冤韓復榘,儒將幹吏一首屈。汙名戲說黑黑黑,福垊為君洗冤屈。


福垊

2011年5月15日,北京萬安公墓,韓復榘的後人為韓復榘墓換上了新墓碑,墓碑上韓復榘的一生是這樣的:

韓復榘,字向方,河北省霸州人。7歲入塾讀書,20歲投筆從戎。在辛亥革命中,曾參加灤州新軍起義,此後歷經討袁(世凱)、驅張(勳)、倒曹(錕)諸役。北伐戰爭時期任第二集團軍第三方面軍總指揮,連戰連捷,首佔北京,始有“飛將軍”之譽。38歲任河南省主席,40歲調任山東省主席,41歲授二級上將銜。七七事變後,任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在魯省英勇抗擊日寇,所部傷亡過半。1938年1月,因國民黨內部派系鬥爭,被蔣介石謀殺於武漢,享年47歲。

這一墓碑生平雖說是韓復榘後人的描述,但敢與所謂的歷史說法背道而馳,韓家人此舉卻也絕非是一味偏袒,不論韓復榘死的冤不冤,他們這一舉動至少說明,韓復榘被黑的確實有些冤,各種歷史段子中的韓復榘絕不是真實的韓復榘。

那真實的韓復榘是什麼樣呢?

事實上,韓復榘不是個昏庸無能之輩,主政山東期間,此人還是很勵精圖治,很可圈可點的。

1930年9月主政山東後,韓復榘很快就改組了省政府,並提出了“澄清吏治”、“根本清鄉”、“嚴禁毒品”、“普及教育”四項施政計劃。分而言之,韓復榘嚴令吏治要“務使人各清勤,事無拖沓”、清鄉要“除暴安良”、禁毒要“密查嚴搜,有犯必獲,依法懲治,期速肅清,以挽政風,而救民命”,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主政山東期間,他制訂了《山東省各縣強迫兒童入學辦法》,將初小人數從1929年的50餘萬增加到了1933年的100餘萬。

此外,韓復榘還增設了許多完全中學、一所醫學專科學校、八所鄉村師範和四所職業學校,尤其對剛創辦的山東大學,韓復榘也是不遺餘力地給予支持。

單說這四項既除時弊又重根基的措施,如果韓復榘是個粗陋無能之人,他怎麼可能有這樣的著眼點。

如果再和當下做一個比較,韓復榘針對公務員出臺的一系列規定,甚至能讓如今的很多官員汗顏。

韓復榘規定:縣長以下公務員出入不準乘坐汽車或人力車;同僚之間不準稱“老爺”、“大人”,要稱官職或“先生”;不準“浮華”、“侈麗”,要崇尚節儉;不準年關節間饋送禮品;不準機關舉行娛樂宴會;不準冶遊飲宴;不準挾妓觀戲或挾妓侑酒;不準在大街上邊走路邊吸菸;不準公務員家屬佩戴貴重飾品;貪汙500元以上即槍斃等。

看到這些,可能有人問了,既然真實的韓復榘是這樣一個人,那歷史中的韓復榘又為何那麼不堪呢?

可以這麼說,韓復榘攤上了被黑的各種因素。

第一,韓復榘自身的瑕疵被無限放大了。韓復榘這人有個喜好,他喜歡親自接案問案,但韓復榘問案確實有主觀武斷,感情用事,三言兩語,粗枝大葉的毛病,雖然出發點是想為老百姓主持公道,但結果卻搞出了不少冤假錯案。

經民間一發酵,韓復榘的形象就被歪曲了不少。

第二,韓復榘很不幸,他攤上了一個奇葩前任張宗昌。關於韓復榘的很多歷史段子其實都是張宗昌幹下的荒唐事。韓復榘之所以被編排,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山東、天津一帶的大鼓、相聲等民間藝術太發達了,一幫民間藝人為了所謂的喜聞樂見,很時效地惡搞了韓復榘。

侯寶林的《關公戰秦瓊》就是個典型,老百姓總喜歡把民間藝術當歷史銘記。

第三,韓復榘被殺後,他遭到了官方文人有組織的抹黑,可憐的韓復榘,身後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篇幅有限,關於韓復榘是個什麼樣的人在此就不細說了,但有一點仍需要額外強調,韓復榘是一個很有文化的人,很多民國時期的文化大家甚至視他為難得的儒將,少見的學者型將領。

拂去韓復榘身上被黑的部分,接下來咱們來談他死的冤不冤。

性格決定命運!這條法則在韓復榘身上體現的特別鮮明。

西北軍內部有個說法,在韓復榘的字典裡,沒有“怕”字,這個人有“犯上”的毛病。

最終被殺,從某種角度上講,韓復榘也是死於“犯上”。事實上,他犯上的事可不是一樁一件,而是很多樁很多件。

當年發動“甘棠東進”,率領一萬子弟兵,他敢與十幾萬西撤的大軍背道而馳,擦肩而過;馮玉祥雄踞北國,如日中天時,他敢於離他而去;中原大戰結束,西北軍土崩瓦解,馮玉祥走投無路,他敢把馮恭迎到泰山,完全不顧蔣介石感受;石友三被中華民國陸海空軍正、副總司令聯手打垮、通緝,只有他不怕結怨蔣介石、張學良,把落魄的石友三藏進山東省政府;七七事變後,當時備受官方與民間誤解的張自忠逃離日本人控制的北平,首先收留張自忠的又是他——

