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鷹墜落》中,美軍戰死19人,恐怖分子戰死3000,為什麼美軍承認戰敗?

賣番茄紅素的老張

黑鷹行動原本是美軍特種部隊秘密抓捕索馬里軍閥艾迪德的斬首行動,結果行動失敗,整個特種部隊陷入了索馬里民眾的重重包圍之中,行動演變成索馬里民眾保衛家園和美國特種部隊血戰突圍的血腥之戰。


在這次行動中,對美軍特種部隊而言,整個摩加迪沙變成了人間地獄:街道上到處是路障,美軍雖然有直升機引導,但在似曾相識的街道上常常走錯路,而索馬里人則從街道兩旁對著馬路瘋狂射擊……

當美軍返回基地時,經過半天慘烈的戰鬥,美軍死19人,被俘1人,傷70餘人,2架直升機被擊落,3架被擊傷,數輛卡車和“悍馬”車被擊毀。索馬里方面更是屍橫遍野,死亡人數約3000之眾。


如果僅從雙方傷亡人數看,美軍稱不上失敗,但是這被稱為越戰以來美軍所遭受的最為慘重的軍事失敗。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此次秘密抓捕行動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的一部分,目的是維護索馬里和平,而不是引發戰爭,打開殺戒。

當索馬里戰事電視畫面和新聞報道出現在世人面前時,美軍已在世界輿論面前徹底輸了。

1993年10月4日下午,美國的電視屏幕反覆出現了索馬里人用繩子在地上拖著一具美國特種作戰隊員的屍體遊街示眾的畫面,被俘的直升機飛行員杜蘭特也上了電視。

這件事上了世界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美國輿論更是一片譁然,一致抨擊美國政府出兵索馬里。

同時,世界各國也紛紛批評美國在索馬里的軍事行動:

英國前首相愛德華·希思稱,聯合國不應成為美國軍事行動保護傘。

埃及外長表示,在索馬里發生的一切,將給索馬里民族和解進程增加障礙。

法國國防部長指責美國的所作所為超出了“人道主義使命”的範圍,變成了“不能容忍的對抗”;

德國報刊稱,美國在索馬里進行“一場骯髒戰爭”。

摩加迪沙之戰,讓時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認識到軍事手段解決索馬里問題的幾個月的“圍剿”,不但沒有抓到艾迪德,反而使艾迪德在索馬里更加得人心。軍事手段失敗。

美國政府之後與艾迪德方面進行了秘密談判,雙方最後達成妥協:艾迪德交出飛行員杜蘭特和那具美軍士兵的屍體;美軍則釋放扣押的全部艾迪德的俘虜,不再把艾迪德派作為打擊目標。

1995年3月2日,最後一批聯合國維和部隊撤出摩加迪沙,這標誌著歷時27個月、耗資20多億美元的維和行動以失敗告終。


更多內容請關注《一世明哥私家歷史》


一世明哥私家歷史

光看戰績美軍的作戰能力還是非常強悍的,以戰死19人的代價,消滅掉3000名恐怖分子。這

的戰果放到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都是難以完成的,美軍之所以承認戰敗這是由它的任務決定的,它們沒有完成捉拿叛軍頭目的任務這就是最大的失敗。即使作戰再勇敢也是於事無補,軍人就是已完成任務為最高的榮譽,既然沒有獲得最高榮譽那無疑就是失敗的。

偷襲失敗就意味著任務失敗,最後發展成大規模的戰鬥。雖然戰果豐厚,但對於軍人來說任務失敗可以說是最大的恥辱。在這種情況下任務無疑是失敗的乾乾脆脆,美軍承認失敗也是很自然的。


異域邊緣



首先更正一下索馬里武裝分子戰死3000這個說法,不知道題主是在哪裡看的,美國沒有丟原子彈的話,就是割三千株草也要時間人力吧。

美國折戟索馬里事件,起因是美國想通過特種作戰行動抓捕軍閥頭子愛迪德的助手,最終脅迫愛迪德接受聯合國調解和安排,恢復索馬里和平。這個愛迪德也是個傳奇人物,在美國讀過書,參過軍,還是海軍陸戰隊員,所以美國那一套行動章程他是瞭如指掌的。

