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從細微處見真知的育兒善書

《了凡四訓》——從細微處見真知的育兒善書

-1-

幾年前在參加一個培訓的時候,一位信奉佛學的老師給我們十位學員每個人都送了一本《了凡四訓》。那時還是單身的我讀了後,第一印象只是把這本書歸為哲理類、儒學類,未曾想到其實這本書對家庭教育有很大幫助。

直到昨天,一位現任中學語文教師的好友跟我聊起這本書,我才重新重視並在夜裡一口氣又讀完了一遍。好友說這本書她都推薦家長們讀,不管對於大孩子小孩子,育兒最重要的核心就是要教孩子如何在正確的軌道上做人。

所以,有一次,兼任班主任的她乾脆把家長會變成了讀《了凡四訓》的讀後感交流會,這樣的活動不僅不讓家長們反感,而且出乎意料的是受到家長們的稱讚並希望以後能有多些這樣的富有內涵的“家長會”。

昨天夜裡重閱《了凡四訓》,我感覺自己比之前更深一層體會此書的醒神、經典、深刻之處,或許也是因為目前已是母親的角色,要本著給兒子做好家庭教育的目的吧。

此書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的告誡書。全書共四個章節,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學說,許多資料顯示其被後世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 據說,曾國藩在讀了《了凡四訓》後,對袁了凡的思想推崇備至,並將這本書列為子侄必讀的“人生智慧書”。

在這本書中,袁了凡以其畢生的學問與修養,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結合大量真實生動的事例,告誡兒子不要被“命”字束縛手腳,命運是可以改變的,要自強不息,改造命運。

接下來,請大家與我一起品味、解讀此書中那些從細微處見真知的、那些讓人醍醐灌頂的節選段落與語句吧!

-2-

——不因循度日而虛度一生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

這段話是說:一定要每天都知道自己的過錯,天天努力去改,一天不知道自己的過錯,就是一天安於現狀,一天沒有錯誤可改,就是一天沒有進步。世上聰明伶俐的人不少,但觀察他們德業都沒有進步快速的原因,都是因為“因循”這兩個字,耽誤了自己的一生。

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在歷史上很多人小時候被譽為“神童”,但長大了卻跟普通人一樣,沒有任何進步,原因就是“因循”兩個字。反倒是一些普通人,沒有什麼天賦,但通過勤學苦練,相信勤能補拙,最後學有所成,甚至有的成了一代偉人。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無論做任何事情,抱定一門心思、一輩子用功,無論天賦如何,很少有不成功的。譬如打井,一輩子就在一個地方打、不換地方、不見水不罷休,一輩子用功,後來一定出水。

但是,如果第一個地方挖了幾米沒出水,換個地方再打,第二個地方挖了幾米沒出水,換第三個地方再打,那一輩子都在換地方,到頭來一口井都不可能出水。

中國人的骨子裡,始終存在一個觀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但袁了凡認為,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經營自己的人生,就能進步、就能改造命運。

所以,如果天天都在反省、天天都在糾正、天天都在進步,那命運就一定能朝著自己希望的方向改變;如果只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麼不可能有驚喜的收穫。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這段話說的是:即使是命中應該榮華顯貴,也要常常存落魄的念頭;即使是命中應該萬事順利,也要常常存不順的念頭;即使是目前衣食無憂,也要常常存在貧困的念頭;即使是人們都敬愛你,也要常常存在恐懼的念頭;即使是在家中德望很高,也要常常存在卑微的念頭;即使是你學問非常優秀,也要常常存在才疏學淺的念頭。

其實,那麼長的一段話,概括起來就是:居安思危。即使命運過得比較順,也應當想到不好的時候怎麼辦。對於育兒,對於家庭教育,這種理念顯得非常重要而實用。

眼前光景很好不代表以後很好,若安逸的今日不鞏固幸福那麼將只能惶恐且潦倒地度過明日。一個家庭即使富貴至極,卻終究擋不住只消福不種福的行為。歷史上富貴至極的無過於帝王之家,凡是歷史上的亡國之君大多數都是窮奢極欲,夏桀、商紂等等,哪一個不是?

“種善得福”是古人的經驗之談,因此其本質在於努力行善。人只有一心行善,福德才會綿遠,才會福廕子孫。

《了凡四訓》——從細微處見真知的育兒善書

-3-

——只默默行好事不需問前程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這段話是說:一切的福田,都在於方寸之間,要從心中去尋找,沒有什麼不能感悟通透的。追求在自身,不僅僅是能夠得到道德仁義,也能得到榮華富貴。

道德和富貴都能得到,這才是追求的過程對獲得有利的地方。如果不反省自己,只是一心向外索取尋求,那麼也只是求索有方法、全憑運氣有所得而已,最終道德與富貴都將失去,所以勢必無益處。

《論語》有云:“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這是儒家對於物質追求的看法。孟子所說的求,一定是先追求道德仁義,但在追求道德仁義的同時,富貴也會隨之而來。

只要擁有了道德,富貴便會不請自來。與此相同的思想,可在《大學》中讀到:“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也可在《中庸》中讀到:“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所以,只默默行好事不需問前程,這是對道德與富貴二者聯繫的最好詮釋。

——勿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

這段話是說,如果聽到別人說自己的壞話就大發雷霆,那就如同春蠶吐絲成繭一樣,自己把自己束縛了。

對於生氣,有一種新的說法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可是我們為什麼要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可是我們有必要因遷怒他人而讓自己大動肝火嗎?

中國有數不清的聖賢經典,可從來沒有哪一本是教人批評別人的,因為在中國的文化體系裡面沒有自以為是和怨天尤人的學問,而是提倡遇到不順利的事情,應反思自身,應轉移注意力,應解決客觀存在的問題。而這,才是正道。

對於懂得自省反思的人來說,外面的閒話壞話雖然不可避免,甚至謠言滿天飛,但都變成了他磨鍊自己的磨刀石。這一段特殊的心路歷程不但不會使其生氣、不會使其抱怨,反而會使其有感恩之心。

《了凡四訓》——從細微處見真知的育兒善書

-4-

讀完,讓人腦海裡會呈現類似電視劇中古人對兒女語重心長教導的情景,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或“忠言逆耳利於行”,無不令人感嘆學問與修養、哲理與榜樣對育兒是多麼重要和必要!

《了凡四訓》中的諄諄教誨,對於當下生活在浮躁喧囂中的我們,意義尤為明顯與深遠。是的,就讓我們在耐人尋思的金句中慢慢揣摩與領悟吧,當然,最關鍵的是把它們融入家庭教育中、融入生活細節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