在那樣一個亂世,這樣一個不屑“小忍”的桀驁不馴之人,其悲劇就是遲早的事,從這個角度講,韓復榘的死不是冤不冤的事,而是性格宿命的事。

用刻薄的話說,他那是對錯不論,作死難活。

當然,韓復榘被殺也絕不僅僅是不抵抗,丟山東那麼簡單。

先說韓復榘被殺的兩個重要誘因,導火索。

第一個導火索是他和蔣介石的私怨。

1936年張學良聯合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韓復榘在此期間不管是私下的表態,還是公開發的電報,對老蔣都極其不友善,可以這麼說,西安事變讓韓復榘與蔣介石之間的嫌隙完全公開化了。

站在老蔣的角度,韓復榘在西安事變期間暗地裡朝自己捅了刀子,睚眥必報點,這就是死罪。

第二個導火索是他和李宗仁的私怨。

1937年8月20日,國民政府頒發四個對日作戰指導方案,在第一號訓令中宣佈將全國劃分為五個戰區。第五戰區即蘇北及山東省。在韓復榘看來,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非他莫屬。但是,蔣介石卻突然宣佈長期反蔣的李宗仁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韓復榘為副司令長官。

韓復榘不服李宗仁,屢次用傲慢且拒聽指揮的做派讓北上指揮的李宗仁顏面掃地。

韓復榘懟人堪稱一流,當年他懟李宗仁的兩封電報雖然很霸道,卻也激起了李宗仁的憤怒殺心。

一封電報,韓復榘聲稱,“全面抗戰,何分彼此”。

二封電報,韓復榘聲稱,“南京不守,何守泰安”。

1938年夏,國民黨在漢口召開特別代表大會時,何應欽就說過,韓復榘被殺,主要是因為他不聽命令,擅自撤退,影響軍心。特別是他得罪了李宗仁,李宗仁告他不聽命令。

而如果拋開私怨,韓復榘在抗戰和棄土間具體表現又是怎樣的呢?

客觀地說,一開始韓復榘還是積極抗戰的,但隨著對日軍軍事實力的認識以及內部傾軋的刺激,他確實走向了不顧大局,擅自撤退,一味保存自家實力的極端。

韓復榘這人有個致命弱點,他總是拋開大局上的意義,用小格局上的小道理與上頭爭鋒相對,表面上他挺有理,實質上確實亂軍心,壞格局。

對於他的擅自撤退,韓復榘是有他自己道理的,他的道理來自於和淞滬會戰以及南京會戰的對比。在他看來,送滬會戰與南京會戰,國軍分別投入了78個師以及14個師,結果仍以失敗告終,他的第三集團軍僅5師1旅怎麼能守住漫長的黃河防線?所以他認為與其死守黃河,悉數被殲,不如有計劃撤退,保存實力,以利再戰。

他持的這套“中國抗戰必須西撤而後反攻”的戰略思想有無道理?

倒是和蔣百里以“三陽(洛陽、襄陽、衡陽)線”為準的理論不謀而合。

但這絕不能構成他擅自撤退的理由。

關鍵時刻,個人己見凌駕於大局統籌,這就是私利凌駕於公利。

再者,因為一個重炮團被調走就撂下不顧大局的牢騷狠話——蔣叫我們在山東死守黃河,抵住日軍,原說派重炮支持的,到快用的時候,忽然抽調走了。他們不守南京,卻叫我們死守濟南,叫我們用步槍跟日軍拼麼?

有一個道理,韓復榘沒有明白,也不能明白,國難之時,犧牲精神是必須,不管因公還是因私,攤到要你犧牲,你就得去直面犧牲!

用所謂的私怨來拒絕犧牲,看似無辜,其實是沒有大義。

難道只有穩賺不賠的時候才能去做有血性的中國人?

在當年,有多少人因為這種狹隘而讓咱們的國家遭受了屈辱!

