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和陳誠的鬥爭,最終誰笑到了最後?

白色昏

在國民黨眾多將領中,只有三位將領成功建立起了自己的特務系統,一個是張學良,一個是胡宗南,還有一個就是陳誠。

張學良的東北軍本就屬於地方軍事集團,有著割據軍閥的性質,因此他設有獨立的特務系統實屬正常;西北王胡宗南苦心經營西北數年,獨霸一方,加之和戴笠又有同盟關係,所以他的特務系統實質上和戴笠是一種合作關係;唯獨陳誠,他在軍中建立特務系統其本意就是防範戴笠的軍統勢力染指他的地盤,由此可見對戴笠以及戴笠身後的軍統,陳誠一直是強硬排斥,充滿敵意的。

陳誠對戴笠之所以能擺出如此強硬的姿態,歸根結底依仗的是他在蔣介石心中的位置。比起戴笠黑手套的角色,陳誠作為老蔣的絕對嫡系,他才是老蔣身邊真正的第一紅人,而且是事關大局、不可或缺的第一紅人。

戴笠充其量只是個打手,而陳誠卻是幫老蔣握槍桿子的關鍵角色。雖然兩人都以對老蔣絕對忠誠著稱,但孰輕孰重仍是一目瞭然的。

說到戴笠和陳誠之間的矛盾以及由矛盾發展出的爭鬥,根源在陳誠不在戴笠。

戴笠雖然張狂,卻很注意和各派系大員維持良好關係,雖然軍統的名聲不怎麼樣,但戴笠本人的人緣還是不錯的。

簡單說,戴笠還是很會做人的。

但陳誠對戴笠卻始終沒有好感。在這位素以既不貪財又肯實幹的正派將領看來,戴笠不過是鷹犬,乾的盡是暗殺、竊聽之類的髒活,加之戴笠時常還以上不了檯面的手段拿人把柄威脅同僚,討好老蔣,因此陳誠很反感,甚至是憎惡。

正派且傲慢跋扈的人,看人看事往往不是對事不對人,而是既對事又對人。

客觀地講,陳誠對戴笠就是如此。

起初,戴笠其實是很想和陳誠搞好關係的,甚至誠懇地對陳誠表示過由衷的讚賞——陳誠是國民黨現任將領中為數不多的既不貪財又肯幹實事的人才。

遺憾地是陳誠非但不買賬,相反還屢次欲對戴笠和軍統動刀子——戴笠的忠義救國軍實屬浪費軍事資源的遊雜部隊,應該取消番號;軍統局也無存在的必要,建議由各戰區情報單位代替軍統之功能。

不客氣的講,陳誠的刀子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戴笠的生存,雖然他是出於正直的立場和價值判斷。

所以說,戴笠對陳誠的攻擊不是挑事,而是為了還以顏色。

你想很正直地弄死我!那我只能很卑鄙地扳倒你!

但戴笠深知,像陳誠這樣手握重兵的老蔣嫡系紅人,是不能公開叫板撕咬的,要想把他拉下馬,非得以靜制動,非得抓到致命的把柄才有可能。

1939年冬天,這樣的機會出現了。

1939年10月,本來兼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的陳誠改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當時,抗戰正面臨異常嚴峻的形勢,尤其是悲觀失敗主義、抗戰無用論的蔓延,汪精衛、陳公博、周佛海等人的公開叛國投敵,引起了一批青年愛國軍官的強烈不滿。

他們認為,若要扭轉抗戰頹勢,必須“清君側”,必須將蔣介石身邊腐敗的以及親日的軍政大員清除乾淨,讓陳誠這樣的幹才上位輔佐。

軍統很快探知了“清君側”計劃,但戴笠卻並沒有立即上報蔣介石。

為什麼說戴笠的手段有些卑鄙呢?他想讓清君側的計劃進一步發酵,直到把陳誠捲進來。

果然,為了清君側的計劃能夠順利實施,青年軍官們開始四處活動,積聚力量,最終他們搭上了美國人,希望藉助美國人的支持來達成這一目的。

恰好當時美國朝野對蔣介石政府已產生嚴重不滿,由此一來,“清君側”在美國人支持下就有了“清君”的味道。

而以陳誠為首的國民黨青壯派將領就是清君後主政的理想人選。

1943年2月,尚不知情的蔣介石委任陳誠為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

在組建遠征軍司令長官部時,陳誠帶入了大批原第六戰區人員,其中不乏參與“清君側”的青年軍官。

就這樣,清君側計劃在遠征軍中得以繼續組織實施。

最終,青年軍官們把行動時間定在了1943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七週年紀念日這一天,不用說,其中的用意是值得玩味的。

