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影柏林城


此次郵輪從哥本哈根上船後,到達的第一個停靠港口是德國的瓦爾內明德(Warnemunde)。雖然郵輪上把瓦爾內明德和柏林列在一起,但是這只是一個才8千多人口的小鎮,從小鎮到柏林在公路上要走3小時。考慮到自己坐火車語言不通,情況不熟悉會耽誤時間,選擇了跟SPB旅行社走。SPB也是我們在聖彼得堡跟團的旅行社。

掠影柏林城

柏林街景

臨上車時,SPB接客人員特地跟我們說明,大巴客車司機的英語有限,路上可能不會有太多的交流。另外根據德國的規定,客車司機連續開車時間不能超過規定。到時會到路邊休息點停下。大巴上有裝置,有儀器自動記錄,政府會來檢查。

大巴上高速後,一路只見兩旁整理得非常條條有序,綠茵茵的的田野,或種莊稼,或種牧草,偶爾有小樹林。幾十年前剛到美國時,在加州中央峽谷看到路兩邊的大片整理有序的莊稼地十分驚歎。而在德國看到的田野似乎比美國的整理的更加精緻。一路上沒有見到小鎮,村莊。不知道是因為這一地區人口疏散,還是高速故意避開了城鎮?另一個引起我關注的是一路上都有風力發電塔。在美國,一般只有在風力比較大的山口,山峰上可能看到風力發電塔。而我們路過的德國是一片平原,裝這麼多風力發電塔是否在經濟收益上合算?還是因為要執行德國政府推廣可持續能源的政策?

掠影柏林城

去柏林高速公路邊原野

穿梭柏林一天,領略德國百年

三個小時後,大巴把我們送到柏林舊的國家畫廊。 柏林一日遊開始了。

SPB地陪導遊是一個生活在柏林的美國人,據他說他自己是學藝術歷史的。

比較後來我們在聖彼得堡的地陪導遊,我們覺得這個美國人導遊水平要差一點。儘管他是美國人,講英語自然沒有口音,但是他講解時廢話太多,而且刻意加入一些美國式樣的笑話。但是我覺的,講解歷史時,最好嚴謹些,不要帶入太多個人添加的東西。

掠影柏林城

柏林舊的國家畫廊

由於柏林曾經分成東,西柏林而兩邊不能自由來往,許多設施都是兩份,如博物館,動物園,歌劇院。德國統一後,事實上已經不需要重複功能的設施。

因為時間緊迫,許多景點地方都是路過,匆匆忙忙,很難記下來。

掠影柏林城

德國曆史博物館裡的列寧塑像

傳說德國兵佔領蘇聯某地時,要當地居民從列寧塑像或教堂大鐘中選一個運回德國做軍貨原料,鎮上的居民就同意放棄列寧塑像,保留教堂大種。這座列寧塑像運回德國後,因為太大一直沒有處理。等到蘇聯紅軍打到德國時,當時列寧塑像所在的鎮趕緊把它找了出來,樹立在鎮中心。蘇聯紅軍來了,看到列寧塑像,太感動了,估計對這地方的德國人手下留情了。

掠影柏林城

柏林大教堂

柏林電視塔是德國最高的建築。1969年東德建成這個塔是為了向西德顯示東德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電視塔完工後,太陽光下,在電視塔的觀光臺上,光線會在圓球形的觀光臺上反射出一個十架。因為當時東德提倡無神論,拆除了表示宗教的十字架。為此,柏林市民把它稱之為“教宗的復仇”(“Rache des Papstes”)。這事整得前東德政府有點尷尬。

掠影柏林城

柏林電視塔

猶太人紀念碑是由共2711個大小不一的混凝土立方體組成。它的特點按設計者的初心是不給定設計理念,讓人們在裡面行走時引發自己的感想。所以,立方體有高有低,形態不同,讓每個人在裡面行走時,想想被納粹德國殺害的6百萬猶太人。猶太人紀念碑馬路對面是美國駐德國大使館。1939年,當時的使館在這裡開始辦公時,美國已從納粹德國召回了大使。這個建築在二次大戰中被炸後被東德拆除,2008年又重新啟用。 當我來到這個地方時,覺得這個位置離猶太人紀念碑這麼近,有點特殊的意義。原因是納粹德國二戰時迫害猶太人時,美國並沒有接受猶太難民,主要怕中間夾雜著德國間諜。 直到1944年初,在美籍猶太人和政府其他勢力的壓力下才開始解救歐洲的猶太難民。 當時猶太人在美國的影響遠不如後來。這些猶太人到了美國後,和原有的猶太人一起奮鬥,滲透了美國財界,媒體,學術界,影視界,成為一股影響美國社會非常強大的力量。 從那之後,美國就沒有做過對猶太人不利的事,沒有定過不利猶太人的法案。