所以說,1938年1月24日韓復榘以“不奉命令,無故放棄濟南及其應守之要地,致陷軍事上重大損失”被處決,不管中間有沒有私怨陰謀在裡面,他都沒有權利喊冤。

也不要拿那些不抵抗未被處死的人來對比,在利益格局下苟活了下來,那是一份不恥的幸運,它們不能映照罪人所謂的冤屈。

對此,韓氏後人的說法還是挺讓人欽佩的:不管蔣介石出於何種動機,在生死存亡的民族戰爭中,蔣以“不遵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追究父親的責任,應無話可說。判決書中把“不遵命令,擅自撤退”定為他的主要罪狀,是沒問題的。因為他的確沒有遵照大本營的命令去“死守泰安”。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是常識。“不遵命令,擅自撤退”就是犯罪。


黑句本

韓復榘是民國時期的山東大軍閥,手下坐擁著10萬大軍,在抗日戰爭剛開始的時候,他為了保存實力帶領部隊離開了山東省,使歲月悠遠的山東沃土落入了日本人的踐踏中,使這片齊魯大地輕易地就被日本人攻佔了下來,如果從大局來說,韓復榘的行為其罪當誅,是理應千刀萬剮都不足惜的。

但是如果我們將韓復榘習橫向跟同時期的人物對比,我覺得他其實是有些冤的,大家先不要罵,先聽我往下講來。

張學良丟掉東北

張學良想必大家都知道,西安事變他為現代歷史立下了大功、他東北早年的易幟對國家統一也是一件大功、還有中國第一位參加奧運會的劉長春也是在張學良的資助下前往美國的。

從很多時候來說,張學良的本質並是不壞的,從他的很多行為來說他更像是一個衝動、不理智的熱血青年,沒有經歷過他父親所受到的挫折以及磨練就坐上了東北王的位置、就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軍閥,他一下子被拔得太高,是他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九一八事變的時候張學良正因為看病的原因待在北平,那天晚上他正在看梅蘭芳演戲,面對日本關東軍發動的兵變,他直接選擇了退讓,通過在北平遙控,使東北軍不發一槍一炮的退出了東北。

將20來萬的東北軍退到了關內,將廣袤的東北沃土、以及發達的東北工業文明、堆積成山的強大武器留給了日本人。

張學良之所以不抵抗就丟掉東北的原因

後來張學良曾經跟人說過,自己之所以會命令東北軍不還手就退出東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怕還手會導致矛盾激化,怕給日本人發動真正侵略的藉口。

所以張學良寧願自己手下的部隊受傷,也仍舊命令東北軍不準對日本人還手,在張學良自己的想象中,只要自己不還手,等風平浪靜後通過國際間的輿論、通過日本國內內閣的仲裁,自己就可以從關東軍的手中要回東三省了。

但是讓他沒想到的是九一八事變的空前勝利,使東北成為了日本人不可能放手的肥肉,因為九一八事變隨之而來的是日本軍部的上位、內閣的逐漸垮臺、日本被軍國主義的籠罩,一切的一切都因為九一八事變的勝利徹底的改變了,日本人從最開始的窺探開始轉變為了侵吞整個中國的野心。

而國際間的列強也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亞洲失去了很多觸手、因為日本人成立偽滿洲國的掩蓋,所以東北在張學良的手下徹底丟掉了。

張學良丟掉東北後沒收到處置的原因

東北丟掉最主要的責任人是張學良,因為在當時張學良雖然歸順到了蔣介石的部下,但東北以及大半個北方在中原大戰之後都成為了張學良自己一人的私產,他實際上是和蔣介石一起平分起天下的。



在當時的東北和北方只要張學良說不,蔣介石是不可能強迫得了他的,所以責任還是由張學良自己一個人負責。

當然也不是說蔣介石沒有責任,因為他是當時全國的共主,他不敢和日本人打,怕激怒了日本人將戰局擴大影響到自己的地盤,所以在九一八事變中,蔣介石也負有一定的責任,但主要的責任在張學良。


張學良丟掉東北之後他仍然統治了山海關內的大片北方國土,因為當時的蔣介石還沒有決心抗日、張學良手下的軍隊也龐大到讓蔣介石忌憚,所以雖然張學良在當時飽受了罵名,但是他仍舊在北平繼續以軍閥的姿態生活了起來。

勵精圖強治理山東,並在抗日戰爭一開始有著不錯表現的韓復榘

但是與張學良相比,韓復榘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韓復渠在丟掉山東後,與蔣介石叫起了板來,最後被蔣介石借開會的名義派軍統人員將其處死了。

其實和張學良相比,韓復榘在很多時候是差不多的,自韓復榘主管山東開始,他就開始勵精圖強,狠狠整治起了山東無能的吏治、將全身心投入了剿匪中,對於弱國亡兵的鴉片生意他更是沒有絲毫的容忍,凡是抓到販賣鴉片的一律處死,沒有任何二話。

除此之外,他還在山東各地鼓勵重辦實業工廠、將大部分的精力金錢投入到了教育中、為了整治農村的不良風氣發起了新農村活動,在韓復榘的治理下,山東省就這樣成為了一個不差於閻錫山山西省的先進強省。

在日本人準備發動抗日戰爭前,韓復榘更是拒絕了日本人向北方軍閥提出的“北方五省聯省自治”的提議。

而且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時候,韓復榘也沒有馬上就丟掉山東,他在最開始的時候和日本人展開了血戰,用自己部下頗大的傷亡為山東省的抗日拉響了第一聲炮火。