整個行動一共動用了19架飛機和12輛汽車,共160人參加。美國沒有意識到的是他們不是在跟一支游擊隊作戰,而是跟整個摩加迪沙的所有人民作戰。因為在愛迪德的宣傳中,所有人民都憎恨外來侵略者。


美軍在得手後返程過程中遭到伏擊和突襲,損失三架武裝直升機,死亡十九名特戰人員,被俘一名。共計傷亡70餘人,救援過程中美軍進行空襲,致摩加迪沙人民和武裝分子傷亡逾千人。

所以美國裝備再先進,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傷亡1000多人不是武裝分子,大部分是遭池魚之殃的普通百姓。在那種激烈巷戰環境下,就是要一個一個的把武裝分子找出來,找到3000名武裝分子也會把160名大兵累死,何況全部殲滅?



傷亡那一千多人是在美軍空中支援時無差別空襲的結果,作為一次有目標的作戰行動,目標沒有達成,還導致了巨大傷亡,並在愛迪德的國際宣傳下造成灰頭土臉的巨大影響,這當然是一次失敗的軍事行動。


謝金澎

實際上戰爭中從來不是以傷亡人數來評價勝利與否的。

在美軍於索馬里進行的任務中,雖然美軍擊斃敵人1000餘人,而自己僅僅陣亡19人,受傷百餘人,損失直升機兩架以及其他的一些裝備等,但是即使是這樣,美軍依然沒有達成其作戰目的,那就是抓住索馬里軍閥頭目等重要目標,而且還有人員被俘,最終俘虜的少量敵方人員也被還給了敵方。所以這場行動是一場徹底的失敗。

同時,這次失敗的行動,極大的挫傷了美國在索馬里重建秩序的希望,包括聯合國在內也開始對索馬里局勢失去信心,最終包括美軍在內的多國部隊最終撤離索馬里,其最初維持索馬里秩序,重建索馬里的計劃徹底泡湯。

而在戰爭中,作戰目的的實現與否,才是作戰行動是否達成,是否勝利的判定依據。比較著名的就是蘇德戰爭了,蘇德戰爭中德國的人員傷亡達到了近1000萬(其中還包括同盟軍作戰的傷亡),而蘇聯人的傷亡則高達2000多萬人,而蘇聯更是損失了不計其數的武器裝備等物資,德軍的武器裝備等損失也要比蘇聯少,但是最終的結果大家都是清楚的,那就是蘇聯取得了勝利,納粹德國被蘇軍一路擊潰直至其首都柏林,德國最終戰敗,導致了一個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

戰爭中傷亡人數確實是一個問題,但是並不是最大的問題,有時傷亡人數是要次於作戰目的的。比如說在我軍戰史上著名的塔山阻擊戰,其要阻擊國民黨軍援軍,同時還要防止關內敵軍逃竄,戰略地位極為關鍵,因此遭受了國民黨軍海陸空全面的攻擊,但是林彪作為戰略總指揮說過一句著名的話“我不管傷亡,我只要塔山!”,就是因為一旦塔山失守,戰局將會十分危急,極有可能功虧一簣。


戰爭之王

“黑鷹墜落”電影取材自“摩加迪沙之戰”。

美軍部隊:

4架MH-6“小鳥”直升機;6架合UH-60黑鷹直升機;4架AH-6“小鳥”攻擊直升機;

另外支援部隊有1架P-3偵察機戰區高空拍攝,3架OH-58D直升機提供現場情報,一架黑鷹指揮直升機。

7輛武裝悍馬,2輛貨車悍馬和3輛重型卡車共12輛。

三角洲特種部隊、遊騎兵、2名海豹部隊共160人,另外還有第10山地師第14步兵團2營c連留守機場作為機動部隊。

索馬里部隊:4000-6000武裝民兵和市民,配有火箭筒、迫擊炮等重火力。

1993年10月2日,美軍進行突襲( 此戰美軍可謂精銳部隊盡出,武器裝備武裝到牙齒,各項戰略支援也到位。(除AC130空中炮艇部署未獲批准)),雖然前期逮捕目標非常順利,但隨之而來四面八方的武裝人員將他們包圍,黑鷹遭到襲擊,隨之陷入苦戰。當晚深夜,美軍派出第10山地師滿編連150名士兵、9輛卡車、12輛悍馬救援,直到次日凌晨才脫困。

失敗原因:

