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一期學員比其他期的要厲害嗎?

卿酒酒是隻魅

從軍事才能看,黃埔一期的學員未必比其它期的就怎麼出色,但黃埔一期畢業生的確生逢歷史的風雲際會,所以參加戰爭機會較多,在軍隊中升遷自然較快,從而產生了國共雙方的一批名將。

1,兩次東征。

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廣東革命政府1924年5月開設的,在廣東東部盤踞著與孫中山翻臉的軍閥陳炯明部,一直威脅著廣州政權。1925年2月蔣介石就領導黃埔學生軍進行了第一次東征,這樣黃埔一期的學生入校才七個月就匆匆結業編進了教導團,開始了自己的戰爭生涯,這個條件是其它期學員所不具備的,象“黃埔三傑”的蔣先雲、陳賡和賀衷寒,就全部參加了東征。

當年10月,黃埔學生軍在回師廣州打垮楊希閔和劉震寰的叛亂後,又開始了第二次東征,戰鬥中一期學員傷亡也不小,但是表現勇敢的全部得到提升,陳明仁以排長參戰,經過東莞與惠州兩仗 ,已經升為營長。



2,北伐。

根本不喘氣的,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就誓師北伐,黃埔學生軍從最初的一個教導團已經擴編為第一軍,黃埔一期學員水漲船高,大多已是營團級幹部了,把其它期學員甩開了半條街,比如胡宗南就已是教導師第二團上校團長,宋希濂是少校營長。

北伐軍打到華北時,以黃埔教導第一團為起家本錢的第一軍已經發展為第一集團軍,何應欽從軍長變成了總司令,兵力擴大了將近20倍約40萬人,那黃埔一期學員再次紛紛擢升,胡宗南幹到了少將旅長,杜聿明是教導第二師上校團長。



3,中原大戰。

蔣介石最終取得勝利,馮玉祥40多萬大軍覆沒,蔣軍論功行賞,1931年1月,天子第一門生胡宗南率先升到了第一師師長,距離北伐開始不過四年時間,而這個時長在和平時期,至多升一級軍銜,及至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前,黃埔一期的學員大多是師旅級幹部了,少數已經是軍級,讓後面的學員很難有機會超越。


度度狼gg

黃埔軍校是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1924~1927)共同創辦的。蔣介石任校長,廖仲凱任黨代表(廖被刺殺後,周恩來接任),李濟深副校長,邵力子秘書長,汪精衛為第三任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何應欽總教官,鄧演達教育長,陳誠特別官佐,顧祝同戰術教官,聶榮臻政治教官,葉劍英教授部副主任……

黃埔軍校以戰將如雲而出名,戰將又以黃埔畢業而著稱。實際上,黃埔軍校原定兩年制學期,因北伐戰爭開始,改為一年制學期,最後又因形勢緊急,改為半年期。所以,前六期的學員基本沒有多少學時,沒學多少軍事理論、戰略戰術研究,就一批一批上戰場了。

但戰場上才是真正的軍事課堂,真正出將帥的地方。所以,黃埔一至六期出了許多國共將帥,尤其是一期、四期。特別是四期的林彪,在戰場上打敗了國民黨黃埔系的所有名將!(注:陳明仁是個例外吧)。



東之水32552593

準確地說,無論從個人能力還是成才比例來看,黃埔前六期的差別都不算太大。雖然黃埔一期確實出了包括左權、杜聿明、陳明仁、範漢傑、徐向前、蔣先雲、宋希濂、餘程萬、陳賡等一大批名將,但更多的學員卻也是默默無聞,其中有不少甚至退出軍界,服務社會。同時,前六期的其他各期中同樣有大量名將,比如二期的盧德銘、周逸群;三期的王耀武、楊傑、劉安祺、戴安瀾;四期的林彪、伍中豪、謝晉元、劉志丹等等。

其實,黃埔軍校前三期應該都算是一批人。1924年初,黃埔軍校開始招生,當時全國的進步青年都紛紛趕往廣州。但由於路程有遠近、各人情況有不同,所以抵達廣州的時間也有先後。基本上,最優秀的、意志最堅定的,一般都會被優先選送前往黃埔,所以,開學最早的黃埔一期中,確實集中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但二、三期學員差不多也是和一期前後看到通知出發的,所以嚴格來說差別不大,入學時間也都是1924年。