促使韓復榘直接在抗日戰爭中丟下山東的原因

在這個過程中,韓復榘也見識到了日本人武器的強大,所以他一直期待著蔣介石給他支援的重炮能快些拉到山東,這樣自己才能有真正和日本人抗衡的實力。

但沒多久,蔣介石的行為就讓他氣憤得要炸了起來,因為蔣介石直接將允諾給他的重炮部隊給了自己的嫡系部下湯恩伯。

當時的湯恩伯與韓復渠一同處在第五戰區內,湯恩伯的部隊原本就有著非常精良的武器和訓練充裕的士兵,但是蔣介石為了保存他中央軍的實力就下令湯恩伯遊走在了戰爭的外圍,把山東留給了韓復榘自己一人去應對。

原本韓復榘守住山東是很有信心的,他一開始的時候也是鬥志昂揚,但是事情在蔣介石違背諾言之後一切都改變了。

韓復渠失去了和日本人對抗的底氣,也因為蔣介石的背信棄義而陷入到了歇斯底里的憤怒中,他知道蔣介石打的小算盤,知道蔣介石想借日本人的手除掉自己的勢力,好讓他的中央軍坐收漁翁之利。



於是十分不滿的韓復榘就直接帶領著自己的部隊退出了山東,在蔣介石和第五戰區的總司令李宗仁向他問責的時候,他直接搬出了蔣介石、唐生智丟掉國都南京的例子,毫不客氣地將蔣介石嗆了回去。

和張學良走向不同結局的韓復榘

所以當時決心抗戰、又被韓復榘狠狠掃了面子的蔣介石就將韓復榘引出了十萬大軍的保護,用計將他處死了。



如果將韓復榘和張學良相比,我覺得韓復榘的死是如同竇娥六月雪般沉厚的冤。

但是從整個國家大局來說就不一樣了,在大義面前,韓復渠是死不足惜的,當時正是全面抗戰的時候,全國各地有著那麼多的軍閥,如果每個人都跟他韓復榘一樣因為蔣介石撤銷了支援的武器或者不增兵救援就將一省一省的領土丟給日本人的話,那有多少國土可以丟掉?那抗日戰爭還能勝利嗎?

蔣介石雖然也有錯在先,但這卻不是韓復榘不抵抗的藉口。

所以在抗日戰爭中的韓復榘是一個罪人,抗日戰爭中一寸山河一寸血,蔣介石雖然前期的時候有所保留了,但是在抗日的後期他卻將自己絕大多數的軍力部隊投入到了抗日戰場上,這一點是值得我們肯定的,韓復渠一開始的抗日也是值得我們肯定,但是他後來的行為卻足以讓他進入罪惡的深淵,被釘上歷史的恥辱柱。


孤客生

不管韓復榘死的冤不冤,史論縱橫韓復榘死得其所了。

難以評價的韓復榘

韓復榘這個人物很難評價,在1937年斷然拒絕了日本人提出的“華北五省自治”計劃,在盧溝橋事變後,也曾積極抗日,但是隨後在日軍入侵之時,一槍不發導致山東淪陷,其實和張學良放棄東北如出一轍,遭人唾棄。

作為西北系馮玉祥倒臺後快速崛起的韓復榘,其實是一個很厲害的存在。為什麼說韓復榘厲害,在中原大戰後,作為倒戈馮玉祥的報酬,蔣介石給了韓復榘主政山東的機會,在韓復榘主政山東期間,逐漸排斥中央軍閥,使自己搖身一變又成為新軍閥,和宋哲元一道成為九一八事變後到日本全面侵華前的北方新軍閥。

在日寇對華北侵略逐步升級的情況下,韓復榘和宋哲元一樣,希望通過自身的手段和日本進行外交,從而抵制中央軍進入境內,最終的結局是都無法抵抗日本的侵略,從而喪失了自己的地盤。

蔣介石為何槍決韓復榘?

韓復榘始終提防蔣介石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在蔣介石剿匪期間,中央軍所到之處,其實也是當地軍閥被收編之時,因此,以韓復榘的政治敏銳度不可能看不出來老蔣打的如意算盤。

韓復榘深知自己非蔣介石嫡系,意識到,所謂的抗戰其實完全是拿自己當炮灰,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在日本進入山東後,韓復榘選擇撤出濟南,並且放棄長江天險,正如很多人說的那樣,韓復榘的部隊非但沒有抵抗,反而有向蔣介石地盤進軍的趨勢,除此之外,韓復榘還同四川軍閥劉湘秘密聯繫,企圖共同發動反蔣運動。

在河南省高級將領軍事會議上,蔣介石總結:竟有一個高級將領放棄山東黃河天險的陣地,違抗命令,連續失陷數大城市,使日寇順利地進入山東,影響巨大,繼而放棄濟南、泰安、使後方動搖,這個責任,應當有人負擔!