一.指揮部對索馬里武裝分子的實力過於低估,太輕敵。即便士兵也是如此,認為這是一場普通的任務,很快就會回來,很多必要裝備都沒有帶齊。比如“夜視儀”、“防彈陶瓷板”,未帶足量的飲用水和彈藥等,除了黑鷹和悍馬上的機槍更未攜帶多少重火力支持,相反索馬里人數眾多還有部分重火力支持。

二.戰爭由奇襲變成了正面交戰,三角洲和遊騎兵部隊擅長敵後特種作戰。部隊接敵後,指揮混亂,遊騎兵指揮不了三角洲部隊,而且部隊人數不多且被武裝分子分割開,所有人都是各自為戰。火力上美軍又是絕對劣勢。

三.對敵佔區情報不足便發動襲擊,城區過多路障讓美軍車隊無法機動轉移。

雙方傷亡:

美軍陣亡19人,受傷84人,1人被俘;墜機2架黑鷹直升機、被擊傷2架黑鷹直升機、數輛悍馬車和3量裝甲車被擊毀。加上後面支援的150人,美軍傷亡比例仍然高達38%,

索馬里陣亡1300餘人,並有大量民眾受到波及。

此戰是美軍越戰以來最慘重的軍事失敗,不但沒有抓住艾迪德,而且戰後美軍被殺士兵屍體被直播遊街示眾,被俘虜的美軍也上了電視。此事世界周知,美國國內和國際上更是一片抨擊聲音。時任總統克林頓在電視上單方面說出來美軍撤軍索馬里的最後期限。

此戰可以說美國戰術上是慘勝,戰略上慘敗。最終美國不得不和艾迪德談判妥協。1995年3月2日,隨著最後一批維和部隊撤出摩加迪沙,耗資20多億美元的維和行動以失敗告終。

以上。


木劍溫不勝

1 .

1993年10月3日14:30分,美軍針對摩加迪沙發動一次軍事行動,共出動19架飛機,12輛悍馬,160名士兵。

行動代號和平女神。

原本1小時的抓捕行動,遭到索馬里人激烈抵抗,最後耗時15小時。

美軍19人死亡,1人被俘,70餘人受傷。兩架黑鷹直升機被擊落,3架受損。

這是美軍自越戰以來遭受的最為慘重的軍事失敗。

兩週後,克林頓總統下令,從索馬里撤兵。

8年後,雷德利·斯科特拍攝了《黑鷹墜落》,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

作為一部戰爭電影,《黑鷹墜落》裡,有的是殘酷的戰爭場面、真實的巷戰,有的是像煙花那樣綻放的爆炸,像枯木樁那樣突然倒地的死亡。

影片有暴力,但沒有暴力美學,有英雄,但沒有英雄主義。

《黑鷹墜落》是一部真正的戰爭電影。

2 .

抓捕行動針對的是索馬里軍事政府的政治顧問和內閣部長。

戰術部署是,遊騎兵的四個班分別乘坐四架黑鷹直升機,空降到目標所在的四個街區,鎖死四角,負責掩護。

三角洲部隊的一個班,空降目標房屋,實施抓捕。

因為行動所在區域不利於直升機停靠,抓捕完成後,由悍馬車隊組成的接應部隊,負責將人帶回軍營。

從戰術上講,不可謂不嚴密。

影片中裝備、槍械、單縱隊前後配合的戰術,被軍事迷反覆觀看考據,幾乎可以載入西點軍校的軍事教程。

艾瑞克·巴納等人幹掉無後坐力炮時的手語,單兵作戰時伏身奔跑的姿勢。

換彈夾時,在頭盔上磕一下,保證供彈順暢,防止卡殼。

彈夾一正一反用膠帶纏上,可以節省時間。正面打完,掉個面就換上另一個。

巷戰時不能靠牆站著,防止被貼牆亂飛的流彈擊中。

《黑鷹墜落》的殘酷在於,將這些專業與荒誕並置。

這起美國越戰以來最慘重的軍事損失,源於一起低級到匪夷所思的墜機事件。在影片一開始報到的新兵,索降時,失手摔下直升機。

影片中特種部隊的人聽到這個消息後,一臉狐疑,追問了一句,“你說什麼?”