到這個時候,戴笠覺得收網的時間到了,於是他將清君側的詳細內容密報了蔣介石。

見所謂的清君側已威脅到了自身,老蔣勃然大怒,跟著一場針對遠征軍司令部的大搜捕就展開了。

手握尚方寶劍的戴笠一口氣抓了陳誠手下600名青年軍官,之後就是嚴刑審訊。

很顯然,戴笠想拿到陳誠參與其中的有力證據。

遺憾的是,戴笠最終沒能如願。

也許對老蔣忠心耿耿的陳誠確實沒有在背地裡支持青年軍官。

但作為第六戰區及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陳誠依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戴笠以及何應欽等人的聯合施壓下,老蔣最終解除了陳誠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的職務,以示懲戒。

就此,戴笠終於還了陳誠一些顏色。

但也僅僅就是還了一些顏色。因為老蔣對陳誠太信任了,不久之後,陳誠就復出了。

要問兩人的爭鬥誰笑到了最後,無疑是陳誠,黑手套戴笠除了不滿,只能無奈搖頭。

後來更是如此,戴笠最終沒能逃過橫死的黑手套命運,而陳誠卻是老蔣避逃臺灣後真正的左膀右臂。

有時候就是這樣,角色決定命運!


黑句本

借給戴笠幾個膽子,他也不敢弄陳誠!

首先,陳誠是蔣介石手下第一寵將,陳誠比戴笠更受蔣介石信任。

蔣介石用人,喜歡重用三種人:第一種,黃埔系畢業生,蔣介石一直喜歡別人稱呼他為“校長”;第二,老鄉,蔣介石重用同鄉;第三,對蔣介石忠誠的人。這三點,陳誠都佔了。

蔣介石曾經在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後來的" 保定軍校 "),學習炮兵。而陳誠,就是從保定軍校炮科出身,他在黃埔軍校出任過炮兵科教官,兼炮兵隊區隊長。陳誠還是蔣介石“校友”,有這層關係在,蔣介石更加信任陳誠。

第一次東征,討伐陳炯明時。淡水城的戰鬥中,陳誠率領炮兵支援攻城,蔣介石親自在炮兵陣地督戰。這是,兩位炮兵校友第一次合作。此戰之後,陳誠的炮連接連不斷的受到蔣介石的讚許。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時,陳誠跟隨蔣介石,被任命為代第二十一師師長。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復位後,就任命陳誠為總司令部的中將警衛司令,兼炮兵指揮官。陳誠僅僅用了四年的時間,就從上尉聲到了中將!可以看出,他有多麼受蔣介石寵信。

抗日戰爭時期,南京失落以後,陳誠曾出任武漢衛戍總司令部總司令,併兼任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部長、湖北省主席、航空委員會委員。一時,陳誠成了“蔣介石的替身”、“第二號人物”。

就連蔣介石自己也說“中正不可一日無辭修”。中正說的是他自己,辭修指的就是陳誠。

其次,戴笠是聰明人,陳誠如被蔣介石此信任,他對這樣的“軍人”只會親近。

不過,戴笠確實給在蔣介石面前告過陳誠的狀。

1943年,陳誠出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但是,5月就返回國內了。相傳,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的史迪威要支持陳誠“清君側”,頂替蔣介石。戴笠將此事告訴蔣介石,向蔣介石施壓,逼蔣介石調回陳誠。蔣介石讓長期賦閒的衛立煌接替陳誠任遠征軍司令長官一職。

這件事是個謎團,我覺得美國人不會在中國抗戰的關鍵時刻,支持陳誠搞內鬥。關鍵是,我覺得陳誠也不會推翻蔣介石。蔣介石下臺,國內必然動亂。而且,之後陳誠照樣被蔣介石重用。就算是內戰時,陳誠在東北戰場潰敗。國民黨內部要“殺陳誠以謝天下”的時候,蔣介石依然信任陳誠,並讓他到臺灣主持政務,安排退路。

最後,兩人結局肯定是陳誠好。戴笠坐飛機摔死了。國民黨敗退臺灣以後,陳誠還出任過"中華民國副總統"。

陳誠去世後,蔣介石為他舉行隆重的葬禮。陳誠葬禮級別屬於國民黨最高級的。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戴笠和陳誠都是蔣介石最為推心置腹的得力干將,戴笠是黃埔六期的學生,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了蔣介石最為信任的特務天才,為蔣介石構建了一個龐大的軍統帝國。

而陳誠並非是黃埔系出身,他畢業於保定軍校,早期在黃埔軍校裡擔任教官,跟隨著蔣介石東征、北伐一步步走向了人生的巔峰,成為了蔣介石最為信任的將領之一。

陳誠帶領的11軍和18軍中出現了許許多多閃耀的將星,因為字形的原因,這兩個軍被合成起來喚作了土木系,是國民黨內部非常重要的一個大派系,陳誠就是土木系的掌門人,陳誠也因為巨大的影響力而被時人稱之為了小委員長,可見實力以及影響力之大。


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同樣身為蔣介石座下最受用的兩個人,他們為何最終走向了對立面,並因此讓戴笠對陳誠痛下辣手呢?