掠影柏林城

猶太人紀念碑

吉卜賽人受害者紀念碑是柏林的另一個紀念地。一園形的水池中有一三角形的石頭,上面終年有一朵鮮花。三角形的石頭代表著當時吉卜賽人囚衣上要帶的標記。紀念地致力於紀念被納粹以種族滅絕計劃下殺害的22萬–50萬 吉卜賽人。世人都把注意力放在納粹迫害猶太人的罪行上,實際上,吉卜賽人也是被納粹認為是次等民族,遭受同樣的迫害。一直到現在,吉卜賽人在歐洲也是被歧視的對象。當然,他們自身的問題,如偷東西,也是備受普通民眾的厭惡。華人去歐洲被盜累累發生,基本上都是吉普賽人乾的。

對比猶太人和吉卜賽受害者紀念碑,你馬上就能體會到猶太人的實力和勢力是多麼強大。

走過這個紀念地有一種壓抑的感覺。

縱觀柏林景點,領略到德國百年曆史,在德國發生的事件影響了歐洲格局甚至後來的世界走向。

掠影柏林城

吉卜賽受害者紀念碑

冷戰期間的外交公寓與查理檢查站

當我們走過一條街道時,導遊跟我們說,這原來是美國外交人員住的公寓。美國外交官都知道東德人在房間裡裝了竊聽器,所以他們要討論什麼事就離開房間去外面說。 他說他有一對夫妻朋友都是外交官員,住在這裡。 兩人婚姻出現了問題,開始吵架。因為職業習慣,兩人開始吵架時就到外面公園裡去。到了公園,氣也消了一半。就這樣,兩人婚沒有離成。這大概也是原來裝竊聽器的人沒有預料到的後果吧。

著名的查理檢察點(Charlie's check point)坐落在有名的歷史街道弗里德里希(Friedrichstrasse)。 冷戰期間,這是東西柏林外國人提過的道口。 原來以為查理檢查點是以士兵查理(Charlie)為命名的,這次看了介紹才知道是按照英文字母排的,其他地方已有A, B打頭的檢查點。到這裡,正好是C開頭,而英文中經常用Charlie(查理)來表明是C開頭,所以就叫做查理檢察點。現在這個檢查點上,有些人裝扮成美軍士兵,跟遊人拍照,得到些賞錢。曾經有東德方面的人把汽車改裝成變矮,然後加速從東德街道竄過這裡逃亡西德。後來,東德方面攔起了很低的鐵欄杆,阻止這一類情況再次發生。

東德建造了柏林牆後,總共有136人在逃跑時被殺害。

掠影柏林城

查理檢察點(Charlie's check point)

柏林牆兩邊的悲歡離合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被劃分成蘇聯,美國,英國,法國佔領管理區。 美國,英國和法國區後來合併成為西德,蘇聯佔領區變成東德。首都柏林,儘管完全在蘇聯佔領區內,也被劃分成四個區。

剛開始,兩邊的居民可以自由來往。但是,1952年5月26日之後, 只有一個相當安全的方法可以逃到西方: 柏林,因為它有美國,英國和法國佔領的西柏林。雖然柏林的許多邊界過境點被關閉了, 並且邊界控制也實施了。但是東德居民要逃往西柏林還是相當容易。有S 鐵路 (郊區火車) 或地鐵 (地鐵) ,許多東德公民就買張票上這兩條線,到了西柏林車站, 就脫離了東德的控制。在柏林牆建起來之前,3百萬東德人移居到西德。為了防止西方的滲透和居民逃離東德,蘇聯和東德單方面建立了柏林牆。柏林牆成了冷戰的象徵。

掠影柏林城

柏林東站(離柏林牆200米)

