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道理(二)‖哲理文言文精選12首

精選文言文小故事,品味人生大道理!


1、孟母三遷

漢 · 劉向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遊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譯文〕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過去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

小故事大道理(二)‖哲理文言文精選12首


〔鑑賞解讀〕

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類的成長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現代的人們不僅要求高品質的物質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環境給人很多的思維。在個人空間,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裡。在生活中,環境造就人才,環境也淹沒才人。 環境重要,比如把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交給一隻狼去撫養,嬰兒長大後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習性。

社會環境與一個人、特別是青少年的成長有直接的關係。孟子後來成為大學問家,與社會環境對他的薰陶感染有很大關係。


2、三人成虎

漢 · 劉向

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於市,而議臣者過於三人,願王察之。’王曰:‘寡人自為知。’於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後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譯文〕龐蔥要陪太子到邯鄲去做人質,龐蔥對魏王說:“現在,如果有一個人說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嗎”“魏王說:“不相信。”龐蔥說:“如果是兩個人說呢?”魏王說:“那我就要疑惑了。”龐蔥又說:“如果增加到三個人呢,大王相信嗎?”魏王說:“我相信了。”龐蔥說:“大街上不會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個人說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鄲離大梁,比我們到街市遠得多,而毀謗我的人超過了三個。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說:“我知道該怎麼辦。”於是龐蔥告辭而去,而毀謗他的話很快傳到魏王那裡。後來太子結束了人質的生活,龐蔥果真不能再見魏王了。

小故事大道理(二)‖哲理文言文精選12首


〔鑑賞解讀〕

對人對事不能以為多數人說的就可以輕信,而要多方進行考察、思考,並以事實為依據作出正確的判斷。這種現象在實際生活中很普遍,不加辨識,輕信謊言,就會讓人犯錯誤。


3、畫蛇添足

漢 · 劉向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譯文〕楚國有個祭祀的官員,給手下辦事的人一壺酒和酒具。門客們互相商量說:“幾個人喝這壺酒不夠,一個人喝這壺酒才有剩餘。請大家在地上畫蛇,先畫成的人喝酒。”一個人先把蛇畫好了。他拿起酒壺準備飲酒,就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畫蛇,說:“我能夠給蛇添上腳!”沒等他畫完,另一個人的蛇畫成了,奪過他的酒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麼能給它添上腳呢?”於是就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失掉了那壺酒。

小故事大道理(二)‖哲理文言文精選12首

〔鑑賞解讀〕

以後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畫蛇添足"這句成語,比喻有的人自作聰明,常做多餘的事,反而把事情辦糟了。

1.做事不可多此一舉,否則有時還會失去一些東西,得不償失,弄巧成拙。


2.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

3.凡做一件事情,必須有具體的要求和明確的目標,要以清醒堅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勝利衝昏頭腦。被勝利衝昏頭腦的人,往往為盲目樂觀所蔽,而招致失敗。


4、葉公好龍

漢 · 劉向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譯文〕葉公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刻著龍,居室裡雕鏤裝飾的也是龍。他這樣愛龍,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裡,龍頭搭在窗臺上探望,龍尾伸到了廳堂裡。葉公一看是真龍,轉身就跑,嚇得他像失了魂似的,驚恐萬狀,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卻不是龍的東西罷了。

小故事大道理(二)‖哲理文言文精選12首

〔鑑賞解讀〕

這個故事,用很生動的比喻,辛辣地諷刺了葉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們只唱高調、不務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要丟棄"理論脫離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樹立實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風。同時也諷刺了名不副實、表裡不一的人。

但歷史上的葉公卻不是這樣的人。史學專家安國樓博士稱,葉公確實有畫龍的愛好,但龍是神化了的動物,不可能下降葉宅,“葉公好龍”折射出葉公所在地和所處時代龍文化的豐厚內涵。專家們還指出,漢代劉向描寫的這一寓言故事,反映出漢代儒家思想走向獨尊的地位後,對楚道之風等其他學派的貶斥。