這一切都起源於陳誠對戴笠及軍統的鄙視與針對,陳誠的所作所為彷彿一根釘一般插入戴笠的心裡,讓他非常的不爽,最終升級為了仇恨,這才演變為了戴笠對陳誠的報復。

陳誠的正直以及他因此而對戴笠以及軍統的針對

陳誠是蔣介石手下比較正直的將領,他與其他腐敗不堪的國民黨高官不一樣,他無論是私生活還是在軍隊、官場上都表現出了自己一貫的操守,他的正直是國民黨內眾所周知、無人可以對其指摘的。

正因為陳誠的正直,導致了他非常看不起為了任務無所不用其極的軍統部門和戴笠,所以陳誠在自己任內的時候,凡是有和軍統部門接觸的地方,他都會動用自己的權力針對、阻礙軍統,在國民黨內的公開場合他凡是碰到戴笠的手下,都會毫不顧及其面子的斥責他,使其下不來臺。


陳誠還在自己的部隊內組建了專門的特務情報機構,自行運營而不借助戴笠的軍統,為的就是防止戴笠的軍統人員滲透自己的軍隊。

陳誠對戴笠針對的升級以及戴笠對陳誠的仇恨

不僅如此,陳誠還非常極力的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反對軍統內部的軍銜制度,戴笠的軍銜雖然只是一件少將,但是僅在軍統內部就整整有幾十號少將幹員聽從他的調遣,這些軍銜是戴笠為他的手下們在國民黨內部爭取而來的,是非常重要的榮耀。

現在看到陳誠對軍統內部非常重要的軍銜制度下手,戴笠可謂是憤怒到了極點,但是他不敢對陳誠下手,因為在蔣介石的心目中陳誠的地位比他戴某人只高不低,在國民黨內部的地位陳誠更是凌駕於戴笠之上。

所以他只能無奈的吩咐手下人儘量不要和陳誠以及他的手下發生衝突,能忍讓就儘量忍讓,不能忍讓也要忍讓,就在戴笠的吩咐下,這些平常威風不可一世的軍統人員只能乖乖的做人,給了陳誠很大的面子。

在此之後,戴笠一直派人秘密的盯著陳誠以及他的部隊,以準備抓住陳誠的把柄,尋找機會置其於死地,這個機會也終於被戴笠等來了,1939年陳誠從第九戰區總司令調任為了第六戰區總司令,在他第六戰區的部下出現了非常眾多的激進派青壯軍官

陳誠手下激進派軍官們策劃的清君側行動成為了被戴笠抓住的把柄

這些青壯軍官非常的理想化,他們認為中國之所以在日本人的攻擊下節節敗退、頹勢明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國民黨內部高層中出現了一大部分的庸碌無能之輩,正是因為這些人迷惑了蔣介石才導致了國民政府效率如此低下,其中他們覺得這些人以親日派首領何應欽為首。

他們為此秘密策劃了一個活動,那就是當時非常著名的清君側活動,他們想集結力量將蔣介石身旁的無能之輩掃蕩一空,這樣蔣介石就能在他們的協助下走向正確的道路,徹底的跟日本人展開殊死決戰,只有這樣才是他們認為的真正救國之路。

他們因為力量的不足,所以在暗中潛伏、運作了起來,他們的行動以及想法早已經被戴笠截獲。

戴笠原本有十足的把握趁著苗頭還沒起來之前就將其撲滅,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因為他想到了一個對付陳誠非常好的辦法,那就是暗中等待這些青壯派的發展壯大,然後趁機將其當作對付陳誠的殺手鐧,徹底的扳倒陳誠這尊大佛

陳誠手下青壯派聯合美國軍官想發動兵變,卻被早已伺機而動的戴笠告發給了蔣介石

在四年過後,陳誠仍舊擔任著第六戰區總司令的職位,與此同時,他還成為了遠征軍的總司令,他手下的青壯派們勢力也越發龐大了起來。

他們暗中與美國軍官勾結了起來,得到了當時正在中國幫助國民黨訓練軍隊的美國軍官們的幫助,青壯派們想除掉蔣介石身旁的無能之輩,而美國人真正的想法是除掉蔣介石,然後扶持陳誠和胡宗南等人。