韓復榘聽到蔣介石是要追究自己的責任,立馬說道:“山東丟失是我應負的責任,南京丟失是誰負的責任呢?”蔣介石聲色俱厲地截住韓的話說道:“現在我問的是山東,不是南京;南京丟失,自有人負責。”

會議還沒有結束,蔣介石就指使軍統的人對韓復榘進行了抓捕,幾天後進行了槍決,可以說,蔣介石對韓復榘痛下殺手應該是蓄謀已久。

韓復榘死的冤嗎?

無論於公於私,無論是大局還是小局,韓復榘都應該死,而且是必須死。

首先,在國家危難之時,正是應該眾志成城進行抗戰的時候,全國人民都應該聯合起來,就是桂系一直和蔣不對付的李宗仁、白崇禧等也和蔣達成了共識,滇軍、川軍相繼出川抗日,可以說團結是當時的大勢所趨,但是這個時候,韓復榘還為了個人權力鬥爭,想要進行倒蔣運動,無異於置整個民族的利益於不顧。

其次,韓復榘在抗戰過程中為了保存個人實力,的確是表現出的消極抗日,的確有背當時的抗戰大局,當時全國抗戰情緒高漲,如果這個不抵抗,那個也不抵抗,那麼,整個中國還有哪裡可以抵抗?

而且,蔣介石抓捕韓復榘的地方也很特別,並不是秘密處決,而是在抗日協調會議後進行抓捕,並且是國民黨高層組成軍法會審,其中有何應欽、鹿鍾麟等。其意圖很明顯,就是拿韓復榘開刀,殺雞儆猴!

韓復榘被槍決給國民黨軍的各軍閥敲響了警鐘:凡是為保存嫡系勢力,消極避戰者必受到應有的懲罰!所以,史論縱橫認為,不管韓復榘死的冤不冤,的確是死得其所了。


史論縱橫

韓復榘這個人怎麼說呢,其實挺可憐的,雖然他不至於被人稱做是名將,但其確確實實也算是一位人物,絕對不是某些書中說道的“主魯期間隨意判案笑話百出、面對日本人不戰而敗”,以至於現代人提到韓復榘就說他是漢奸、賣國賊之流的,但是對於那些熟悉歷史中權臣與君主勾心鬥角的爭鬥的話,我們對於韓復榘的死也就明白了。



首先我們從兩方面來說,韓復榘這個人物絕對厲害,一是他位居馮玉祥十三太保之首,二是他主政山東七年。

韓復榘早年追隨馮玉祥發的家,手裡掌握西北軍重兵,因為能征善戰,在北伐之際也是非常厲害,多次打敗奉系軍閥張宗昌和李景林,其更是率先擊退奉軍,攻入北京南苑。而當時馮玉祥就覺得他韓復榘再厲害,還不是自己的手下,自己便撤掉了韓復榘的職務,來襯托自己的領袖身份,結果蔣介石這時候對韓復榘拋出了好處,就這樣,韓復榘脫離了馮玉祥集團開始成為了山東的封疆大吏。



不得不說的是,馮玉祥的馭人之術差的要命,作為一個巔峰時期擁有四十萬士兵的大帥,竟然沒有培養出一批死忠,這一點,蔣介石比他厲害多了。

而韓復榘在主政山東之後,就成為了地地道道的軍閥,手裡軍隊發展到了數十萬,其雖然沒有像李宗仁等這些人物倒蔣厲害,但對蔣介石也是明防暗防,這種矛盾不光體現在了韓復榘和蔣介石的身上,在所有軍閥和蔣介石的國民黨中央都有體現。而蔣介石一直在等一個機會啊,這個機會直到抗戰爆發,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山東處於華北,在全面抗戰爆發後,韓復榘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奉命參加抗戰。而在前期,韓復榘確實和日本人打過多次血戰,其的嫡系部隊損失慘重,結果蔣介石的中央軍又遲遲不肯救援,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的又不是自己的桂系人馬,所以也不心痛,就讓韓復榘誓死抵抗,結果韓復榘抗命,李宗仁隨即報告給了蔣介石。而在這種情況下,韓復榘對於蔣介石的心思是極其清楚的,無非是借抗日之名排除異己,所以他才下令撤退了,但是他怎麼也沒有想到蔣介石會狠心對自己痛下殺手。

這就是蔣介石的厲害之處,可謂毫不手軟,把一位當年好歹幫過自己的將領就一聲不吭的殺了,並且給按上了一系列名頭,可謂是薄情寡義,而這對蔣介石最直接的好處就是所有軍閥都開始拼命抗戰了,不敢在保存實力,並且在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的嫡系王耀武開赴山東,可謂一舉數得。



而反觀韓復榘這個人呢,他死的到底冤不冤,我們也很難說,因為在抗日大計面前,全國民眾無論何人皆有責任,而韓復榘身為一方軍政首腦,他的義務更是責無旁貸義不容辭,但其最終為了保存實力,卻選擇了撤退,這注定是恥辱的。但我們也不能說這韓復榘一槍不放就跑了,甚至是一位賣國賊。

