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改變從來不晚,晚的是改變的決心和志向

如今,在這個焦慮時代,出名趁早,成功趁早已然成為大家追求的心態。

許多人害怕在年輕的時候不能成功,不能得到,往往就被這些大山壓住而難以翻身。然而,人生有趣的地方在於,大部分人的成功並非與青春和外在掛鉤。年齡優勢並不是決定一個人當下是否成功的核心因素。

要知道,就人生而言,是講節奏的。每個人何時做何事的節奏,都不一樣,也是他人很難學習和效仿的,其實,人生找對了自己的節奏,路才會更通暢。

一個人的節奏和性格、閱歷、出生、環境等息息相關,以及對自我的瞭解和洞察,越是充分了解自我,才能真正體悟什麼樣的節奏才是適合自己的。

很多青年有著老者一般的洞察和智慧;很多中年人有著孩童一般的任性和不成熟。

所謂成長,一是覺悟,二是努力。只有真正覺悟了,並且行動了,人生才會真有生命力出現。

人生,改變從來不晚,晚的是改變的決心和志向

三國時期吳國宜興人周處,一個被當時鄉里厭惡的惡人,竟然因為改變而成為一代忠良名臣,死後被建祠紀念,這實在是值得人深思。

其實告訴我們,這不代表人的惡可以很快被遺忘,而是因為他雖然是惡人,但是懺悔了改變了,他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這種自我救贖,在歷史上是如此之少,所以,周處才顯得如此可貴。而周處能做到的,其實當代很多人也是可以做到的,只要能立志篤行。

救不救贖自己,不在別人,全在自己一念之間。

蘇洵,中年讀書,嘉佑初,與二子軾、轍至京師。歐陽文忠公獻其書於朝,士大夫爭持其文,二子舉進士亦皆在高第。於是,父子名動京師。

這時的蘇洵,已經年近四十,接近當時老年人的年齡。這很像當代新聞裡常見的父親和兒子一起考大學的故事。

但這樣的故事裡,沒有矯情,只有理想和不甘。

人生,改變從來不晚,晚的是改變的決心和志向

現如今,許多人覺得年齡大了,工作多年了,靠熬資歷前進;有些人則擁抱新鮮,擁抱學習,渴求哪怕一絲的改變和提升。這都沒有錯。

就像蘇洵,他二十七歲讀不讀書,其實也都在於他的自我選擇。

因為他本就是地主鄉紳,就算不讀書,不進汴梁城,也照樣可以過富足悠閒的日子,而且有兩個讀書作文都是狀元級別的兒子,也足以讓他驕傲一生。

但是蘇洵不甘心,他覺得內心裡還有一股氣沒有釋放出來,他覺得自己能讀好書,能寫出好文章。於是在本可以做老爺享福的時候,他選擇和兩個兒子一起,做學生苦讀。

也成就了他,成為“唐宋八大家”的文豪之一。

所以,人生,事在人為,不認輸,命就奈何不了你。

人生從來沒有人可以被別人定義。也沒有誰可以定義你這個年齡就該怎麼怎麼樣。

惡人可以變名臣,中年讀書變成文豪。正是因為改變從來不晚,晚的是改變的決心和志向。

只要給自己一個自我定義,然後出發,然後上路,大器晚成就有了一半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