波茨坦廣場是柏林市中心的一個交通匯集點,離著名的景點勃蘭登堡門不遠。 當我和太太過馬路穿過地上磚頭標誌的柏林牆遺址,我趕緊用愛瘋拍下照片。柏林牆原來在現在的馬路上。世事難料,當年柏林牆幾乎是一夜建成,有的伴侶就被柏林牆分割了。

掠影柏林城

柏林牆遺址

1961年8八月初,美國男孩萊斯利去法國見他來歐洲訪問的父母。這時,他已經訂婚。 等他8月13回到柏林,已經有鐵絲網把邊界圍起來了,也就是說他未婚妻,沒有通行證出不來了。他們想了一個辦法,萊斯利叫他父母把他妹妹的美國護照寄過來,想讓他未婚妻用他妹妹的護照混進西柏林。但是,拿到護照後突然醒悟到上面沒有進西德的簽證, 只好碰碰運氣了。他們計劃逃跑的那天,他未婚妻染了跟他妹妹顏色相同的頭髮,穿了全部是在西方買的衣服。然後,他拿了她的一箱東西在東柏林的火車最後一站專門給西柏林的人用的站臺給了另一個西德人,讓她帶回西柏林。因為火車晚點,耽誤了時間,等他事辦好後再回東柏林時,已經很晚了。平時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什麼外國人過境了。 當他通過前面兩個崗哨,快要離開最後一個崗哨時,裡面的值班頭出來了,對他說:‘你今早過來的,一小時前陪著另一個人回去的,怎麼現在又過來了?’ 萊斯利編了一個謊話混過去了,但是改了主意,不再從這個關口回西柏林。

他未婚妻正著急地在一個咖啡館等著他,並且他們不知道這個咖啡館裡有許多密探,如果打聽到有人想逃的話,會給東柏林當局通風報信。他們喝完一杯伏特加後,朝另一個關口走去。 一邊走,他一邊再給他未婚妻練習英語句子,以防邊檢用英文詢問。突然,他未婚妻發現兜裡還有東德的馬克,趕緊把這些錢扔到馬路邊的草叢裡。

到了邊檢,他未婚妻打開包,拿出他妹妹的護照,因為緊張,護照沒拿穩掉到地上。三個人同時彎腰去撿。這個小地方來的小兵一句英文都不會,也沒有多少跟西方人打交道的經歷,對照了護照和他未婚妻後,說:‘再見‘。這是他們多麼想聽到的一句話。

回到他的住處後的第二天早上,他未婚妻給她不知情的父母拍了一份電報,告訴他們她已到了西柏林,讓他們原諒她沒有預先告訴真情,怕連累他們。直到1994年她父親去世時,她才從她父親的檔案裡找到一份材料。因為受她逃跑的影響,她父親一直不能升官。而這一切,她父親從來沒有告訴過他們。

掠影柏林城

跨過東西德分界線遺址

他們1962年結婚後,萊斯利的妻子不斷受到西柏林當局和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審訊,生怕她是東德間諜。 逃到東德後,萊斯利的妻子只能在商量後的時間和她父母同時到邊境,幾條街隔著很遠,看也看不清,只能相互之間揮揮手。直到1969年,萊斯利的妻子才跟她父母重逢。

一道牆,多少離悲,不堪回首。

一個國家是否吸引人,只要看它想進來的人多還是想出去的人多就可以得出結論了。

柏林洪堡大學前的倍倍爾廣場。

導遊帶我們來到柏林市中心的倍倍爾廣場(Bebelplatz)。該廣場位於菩提樹下大街這條東西向橫貫市中心的主幹道南側,其東側是柏林州立歌劇院,西側是洪堡大學法學院的老圖書館,南側是柏林最古老的天主教教堂,聖黑德維希主教座堂。導遊帶我們的原因是講述1933年5月10日,褐衫隊和法西斯青年團的成員(主要是狂熱的大學生)在此舉行的焚書儀式。納粹的宣傳頭頭戈培爾在此給學生和聽眾打氣,鼓勵他們抵制任何非德意志民族國家的輿論。他們燒燬了大約2萬本書籍,其中包括托馬斯·曼、埃裡希·瑪利亞·雷馬克、海因裡希·海涅、卡爾·馬克思和其他許多人的著作。燒書的理由是這些書不符合德意志民族利益。