這個在報到時,號稱要“踢爆敵人”的新兵蛋子,由奧蘭多·布魯姆飾演。就在《黑鷹墜落》上映的同一年,《指環王:魔戒現身》上映,他憑藉精靈王子萊格拉斯一角名滿天下。

他的墜機,像是死神吹響的口哨,隨著超級61號黑鷹直升機在護衛運送他時被擊中、墜落,事情一步步滑向不可控,美軍陷入摩加迪沙巷戰的汪洋大海。

在這次行動中,裝備精良的美軍,接二連三地犯低級錯誤。

即便在佈置任務時,負責指揮的蓋瑞森將軍還在強調,“根據目前的情報,一切都不確定”。

到了執行士兵那裡,他們不但沒有帶水,連夜視鏡等裝備也沒帶。用作運輸的悍馬並不是裝甲配置,在佈置任務時,蓋瑞森將軍嘟囔了一句,“請求調動裝甲車和AC-130炮艇機,但華府沒有同意”。

就連派出人員,除了剛剛入伍的18歲新兵,還包括伊萬·麥克格雷格飾演的文書。

在“波灣戰爭中煮咖啡,在巴拿馬煮咖啡”後,他頂替打乒乓球受傷的同袍出任務。戰鬥打響時,長官叮囑他,“向大家射擊的方向開槍。”

信息也不通暢,地面人員先與空中指揮的直升機聯絡,再傳遞給後方的蓋瑞森將軍,將軍的指示再由直升機傳遞給地面。

當特種部隊抓捕了目標後,等運送的悍馬車,就等了40分鐘。

悍馬車不是裝甲配置,無法穿過路障,只能不停地繞路。

最後距離墜機地點一百米時,再次遇到路障,悍馬車不得不決定再繞過整個城區,艾瑞克·巴納只好提出徒步前往。

這是一次典型的辦公室思維指揮下的戰鬥。

戰爭是政治鬥爭的副產品,而任何政治鬥爭都免不了成為時間的笑料。

無論多先進的裝備,多專業的作戰才能,多令人敬畏的勇敢,多感人的同袍情義,都不可避免地成為戰爭,這個最荒誕事物的配飾。

當年作為苦難標誌的柏林牆,後來成為一個旅遊觀光點。當年真實發生的墜機事件,後來成為人們娛樂的一種方式。

信仰“榮譽、勇氣、獻身”的職業軍人,奔跑、戰鬥在一個盛大莊嚴的荒誕裡。

3 .

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對戰爭的反思,是站在全人類的視角。

這一點尤其偉大。

麥克杜倫被俘後,對方將領和他說了一句話,“我們都是軍人”。這是影片令人不寒而慄的一句話。

軍人保衛和平,但是以殺戮的方式。在這一點上,沒有道德,只關乎利益。

“你們能殺人卻不能談判”,“在索馬里,殺人就是談判”,“你們真的以為殺了艾迪德將軍,就能停止殺戮嗎”,“我只知道沒有勝利,就沒有和平”。

黑鷹墜落於美軍自大的塵埃裡。

美軍在索馬里的一個主要任務是,保護聯合國救援組織的糧食分配。但黑鷹直升機一出現,摩加迪沙全城百姓自發地燒輪胎,製造煙霧,擾亂飛行視線。

因為不久前,在一次針對部族長老會議會場行動時,美軍火箭彈炸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部族宗教領袖,溫和派被徹底激怒,仇恨燃燒,站在了對立的一面。