經過美國人和蔣介石的接觸,還有他們看到的國民黨部隊和日本人交戰的過程,使他們徹底的對蔣介石失望了,他們覺得蔣介石就是一個玩弄權謀之輩,與其讓他領導國民黨還不如除掉他以提拔國民黨內部有才幹的將領,這樣對他們才是真正有利的,所以行動就準備開始了。

但是在他們準備發動兵變囚禁正準備來參觀戰區的蔣介石的時候,戴笠提前動手了。

他將這幾年來不停從陳誠手下軍隊蒐集而來的情報通通交給了蔣介石,這裡面涉及到了很多美國人和青壯派之間的聯繫,蔣介石在看到這份情報的時候瞬間引發了雷霆暴怒。


軍統對陳誠部下的抓捕,以及暫時性地扳倒陳誠

西安事變還猶如釘子一般狠狠的紮在他的心裡沒有拔出來,此刻竟然有人想效仿西安事變,怎能令他不憤怒?所以他當即派代利展開了清洗活動,陳誠部下的眾多青壯派軍官被抓獲了起來,與此同時蔣介石憤怒的跟美國人問責了起來。

陳誠的手下有將近600人被戴笠抓了起來,戴笠對他們嚴刑拷問,大肆施予刑罰,想讓他們供出對陳誠不利的供詞好徹底的將陳誠送入絕路。


但是讓戴笠失望的是任他如何拷問都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而蔣介石又不相信陳誠會參與在這次活動中,所以陳誠僅僅被免去了遠征軍總司令的職位,而沒有傷及到筋骨。

但是讓戴笠想象不到的是,陳誠竟然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將自己第六戰區總司令的職位辭去了,回到老家過上了隱居的生活,戴笠也因此獲得了他所想要的結果,他暫時地扳倒了他的頭號大敵陳誠。

這就是為什麼戴笠會想置陳誠於死地的原因,因為陳誠太過於驕傲,不屑與戴笠為伍,所以深深地得罪了戴笠,這才出現了後面的一系列報復行動。

雖然戴笠獲得了短暫的勝利,但是在蔣介石的心中,陳誠仍然佔據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數個月的沉寂之後,陳誠又重新回到了國民黨的權力中心,甚至在抗日戰爭結束後陳誠還被蔣介石專門派到了大後方臺灣經營了起來,在臺灣陳誠成為了真正的二號人物。


所以說,真正笑到最後的人是陳誠,他憑藉著自己的正直以及忠誠成為了蔣介石多年如一日的心腹干將,而戴笠雖然同樣對著蔣介石忠誠以及非常的有能力,但他終究因為實力的強大,而觸及到了蔣介石的內心底線,失去了蔣介石的信任,最終失去了他安身立命之本,在他死後,他用盡了終生努力打造而成的軍統被蔣介石徹底的改制了,受到了蔣介石的制衡,從這方面來看陳誠才是獲得真正的勝利的人,因為對他們二人來說,蔣介石的信任代表了一切,而陳誠獲得的信任比戴笠更多。


孤客生

戴笠是沒有資本跟陳誠鬥爭的,黃埔系軍隊是蔣介石維繫統治的命根子,而陳誠的“土木系”是黃埔系中央軍的支柱之一,除四大金剛“羅卓英、林蔚、郭懺、周至柔”之外,還有十三太保和大批高級將領,是傳說中“陳胡湯”三大軍事集團勢力最大的一坨。

在何應欽失寵後,陳誠已經成為黃埔系實際上的“二號人物”,對蔣介石忠誠度也是最高的,“聖眷”遠在戴笠之上。


那麼,明知不是對手,戴笠為何一定要與“小委員長”爭鬥一番呢?第一是為求自保,抵抗來自陳誠不斷的壓力;第二是為了鐵桿兄弟胡宗南謀取“西北王”的寶座。

陳誠為人還算正直,正統軍人也是看不起特務統治的,經常擠兌戴老闆,比如聲言裁撤“忠救軍”等,戴笠自知不敵,一直在示好,結果陳誠並不太買賬。1943年11月陳誠的第六戰區發生了所謂“清君測”事件,戴笠藉機上奏老蔣槍決了13名青年軍官,蔣介石略懲陳誠,交出了第六戰區司令和中國遠征軍司令的兵權,但是蔣介石對戴笠與胡宗南、湯恩伯結成政治同盟與陳誠集團爭權奪利的態勢心知肚明,絕不會讓戴笠完全得逞,不久就再次起用陳誠。