之所以黃埔一期後來出的名人多且影響大,有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當然是出道早。黃埔一期生1924年5月進校、11月底就畢業了,隨即進入軍隊,有部分甚至留校當了教官。而這個時候,二期生才剛剛進校不久,三期生甚至還沒入校。也就是說,一期生中有不少甚至還是後面幾期的老師或者教官,這個段位的差距就大了。而且一期生畢業之後馬上在國民革命軍中擔任了下級軍官,參與了幾乎所有的戰鬥,資歷、經驗也相當可觀。相比之下,二、三期生參加東征、討伐楊劉的時候都還是以學兵的身份出戰,差距明顯。

同時,一期生中有不少其實是有過從軍經驗,甚至是在別的軍校受過訓練的,基礎較好。而且,黃埔軍校草創之初,很多規則都不完善,事實上,一期生本身也參與了軍校的規則制定、完善和管理。地位相對於後來的學生而言,自然更高。

正因為這些原因,黃埔一期才出瞭如此多的名人、名將。T


聯合防務

黃埔第一期的名將太多了,:左權、陳庚、徐向前、蔣先雲、杜聿明、關麟徵、鄭洞國、陳明仁、宋希濂、李仙洲、賀衷寒、黃維、王爾琢、範漢傑、俞濟時、孫元良、周士第、餘程萬、侯鏡如等等,第一期的名將是最多的,質量也非常高,不管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大都位高權重,陸軍將軍、海軍司令、開國元帥開國大將都有,當時蔣先雲,賀衷寒,陳庚號稱黃埔三傑,都在國共兩黨高層擔當重要職務。

第二期也有鄭介民、邱清泉、周逸群、盧德銘等大家熟知的名將 ,但這期的名將不多,但出了兩個特殊的人才,一個是鄭介民,戴笠之後的第二任軍統局局長,去世後被追認為陸軍一級上將;第二個是邱清泉抗戰初在德國進修回來 統領德國裝備王牌師,是杜聿明第五軍主力,在崑崙關重創日寇。

第三期:王耀武、戴安瀾、黃公略、曾澤生、李天霞等,這期數量也不多,但質量不低,王耀武、戴安瀾,都是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將,尤其是後兩人的經歷,絕對感天動地。共產黨方面,黃公略曾與彭德懷齊名,就是犧牲過早。

第四期:林彪、張靈甫、謝晉元、胡璉、李彌、劉玉章、賴傳湘、高魁元、唐天際、郭天民、曾中生、劉志丹、伍中豪等,林彪這裡不便多說,劉志丹創立了西北紅軍根據地,為我們黨在西北站住腳提供了基礎,不是英年早逝應該是大將以上人選吧,張靈甫在抗戰時期也立下了赫赫戰功,解放戰爭時期的整編74師也是國民黨五大主力,胡璉抗戰的絕命家書現在也為止動容,指揮能力也驚人,被毛主席贊為“猛如虎,狡如狐”……


後期黃埔也有名將,但是太少,主要是一期四期最多吧,一期最多也和資歷有關係吧,就像同一個企業上班,先去幾年和後去的領導也會先提拔先去的吧。


噓別逗492

黃埔一期指的是黃埔軍校第一期,因為第一期的畢業生當中湧現了一大批國共兩黨的高級軍事將領,所以在後人看來,黃埔一期就是一個軍事史上的神話。1924年5月5日,黃埔軍校第一期開學,6月16日,第一期開學典禮舉行。據統計,第一期一共招收了640名學員,其中現在有史料可查的是500多名。

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員當中,比較著名的包括中共的徐向前、蔣先雲、陳賡、左權、周士弟還有國民黨方面的胡宗南、黃傑、陳大慶、關麟徵、杜聿明、鄭洞國和桂永清,其中徐向前後來成為了解放軍的元帥,陳賡成為了大將,蔣先雲因為犧牲在了北伐的路上,否則也肯定會是一名閃耀的將星,左權也是因為在抗日戰爭中犧牲了。而國民黨方面哦胡宗南、杜聿明、鄭洞國、桂永清等人都是後來蔣介石所倚重的心腹,這幾人皆官至上將,獨當一面。