影片中可以清晰看到,在摩加迪沙,投入戰鬥的還有婦女和兒童。索馬里人喪屍一樣源源不斷地撲來,淹沒了墜落的黑鷹直升機。

當地居民用石塊,砸死飛機裡的人。

無論是用現代武器還是石塊,人類從來都沒有在戰爭這一層面,有過任何進化。

戰爭,是人類文明史上永恆的蠻荒地帶。

需要說明的是,影片中兩架黑鷹直升機都被擊中尾翼墜落。

這是當年本·拉登對武裝民兵培訓的結果,他叫人在火箭彈上綁縛定時爆炸裝置,專攻直升機最薄弱的尾翼。

影片中最壯烈的一幕是,特種部隊兩名隊員舒哈和葛頓要求下飛機,“前往墜機地點救援”,經過反覆確認和表明是自己主動行為後,獲得批准。

兩人和機上倖存的同袍一起戰鬥。葛頓戰死,舒哈給後來被俘虜的杜倫一個彈夾,告訴他,“葛頓已經戰死,我出去拼了”,“祝你好運”,然後戰死。

最血腥的一幕出現在夜晚據守環節,同袍受傷,麻醉藥用完,醫官徒手擴張傷口,給斷了的筋脈止血。鐵打的漢子,發出牛一樣的嚎叫。

最熱血的一幕是,回到軍營的士兵,決定返回摩加迪沙,營救同袍。一人說,“我不能再回去”,另一人說“大家都很害怕,但我們必須回去”。

因為打乒乓球受傷的大兵,揹著武器,緊跑幾步,跳進悍馬。

4 .

影片的視聽語言非常出色。

配樂尤其難忘,非洲鼓、絃樂在戰鬥中縈繞不散,唱經的聲音迴盪在摩加迪沙的晚霞裡。

子彈聲、螺旋槳聲,爆炸聲,呼呵聲,跑動聲,飛機墜地時螺旋槳葉擦地時砂礫飛濺聲,構成了影片動人心魄的聲效。

畫面殘酷,但美得不像話。

尤其是影片開始前,東非人民在自己的沙漠裡,掩埋同族,抱起孩子,為死去的人纏上白布。

唱經聲,縈繞不絕。

美軍士兵在黃金海岸跑步,燒烤,摩加迪沙人,在樓頂禮拜。鏡頭溫情地掠過這座即將被戰火焚燬的城市,如男人的手,掠過情人的髮梢。

戰前是儀式感,一旦開戰,是混亂。

黑鷹直升機一次次出現,劃破黃金海岸蔚藍的天際。成為動與靜、蔚藍與金黃、塵土與炊煙、人聲與風聲、大地與天空的分界線。

地上,悍馬車飛奔,捲起一道道濃煙,久久不散。

第44分鐘時,老兵剛教完伊萬·麥克格雷格“子彈咻的一聲,就表示敵人在向我們射擊”後,一顆子彈咻地一聲飛過,戰鬥打響。

沒有暴力美學,沒有英雄主義,到處是慌不擇路、抱頭鼠竄的人,到處是橫飛的子彈,此起彼伏的慘叫,摩沙迪加成為人間煉獄。

不是具體事情降臨,你永遠也不會發現自己有多兇惡,也不會發現自己有多勇敢。

摩沙迪加的一個小男孩失手射死了站在對面的親人,扔掉槍,趴在屍體上大哭。

這時,他由悍匪變回孩子。

一個女人走到路邊,撿起樹叢的AK47,向美軍掃射。

風吹起她紅褐色的長裙,如傍晚的雲彩,如干涸的鮮血。

伊萬·麥克格雷格被困在街區時,給大家磨了一杯咖啡,“磨咖啡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

影片最後徒步跑回軍營後,一個戰友遞給他一杯茶,“沒有咖啡了,喝茶。”

他們在頭頂子彈的尖叫聲中,身旁無坐力後炮的轟炸中,互相鼓勵,“車隊一定會回來”。

在這樣的情境下,回到軍營的人,收拾了彈藥決定“再回去”。

英雄不是不害怕,也不是天生嗜血。不害怕的,是傻逼,嗜血的,是魔鬼。害怕但還是要去營救同袍的,是軍人,是英雄。

《黑鷹墜落》和以往戰爭電影最大的不同是,它聚焦宏大,更注目於渺小,讚美勇敢,更歌頌膽怯,慶祝勝利,更祝福失敗。

影片最後,未被完全銷燬的黑鷹直升機,成為摩沙迪加孩子的遊樂場。頑皮的男孩坐在螺旋槳上搖晃,調皮的女孩子沿著機身來回奔跑。

行人帶著小狗經過,遠處是坍塌的房屋,房屋上晾曬的衣衫,隨風飄搖。

“之前一個朋友問我,那是我們在派來之前,他問我,你為什麼去打別人的仗。你自以為是英雄嗎,當時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現在我的答案是不,我不想當英雄,沒人想當英雄,只是有時候時勢造英雄。”

反恐部隊的中士舒哈和葛頓被追贈榮譽勳章,他們是越戰後第一次追贈榮譽勳章的士兵。

至今,索馬里仍處於戰火之中。


阿郎看電影

想理解這個問題就要從“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流血的政治。”這句話開始,否則無法理解死傷比可以到達150左右,仍然會被認為是失敗。