5、截竿入城

魏晉 · 邯鄲淳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譯文〕魯國有個拿著長竿子進城門的人,起初豎立起來拿著它,但不能進入城門,橫過來拿著它,也不能進入城門,他實在是想不出什麼辦法來了。不久,有個老人來到這裡說:“我雖然不是聖賢,只不過見到的事情多了,為什麼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截斷後進入城門呢?”於是那個魯國人依從了老人的辦法將長竿子截斷了。

小故事大道理(二)‖哲理文言文精選12首​​

〔鑑賞解讀〕

“執長竿入城門者”魯人,做事不會思考,死板的循規蹈矩,不知變通 。自作聰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決不能做自作聰明、好為人師的人。另外,虛心求教的人同樣也應積極動腦筋,絕不能盲目地順從別人的意見。


6、楊氏之子

南北朝 · 劉義慶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譯文〕在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裡有個九歲的兒子,非常聰明。孔君平來拜見楊氏子的父親,可是父親不在,於是便叫楊氏子出來。楊氏子為孔君平端來水果,水果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對楊氏之子,並說:“這是你家的水果。”楊氏子馬上回答說:“我可沒有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小故事大道理(二)‖哲理文言文精選12首


〔鑑賞解讀〕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

本文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孩子的機智回答,使孔君平無語可答了。這是故事中的重點部分!反映出孩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


7、愚人食鹽

南北朝 · 僧伽斯那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反為其患。

〔譯文〕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到朋友家,主人給他食物。食物嫌淡而無味。主人知道之後,於是添加鹽。他吃了後,感覺這菜餚十分美味,於是自言自語說:“之所以味道鮮美,是有了鹽的緣故。很少就如此,何況又多了?”這個愚蠢的人沒有智慧,就只吃鹽。味覺敗壞,反而成為他的禍患。天下的事情都是這樣,經過則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是有害的。

小故事大道理(二)‖哲理文言文精選12首

〔鑑賞解讀〕

愚人食鹽, 佛家寓言。出自《百喻經》。

1.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過與不及都不合度,食鹽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於不懂得合度的道理。

2.幹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限度,恰到好處時美妙無比,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會給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變成了謬誤。所以,凡事均有度,過猶不及。


8、富人之子

宋·蘇軾

齊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謂其父曰:“君之子雖美,而不通世務,他日曷能克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豈有不通世務者耶?”

艾子曰:“不須試之他,但問君之子,所食者米,從何來?若知之,吾當妄言之罪。”

父遂呼其子問之。其子嘻然笑曰:“吾豈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來。”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來?”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譯文〕齊國有個富人,家裡有很多錢,但是他的兩個兒子很笨,兒子的父親又不教他。一天,艾子對富人說:“您的兒子雖然很好,但(您的兒子)不通事務,他日後怎麼能夠持家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兒子,聰明並且具有各種本領,怎麼會不瞭解世間的各種事務呢?”艾子說:“不如試一試他,只要問你的兒子,米是從哪裡來的,如果知道,我承擔造謠的罪名。”父親就叫他的兒子來問他,兒子笑嘻嘻地說:“我怎麼會不知道呢?米是從布袋裡取來的。”富人神情變得嚴肅,改變面容說:“兒子(你)太笨了,難道不知道米是從田中來的嗎?”艾子說:“不是他的父親不生他的兒子(有這樣的父親,兒子怎麼會不笨呢)。”

小故事大道理(二)‖哲理文言文精選12首


〔鑑賞解讀〕

文中諷刺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方法,更說明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孩子不可以嬌生慣養,否則對他很不利,因此教育方法也很重要。


9、北人食菱

明 · 江盈科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上啖菱,並殼入口。或曰:“食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譯文〕有個出生在北方不認識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個人)連角殼一起放進嘴裡吃。有人對他說:“吃菱角必須去掉殼再吃。”那人為了掩飾自己的缺點,(護住自己的無知),說:“我並不是不知道,連殼一起吃進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熱解毒。”問的人說:“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他回答說:“前面的山後面的山,哪塊地沒有呢?”