雖然黃埔軍校在廣州一共辦了六期,但是從成材率和知名度來看,第一期都遠遠高於其他幾期,這與黃埔軍校第一期受到特殊關愛也有一定關係。

蔣介石在黃埔軍校成立的時候任黃埔軍校的校長,對於黃埔一期,他非常重視,不僅視黃埔軍校一期為國民革命事業之關鍵,也將其視為其個人事業開展的起步,因而在黃埔軍校的學員中間尋找自己信任的心腹,蔣介石的軍事班底多是在黃埔軍校形成的,特別是黃埔一期。

其次,黃埔一期的湖南和廣東籍學生幾乎佔了一半,近代中國,湖南人和廣東人是最活躍的兩個團體,湖南人務實,廣東人有理想,所以在國民革命的大潮中必然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

中共在黃埔一期當中也做了很多工作,這也是為什麼黃埔一期湧現這麼多傑出人才的原因。

所以,以上種種因素都決定了黃埔軍校是近代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蹟和神話。


青年史學家

黃埔軍校大概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所軍校了,無論是內戰還是抗戰,基本上都是黃埔學生相互在一起鬥智鬥勇。當時許多人評價說“一部民國史,半部歸黃埔”“中國的戰場其實就是黃埔軍校的考核場”。那麼黃埔軍校那一期的學生最厲害呢?


黃埔軍校在大陸一共開辦了二十三期,厲害的名將基本上都在前六期,後幾期的學員因為參加的戰役少,戰功積累的不多,所以出名的也很少。不可否認的是,在前六期中,一期的名聲算的上是比較大的,因為一期名將的確很多。

從第一期畢業的有蔣先雲,徐向前,陳庚,左權,胡宗南,杜聿明,陳明仁,鄭洞國,宋希濂,孫元良,桂永清,孫元良,範漢傑等等。僅僅從這份名單你就能看出一期的能量到底有多大了吧,且不說徐向前,陳庚,一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帥,一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將,只看國民黨這邊就出了不少上將,大多數都是手握重兵,戰區司令長官,綏靖公署主任層出不窮。


相比之下黃埔其他幾期畢業的學生似乎就有點比不上第一期了,但是其實還有一個黃埔四期畢業的學生,這一期絕對不比第一期差。

從這一期畢業的有林彪,張靈甫,謝晉元,胡璉,伍中豪,邱維達等人,如果僅僅看名將數量的確比不上第一期畢業的多,但如果看名將質量的話,我敢說第一期真的比不過第四期,單單一個林彪就讓一期畢業了多少老前輩都栽在他手裡,還有一位被毛主席評價為“狡如狐,勇如虎”的胡璉,張靈甫和謝晉元這兩位更是成為眾人皆知的人物,所以第四期畢業的不比第一期差,也是唯一可以和第一期比較的一期。



一樹梅花一放翁

你好,我是迷彩派。關於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你。

黃埔軍校,1924年6月16日,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於廣州黃埔長洲島正式成立,通稱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屬於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產物。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黃埔軍校就成為國民黨一黨培養軍事幹部的地方。雖然期間歷經幾次搬家和改名,但是外界仍沿用黃埔軍校的名稱。從1924年成立到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黃埔軍校共招收了23期學員。共計23萬人,而黃埔前六期,也就是在國共第一次合作之間培養的六期學員,應當來說是黃埔軍校創辦的這些年裡質量最好的一批。當時國共兩黨許多中堅力量都是出自於黃埔前六期。至於六期之後,則多是些泛泛之輩。


而第一期,是黃埔軍校的首期。這也是孫中山寄予厚望的一期。黃埔軍校5月招生第一期入學,共計學員499人。11月畢業,合格者456人。後由湘軍講武學堂158學員及四川送來的20多人併入黃埔一期,總計畢業生645人。而在這一期之中,許多人成為之後二十多年來國共爭霸中的重要角色,所出名將數不勝數。國民黨方面有宋希濂、陳明仁、黃傑、鄭作民、胡宗南、杜聿明、鄭洞國、範漢傑、李默庵、李仙洲、關麟徵、黃維、王敬久、孫元良、賀衷寒等等。共產黨方面有蔣先雲、金佛莊、、李之龍、王一飛、左權、徐向前、陳賡、周士弟、王爾涿、劉疇西、彭幹臣、許繼慎、侯鏡如、曹淵、閻揆要、蔡申熙、宣俠父等等。

