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玉器辨偽 劉學賢

商代玉器辨偽 劉學賢

我們在鑑定過程中,需要用科學分析每一件真品的特徵。瞭解和應用這些特徵,與贗品進行對比,才能真正掌握鑑定要領。文中提到的真、贗特徵,可能在不同時期,不同形制的玉器中都會出現,而它又會有不同的細微變化。我們會重複強調,來加深讀者對一些普遍的特徵規律的理解。

從玉刀,孔的工藝效果上看,有初期沒鑽透的痕跡。而且在原有半成品孔的基礎上,又二次完成打孔。我們從重合的鑽孔效果上,會發現第一次鑽孔殘留的一點鑽芯。從這個鑽芯可以確定,鑽孔工具一定是使用金屬材料磨製的,它完全可以體現工具的耐磨性。沒有竹、骨、木等,動植物之類作為鑽具的痕跡和可能性。(這是文史型專家臆想結論,不符合科學原理)我們可以從孔的邊緣角度的鋒利度,進行確認。

商代玉器辨偽 劉學賢

刀背顯現的是雙平行線條,但是我們發現雙線條的間距,寬窄,線條粗細都有誤差,這些誤差是由於半手工半機械化的手控穩定性造成的。這就如同我們把汽車開到石頭子的路面上一樣,不平整的路面會使汽車和方向盤抖動的不穩定性,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握住控制好方向盤,避免汽車跑偏。古玉的線條和標準化不高也是這個原理。但是贗品所使用的是高精度的設備,在加工中不存在明顯的抖動不穩定性,因此磨出的線條標準規範。這是我們鑑定真偽的一項證據。

商代玉器辨偽 劉學賢

我們能夠看到玉刀表面有一些白色斑點,黃色斑塊,以及表面的一些雜色受沁,我們可以從民間實物中還能看到入土受浸蝕的麻坑斑,這些現象,一是玉石材料本身生長的雜質,經過千年的浸蝕老化形成的。二是我們要認識到玉石材料,硬度,密度和抗浸蝕力的不均勻性,由於材料內部含有各種礦物雜質,因而會產生不同的顏色變化和結構變化。而贗品偽造的手段,只有利用強酸腐蝕,這種人為的酸腐蝕形成的結構特徵,呈現焦渣狀,這與真品表面結構完全是兩回事。

真品

商代玉器辨偽 劉學賢

贗品

商代玉器辨偽 劉學賢

-end-

雲古玩長期收購古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