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縣城買房空著,大城市打工卻租房?

吐蕃國大倫明王鳩摩智

在大城市的高房價和縣城的低收入之間,有句很好的俗語:老家安的下靈魂卻容不下肉身,城市容的下肉身卻安不下靈魂。

之所以會有這種情況出現,跟當前我們國家的實際國情有著直接關係。

大城市相比老家縣城有些廣泛的就業機會和相對公平的就業環境,這裡相對來說收入比較高,工資待遇就業環境比較好。可同樣房價也是高的驚人,如果指望工資很難能夠買的起大城市的房子。安居才能樂業,在城裡沒有房子始終如同浮萍在這個城市飄蕩。

老家縣城房價便宜,買房壓力相對小很多。離家人也近,能給人心靈帶來慰藉。老婆孩子熱炕頭不知道是多少渴望安穩人的嚮往。可縣裡經濟結構單一,工作機會待遇等各方面相對大城市差別很大。現在生活各方面物價成本又這麼高,不知有多少人被生活逼的沒辦法,再次踏上外出打工的艱辛之路。


本人普通一老百姓,盼望經濟能夠平衡發展,老家的人們不再過這種候鳥樣的生活。


雪虎1213

首先比較一下縣城和大城市的工資,當然大城市的工資待遇普遍高於縣城,一般大城市的平均工資在七八千左右一個月,縣城的工資在兩三千左右一個月,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在這個物質至上的年代,誰不想多賺一點錢,讓自己的生活過的更好一點,所以往大城市打工是必然的。

第三個就是大城市的就業前景明顯優於縣城,大城市是商業文化政治中心,資源廣泛,貿易往來更加頻繁,所以它的職業發展前景自然沒的說,相反,縣城資源匱乏,貿易往來更是少的可憐,如何擁有廣泛的發展前景,職業前景更是免談。

第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城市的房價太貴,就拿一線城市來說吧,低一點的房價大概在七八千一平米,多的六七萬一平米,在城市生活,消費又高,哪裡還能餘多少的錢去支付高昂的房價。可是縣城的房價就要便宜的多了,便宜的大概在兩千多一平米,高的也就五六千,在大城市賺的高昂的工資在縣城買一棟房子綽綽有餘。

由上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縣城買房卻在城市打工了,這都是生活所迫,逼不得已啊,如果縣城也有大城市那樣的工資待遇和良好的就業前景,自然會選擇在縣城打工,何苦要跑去大城市吃苦受累。


大大咧咧聊聊家常

其實縣城房買空著,大城市打工卻租房,是迫不得己,說說我自己吧,我打工十幾年了,從04年到上海打工,哪時工資算高的,一般一千多,我三千多,哪時虹橋機場邊,航新路,七寶寺哪邊五到八千,買不起,過幾年要結婚了,如是打工三年,還借幾萬在縣城買的,我正宗窮二代,結婚時老爸借三千元把老家房子滾下漆,還包酒席,結婚之後,回長沙開公交車,老婆生孩子,又不能工作,裝修,養孩子,養家,靠我一個人,後來11年去廣州打工,13,14兼職做生意,合夥開個物流公司,後來別人又跑路了,15著房價漲,手上還有點錢,一問房價哪時一萬二千五,才七千多的工資,只有我一個人工作,要養家,首付也差三分二,就算借來買了也會餓死,只好借點回縣城又買一套,一套己出租,我現在還在佛山,二套去年裝修的,準備今年出租,有點錢我還是想在佛山買個五十平左右的五米高左右複式,先上車,沒錢沒發展或老了的話準備回縣城,不知大家有什麼看法?


沅江美

有個在廣州打拼的外地小夥,80後,未婚。他選擇了在老家三水買房!

在三水買房的原因很簡單——廣州房價太貴!
手頭上的錢只夠在老家三水付首付,而看著朋友們紛紛結婚、生子,感到了一絲恐慌,買個房,至少有個歸屬感。


小夥打算過年就去買房,買個帶花園的大房子,不然以後可能連老家的房子都買不起了。
小夥在公司附近租房住,卻不甘心老家房子空著,於是選擇週末回到老家享受兩日遊。這麼一折騰,既要付房租,又得按揭,小夥的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當問及是否後悔這樣的選擇;他說,不後悔,眼睛裡是前所未有的堅定。他覺得在這裡他的體驗更豐富,有更多的機會等他去抓住;而且有了房,可以搞定丈母孃了;再不濟,也算做了一筆投資。


冷孝洪

這種現象還是很普遍的,中國人是家庭文化,社會方面缺失,最後的港灣是家庭不是社會,家庭的物態是什麼?房子。所以家家戶戶以住上自己的房子為心安,住著租來的房子則有寄人籬下的感覺。這對於社會的發展創新是個障礙。