他確實是有過貢獻的,但作為舊式封建軍閥,他只不過是沒有走出軍閥的狹隘,這也註定了他的悲哀。


書中歷史

韓復榘死的冤嗎?一點都不冤!理由有如下兩點。

(一)、民族大義面前,保存實力,死的一點不冤

我們都知道,韓復榘和蔣介石有矛盾,這個矛盾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

韓復榘本是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在中原大戰前夕脫離馮玉祥,投靠蔣介石,然後被蔣介石任命為山東省主席。


韓復榘在山東省主席任上,可不是真心要跟蔣介石乾的,而是想要把山東變成一個獨立王國。韓復榘一方面把蔣介石的人排擠出山東,在重要位置上安插自己的親信;一方面截留地方稅款,擴充軍隊。

更何況,在西安事變發生後,韓復榘更是公開發表“馬電”,對張學良的行為大加讚賞。這一下蔣介石更是視韓復榘為眼中釘,必將除之而後快。

全面抗戰爆發後,韓復榘所在的山東成了抗日最前線。起初的時候,韓復榘對於抗日還是相當積極的,還有過血戰德州這樣的壯舉。

但是蔣介石卻想借日本人之手,徹底消滅韓復榘,不僅在軍餉上做文章,甚至還調走了原本答應給韓復榘的派兵部隊,並且讓韓復榘的部隊死守在第一線。

韓復榘算是明白了蔣介石的意圖,為了保存力量,絲毫不顧李宗仁“死守泰安”的命令,將自己的部隊撤出了山東,讓日本人輕而易舉的渡過黃河天險,佔領了山東。

韓復榘是個軍閥,保存實力無可厚非。但是在日本全面侵華之際,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讓無數百姓暴露在日本人鐵蹄之下!

韓復榘哪怕有一萬個理由,在民族大義面前,也得統統靠邊站。韓復榘該死,死的一點都不冤!


(二)、自己作死,死的不冤

上面第一點是從民族大義上來講的,好像有點太高大上了。那就講點境界低的,韓復榘是如何自己做死的。

在這之前,還是得先說另一個人,張學良。當然了,這裡不打算說張學良丟掉東北的事情,而是要說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解決後,張學良執意要送蔣介石回南京。張學良還是太年輕,離開了東北軍的保護,還不是隻能任蔣介石宰割,要不是有宋美齡在,恐怕張學良已經成為了蔣介石的刀下亡魂。

韓復榘和張學良一樣,犯了同樣的錯誤。明知道不戰而逃是死罪,就應該時刻待在軍隊裡,在軍隊掩護下或許蔣介石還不敢動手。

但是,韓復榘就偏偏信了蔣介石,孤身去參加蔣介石召開的“北方將領軍事會議”。這下可好,脫離軍隊的保護 ,韓復榘就是一隻任人宰割的小兔子,輕而易舉的被蔣介石給幹掉了!

韓復榘這樣的行為,完全是自己作死啊,誰也救不了他!


小鎮月明

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回營後,諸葛亮變身郭德綱,極盡調侃之能事,後來劉備以桃園結義情分插了一嘴,關羽什麼事兒沒有,他有劉備這把保護傘。輪到馬謖大意失街亭,人家也積極承認了錯誤,勝敗乃兵家常事嘛,諸葛亮揮淚斬之。

張學良嚴重誤判,一槍未放就將東北拱手相讓,委員長痛心之餘,也沒敢聲張,後來在西安狂捋虎鬚,委員長動了真氣,站在張學良後面的小姐姐一出面,張學良便隱入歷史的角落裡混吃混喝等死,否則依著大少爺的小性子,往後還指不定鬧出什麼亂子呢,小姐姐真是挽救了他。

韓復榘死得冤不冤?就死亡的結果本身,一點也不冤,他該死的原因有好幾條,最重要的一條是“反蔣”。

張、楊鬧出西安事件時,韓復榘那不光是口頭上支持,私底下也準備派兵與張學良共同夾擊中央軍,言行絕對一致,招招想要致老蔣於死地。丟失山東後,韓復榘仍在致力於研究反蔣課題,為此和四川的劉湘溝通密切。

韓復榘所研究的反蔣課題,在抗戰危急時刻,蔣介石是不能把它擺到檯面上的,所幸韓復榘給老蔣提供了擺在檯面上的口實——不戰而退。日寇進擊黃河時,韓復榘棄守濟南,放棄在黃河天險阻擊日寇,後來又在李宗仁命令嚴守泰安的情況下,棄守泰安,打亂了蔣介石的戰略部署。棄守就棄守吧,韓復榘還敢回電:“南京不守,何守泰安?”