戴笠與胡宗南關係非同一般,都是“復興社十三太保”的重要成員,戴笠就是以“復興社特務處”起家的,連胡宗南的老婆都是戴雨農“忍痛割愛”的,可以說是同氣連聲的哥們。抗日戰爭時期各戰區的司令長官是輪不到黃埔畢業生的,因為資歷還不足,基本是黃埔教官、保定生或軍界元老,但胡宗南是個例外,“天子第一門生”進步神速,到1942年已經是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司令官朱紹良),雖有實權,卻是名不正言不順。

1944年4月,由於蔣鼎文河南大敗,胡宗南被任命為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率部猛烈反攻,豫西戰役大獲全勝,就在胡宗南滿心以為可以扶正時,蔣介石6月手令黃埔教官陳誠出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大失所望,數次與陳誠發生衝突,後來乾脆躲上華山“養病”,跟老蔣鬧起情緒了,另外一個副司令長官湯恩伯也屢遭陳誠訓斥。

戴笠深知陳誠有意報復,兄弟委屈,自然也急在心上,於是獻計胡宗南,密囑第一戰區的李延年、李鐵軍、範漢傑等黃埔系集團軍司令對陳誠陽奉陰違,使這位陳長官無法調動部隊,終於迫使蔣介石上調陳誠為軍政部長,年底,胡宗南如願以償,升任第一戰區代理司令長官。



兩次爭鬥,戴笠貌似都佔了上風,卻徹底激怒了陳誠,回到重慶後的陳誠立即與戴笠的死敵陳立夫、陳果夫和委員長侍從室第六組少將組長唐縱結盟,開始反擊戴笠,爆發了“三陳一唐戰軍統”事件,一度讓戴笠非常狼狽,也是最終機毀人亡的重要因素。

戴笠是個人物,但是選錯了對手,自然是陳誠笑到了最後。


度度狼gg

置於死地?

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的

陳誠性格孤傲,對於戴笠在敵後發展中醫救國軍這種雜牌部隊很是不滿意,於是在公開場合表示要取消這種部隊編制,由此引發二人的不和,但最後戴利主動示好。後來,陳誠更是聯合了陳果夫,陳立夫和唐縱來對抗戴笠,形成了所謂的"三陳一唐戰軍統",但這些鬥爭都是小打小鬧,只是類似於派系之間的爭鬥罷了。



不容否認的是,陳誠也曾被戴笠狠狠地坑過一把,銳氣大減,並且經歷了自己政治生涯中的一個空白期。但即便這樣,到了最後,戴笠還是想極力改善兩人的關係,通過陳誠的親戚譚伯羽,兩人的關係得以緩和。


兩人究竟誰笑到最後?

戴笠在1946年就因為飛機失事而死掉了,而陳誠在臺灣一直生活到1965年,很明顯,陳誠活的更久。但是,也不存在"誰笑到最後"這一極端惡意的說法的,戴笠死後,陳誠也給予戴笠較高的評價。

我是和你一樣愛好歷史的"歷史驚文",喜歡就關注我喲~

歷史驚文

戴笠和陳誠的矛盾說到底還是權力的博弈,不過兩人雖然互看對方不順眼,但正面劇烈交手僅有一次,就是1943年爆發的“清君側”計劃,不過也僅僅導致陳誠遠征軍司令一職被撤。不過由於之後戰局不利,陳誠於1944年再次被啟用。

權力的博弈

(陳誠)

陳誠雖說還比戴笠小一歲,但陳誠的發跡卻要比戴笠還早。陳誠於1924年進入黃埔軍校,就開始追隨蔣介石,歷任廬山軍官訓練團副團長、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第四預備軍副司令長官、武漢衛戌總司令、第九戰區司令長官、第六戰區司令長官等職。蔣介石對陳誠可以說信任有加,算是首屈一指的實權人物。

我們知道,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陳誠作為實權人物自然也少不了派系,他乃是土木系的核心人物,像黃維、胡璉、羅卓英、林蔚等人都是土木系的中堅力量,土木系算是蔣介石中央軍的支柱之一。由於陳誠的以身作則,土木系算是各派系當中較為清正廉潔、踏實肯幹的一幫人,這一點連身為對手的戴笠都不得不承認,

陳誠早年得志,長期處在政治權利中心,在派系林立的國民政府當中,就不免會和其他派系產生衝突,他一向看不起胡宗南、湯恩伯、何應欽等人,對戴笠這種特務頭子自然也就沒啥好臉色。他不但對戴笠的行動不予以積極配合,甚至還組建了自己的特務系統,這自然令戴笠極為不滿