空著縣城的房子,說明主人無法在這裡養活自己和家庭,或者缺少為了夢想折騰自己的機會,所以主人寧可背井離鄉,去機會更多的大城市打工或闖蕩。

有人覺得年輕人不安分,喜歡折騰不好,勸年輕人早早成家立業,安安穩穩過日子,這個想法來自農業社會的傳統,不要說今日的信息社會,就連之前的工業社會也不認可。人就是會這樣,年輕的時候身上沒病心裡有病,年老的時候渾身是病心裡無病。這是人作為人的本性,成長的過程,生命的必須。人應該趁年輕出去闖蕩,追求機會,追逐夢想,以免老來後悔自己錯過了青春的激情。

大城市是資本、科技、產業等的集聚地,也是人才人群的流向地。在大城市打工也好創業也罷,都是在捕捉大城市的機會,享受她的機遇。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就在這裡,這是一種選擇,城市應該屬於年輕人,這樣才有活力,老年人喜歡節奏緩慢更安靜的郊區或鄉村小鎮。所以阻礙城市流動的藩籬應該破除。讓年輕人以城市為家,不必在遠方的縣城留下一天後路。讓家庭成為親情的港灣,而安全的港灣讓完善的社會承擔。

惟其如此,社會才能產生更大的活力和創造力。


順時針向右

這個問題我有一個答案。

老家的好多親朋好友都在外地做生意,天南海北到處跑,有的掙錢了在外地大城市裡買了房子,但大部分都是回老家縣城裡買房,哪怕暫時不住,主要是給自己留個後路。

在外租房子主要是一是房價太高買不起,二是怕生意不好的時候房子也不好出手。三是資金佔用太大,影響生意。

因為做生意有好時候有不好時候,一旦行情不好,在外面堅持不下去了,回家總歸有個落腳地兒,或者農村的老房子自己住,城裡的給孩子結婚用。

有的房子也會裝修好,先讓父母入住享受人生。

還有就是現在農村男女比例失調,女孩子結婚要求婆家有車有房,還要有工廠商鋪,房子不但要商品房,還要全款的。

所以一般都趁著有錢時先買上房子!


我的房子我做主

縣城買房子空著,在大城市打工租房好像已經成為了一個普遍現象。

一般的縣城都是5/6線小城市了,沒有那麼多就業機會,經濟條件、掙錢的機會當然也沒有大城市的多。因為這座小城市是自己的家,自己總是要回來的,所以很多人都會在縣城買個房子等自己回來的時候能有個地方住。但是呢,生活是需要金錢的,這座小城市裡沒有給自己太多的掙錢機會,所以大多數人選擇了背起行囊去大城市去拼搏。



大城市的掙錢機會多,施展自己能力的機會多。但是呢,現實是大多數的人工資並不高,又要吃穿住行,家裡還有孩子、父母要養。到處都有用錢的地方,我們只能節省。誰不想在大城市買個房子,誰不想在北上廣深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自己工作一輩子可能也買不起一套房子,所以只能租房子住,只為了多攢錢以後會有更好的生活。


縣城的房子只是為了能讓自己和家人有個真正的家,大城市租房子只是為了能省錢能多掙錢。只能說,生活不易,我們更要砥礪前行。


楊楊楊的

正常現象,縣城工資低,供不起月供,大城市打工工資高,但是買不起,所以租房。

很多有房一族都是縣城買房,大城市租房,穩定後在回家創業。誰都想在家門口工作,家門口創業舒適,工作家庭兩不誤。高價房後的月供壓力在縣城很難維持月供及日常生活,只能選擇遠方高薪城市。


現在買房的都是基本期房,入住達不到條件,很多周邊都是沒有什麼生活配套,交房後更幾年才慢慢成熟,更適合居住,所以空著。一些交通,社區也沒有完善,還不如在外地賺錢租房方便。


長生2017

家對一個家庭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在大城市裡因為房價太高無法安身立命,也可以在小縣城裡先擁有一個安樂窩。有了這個安樂窩之後,後顧之憂就會少一點,一旦在大城市裡打拼不如意,還能退而求其次。因此,無論漂泊何方,總要先給自己找一個避風的港灣。

在縣城買房而去大城市租房,很可能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山村走向城鎮、小村民邁向大城市的主流手段。所有人都想一口吃個大胖子,可是要一口吃個大胖子胃也會受不了,還不如一口一口的去吃,一步一步的去實現大城市的買房夢。

人們對待房子的看法也該扭轉了,房子是用來住的,租房住和買房住應該並無差別。只可惜,現在住房上綁定的東西太多,人們不得不重視房子的隱形價值。倘若有朝一日沒了這層枷鎖,人們對待房子的看法可能會是另一番模樣。


東方徒刀

我周圍的人大部分都在老家買了房子,在外面打工租房住,在大城市房價太高買不起,有的是要結婚女方說必須要在縣城有套房,有的是小孩在老家,為了小孩讀書方便就在縣城了買了套房子,在外地打工不固定,買房了就要在那個城市長期居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