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與生命的刻度——汶川地震志卷二:《大事記》

時間與生命的刻度——汶川地震志卷二:《大事記》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爆發。

面對這場特大地震災害,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的直接指揮下,眾志成城,迎難而上,開展了中國歷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動員範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災鬥爭。中央各部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緊急動員、迅速行動,解放軍指戰員、武警部隊官兵、民兵預備役人員和公安民警衝鋒在前、勇挑重擔,廣大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嚴防疫情,廣大新聞工作者深入一線、及時報道,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工程建設者爭分奪秒、全力以赴,廣大文藝工作者不辭辛苦、賑災義演,災區廣大幹部群眾臨危不亂、奮勇自救,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及社會各界慷慨解囊、大力支援,各地誌願者也紛紛前往、默默奉獻。同時,港澳臺同胞及海外僑胞踴躍捐助,國際社會積極施援。所有這一切,匯聚成抗擊地震災害的強大力量,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災群眾的生命,最大限度地減低了災害造成的損失,奪取了抗震救災鬥爭的重大勝利,大力培育和弘揚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在隨後進行的恢復重建中,全國人民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自強不息、感恩奮進,以人為本、崇尚科學”的恢復重建精神,全面落實黨和國家關於災後恢復重建的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努力實現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的目標。特別是承擔對口支援的19個省(市)的黨委和政府,積極落實中央部署,為災區恢復重建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全國支援和災區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僅用3年時間便完成了恢復重建的各項任務,取得了災後恢復重建的全面勝利,實現從災難到進步、從悲壯到豪邁的歷史性跨越,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奮鬥的品格。

為把這場特大地震災害和抗震救災、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全面、客觀、系統地記錄下來,國務院決定編纂《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志》。其中《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志▪大事記》由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牽頭編纂。

《大事記》記載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工作中的大事和要事。充分反映了抗震救災、災後恢復重建過程中的大勢大略。《大事記》在編纂過程中,把握好了如下幾點要求,具有如下幾點特色與創新。

第一,該書站位高。它站在抗震救災工作全局的角度,以宏觀的視角,全面記述了抗震救災工作中的大事、要事。同時也站在事後總結、反思的角度,從下限時段來反映整個抗震救災的工作。在本書的編纂過程中,原本將《大事記》分卷的記述時間下限定在2010年12月31日。在2011年6月召開的初稿編纂研討會上,徵求方誌專家的意見,根據災害重建工作實際,將《大事記》的記述時間下限延至災後重建工作完成之時。最終,該書的下限記述時間到2011年10月14日,即“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結表彰大會”召開的時間。由此,該書完整地記述了災後重建工作的全部過程,完整、全面、系統地記述了抗震救災的全部大事。

第二,隨著資料的不斷蒐集、整理,編委會逐漸確定了入志標準,適當把握了資料的平衡。本書堅持以記述災區為主,但著筆不侷限於災區,記述與抗震救災、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密切相關的大量事實。同時,與先前通過初審或複審的《搶險救災志》《災區生活志》《災區醫療防疫志》《社會賑災志》等分捲進行對比,把缺失的大事、要事提煉出來,補充進《大事記》分卷。本書表現出了抗震救災的全過程和不同階段,將抗震救災過程中的有關決策和實施情況分類、分塊地反映出來,嚴格把握資料的豐富性和準確性,使得記述的脈絡清晰明瞭。

第三,該書在記述救援的黃金時間即地震發生後72小時的一些重要的事件、活動時,在系時上精確到時、分。在系時上,以往志書的大事記編纂一般依據月、日來系時記述。這部《大事記》為充分發揮存史資鑑的作用,在記述抗震救災黃金72小時內的重要事件、活動時,在系時上精確到時、分。這一點,較以往的大事記編纂來說是一個重大的突破,為本書的一大特色與亮點。惟其如此,中華民族在本次抗震救災過程中展現出的風采風貌,被事無鉅細地記述下來,為讀者瞻仰,為後人流傳。

第四,在基本要素齊全的基礎上,事條還簡記其核心內容。在記述要素問題上,以往的大事記在記述召開重要會議、發佈重要文件、舉行重要活動時,一般不會記述其具體的內容。而這部《大事記》在基本要素齊全的基礎上,還簡單記述了會議、文件、活動的核心內容。以重要會議為例,如果一次重要會議只記什麼時間、什麼部門召開,不記研究部署了哪些重要工作、決定了哪些重要事項,讀者就瞭解不到重要的、有用的信息,就會一頭霧水,不明所以,無從瞭解這次會議的價值,也就無從判斷這次會議在不計其數的抗震救災會議中為什麼特別重要、發揮了什麼作用。而本部《大事記》避免了此類問題,通過對具體內容的簡單記述,使得讀者能夠在閱讀的第一時間瞭解和掌握相關信息,對抗震救災工作產生客觀、深入的認識。

第五,該志書靈活運用紀事本末體。在記述上堅持以編年體為主、紀事本末體為輔,依時敘事,一事一條。對於經歷時間較長、影響重大、教育意義深遠、存史價值高的重大事件,如交納“特殊黨費”、九洲體育館向受災群眾開放、乞丐捐款、舉辦愛心食堂、搶運建材等事件,為了完整反映它們發展的全貌,使用紀事本末體,著重記述事件發展過程中的關鍵節點、有重要影響節點的內容。

第六,對一些緊密相關的內容適當進行一些歸併,對同一活動或者事件進行集中記述,不分散記述。根據抗震救災工作的實際,為了避免事條內容支離破碎,採用“類為一事”的辦法,將同日同一部門的多項活動合併。將同日不同部門、單位、地方開展的同類活動合併,將其視為一條大事,進行集中記述。這一記述方式,是對通常意義上的“一事一條”原則的突破和變通。

總之,《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志▪大事記》是一部質量過硬的信史,編纂人員本著精益求精的精神,付出力量巨大的努力。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做出了不少新的探索和嘗試,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撰稿:張睿\ 編校:張健\ 審核:李江\ 終審:於偉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