反了,真的是反了。

結果不冤,過程冤不冤?冤,冤的要死。

先來看看韓復榘主政山東之功,作為西北軍中有名的儒將,韓復榘在後世慘被描寫成一個劊子手兼大老粗。當年他主政山東時,掀起了尊師重教的熱潮,別的經費保不住,他也得先保住教育經費,教師工資從不拖欠。
韓復渠當然是個劊子手,不過這劊子手的屠刀是對準著貪汙腐敗和盜匪毒販,魯北一名國民黨籍縣委員被他查實有嚴重貪腐,就地活埋;自己手下貪汙,槍斃;韓復榘就職山東省長不到一年,山東半數縣長因經濟問題被撤掉,鐵腕肅貪正是韓復榘的個人標籤。
針對政府公職人員腐敗,韓復榘定的條款不可謂不細緻:交通工具,縣長以下不準乘坐汽車、轎子,只能騎馬或步行;不得在政府機關舉辦公務宴會;政府公職人員不能搞兼職,不能接受錦旗牌匾等榮譽;政府公職人員家屬不能佩戴高級首飾;不能用政府電話打給自己家。總而言之一句話,韓復榘對政府人員、尤其是國民黨員的貪腐行為持零容忍的態度。

反腐鬥士韓復榘前期在抗日方面也絕不含糊。抗戰爆發之後,他組織本部軍隊先後在魯北、魯中、魯西南各地多次戰役,重創敵寇的同時,部隊也付出了很大犧牲,損失近半。後來為什麼要在濟南和泰安撤退?

答案很簡單,寒心!

蔣介石不僅先是調走了韓復榘的炮兵,後來答應給他的重炮旅反倒給了附近其他部隊,韓復榘面對兵員已經戰損過半的現狀,同時也意識到了蔣介石的內心想法,說借刀殺人那是誇張,把自己的非嫡系消耗乾淨總是沒錯,韓復榘後來之所以破罐子破摔,幾乎直接撕破臉,說明他認為“老蔣是在整他”的心理已經根深蒂固。

很明顯,後來的韓復榘還是太高估老蔣的道德約束力。他沒想到先一槍未放、後狂捋虎鬚的少帥什麼事情也沒有,在日本人最後通牒下退出北平的宋哲元什麼事情都沒有,甚至是倒向日寇陣營的漢奸們中的很多人都什麼事情也沒有,為何獨獨他作為一名曾經堅決抗日的二級上將最後卻千里送人頭,丟掉了卿卿性命。

韓復榘之誤國,在於貽誤戰機,差點打亂了徐州會戰戰場上全面部署,當然,這也是急昏了頭、犯了受迫害症的韓復榘所不願意思考並面對的問題。從這一方面講,蔣介石在關鍵時刻用一名二級上將殺一儆百,對於抗日軍心的提振的確有正面積極作用。


歷來現實

先糾正一下,是韓復榘,而不是韓復渠。

客觀地說,韓復榘死得也冤也不冤。

說他死得不冤,是因為他為了保存實力,棄守山東,讓日本人輕而易舉地佔領了山東全境。軍人有守土之責,韓復榘不戰而退,按律當斬。從這個角度講,他死得不冤。

說他死得冤,是因為當時不抵抗的將軍並非只有他一人。包括老蔣,連都城南京都放棄了。就像韓復榘所說:山東丟了,我負責;那麼南京丟了,誰負責?(大意如此)。

韓復榘被殺,並非僅僅因為丟了山東,而是因為他和老蔣之間的矛盾激化到了極點。從這個意義上說,韓復榘死得又有點冤。

韓復榘和老蔣的矛盾是怎麼產生的呢?

事實上,韓復榘和老蔣一直是貌合神離的。

韓復榘本屬西北軍,是老馮的愛將。當時,老馮手下有十三名愛將,人稱“十三太保”。這些人,都是由老馮一手提拔起來的,因此都曾對他忠心耿耿。

但是,老馮這個人比較霸氣,身上有著強烈的家長作風。即便對於韓復榘這樣的高級將領,也是動輒打耳光,罰站。

這讓韓復榘覺得很沒尊嚴。時間長了,他的不滿情緒日益加深,後來就背叛了老馮,投靠了老蔣。

老蔣這個人,心裡一直有個小算盤。誰是嫡系,誰是雜牌軍,他心裡門兒清,而且很明顯的區別對待。

作為雜牌軍的韓復榘,對於老蔣的心思看得很清楚,對於自己的處境也很清楚。所以,他對老蔣的所謂忠誠是有保留的。一旦老蔣讓他消耗自己的力量,他就不幹了——這也是韓復榘棄守山東的根本原因。

更重要的是,韓復榘不但棄守山東,而且還四處聯絡其他的雜牌軍,謀劃反蔣。

對於韓復榘的這些動作,軍統是一清二楚的。這些情報,戴笠當然都會及時向老蔣彙報。

老蔣也許可以容忍韓復榘丟了山東,但不可能容他反對自己。於是便授意戴笠,用計把韓復榘逮住了,然後就殺了。


趣談秘史

在溫小二看來,韓復渠死的不冤。

雖然說當時韓復渠在1937年斷然拒絕了日本人提出的“華北五省自治”的議案,但是盧溝橋事變後,1937年10月,日軍入侵山東,韓復渠為了保存實力竟然一槍不發,全軍後撤。

如果這種行為還死的不冤,那我們是不是對另一個逃跑將軍張學良責難的太重了?