掠影柏林城

柏林洪堡大學前廣場

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任何不理智的所謂愛國行為都得警惕。它往往是一些愚蠢的運動的開始。

現在倍倍爾廣場可以看到一個玻璃圓頂,裡面放置了一個空書架,以紀念焚書事件。地面上雕刻了1820年詩人海涅的一行詩句:"Das war ein Vorspiel nur, dort wo man Bücher verbrennt, verbrennt man am Ende auch Menschen. Heinrich Heine 1820" (“這只是一場前戲,哪裡燒書的地方,最後也將燒人。 海涅 1820 ”)。

現在每年洪堡大學的學生在廣場上進行售書以示紀念。

掠影柏林城

焚書場面

法西斯走向瘋狂與終結

“國會縱火案”是我們經常在歷史書上可以看到的。1933年2月27日大廈著火,雖然失火原因不明,但是納粹統治者通過宣傳嫁禍於共產黨,從而通過了緊急法案,禁止反對黨活動,逮捕反對黨人,把德國拖進了法西斯社會。

在攻克柏林的影視中,蘇聯紅軍最後攻克柏林,是以攻下國會大廈,把紅旗插上國會大廈作為最後戰勝德國納粹的象徵。這個建築易守難攻,蘇聯紅軍在進攻中犧牲了2000士兵,就是為了把紅旗插上大廈房頂。從軍事意義上講,佔領這個大廈實際上沒有太大的意義。納粹第三帝國政府辦公早已遷往其他地方。

現在國會大廈引入注目的其重 8,000 噸、直徑 40 米的玻璃穹頂設計。它的寓意是人民可以透過玻璃看到下面的會議廳,監督立法。

掠影柏林城

國會大廈

大巴把我們拉到一個有兒童滑滑梯的街心綠地。這兒就是法西斯頭目自殺的地方。1945年一月,柏林被蘇聯紅軍包圍後,他把指揮所搬到這裡總理府下面55英尺的地下室掩體。地下室總共有18間房子,自帶有水電。

在自殺前兩天, 他終於跟長期的情婦伊娃結婚。佈置了後事,他帶著伊娃和德國狼狗進入自己的秘舍。他用氯化鉀毒死了伊娃和狗狗,並在自己服毒後開槍自殺。根據遺囑,衛兵把他和伊娃的屍體在總理府院子裡焚燒成灰。

到現在,一直有人要在這個地方建一個什麼標記,顯示這是納粹頭目最後的葬身之地。但是,人們不知道該寫什麼東西在上面,所以一直沒建。

這個地方的邊上就是一棟公寓。有人採訪過這兒的德國居民,問他們生活在這個地方有什麼感想?他們的回答是無所謂,不想在生活在過去的陰影中,不想跟過去再有瓜葛。

柏林觀感

雖然只有一天的時間,卻走了柏林的許多景點。原來雖然也到過德國,這一次卻是真正腳踏實地看了德國。在德國,雖然統一已經二十多年了,人們追求的是原來德國的古蹟和輝煌,但是歸根到底人們還是繞不開統一的話題。

雖然現任德國女總理默克爾是統一後的一個從原東德出來的總理,統一27後的德國東西部還是有很大的差別。 對她雖然有很多爭議,但是她能夠到現在當政12年,說明德國人民還是很愛戴她的。

現在東西德國的財富差異還是很大。原東德地區的薪水只有原西德的2/3。500個最富有的德國人中,只有21個來自原東德地區。原東德地區的平均家庭收入不及西部的一半。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原東德的房地產是不能傳給下一代的。 形象地說,原西德人開奔馳, 原東德人只能開斯柯達(Skoda)。

但是,東西德國能這麼快就統一,不能不說是個奇蹟。必須為德國人在這一點上稱讚。

掠影柏林城

德國柏林音樂廳

(完)

*版主 編後小注:作者“孤山”,典型理工男。大學畢業後,到大洋彼岸繼續深造,獲得美國斯坦福大學Ph.D,並在業內成績斐然。業餘時間仍不忘文學初心,小說,隨筆,遊記等等,信手寫來確也妙趣橫生,詼諧平凡中透出哲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