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第一村”就在濟南章丘,看看在你家鄉嗎?

“齊魯第一村”就在濟南章丘,看看在你家鄉嗎?

在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刁鎮茄莊村南有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就是小荊山遺址,該遺址因為地處小荊山山陰而得名。

遺址東西、南北各長350米以上, 總面積大約12萬平方米。它是以省內最早的有陶新石器文化--西河文化(後李文化)為主的遺址,也是山東省現所知為數不多的同時期遺址中較為重要的一處,對於瞭解和認識海岱地區、乃至國內同時期文化的面貌,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齊魯第一村”就在濟南章丘,看看在你家鄉嗎?

環壕聚落是小荊山遺址的重要發現。在8000多年前,我們的先民們已經開始了定居生活。先民們居住在以方形為主的半地穴式房屋裡面,房子大小不一,有的可達五六十平房米,有的房子僅有二十餘平房米。幾十上百座房子集中在一起形成一個比較大的聚落,蔚為壯觀。先民們為了洩洪排澇、防禦猛獸攻擊,他們因地制宜,藉助地勢挖掘了人工環壕,從此大家安全的生活在有環壕保護的聚落裡。這些人工環壕也就是護城河的前身。

小荊山環壕聚落是我們山東發現的最早的聚落,所以,我們稱它為“齊魯第一村”。這個“第一村”留給了我們哪些回憶呢?

一、半地穴式房屋

“齊魯第一村”就在濟南章丘,看看在你家鄉嗎?

“齊魯第一村”就在濟南章丘,看看在你家鄉嗎?

(西河遺址發掘的半地穴式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以方形為主,皆單間。居室地面均經過仔細加工,或用火燒烤,或鋪以碎陶片,或鋪以草木灰。室內有不同分區,如炊飲區、儲存區、睡眠區。房壁多修築的平整光滑,表面還往往塗一層黃色泥膏,再用火烤之,使之堅硬。房內有灶,多為組合灶。

二、陶豬

“齊魯第一村”就在濟南章丘,看看在你家鄉嗎?

在小荊山遺址中出土的哺乳動物遺骸中,以家豬最多,有十餘隻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馴化家豬,還有精美的陶豬雕塑。這足可以證明,早在八九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們就已經完成了豬的馴化及家養。豬的馴養不僅和定居密切相關,而且和原始農業的一定發展水平有密切聯繫。

小荊山出土的陶豬的雕塑,是當時人們審美觀念的完美體現。2010年中國史學家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申辦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時,就展示了這件陶豬,該陶豬長吻,似野豬狀,這件陶豬雕塑為大會的成功申辦做出了貢獻。

三、陶器

“齊魯第一村”就在濟南章丘,看看在你家鄉嗎?

西河文化陶器以夾砂紅褐陶為主,陶器器壁較薄,火候較低,燒製溫度不均,陶質較鬆軟。器形均為手製,以泥片貼塑和泥條盤築成形為主,較大的器物則為器底、器身分制,最後對接,器形多反折成疊沿。這些器物基本上承擔了炊煮、貯存、汲水、餐飲等功能。總體來說西河文化的陶器無論是在器型上還是在製作工藝上都還有非常大的原始性,但是,卻是在不斷的進步與發展中,為陶器史上的顛峰——龍山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小荊山環壕聚落所處的西河文化時期正好處於母系氏族社會,家族裡的母親們從事著採集果實,看守住所,加工食物,縫製衣服,管理雜務,養護老幼等公益勞動,維繫著氏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