而之後第二期和第三期由於南方革命政權和北方軍閥之間關係破裂,導致招生工作無法正常進行,因此,黃埔第二期、第三期招生人數並不多。但是也為國共兩黨培養了一大批骨幹力量。到了第四期,報名的人數激增,達到了兩千三百多人,因此第四期之中也是名將輩出。抗聯著名英雄趙尚志、開國元帥之一的林彪都是黃埔四期。黃埔五期號稱是專門為共產黨舉辦的一期,裡面出了大批的共產黨人士。例如開國大將許光達、開國上將張宗遜、宋時輪、楊至成等等一批人物。黃埔六期是蔣介石發東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前的最後一期,這一期學員正趕上反革命政變,所以人走的走,最後只剩下八百人。但是黃埔六期也是人才輩出,代表的有廖耀湘。另外還有許多抗日烈士,其中著名英雄、女中豪傑的趙一曼就是黃埔六期。另外開國大將羅瑞卿也出自黃埔六期。

縱觀黃埔一期到黃埔六期的學員,其實論質量還是黃埔一期生質量最好,畢竟當時招生就招了一年。但是客觀來講,黃埔一期600多學員裡面,日後成為國共兩黨名將的比例還是很高的。但是另外五期,也出了不少將領,抗日英雄。所以,國共合作的黃埔前六期,實力都不俗。


迷彩派軍事

黃埔軍校為中國近代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而這批軍事人才中知名度最廣而且職位普遍居高的要屬黃埔一期,在這期的畢業生中湧現出了太多將帥之才,可以說佔據了近代黃埔軍事人才的半壁江山,但是也不能說黃埔一期的畢業生就強與其他幾期的畢業生。



黃埔一期生相較於後期的畢業生其實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從學生時代就參加過戰爭,上過戰場,參加過東征北伐,有著軍事資本,因而在老蔣黃埔系形成之後便由這些一期生把持了軍隊的領導權,從而形成了老蔣的嫡系黃埔中央軍。因為較好的資歷和良好的機遇給太多黃埔一期生提供了機遇,因而像胡宗南、宋希濂、杜聿明等等一期生將領擁有了較高的軍事地位。



但是軍事才能卻是另一方面,黃埔一期生中聞名中外的軍事家有,但也不是就勝於其他幾期的畢業生,像一期生中的杜聿明、徐向前、左權、陳賡等等,都是國共兩黨的軍事骨幹,但在後幾期中也不乏人才,尤其在黃埔四期,我黨傑出的軍事家林彪便是此期的畢業生,還有國民黨中的優秀將領胡璉、張靈甫等等,他們無論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還是內戰時期,都是軍事領域的佼佼者,尤其四野林彪,敗在他手下的黃埔一期生不知幾何。



所以我認為,軍事人才還是要從能力和戰績來評價,即使一期生中名將眾多,但也不能代表後面數萬的黃埔畢業生,當然從整體來看,他們都是黃埔軍校中的佼佼者,尤其他們在八年抗戰中出類拔萃的表現更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尊敬。


風流倜儻張四少

肯定不是,黃埔四期一個林彪足矣!

單以軍事能力和成就而論,林彪是現代史上強的,從紅軍之鷹到八路軍三大主力師師長,再然後從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擊敗國軍衛立煌、傅作義、白崇禧三大集團。

林彪遠勝他的那些一期學長們。


心向青山

說真的,真看不出來。

說真實能力,黃埔一期(只說藍黨)學生裡真正能打仗的也就關麟徵、杜聿明、鄭洞國,李玉堂等幾個。政工體系的鄧文儀、賀衷寒、曾擴情也說得過去。其餘俞濟時、宋希濂、餘程萬、黃維、李默庵、李延年、侯鏡如等非常勉強。至於胡宗南、桂永清甚至孫元良這些,則完全是因為常凱申個人偏愛造成的。

黃埔一期1924年5月底入學,11月畢業,又是第一期,辦學資金少,條件簡陋,設施裝備單薄,軍事訓練還要讓位於大量政治學習,不足半年時間,能學到多少?

所以黃埔一期也就是一個軍事速成班。經歷平商團,東征,平楊劉,北伐,黃埔一期645名畢業生到1927年三月已經不足百名。還是因為軍事技能差啊。

但是,第一期學生是常凱申唯一親自帶出來的學生,感情當然不一樣,他們對常凱申的忠誠度也非常強,因此晉升迅速。

資歷啊。高一期都壓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