對於那天的美軍來說,他們的任務不是殺掉多少敵對武裝人員,而是通過“抓捕艾迪德的高級助手”達到一個“打擊和削弱艾迪德武裝,最終掌控索馬里局勢”的目的。可是儘管美軍殺人甚眾,卻因為索馬里方的民兵抵抗劇烈,最後造成了己方出現死傷和戰俘,並且陣亡士兵的屍體也被索馬里人拖著遊街。最後美軍不得不通過談判,放棄摧垮艾迪德的嘗試換回被俘士兵。


打不垮艾迪德,美軍就無法掌握索馬里,繼續待下去只會有無盡頭的無謂犧牲。可是能打垮艾迪德麼?這就是大問題了。對於美國公眾來說,前不久海灣戰爭中,美軍通過幾百小時地面戰,死傷不過數百,就能打垮薩達姆裝備尚可的百萬正規軍。而今天就是摩加迪沙幾個小時激戰,竟然能落得一個如此結局,那種自信心一把就被打碎了。他們必須認真考慮,那麼未來美國要想控制這裡的局勢,需要什麼代價?換句話說,薩達姆積極渴求的效果,在這裡讓這些不知生死的索馬里人辦到了。


既然這個額問題出現了,那麼美國在索馬里的遠期政治利益確實不錯,但是這東西並不緊迫,美國可以通過其他手段在不見得付出這麼多可以預期的人命基礎上辦到,為啥要現在用美國人命來填呢?因此,對於老布什政府來說,政治上肯定是壓力山大嘍。最後不得不放棄頗有遠見的一個佈局,反而成了盲目出兵無謂犧牲的政治包袱。


因此,美軍不管殺了多少人,都是辦了一件自己沒法承受成本,更是難以讓公眾看見直接好處的事情,必定會無以為繼。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這是一次失敗,徹底的失敗,絲毫也不過分嘍。


其實人類戰爭史上此類的事情一點都不少,從典故“皮洛士的勝利”到日德蘭海戰,單純計算雙方的實際損失比例,很容易忽視了究竟是誰沒有達到戰略目的。達不到戰略目的,任何損失都是沒有意義的浪費,就是失敗,這一點已經被歷史充分證明了。


千里巖

為什麼說美軍戰敗,從戰術行動看,後來克林頓總統和艾迪德談判,釋放了所有被抓捕的索馬里人,以換取被俘的飛行員馬克.杜倫和陣亡美軍屍體,因此,行動的結果徹底失敗;從戰略上看,克林頓政府不得不將美軍整個從索馬里撤出,等於承認在索馬里的所有軍事行動徹底失敗。

至於說戰損比,這一戰,美軍戰死19人,被俘1人,傷70多人,兩架直升機被擊落,三架受傷,幾輛卡車和悍馬被擊毀,成為自越戰以來美軍最慘重的軍事失敗。

尤其要注意一點,美軍戰損的是精銳中的精銳,遊騎兵,海豹突擊隊和三角洲部隊。

索馬里武裝人員雖然傷亡約一千人,但這些都是索馬里民兵,甚至是平民。

當時的索馬里已經處於無政府狀態,社會秩序徹底崩潰,因此對於摩加迪沙的平民來說,你可以沒有電器,但不能沒有AK47,每家至少一挺AK47以保護自己的安全,是摩加迪沙居民的標配,美軍打死再多這樣的平民,也沒什麼軍事意義。

總結這一戰的得失,美軍最大的失誤是輕敵,沒有預計到,會遭遇成千上萬武裝分子的圍攻,行動時沒有出動裝甲步兵戰車,更不用說使用坦克,空中掩護也沒有阿帕奇這樣火力強大的武裝直升機,最終導致行動失敗。


麻辣戰爭

1.首先評論一場戰爭勝利或者失敗的標準不是傷亡人數的對比,而是戰爭目的是否達到。

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英國,法國,以色列大舉進攻埃及,埃及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傷亡人數上萬,而英法以聯軍傷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如果單純按傷亡比例來看,埃及肯定是一敗塗地。