韓復渠,字向方,出生於一個秀才家庭,早年受制父親的管教,寫了一手好字,也曾擔任過縣衙門中擔任書記員的職務。可惜好久不長,便沾染了賭博的惡習,因此簽下了一大筆債,隨後帶著妻子闖關東。

到了東北以後,韓復渠由於算命先生的建議入了軍伍,在馮玉祥的營中擔任“司書”。1912年1月,韓復渠隨馮玉祥參加灤州起義,此後十餘年,由於驍勇善戰,節節晉升直至西北軍的骨幹,任西北軍第二十師師長,馮玉祥麾下“十三太保”之首。

1930年,中原大戰韓復渠擁蔣討馮,戰後蔣介石論功行賞,任命韓復渠為山東省主席,至此韓復渠統治山東七年之久。在這幾年中,韓復渠致力發展山東經濟,普及教育,整頓吏治。當然,身為舊時代的軍閥,他身上也有不少惡習,比如說干涉司法,草菅人命等。

隨著韓復渠在山東的勢力穩固,蔣介石和韓復渠的矛盾日益加深,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西安事變,兵諫蔣介石,韓復渠第一個響應,並且暗示張、楊二人可以考慮武力解決。

這一舉動,讓蔣介石動了殺機。

1936年底,日本人蠢蠢欲動,由於山東地區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因此日本人覬覦已久,多次威逼利誘韓復渠,想要成為己方傀儡。韓復渠對日本人的圖謀心知肚明,也是守住了自己的底線,直到一旦投靠日本人,那必然就是遺臭萬年萬劫不復的結局。而且,一旦投靠日本人,他辛苦做上山東土皇帝的位置可就變成了“兒皇帝”。因此,韓復渠斷然拒絕了日本人的“華北自治政府”的議案。

盧溝橋事變後,在當年10月,日軍入侵山東,韓復渠認定蔣介石要借日本人之手鏟出他的地方割據勢力,因此不顧大局,公然拍板決定全軍後撤。

一時之間,韓部官兵罵聲一片。12月,日軍強渡黃河,面對一千多人的日軍,韓復渠幾萬大軍逃之夭夭,放棄濟南,泰安,濟寧,等戰略要地。

蔣介石和韓復渠矛盾重重,西安事變的舊怨也是如鯁在喉,現在韓復渠冒天下之大不韙,當起了逃跑將軍,那就休怪蔣介石新仇舊怨一起算了!

1938年1月,蔣介石在開封召開軍事會議,要求第五戰區,第六戰區的將領必須參加。以這樣的名頭,將韓復渠騙到了開封(當時的韓復渠手握重兵,一旦風聲洩露,那韓復渠投敵,那事情就更加糟糕)。

隨後,被戴笠由專輪送解武昌,在1月24日,在武漢一棟戒備森嚴的大樓裡,身中五彈當場斃命,時年四十八歲。

韓復渠有罪嗎?

正所謂一寸山河一寸血,韓復渠消極抗日,為了保存實力,公然撤退。這種人,死的怎能叫冤呢?

以上。


木劍溫不勝

山西有個王,叫閻錫山。山東有個王,叫韓復榘。

韓復榘怎麼死的?被蔣介石派的特務暗殺。

韓復榘有沒有功績?

有!韓復榘作為山東省主席,統治山東長達八年時間,是國民政府期間任職時間最長的主席,沒有之一。

在他統治時期,實行了很多促進民生和經濟的舉措,如剿滅境內土匪,興辦教育實業,嚴查毒品走私等。這些措施大幅的提高了山東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水平。

韓復榘死的冤不冤?

有點冤!為什麼這樣說?

韓復榘在統治山東期間,一直處於脫離國民政府的半獨立狀態。和蔣介石代表的中央政府始終矛盾不斷。

不僅公開打擊蔣介石在山東省的親信勢力,試圖將其排解出山東。

而且公然支持1936年,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的西安事變。

要說前兩件事還只是和蔣的個人矛盾,那麼韓復榘面對日軍的步步緊逼,為保留自己的嫡系部隊而放棄山東的舉措,則更是上升到了國家層面。

這也徹底的激怒蔣介石,下定決心將其置之死地。

1937年,韓復榘在開封被抓捕,隨後被特務戴笠所暗殺,享年僅有47歲。


縱觀韓復榘的一生,有功也有過。對山東有功,但終究是一個抗戰不徹底的軍閥。李宗仁就曾經這樣評價:他的愚而好用的簡單頭腦終於誤了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