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制引進大牌外援,國內球員如何讓成長?

用戶67572469

引進大牌外援,對於本土球員的成長是弊多利少,這一點,從中國男籃的發展現狀上,就已經給出答案。但這只是針對於本土球員的發展層面上而論的,要是對於CBA聯賽的商業價值方面來看,似乎外援越大牌,聯賽的商業價值越高。


由此可見,本土球員的發展和聯賽的商業價值,還真存在著矛盾的一面。所以說,CBA聯賽直到現在,外援問題一直是比較棘手的問題。特別是三外援球隊,場上總共才五個人,老外佔了三,兩個本土球員幾乎都是陪襯。比賽的場面倒是火爆了,可本土球員得到了什麼?不會只為了甘當綠葉吧?

以前我也講過,CBA的球隊,絕大多數都是外援掌控球隊

。外援把持著大部分球權,比賽怎麼打,如何選擇出手時間,這些都是外援說了算。連最後時刻的關鍵一攻,也基本都是由外援來完成,本土球員絕大多數已經沒有這個勇氣了。所以,現在的中國男籃打國際比賽,球員們往往都是出手猶豫,找依靠,自己不敢做動作,而失去機會。


球釋體育

在看到題主的問題時,本人的心情很矛盾!

為什麼要引入外援?是因為在95/96賽季開始將原來的甲A改成CBA列入職業聯賽後由於當時的八一隊是整個中職籃裡頭一枝獨秀,其他球隊無法和八一抗衡,當時CBA的創始人~李元偉為了平衡各支球隊的實力,並具有更好的觀賞性,於是就開放了引入外援的政策!

當時的廣東宏遠,響應最為積極,馬上賦予了行動,引入了外援,並嚐到了非常不錯的甜頭,一舉拿下了好多總冠軍!之後各支球隊都在效仿廣東宏遠的做法,一下子把原來八一一枝獨秀的格局開始平衡了起來…並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當年李元偉的本意是:1,平衡各支球隊的平均水平!2,給聯賽更具有觀賞性,使球迷更願掏錢購票進場看球,不至於空場!3,取到傳幫帶的作用,學習外援的打球技術,和籃球文化,來提升本土球員的籃球技術和球隊的整體水平!

本意是不錯的,但是隨著CBA聯賽越來越深入,各支球隊的對比性越來越強烈,在這種情況的影響下,各支球隊都會大費周章,想盡一切辦法,想買入好外援,而且還不惜重金進行瘋搶,這樣的做法給好多的外援利用了空隙,賺了錢,卻不打球的尷尬處境!是外援狡猾還是俱樂部的老總愚蠢?…總之現在的做法做得越來越變味了…

現在的球隊,之所以要請有實力超強的外援,就是想取得好成績甚至總冠軍,所以各支球隊的主教練都會以球隊取勝為目標而不惜棄用本土球員上場時間,比如廣東(最為典型),比如北控,比如廣州,比如新疆等等…

那麼究竟要不要外援呢?不要吧?球賽真的不好看,沒有觀賞性,甚至空場!要吧?球賽的質量越來越變味了,有天賦的球員因為沒有更多的上場時間而打不出來!這真是左右為難,看來新一代的籃協任重而道遠啊…


文香武強

無限制引進外援對國內球員的成長肯定是弊大利小,適當引進還是可以的,所謂過猶不及。CBA聯賽的贊助商可能希望引進的外援越多越好,牌越大越好,詹姆斯來了萬民空巷才好。聯賽越轟動贊助商的利益越多。適當引進外援一是提高了聯賽的關注度,利於聯賽的推廣發展。二是給國內球員請了一個老師,以山東隊為例,陶漢林學會了莫泰的本事,就不是國家隊打醬油滴了。丁彥雨航達到勞森的水平真的就可以去NBA了。

外援多了弊端也是明擺著的,有的球隊3個外援加2個臺灣人,還有國內球員什麼事。當然這是極端的例子。雙外援的隊也有死打外援的如上海隊,經常是兩個外援打三個國內球員看,第四節一個打四個看,國內球員基本不會打球了。大多數球隊關鍵球全部交給外援,國內球員根本沒有鍛鍊機會。到國家隊參加大賽,關鍵時刻沒有人敢站出來,怎麼能贏得比賽。

建議堅決取消三外援,設立升降級制度,拒絕為了三外援擺爛。限制外援的上場時間,四節四人次,第四節外援不能上,鍛鍊國內球員的終結能力。不知道網友是否同意這個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