然後戰爭結果恰恰相反,由於埃及人民團結起來抗擊西方殖民侵略,得到了全世界的積極支持,美國和蘇聯都警告英法以三國的行為,造成三國不得不撤軍。



英國法國以色列雖然戰績輝煌,但是不僅僅侵佔蘇伊士運河的行為沒有得逞,而且遭受了全世界人民的痛恨。此後英國的大部分殖民地迅速獨立日不落帝國土崩瓦解。法國也一樣威信掃地,殖民帝國迅速崩潰。以色列也重新陷入到被阿拉伯世界包圍敵對的處境。

而埃及雖然損失慘重。但是打敗了強大的英法以三國聯軍,獲得了非常高的國際地位,成為了阿拉伯世界的盟主,成就非同凡響。

黑鷹墜落的例子其實是一樣的,雖然索馬里傷亡上千人,但是在戰鬥結束第二天,全世界都看到了美軍屍體被拖出去遊街的視頻,震驚世界,強大的美軍威名掃地,被全世界所指責單方面採取行動。

最後美軍不得不和索馬里軍閥談判,把抓捕的人質換回自己的被俘人員和軍人屍體,同時撤出索馬里,承諾不再把索馬里軍閥作為打擊對象。對於一個超級大國來說,豈不是恥辱嗎?

2,人員培養成本

現代戰爭中,軍隊數量的作用越來越低,軍隊素質的決定性作用越來越大。

打個比方,培養一個飛行員的成本是等於和他體重的黃金,飛行員比飛機重要的多,飛機壞了可以修理,可以再造。飛行員一旦死了,短期內很難找到替代他的人,損失極其慘重。



美軍死亡人員包括飛行員,特種兵(三角洲突擊隊)和普通軍事人員,培養成本極其高昂,一旦損失,短期內無法替代,因為培養一個精英需要漫長的時間和人力物力的投入。

因此美軍死亡的19人的培養成本遠遠高於索馬里死亡的民兵成本。即使不談論戰爭結果,戰爭意義,單純從經濟角度看,美軍也是一敗塗地。


子率子曰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上個世紀的索馬里,美軍在聯合國授權下介入索馬里局勢,和索馬里民兵之間爆發的衝突。

在整場衝突中,美軍傷亡了十九名士兵,而索馬里民兵傷亡上千,我們不得不佩服美軍的戰鬥素養之高,雖然從數據上看美軍獲得了勝利,但是從整場衝突所達到的效果來看,美軍無疑是失敗的。

我們就不詳細介紹當時索馬里的國內複雜的政治形勢了,只要知道當時有一個大軍閥叫做艾迪德,他想掌權並且對美國不友好就行了。當時索馬里火力暴力不斷,聯合國出於人道主義考慮派出了工作小組前往索馬里調查,這個艾迪德果然不是什麼好鳥,他覺得聯合國的介入會干擾自己掌握全國政權,於是他派人殺掉了10多名聯合國的工作人員。

在得到了有關這兩位高級助手的情報後,美軍出動了多架直升機和數輛裝甲車共載有150多名三角洲、遊騎兵特種隊部隊隊員的直升機前往抓捕,任務進行得很順利。不料,在返程時,遭到了成千上萬的索馬里民兵的截擊,有些甚至還攜帶RPG,美軍的兩架黑鷹就是被RPG擊落的。這些美軍同這些索馬里民兵激烈交戰,直到增援部隊的趕到,才得以返回基地。

(美軍黑鷹直升機)

特種部隊畢竟不一樣,在這次衝突中,索馬里民兵死傷無數,但畢竟寡不敵眾,有19名美軍士兵陣亡。然後索馬里民兵做出了極其喪盡天良的事,把已經陣亡了的美軍士兵的屍體用繩子拖著遊街,這驚動了全美國,美國人民要求克林頓給出解釋,克林頓迫於國內壓力,開始重新思考美國對索馬里的政策。後來美國決定放棄武力干涉索馬里局勢,改為政治談判,艾迪德歸還了美軍士兵的屍體和釋放了被捕士兵杜蘭特,但美國不再武力威脅艾迪德和干涉索馬里內政。



(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

美國的打算本來準備扶持一個親美的索馬里政權,但是最後還是以美國的妥協和讓步收尾,所以美國在這次衝突中無疑是失敗的,這也被美國人稱為“越戰之後最大的一次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