菱角生長在水中,(他)卻說是在土裡生長的,這是因為他為了裝作有學問,硬要把不知道的說成知道的。

小故事大道理(二)‖哲理文言文精選12首

〔鑑賞解讀〕

〔注〕菱:俗稱菱角,形狀像牛頭,紫紅色,水生植物,果實可以煮著吃。性喜溫暖和充足陽光,盛產於我國中部和南部。果實有硬殼。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如果強不知以為知,就會鬧出笑話,被人恥笑。世界上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而每個人的學識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虛心潛學,才能得到真知。

諷刺的生命在於真實。這則小故事不僅在情節構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實,更在於北人強不知以為知的做法與表現在現實生活中極具普遍性與代表性。


10、邴原泣學

明·禮讚

邴原少孤,數歲時,過書舍而泣。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凡得學者,有親也。一則願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中心傷感,故泣耳。”師惻然曰:“欲書可耳!”原曰:“無錢資。”師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於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

〔譯文〕邴原從小就失去父親,幾歲時,從書塾經過就哭起來了,書塾的老師問他說:“孩子,你為什麼哭泣?”邴原答道:“孤兒容易悲哀,窮人容易感傷。凡是能夠學習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來羨慕他們有父親,二來羨慕他們能夠上學。內心感到悲傷,所以就哭了。”老師為他感到悲傷,說:“你想要讀書嗎?”邴原說:“我沒有錢支付學費。”老師說:“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傳授你知識,不收學費。”於是邴原就開始讀書。只過了一個冬天,就已能背誦《孝經》《論語》。

小故事大道理(二)‖哲理文言文精選12首

〔鑑賞解讀〕

我們要好學,並且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

也應向文中老師學習,無私給予別人求學的幫助,尊重愛學習、有志向的人。


11、吳起守信

明 · 宋濂

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諾,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

〔譯文〕從前吳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飯。老朋友說:“好啊,等我回來就(到你家)吃飯。”吳起說:“我(在家裡)等待您一起進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還沒有來,吳起不吃飯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吳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來了,才同他一起進餐。吳起不吃飯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說了話不算數。他堅守信用到如此程度,這是能使軍隊信服的緣由吧!要想使軍隊信服,(作為將領)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小故事大道理(二)‖哲理文言文精選12首


〔鑑賞解讀〕

《吳起守信》主要體現了吳起守信、以身作則、為人講信用、待人誠懇守信的品質。啟發為人要講信用,待人誠懇守信。


12、世無良貓

清 · 樂鈞

某惡鼠,破家求良貓。厭以腥膏,眠以氈罽。貓既飽且安,率不食鼠,甚者與鼠遊戲,鼠以故益暴。某恐,遂不復蓄貓,以為天下無良貓也。是無貓邪,是不會蓄貓也。

〔譯文〕有個人憎恨老鼠,傾盡所有的家財討得一隻好貓。用魚肉餵養,用棉墊、毯子給貓睡。貓已經吃得飽飽的並且過得安安穩穩,大都不捕鼠了,有時貓甚至與老鼠一塊嬉戲,老鼠因此更加兇暴。這人十分生氣,把它趕走,於是再也不在家裡養貓了,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好貓。

小故事大道理(二)‖哲理文言文精選12首

〔鑑賞解讀〕

溺愛是不可取的,溫室裡是培養不出棟樑來的。環境過於安分,就會懶散,不思進取。主人公最後的結果全是他一手造成,他沒有想過安逸會削弱貓的鬥志,他是個只會說貓不好,卻不會反思自己錯在哪裡的人。給人以深思啟示。對人太過遷就會適得其反,對動物也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