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涵:卸下光環做自己

在很多人的記憶中,童星出道的蔣小涵依舊是熒幕上那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主持過《大風車》、《蒲公英劇場》等深受小朋友喜歡的少兒節目,演唱過《海爾兄弟》、《歌聲與微笑》等耳熟能詳的歌曲。如今的蔣小涵,褪去童星光環,以自己的專業和閱歷,解析著中國電影的發展。

從家喻戶曉的童星到央視電影頻道主持人,再到參演多部舞臺劇,蔣小涵每一次華麗轉身,除了興趣的驅使,還有日復一日的堅持。

蒋小涵:卸下光环做自己

遵從內心

蔣小涵生在一個藝術家庭,父親蔣函是音樂人。按照預期,蔣小涵應該順利成為一名音樂人:“小時候特別想學鋼琴,父母就買了鋼琴,請了老師,後來練琴太辛苦就放棄了。”遵從自己內心的決定,蔣小涵放棄了鋼琴,“父母很開明,尊重我的任何決定。”

年幼的蔣小涵放棄“音樂家”的設定,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參演了多部電視劇,主持了多檔少兒節目,更是兩次登上春節聯歡晚會,成為家喻戶曉的童星。

蔣小涵直言,父母的教育理念非常“前衛”,“能做到我父母這樣,很不容易,誰會願意跟孩子講道理啊,更別提尊重一個孩子的決定了。”面對蔣小涵的決定,父母總是靜下心來跟她講道理,從不干涉她的選擇,尊重且全力支持她,包括到國外留學,也包括毅然回國。

2001年底,蔣小涵決定奔赴英國,在曼徹斯特大學攻讀戲劇影視研究學士學位。在校期間蔣小涵不僅成績優異,而且擔任校學生學者聯誼會副主席及利物浦學生學者聯誼會榮譽主席,多次成功策劃和組織海外學生學者文化交流活動,並因此獲得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文化處表彰。

回想起留學經歷,蔣小涵說“十分不容易”,克服了異國他鄉的孤獨和文化上的差異,“熬過來”之後的成就感,成為她“十分寶貴的財富”。

2005年,回國後蔣小涵正式成為央視電影頻道《佳片有約》欄目的主持人。她與電影頻道早有淵源。高中時,她經常作為《佳片有約》的嘉賓為觀眾們解讀適合學生觀看的電影。即便是留學期間,她也會趁寒暑假回國參加節目錄制。

這一決定又一次遵從了自己的喜好。從《佳片有約》、《世界電影之旅》到《愛電影》,再到現在的《中國電影報道》,每一個欄目,每一期節目,蔣小涵都精心準備,認真對待,“我熱愛電影,這是我的專業,也是我的專長,這份工作可以讓我學以致用。”

要引導,不要干涉

蔣小涵直言自己是個“幸運兒”。沒有揠苗助長式的教育,一直追隨天性,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對於很多父母對孩子急功近利式的培養路徑,蔣小涵有自己的觀點:“父母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瞭解他的天性,然後對這種天性給予最大程度的尊重。”她覺得,要引導,不要干涉,“如果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對孩子的天性是一種摧殘。做一個天性自由、能夠用自己獨特視角去看世界的孩子,真的很了不起。”

尊重孩子的天性,他才能擁有快樂的童年。“我熱愛舞臺,出演《黨的女兒》時只有9歲,共演了一年,一直都是白天上學,晚上演出,臺下觀眾越多我就越興奮。雖然很累,但真的特別快樂。”

再多的疲勞,都抵不過發自內心的熱愛,蔣小涵熱愛舞臺帶給她的激情,也用自己的天賦回饋著喜愛她的觀眾,父母一直在背後默默地用實際行動呵護著她的天賦。

蔣小涵享受舞臺帶給她的快樂。“享受展示自己的過程最重要。如果把這種展示變得功利化,就會成為一種負擔,就沒意思了。”

關於知名度,蔣小涵從來沒有考慮過,“我沒有一夜爆紅,我是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也從來沒有過‘我是一個大家都認識的人’、‘我是一個明星’的想法,就是自然地做自己。”

明星的光環,沒有給蔣小涵帶來驕傲的資本,有時反而是壓力,“很多人對你有一定的期待,如果不能成為他們期望的人,就會辜負他們的期望。”