(蔣介石和陳誠)

陳誠不僅深得蔣介石信任,常常身兼數職,蔣介石更是對其傾心栽培,在當時的國內國際社會上,都認為陳誠是蔣介石的最佳接班人。當然,這一點也是戴笠將陳誠作為主要對手的原因,陳誠算是擋在他戴笠面前的一堵牆,他想要往前走,必須將這堵牆推倒

不過戴笠雖然將陳誠視為對手,但由於陳誠的龐大勢力和蔣介石的信任,戴笠深知“打蛇不死,反受其害”的道理,因此不敢輕易動手。

唯一的正面交手

(戴老闆)

在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前期國民黨政府在戰場上的連續失利,使得戰爭前景極為悲觀。時任第六站區司令長官的陳誠手下,一批青年軍官認為之所以戰場上如此失敗,主要就是由於國民政府當中的官僚作風嚴重、貪官汙吏橫生,導致很多正確政策無法施行。

這些青年軍官認為,要改變這種不利局面,就必須將這些混用腐朽的官員清除出去,使真心抗日和廉潔清正的官員擔任高層。不過由於他們的力量較為薄弱,於是決定先不行動,而是利用一切機會擴張力量,一方面利用進入陸軍大學深造的機會,擴張實力;另一方面積極與在華的美國軍官聯繫,尋求外力支持。

而當時美國對於蔣介石政權的表現也較為失望,時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兼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的史迪威於是對這些青年軍官的行動予以支持,但是史迪威他們的目的與這些青年軍官不同,他們是要徹底推翻蔣介石政府,建立一個由陳誠、薛嶽、胡宗南等青年將領領導的政權。

(陳誠)

很快,無孔不入的軍統特務就得知了“清君側”計劃,但是由於此計劃尚未實施,另外陳誠與此事是否相關不得而知,於是戴笠決定暫不動手,只是加強了對第六區戰區長官部和這些青年軍官的監視,等到證據確鑿之後再動手。

1943年2月,“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成立,陳誠奉命擔任遠征軍司令長官。當陳誠在雲南建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的時候,自然從第六戰區長官部帶去了不少老人,密謀“清君側”計劃的很多青年軍官便藉機滲透了進去。在這裡,這些青年軍官不久後製定了“政變”的組織章程、行動計劃和行動時間。

雲南作為軍統經營多年的根據地,再加上軍統早已對他們嚴密監視,因此“政變”的細節很快就被軍統方面搞到手了。而戴笠更是查明,這些青年軍官當中有一人乃是陳誠的親戚,且關係極為密切。這讓戴笠意識到,行動的時候到了。

(蔣介石和陳誠)

於是,戴笠很快就將案卷放到了蔣介石的辦公桌上,這令蔣介石大為震怒,立即批准了戴笠的行動計劃,並給陳誠下令,立即將遠征軍司令部內所有參加“政變”密謀活動的青年軍官交給軍統審訊。戴笠同時下令將六戰區司令長官部和陸大內參預活動的學生進行逮捕,被秘密分開囚禁在中美所內的警衛大隊部。其先後逮捕的人數累計600 人左右

戴笠對這些人進行審訊,意圖查出“政變”活動與陳誠的關係,甚至逼出陳誠支持的證據,但始終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不過,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表明陳誠深入參與此事,但作為直接長官,對此事也難逃責任,於是在1943年11月,陳誠的遠征軍司令長官一職被撤。

蔣介石出席中美英開羅會議回國後,16名為首的年輕軍官被秘密處決。

總結果來講,陳誠下場要好很多

(陳誠)

雖然職位北撤,對陳誠的打擊不小,但陳誠並未就此失勢。1944年6月,由於豫中會戰失敗,讓蔣介石對湯恩伯、蔣鼎文等人失望之極,陳誠於是被重新啟用,出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10 月,陳誠又升任軍委會軍政部長。

不過在上一次交手之後,陳誠和戴笠兩人之間再也沒有出現過劇烈的交手,在內因、外因的影響下,這種政治博弈都限制在了一定範圍內。

從兩人的結局來講,無疑陳誠的結局更好一些。戴笠於1946年因飛機失事身亡,而陳誠則最終撤往臺灣,仍舊活躍在政治舞臺,直到1965年3月5日,67歲的陳誠因肝癌在臺北去世。


香茗史館

戴笠,蔣介石的心腹,為蔣介石創建了民國時期最牛逼的特務組織“軍統”,蔣介石也把他看做自己的干將,當年老蔣退到臺灣的時候,曾流淚說到“若雨農在,必不至此”。而陳誠呢?他是蔣介石心腹中的心腹,黃埔系的頭面人物,“土木系”的頭子,在國民黨內部有“小委員長”之稱,民國時期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兩個人同為蔣介石做事,同樣是心腹,再加上戴笠的軍統職責所在,免不了和陳誠會有一些摩擦,所以在國民黨中兩人的鬥爭從未停止,那麼誰最後笑傲江湖呢?


