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一個沒有網遊的兒童節

每到兒童節,關於孩子們的話題非常引人關注。今年兒童節前夕,新華網發出評論:《多少道文件才能管住網遊對少年兒童的戕害?》文章說,僅僅一個多月,就有多個部委發佈了三份措辭嚴厲的文件和通知,不可謂不重視。但網遊廠商(平臺)們,一方面對部委的文件通知視若無物,敷衍了事,一方面高歌猛進,大吃人血饅頭。

就在這篇文章發表的同一天,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召開了“安全上網,守護健康——青少年網遊沉迷危害與對策”研討會。多位家長代表痛陳網絡遊戲對孩子心理、視力、家庭關係帶來的危害,呼籲國家相關部門加大對網絡遊戲監管力度,促使遊戲產業綠色、健康發展,為青少年的成長保駕護航。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李玫瑾等8位權威專家,聯合發出了《拒絕不良網遊》倡議書。

給孩子一個沒有網遊的兒童節

人們把今天的孩子們稱作“互聯網原住民”,中國青少年首次接觸網絡遊戲的年齡呈日益低齡化趨勢。最新數據顯示,19歲以下的青少年網民佔網民的22.9%,達到1.77億人。還有機構調查,北京半數以上的中小學生玩網絡遊戲。正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互聯網給孩子們學習、娛樂帶來極大的生動性、豐富性、便利性的同時,也使他們容易陷入沉迷,嚴重損害其身心健康。相當多的父母們抱怨,有的孩子“見到手機比見到爸媽還親”,有的“沒有手機‘活不了’”。

給孩子一個沒有網遊的兒童節

給孩子一個沒有網遊的兒童節

但是,雖然近些年來家長、學校們不斷抗議,政府有關部門也多次干預,相關企業利令智昏,就是不改。有專家介紹,國外有一種“功能遊戲”的概念,就是發掘遊戲的正面價值,除了具有吸引目標受眾的娛樂性,還能實現其它目的或教育意義。類似概念在國外已經有十多年,在國內也有好多年了,但因為這類產品偏公益、利潤差,相比日賺2個億的王者榮耀等產品,遊戲公司沒有動力去開發。

給孩子一個沒有網遊的兒童節

我國公司法第五條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在西方國家,也非常重視“企業社會責任”概念,連《財富》和《福布斯》這樣的商業雜誌在企業排名評比時都加上了“社會責任”標準。那麼,我們遊戲製作公司們把社會責任放在什麼地方去了呢?遊戲屬於文化娛樂產業,更要處理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社會價值和市場價值的關係。當兩個效益、兩種價值發生矛盾時,經濟效益要服從社會效益、市場價值服從社會價值。反之,不但會害了消費者,也最終會害了企業自身。

只顧賺錢的企業一定不是一個有夢想的企業。希望網遊公司不忘初心,自覺遏制低俗網絡遊戲推廣手段及不當網絡遊戲營銷行為,像新華網那篇文章所說的,“負起該負的責任,做點該做的事情。”也希望到明年的兒童節,我們不必再為不良網遊危害孩子們而擔憂。

附倡議書全文:

【倡議書】

拒絕不良網絡遊戲,

還未成年人一片網絡淨土

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廣大青少年學習知識、交流思想、休閒娛樂的重要平臺,在豐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也深刻影響著青少年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但是,近年來一些網絡遊戲存在傳播低俗色情、渲染兇殺暴力,甚至扭曲歷史、傳播不良价值觀等問題,一些網絡遊戲存在片面追求經濟效應、設置消費陷阱吸引未成年人購買“裝備”等現象。一段時間以來,因沉迷網絡而導致盜竊、暴力,甚至引發自殺、兇殺等嚴重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極端案例見著各大媒體。為了給未成年人營造健康清朗的網絡環境,值此六一“國際兒童節”之際,我們向社會發出倡議如下:

1. 始終把維護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未成年人安全放在首位

全社會都應具有維護少年兒童權益的意識,遵循兒童優先、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從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認識當代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與網絡安全問題。更加重視新時期青少年的網絡遊戲沉迷問題。學校應大力推進核心素養教育,促進學生能力與素質的全面發展,不把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家庭應改善教育方式,樹立現代教育理念,把孩子的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企業不為經濟指標、經濟效益而忽略甚至損害未成年人的權利;媒體應加強預防未成年人網絡遊戲成癮的輿論引導與監督。

2. 加強政府管理,健全監管機制

國家各相關部門應各司其職、各盡所能、相互配合,制定保障未成年人網絡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應不斷完善網絡遊戲的監管機制,嚴格網絡遊戲的審批制度,從源頭上、機制上設置關口,將一切有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網絡遊戲“拒之網外”,從機制上抵禦網絡遊戲沉迷;應大力推進網絡遊戲分級制度,落實遊戲註冊實名制,禁止未成年人註冊不適合其年齡的網絡遊戲;應敦促互聯網企業和遊戲廠商加強網上內容建設,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幫助未成年人擺脫遊戲沉迷負面性。

3.積極教育引導,幫助未成年人抵禦網絡沉迷

廣大教育工作者要警惕未成年人網絡沉迷現象,提升未成年人的網絡辨識能力,自覺抵禦成癮性網絡遊戲等危害健康與安全的不良網絡內容;應通過校內外的網絡體驗和實踐,多形式、多渠道引導未成年人正確認識、科學對待、合理使用網絡;應與家庭加強互動,攜手聯動,對未成年人做好教育引導工作,提升未成年人辨別不良遊戲、抵抗不良信息、科學合理使用網絡的能力,有效維護未成年人身心和諧,健康成長。

4. 提升媒介素養,與未成年人共同成長

互聯網時代,成年人尤其是家長需要與未成年人共同成長。因此,家長應積極履行教育與監護責任,用開放的心態對待網絡,與孩子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家長應主動提高對沉迷網絡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導能力,用媒介素養能力為未成年人的安全用網保駕護航;應重視家庭建設,自覺做健康生活的典範,給孩子積極的生活引領。

5. 規範企業行為,承擔社會責任

遊戲生產商或服務提供者應堅持正確價值導向,堅持社會良知與商業效益的統一,根據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特點,設計研發內容多樣化、層次化的適合少年兒童成長規律的綠色遊戲;應提高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感,自覺以社會道德、網絡道德規範企業行為,主動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應自覺遏制低俗、色情、暴力的網絡遊戲在未成年人中傳播,自覺抵禦不當的網絡遊戲推廣手段及網絡遊戲營銷行為;相關企業應多研發更健康有趣、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的綠色網上產品。

6.養成良好習慣,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未成年人應樹立“健康第一”的生活理念,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多走下網絡,走出房間,走上運動場,不因玩網絡遊戲、看網絡小說等娛樂活動晚睡熬夜、減少運動,做健康生活的新時代少年兒童。

倡議人: “青少年網絡遊戲沉迷危害與對策”研討會專家組

2018年5月30日

文/毛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