“有壓力”的狀態沒有持續多久,蔣小涵在主持工作之餘,投入到自己熱愛的舞臺劇世界裡。

“真的喜歡舞臺劇,才會去做這件事情。”從2005年到現在,“做自己”的蔣小涵已經主演8部舞臺劇,在舞臺上,她繼續綻放著自己的熱情,釋放著天性。

蒋小涵:卸下光环做自己

△蔣小涵定義自己的主持風格是真實自然,覺得做主持人就是做自己。

另一個舞臺

“從最開始拿到劇本、文本解讀到入場排練,從粗排到細排,再到合成演出與觀眾見面,其中的每一環節我都樂在其中。”雖然是非科班出身,但蔣小涵對舞臺劇有一種無法割捨的熱愛。她說,舞臺劇是全方位的錘鍊,它喜歡與觀眾直接交流,那種一氣呵成、暢快淋漓的表演狀態,是拍影視劇無法比擬的。

在蔣小涵看來,舞臺劇不光是對影視演員表演功底的磨鍊,對口才更是一種錘鍊。

《李雷和韓梅梅》,作為80後的青春懷舊劇,自2011年首演以來就備受好評。2016年夏天,蔣小涵他們又推出了《李雷和韓梅梅》六週年紀念版,目前演出已過百場。“能夠出演韓梅梅,一是年齡合適,二是我也算是公共記憶符號,各方面的契合,造就了韓梅梅這個經典角色。”

在《李雷和韓梅梅》全國巡演過程中,最難忘的一場戲要屬那場“意外”了。“一場演出中發生意外,造成整個手撕脫性骨折。當時就眼冒金星,硬是挺著演完整場。”隨後幾十場,蔣小涵都是手上打著夾板,一直堅持到巡演結束。

“演熊頓豐富的人生經歷,能夠讓我在舞臺有更大的表演空間。”談到塑造角色是否有壓力,蔣小涵表示,她不會去追求外形是否相像,主要是一種人生狀態的傳達。“死亡是人生最大的課題,但熊頓可以舉重若輕地面對這個問題,用一種幽默的方式把大家逗笑,我們做的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通過舞臺將熊頓的人生演繹出來,讓更多的人笑對生活。”

在舞臺上,每一次成功演繹一個角色,蔣小涵都充滿成就感。“舞臺劇對一個演員來說,是全方位的錘鍊,你如果心裡沒底,站在舞臺上就不知道該怎麼辦。”

在路上

蔣小涵現在的夢想是:跟志同道合的人,做能夠燃燒熱情的事。

因為對舞臺劇的熱愛,蔣小涵還試著做起戲劇製作人。在她看來,把自己的愛好、學業和職業很好地結合起來,是一件幸運且開心的事情。

“我現在還跟小時候一樣,絕對的興趣驅使。如果沒有興趣,絕對堅持不下去。”坦言自己有些“晚熟”的蔣小涵,按照自己的喜好尋找著志同道合的人。

工作之餘,她保持著閱讀習慣:“永遠不能懈怠,知識要隨時更新,必須從書中汲取營養。”喜歡讀紙質書的蔣小涵,習慣在書裡隨時寫下自己的感想,“就是邊讀邊寫寫畫畫,通過電子產品接觸的大多是短平快的信息,不利於深度思考。”

賈樟柯的《賈想》是蔣小涵最近在閱讀的一本書。賈樟柯是她喜歡的導演,他電影中呈現出來的粗糲感,是蔣小涵喜歡的展現生活厚度和力量的真實。“把生活直接呈現給你看,讓你發現一個全新的切入視角。”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真實感都是蔣小涵堅持的真理。

她定義自己的主持風格是真實自然。“做主持人,也是做你自己。主持人是風格化的,帶有自己鮮明的標籤,你的世界觀、價值觀,用語言去表達事物的方式,如何待人接物,有沒有強烈的好奇心,在節目裡會一覽無餘。”

最初,她也曾希望自己像楊瀾一樣知性,像崔永元一樣智慧,也按照這些標準要求自己,但後來她才逐漸感悟到,作為一名主持人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表達方式和獨特的性格魅力,“努力去做一個有趣的、有格調的、有性格魅力的人,你本身就會變成那樣的主持人。”

關於未來,蔣小涵坦言自己比較隨性:“沒有大的目標,就是確定一個方向,然後認真踏實做好眼前的事。”在主持工作方面,“希望能夠做一些更好地呈現自己特色的節目”;在舞臺劇方面,從演員轉型為戲劇製作人,蔣小涵覺得自己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新人”,依然在不斷學習成長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