我們都知道大特務戴笠在1946年的雨中飛機失事死在了南京郊區的岱山,死後才被追認陸軍中將,而陳誠活到了1965年,期間還擔任過“臺灣省主席”“國民黨副總統”等要職。所以無論是從生命長度還是生命寬度來說,陳誠是遠勝於戴笠的,他應該算得上是笑到了最後。這也從側面告訴我們這些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有活得久,才是硬道理。

當然在戴笠生前這兩人之間還是有爭鬥的,而這爭鬥大概才是大家真正想看的,也是題主想問的。陳誠這個人是個軍人,他有軍人的操守,所以他一直瞧不起戴笠。不難理解!軍人講究的是戰場上的捨死忘生,一往無前,而戴笠的特務卻是背後下套的典範,所以這兩人是湊不到一起的。

既然不能共事,那就打倒你,這大概就是戴笠所想

戴笠一直等一個機會,一個可以讓陳誠被打倒的機會,他有全中國最多的特務,所以他願意等,總是有機會的。1939年是中國抗戰史上無比艱難的一年,日軍的猛烈攻勢讓大片國土淪喪,國民黨二號人物汪精衛更是直接投敵了,很多人都在思考蔣介石的命令是不是有問題,或者是他身邊的人有問題,陳誠手下第六戰區的就有一批年輕軍官這麼認為的。

戴笠出手很快,他馬上逮捕了這些“傳播不當言論”的軍官,但他沒有立刻向蔣介石告狀,因為他知道這時候的蔣介石離不開陳誠,作為一個貼心的下屬,他不會讓蔣介石為難。時間來到1943年,這時候陳誠雖有第六戰區司令職務,卻不擔主要事務,戴笠覺得時機已到,於是他聯合了有野心的何應欽,以及早對陳誠不滿的胡宗南向蔣介石告狀。雖說蔣介石信任陳誠,但事情是你第六戰區出的,加上何應欽等人的施壓,老蔣也沒得辦法,只好免了陳誠的遠征軍司令長官職務,由衛立煌接任,並且將幾名軍官秘密處決。


戴笠的這一次出手“穩準狠”,有章有法,一招制敵,給我們表現了一個成熟政治家應該有的實力。但可惜的是這是戴笠對陳誠的唯一一次勝利,不久因為豫中會戰的失敗,蔣介石很快重新啟用陳誠,繼續“為黨國服務”,至於戴笠,兩年之後等到了屬於他的死亡。


一樹梅花一放翁

戴笠想置陳誠於死地?這個大概是不存在的。可以這麼說,陳誠的土木系和戴笠的軍統,是蔣介石一明一暗最為倚重的兩股力量,但陳誠的身份和地位卻遠在戴笠之上。


以戴笠的精明,他會給陳誠使點小絆子,但不會至戴笠於死地。戴笠可以為蔣介石刺殺政敵,但真正能夠為蔣穩定局面,征戰沙場的人是陳誠。蔣介石沒有戴笠,問題不大;蔣介石沒了陳誠,只怕李宗仁會分分鐘要了他的命!


陳誠和蔣介石

蔣介石是委員長,陳誠號稱小委員長,陳誠的分量有多麼的重,由此可見一斑。陳誠的老婆譚祥,國民黨軍政元老譚延闓三女,宋慶齡的乾女兒。也就是說,陳誠是蔣介石的乾女婿,而且是蔣介石親自選的。

蔣介石在敗退之際,也是先後派陳誠去經營臺灣,打頭陣,可見蔣介石對陳誠的信任。就連蔣自己也說:中正不可一日無辭修(蔣介石,字中正;陳誠,字辭修)。



陳誠和戴笠

陳誠是不喜歡戴笠的。換做是誰也不會喜歡戴笠把軍統的特務安插到自己的隊伍上來,所以陳誠多次懟過戴笠。

陳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說:要裁掉那些不正規的部隊,比如說忠義救國軍(忠義救國軍隸屬於軍統)。


陳還說過:在他的戰區不需要軍統的特務來幫忙,他自己的情報機關就可以搞定。陳誠的軍隊是少數擁有自己特務組織的部隊。


戴笠和陳誠

戴笠是想和陳誠搞好關係的。實際上,戴笠和那些手握重兵的將領關係都還不錯。戴笠心裡也清楚,他手中的權力,來自於蔣介石,一旦蔣不用他了,他什麼都不是。


但是陳誠三番五次的懟他,戴笠心裡也不舒服,決心給陳誠一點顏色看看,向他秀一秀自己的肌肉。所以戴笠一直盯著陳誠的一舉一動,試圖抓住他的破綻。

機會來了,1939年陳誠任第六戰區長官,手下有一批少壯派軍官,他們認為在抗日戰爭中屢戰屢敗,是因為蔣的身邊有小人,準備發動政變,清君側,再扶持陳誠上位。陳誠對於這個計劃是毫不知情的。

戴敏銳的感覺到機會來了,但是他沒有立刻動手,他在等待時機。這批少壯派軍官醞釀了好幾年的清君側計劃,還和美國人勾結(美國人想扶持陳誠取代蔣介石)。1944年的時候,陳誠調任遠征軍司令官,前往雲南地區,那批少壯派軍官准備起事。

當然,結果很明顯,戴笠提前將此事告知了蔣介石,並且逮捕了這批軍官。但是不論審判,就是沒有牽涉到陳誠。最終的結果是陳誠丟掉了遠征軍的司令,短暫的跌入了人生的低谷。前面也說了,中正不可一日無辭修,陳誠沒多久再次復出了。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內部不少人要求裁剪特務機構,讓戴笠很是不安,到處東奔西走拉攏盟友,最終飛機墜機,機毀人亡。至於陳誠有沒有在這個過程中推波助瀾,那就不好說了!

從最終的結果來看,陳誠還是贏了戴笠半招。


小鎮月明

戴笠確實和陳誠暗中較勁,始終將陳誠視為對手看待,兩人都是蔣介石的心腹,親信,而且陳誠比戴笠還小一歲,但是兩人地位卻不可同日而語。

陳誠從1924年進入黃埔軍校,就始終追隨蔣介石,無論是黨內還是軍隊,陳誠都擔任十分重要的位置,有“小委員長”之稱。以陳誠的資歷,地位,完全沒有將戴笠放在眼裡,陳誠甚至建立了自己的特務組織“研究系”,就是防止軍統的滲透。而戴笠也頗有自知之明,他知道不是陳誠的對手,始終在等待。

戴笠和陳誠的矛盾集中爆發在了1943年的

“倒蔣軍變”事件上,當時第六戰區的一批青年軍官,認為抗日戰爭之所以節節敗退,主要是因為蔣介石被一批腐敗,昏庸,以及親日派所包圍,他們密謀發動一場“清君側”

行動被戴笠的軍統破獲,在蔣介石的首肯下,先後逮捕了數百人,秘密處決了十餘人人。包括孔祥熙、 宋子文都被牽連其中,而作為第六戰區司令長官的陳誠自然難辭其咎,雖然蔣介石從心底還是非常信任陳誠的,但是還是解除陳誠的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職務,以示懲戒。

戴笠此舉雖然沒有至陳誠於死地,但是還是打擊了陳誠。不過陳誠作為蔣介石的親信在蔣心中的地位是無人能代替的,所以沒多久陳誠再度被啟用,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


一點點歷史

個人認為,戴笠從未有這樣的想法。

戴笠是黃埔六期生,掛名五期。在國軍系統中的資歷非常淺薄,所以戴笠對黃埔教官及學長們都比較恭謹。

其次,戴笠知道黃埔三巨頭在蔣介石心目中不可動搖的地位,所以他不可能將矛頭主動對準陳誠這樣的老師。

第三,抗戰爆發後軍統開始膨脹,但陳誠膨脹得更厲害。戴笠直接以軍統的力量懟陳誠,下場絕對很慘。而且軍統屬於特務組織,多數成員見不得光。針對陳誠這樣的高級統帥也只限於監視。任何時期,軍統成員(注意,不是戴笠本人)都只能針對陳誠手下某些個別案件密報中級軍官,那些高級軍官同樣沒辦法動。

第四,正因為前面的原因,軍統在帶兵將領眼中是麻煩,如芒刺在背,但多限於中低級別軍官才有這感覺,軍長以上級別的高級軍官不會對軍統和戴笠有多大意見。

第五,某些時期,因為特殊原因,陳誠陷入手下少壯軍官的謀反舉動而被蔣猜忌,但也如風吹過一樣並不持久。軍統是破獲此案的偵查機構,但並沒有針對陳誠本人及核心軍官層,案件也不是戴笠故意製造出來的。

最後,陳誠1965年死於臺灣,戴笠1946年飛機失事死亡,無所謂誰笑到最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